導航:首頁 > 骨折 > 下肢骨折病人的護理

下肢骨折病人的護理

發布時間:2020-08-24 19:17:30

1、下肢骨折的中醫護理常規

是需要注意抬高患肢,患肢低下放置個枕頭,高於心臟方便血液的迴流,利於骨痂形成,不要用患肢下床負重活動,可以在床上活動患肢的各個關節及腳趾彎曲鍛煉,以免引起肌肉萎縮及關節粘連.恢復期間建議你配合服用專業的接骨續筋,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活血化瘀葯物八仙接骨寶治療,可以幫助骨折促進骨細胞生長,
幫助
骨痂(骨
頭)快
速形成,提

癒合恢
復的
快些.7天從症狀上明顯感覺患肢有力量,40天拍片就可以明顯看到骨痂形成,這時就可以負重活動,在保養20天就可以治癒,以X光片為依據.

2、右下肢股骨骨折病人護理計劃

胃潰瘍病人應該怎麼樣去護理也應該有右下骨骨折的病人:這里有http://www.37c.com.cn/topic/088/001.htm
有計劃的

3、骨折病人的護理有哪些注意事項?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4、腿部骨折注意什麼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卧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骨折後卧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卧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如卧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長期卧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卧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7.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8.骨折禁飲果子露。
骨折與一般皮肉損傷不同,堅硬的骨質癒合時間比較長,短則1個月,長則半年以上。在醫院對好位置,作了固定以後,常需在家繼續休養、康復。做好家庭護理,促進癒合,尤其重要。 「民以食為天」,骨折病人也一樣。讓骨折病人吃好,是家庭護理中很重要的一條。
絕大部分骨折雖無內臟損傷,但由於經歷了創傷或手術的打擊、終日休息、運動減少,原先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可能胃口不好,受傷後短時期內較為明顯。老年患者和體質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發生。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要在病人飲食花樣、調配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慾。手臂活動不便的,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捲心菜、胡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纖維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骨骼異常堅硬,主要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所構成。無機物佔比例最多的是鈣。人體內99%的鈣集中在骨骼內。受傷發生骨折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傷員多吃些鈣質,以加快癒合。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了骨折傷員的最好補品。但是,根據醫療經驗及實驗研究,卻沒有發現骨折傷員需要額外補充鈣質的證據。骨折後受傷部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偏於酸性,骨折端可發生脫鈣。但這些脫出的鈣質並沒有被運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圍。等到局部創傷性炎症恢復正常後,便作為修復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積下來。
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骨折病人需要補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這幾種元素,有的參與組成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經測定,骨折後病人體內上述物質的血清濃度均明顯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適當補充,可能有利於癒合。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麵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這些物質的葯物。
飲食調理
有句話叫:傷筋動骨一百天。說的是骨折之後恢復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因為,骨折的病人在較長的恢復期間,病人的家屬和病人都要注意飲食上的調養。
骨折早期因憂思少動,氣機郁滯,無力推運,常有大便秘結,卧床病人更多見。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
骨折病人不需「忌口」,對飲食沒有什麼特殊的限制。但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就是不要吸煙。聲名狼藉的香煙與很多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癌症,並可損害皮膚傷口的癒合能力。
骨折後1~2周 此時骨折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需注意活血化瘀,行氣消散。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食慾及胃腸功能均有所降低,因此飲食應以清淡開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製作以清蒸燉熬為主,避免煎炸炒燴的酸辣、燥熱、油膩之食品。至於黃豆骨頭湯,屬於肥膩滋補的范疇,所含脂肪較多,不易消化吸收,有誘發大便乾燥之嫌,此階段最好不要食用。 食療方: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骨折後2~4周 此時患者從生理上及精神上對骨折後的境況有所適應,骨折所引起的疼痛也已緩解,瘀血腫脹大部分消失,食慾及胃腸功能均有所恢復。飲食上應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魚類、蛋類以及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適當多吃一些青椒、西紅柿、莧菜、青菜、包菜、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食療方: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兩周。
骨折後5周以上
骨折部位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並從骨痂向骨組織轉化。患者胃口大開,飲食上並無禁忌,可食用任何高營養食物及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的食物。祖國傳統醫學對此頗有研究,認為此期食譜可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適當飲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食療方: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實踐證明,對於骨折的患者,按照上述的食療順序滋補,病人的康復期明顯縮短。
開放性骨折的飲食
開放性骨折的飲食療法-患者要特別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中斷或破壞。由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骨折;發生在原有骨病(腫瘤、炎症等)部位者為病理性骨折。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骨折,如與外界不通則為閉合性骨折。此外,還可根據骨折的程度、穩定性和骨折後的時間作出其他分類。骨折發生後常在局部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瘀血、畸形、活動受限及縱向叩擊痛、異常活動等。一般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當然,如果骨折損傷了血管、神經等,則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應注意是否有其它器官同時損傷。為了確診和進一步了解骨折部位、類型及指導治療,X線檢查是必要的。通常,骨折經過適宜的治療,如復位和固定,在骨折段有良好血液供應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多可自行癒合。骨折的正確的現場急救和安全轉運是減少患者痛苦、防止再損傷或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中最要緊的是妥善固定。
開放性骨折的病人飲食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忌盲目補充鈣質: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卧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骨折後卧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骨折後的食物:  
為了促進骨折癒合,骨折病人的飲食可以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會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 10克,當歸10克,肉鴿 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 1次,連續 7~10天。
中期(2~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補充高營養,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 A、 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 10克,骨碎補 15克,續斷 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 250克,燉煮 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 2周。
後期(5周以上):受傷 5周以後,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 10克,骨碎補 15克,續斷 10克,苡米 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加入另 2味同煮粥進食。每日 1次, 7天為 1療程,每 1療程後間隔 3~5天,共用 3~4個療程。

5、小腿骨折如何護理

按時翻身、注意不要咯出壓瘡!!在夾板固定的地方墊上軟毛巾、固定的要松緊適宜!緊了會組織缺血、鬆了起不到固定作用

6、骨外科護理常規

&

7、骨折病人要怎麼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愈e79fa5e9819331333433616136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8、骨折患者飲食護理方法有哪些?

對於骨折的病人,在骨折以後要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動,以避免活動以後導致骨折端受到擠壓、摩擦,就會引起骨折部位腫脹、疼痛的加重,還容易導致骨折斷端延遲癒合甚至不癒合的情況。骨折後一定要注意觀察肢體腫脹的情況,以及肢體末端血運、感覺的情況,以判斷有沒有出現骨折以後神經、血管的損傷。骨折以後,如果是下肢,在休息時一定要墊高患肢,以利於靜脈迴流,淤血、腫脹消退;如果是上肢,在下地活動時一定要懸吊於胸前,避免上肢部位下垂,牽拉骨折部位,影響骨折恢復。骨折以後的病人飲食也要特別注意,一定要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不能抽煙、喝酒,也不能喝含碳酸飲料,以免影響骨折的恢復。

9、骨折病人應該怎麼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與下肢骨折病人的護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