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

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

發布時間:2020-08-20 03:57:57

1、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的診斷要點有哪些?牽抖復位法的要點是什麼?

1.受傷姿勢:前臂遠端手掌著地
2.典型畸形:「刺刀」樣畸形
3.X線片:骨折遠端向背側移位
4.牽抖復位法的要點:縱向牽引,掌屈、尺偏,石膏固定於背側

2、什麼叫仲直型撓骨遠端骨折

指患者摔倒時腕關節處於伸直位著地,導致橈骨遠端骨折的類型。

3、論述伸直形橈骨下端骨折的診斷。手法復位方法及小夾板固定注意事項

伸直型骨折!

伸直型骨折(又叫Colles骨折)多為腕關節處於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

一、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典型的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如圖),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因此表現出典型的畸形體征。可同時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及尺骨莖突骨折。

二、治療: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為主。

手法復位外固定:

    麻醉後患者取仰卧位,肩外展90°,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餘手指,沿前臂縱軸,向遠端牽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方作反牽引。經充分牽引後,術者雙手握住腕部,拇指壓住骨折遠端,向遠側推擠,2-5指頂住骨折遠端,加大麴腕角度,糾正成角,然後讓尺側擠壓,緩慢放鬆牽引,在曲腕、尺偏位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情況及穩定情況。

最後用超腕關節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夾板固定2周,水腫消退後,在腕關節中立位繼續用小夾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切開復位內固定:

手術指針:1)、嚴重粉碎骨折移位明顯,橈骨下端關節面破壞。

          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

手術方法:可經腕背橈側切口暴露骨折端,在直視下復位,松質骨螺釘、T形鋼板或鋼針固定。若骨折塊碎裂、塌陷,有骨缺損,經牽引復位後,分別於橈骨及第2掌骨穿針,用外固定支架維持復位,取髂骨植骨,充填缺損,用螺釘或鋼針固定。6-8周後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三、術後康復注意:

    無論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術後均應早期驚心手指屈伸活動。4-6周後可除去外固定,逐漸開始腕關節的活動。骨折癒合後,橈骨下端因骨痂生長,或由於骨折對位不良,使橈骨背側面變得不平滑,拇長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復摩擦,導致慢性損傷,可發生自發性肌腱斷裂。可作肌腱轉移術修復。若骨折短縮畸形未能糾正,使尺骨長度相對增加,尺、橈下端關節面不平衡,常是後期腕關節疼痛及旋轉障礙的原因,可作尺骨短縮術。

4、右側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英文怎麼翻譯?

右側橈骨下端伸直型骨折----The right side of the radial fracture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straight
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Remote discount to the radial, dorsal displacement, proximal to the palm side of the shift

網上查的,不知道對不對、

5、橈骨下端骨折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無移位的骨折
用石膏四頭帶或小夾板固定腕關節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
多可手法復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牽抖復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提按復位法。復位後,保持腕關節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縱向牽引後復位方向相反,復位後,腕關節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後即拍X線片檢查對位情況外,1周左右消腫後需拍片復查,如發生再移位應及時處理。
3、粉碎性骨折
復位困難或復位後不易維持者(如巴爾通骨折),常需手術復位,克氏針、螺絲釘或T型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6周。
4、合並症的處理
骨折畸形連接,凡導致功能障礙者,應手術糾正畸形及內固定。下尺橈關節脫位影響前臂旋轉者,可切除尺骨小頭。合並正中神經損傷,觀察3個月不恢復者,應探查松解神經,並修平突出的骨端。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者,應去除骨贅、修復肌腱。骨質疏鬆者應給於相應治療,以防止其它嚴重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合並症的發生。
5、功能鍛煉
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關節僵硬。

6、橈骨下端骨折的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案有哪些?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面3cm 以內的骨折。橈骨下端關節面呈由背側向掌側、由橈側向尺側的凹面,分別形成掌傾角和尺傾角。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根據受傷機制不同,可發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

(1)伸直型骨折(Colles 骨折)。多為腕關節處於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受限。X 線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可同時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治療以手法復位外固定為主,極少需要手術治療。

(2)屈曲型骨折(Smith 骨折或反Colles 骨折)。少見,常由於跌倒時,腕關節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引起。近折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相反。主要採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與伸展型相反。

(3)橈骨遠端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Barton 骨折)。這是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X 線片可與上述兩種骨折區別,以手法復位外固定為主。

7、橈骨下端骨折的治療


1.無移位的骨折
用石膏四頭帶或小夾板固定腕關節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多可手法復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牽抖復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提按復位法。復位後,保持腕關節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縱向牽引後復位方向相反,復位後,腕關節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後即拍X線片檢查對位情況外,1周左右消腫後需拍片復查,如發生再移位應及時處理。
3.粉碎性骨折
復位困難或復位後不易維持者(如巴爾通骨折),常需手術復位,克氏針、螺絲釘或T型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6周。
4.合並症的處理
骨折畸形連接,凡導致功能障礙者,應手術糾正畸形及內固定。下尺橈關節脫位影響前臂旋轉者,可切除尺骨小頭。合並正中神經損傷,觀察3個月不恢復者,應探查松解神經,並修平突出的骨端。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者,應去除骨贅、修復肌腱。骨質疏鬆者應給予相應治療,以防止其他嚴重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合並症的發生。
5.功能鍛煉
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關節僵硬。

8、求橈骨骨折至病原因。

是橈骨遠端骨折嗎?如果是,它又分伸直型骨折和屈曲型骨折。
1.伸直型骨折:它又稱柯雷氏骨折,多系傳達暴力所致。當前仆摔倒,前臂旋前,腕背伸手掌觸地,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暴力交匯於橈骨下端而發生骨折。骨折線多為橫斷型,可產生嵌插或遠折端向橈側和背側移位,兩斷端向掌側突出成角,橈骨遠端面向背側 和橈側傾斜,腕正常的掌傾角和尺偏角消失,手呈銀叉樣及槍刺畸形。
2.屈曲型骨折:它又稱為史密司氏骨折,與柯雷氏骨折相反,故又名反柯雷氏骨折,臨床上較小見。摔倒時,身體向側方傾斜,前臂旋後,手背觸地致傷;或由於器械打擊橈骨遠端而發生骨折。骨折線呈橫行或斜行。骨折遠折端向掌側及橈側移位,或斷端向背側突出成角。橈骨下端關節面向前傾的角度增大。有時可有下橈尺關節分離,尺骨小頭向腕背側移位或尺骨莖突撕脫骨折。

與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