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癒合的基本過程
骨折癒合的過程十分復雜,不同骨折部位或不同治療條件下骨折癒合的過程也不完全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骨折癒合的全過程從生物學上大致分為沖擊、誘導、炎症、軟骨痂、硬骨痂、再造6個階段。
其組織學過程表現為血腫、炎症、骨膜反應、軟骨形成、軟骨內成骨及骨塑造。
骨折癒合大致可分為以下基本過程:
1、血腫形成。
2、纖維性骨痂形成: 肉芽組織機化血腫,繼而發生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骨痂,又稱暫時性骨痂。
3、骨性骨痂形成。
4、骨痂改建或再塑:改建是在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及骨母細胞新骨質形成的協調作用下完成的。
2、骨折癒合過程
可以先從簡單的支撐鍛煉做起,但不要操之過急,活動過程中會有隱痛,一般可以忍受,如果劇痛請到醫院做檢查,骨折早期鍛煉有利於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和恢復功能。方便也可以到我願做鍛煉指導
3、骨折癒合過程分哪幾個階段?
(1)血腫機化演進期。
(2)原始骨痂形成期。
(3)骨痂改造塑型期。
多種骨生長因子與骨折癒合有關,其中骨形態發生蛋白(BMP)
有較強的跨種誘導成骨活性(即誘導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軟骨或骨,其作用無種屬特異性)和骨損傷修復作用。
4、骨折的癒合分為幾個階段?
即骨折斷端間的組織修復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為准備階段,包括局部出血炎性反應和壞死修復組織及生骨細胞的增殖以及斷端間纖維組織軟骨和新骨的形成;後期包括骨痂的成熟及重建骨折修復開始時,其表現為一般軟組織損傷,但隨後則是由軟骨痂演變為硬骨痂
從組織學及生理學變化上,骨折癒合可分為六個階段:①撞擊期②誘導期③炎症期④軟骨痂期⑤硬骨痂期⑥重建與改建期
骨折癒合需要牢靠的固定充足的血液供應和有利的力學環境臨床骨折處理應在盡可能保持充足的血供條件下從最初的堅強固定逐步過渡到彈性固定,使骨折斷端承受較多的生理應力,以避免應力遮擋早期介入康復治療,逐漸加大功能鍛煉,以促進局部血液供應,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萎縮,有助於早期功能的恢復骨折治療應注意協調固定與運動之間的矛盾,使其有利於向骨折癒合發展骨折癒合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除周身因素外,還取決於骨折部位血運的狀況骨折類型原始的治療,特別是骨折固定的可靠程度和有否感染等因素
5、骨折的癒合過程
骨折癒合過程分三個階段,1 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需約2周。2 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3 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復原形過程需約2年。 傷筋動骨一百天。聽醫生的話,多養。
中文名
骨折恢復
階段
三個
對象
骨頭
效果
癒合
6、骨折癒合的骨折癒合階段
(一)撞擊期
從受力的一剎那開始,直到能量消除為止,時間短暫。骨與周圍軟組織損傷程度與能量吸收大小密切相關,高能量高速度損傷所致骨折越嚴重。
(二)誘導期
主要表現為血腫形成,骨折斷端的骨細胞、破損的骨膜和周圍細胞發生壞死。骨折後,骨的營養動脈及其分支和周圍肌肉遭受撕裂.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嚴重程度與骨折類似、骨的體積、解剖部位和移位大小有關。出血可外滲至周圍形成血腫,出血量常被低估,嚴重者如長骨乾和骨盆,可引起低容量性創傷性休克。骨折斷端細胞死亡後,血腫內氧分壓降低.酸度升高.局部含有激肽、前列腺素及非膠原蛋白,並釋放多種細胞因子。
(三)炎症期
傷後早期即開始,直至軟骨細胞和骨細胞出現。局部炎症反應表現為血管擴張、血漿滲出、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其中包括嗜中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並有破骨細胞開始清除死骨。血腫內的纖維蛋白網受到新生血管的侵犯,伴隨血管侵入其周圍有大量間充質細胞增生,並分化為成纖維細胞及吞噬細胞等。隨著血腫內紅細胞的破壞,纖維蛋白滲出,血腫逐漸被清除,被纖維蛋白、網狀原纖維和膠原纖維的鬆散網路所代替,並很快機化為肉芽組織,繼而形成纖維性骨痂。
(四)軟骨痂期
血腫已機化,骨折端充滿細胞成分,且有明顯新生血管,破骨細胞繼續清除殘留死骨。鄰近骨折端部位有骨膜下新骨形成,在斷端間隙也開始有成軟骨細胞出現,以軟骨樣組織代替纖維血管性間質。
(五)硬骨痂期
骨折後一方面在斷端附近的骨膜及骨內膜開始增生、肥厚.並有血管侵入,以膜內骨化方式成骨;另一方面,在骨折斷端之間和被掀起的骨膜下,由血腫機化形成的纖維血管性肉芽組織大部分轉變為軟骨,以軟骨內骨化方式成骨,軟骨細胞由增殖、肥大、變性、骨化而成骨。軟骨樣成分已為鹼性磷酸酶染色呈強陽性的細胞所代替。
根據部位,來自骨外膜的膜內骨化及部分軟骨內骨化而包繞骨折外圍的新生骨稱外骨痂;來自骨內膜兩種骨化而包繞骨皮質內層的新生骨稱為內骨痂。隨血腫機化,其纖維組織亦逐漸經軟骨內骨化,最後與內、外骨痴相連,形成橋梁骨痂。至此完成原始骨痴。
內、外骨痂及橋梁骨痂進一步改造。骨折斷端的死骨經過爬行營代過程,新生血管伴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侵入,死骨被清除,排列雜亂的骨小梁逐漸趨向規律,皮質骨的哈佛系統重新建立,幼稚的交織骨逐漸為成熟的板層骨所代替,骨質連接更趨堅固,骨髓腔也為骨痴封閉。此一過程大約需8~12周完成。
(六)塑形與改建期
再生的骨根據力學原則及人體的需要不斷進行改建.即不斷有破骨細胞吸收和成骨細胞形成新骨。如果骨折對位對線良好,骨折處可完全恢復原狀,髓腔亦重新暢通,不留任何骨摺痕跡 即使有輕微移傳及成角畸形,特別在兒童及少年患者多能完全糾正,凹側缺損的部分可通過膜內骨化而得到補充,凸側多餘的骨則被吸收,以適應局部的負荷。但這種改建有其一定的限度,畸形嚴重者將很難完全矯正。
骨折癒合是一個復雜而連續的過程,從組織學和細胞學的變化,通常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但三者之間又不可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織逐漸演進。
1.血腫炎症機化期 骨折導致骨髓腔、骨膜下和周圍組織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斷端及其周圍形成血腫。傷後6~8小時,由於內、外凝血系統的激活,骨折斷端的血腫凝結成血塊。由骨折造成的損傷和缺血,可致部分軟組織和骨組織壞死引起炎症反應,逐漸清除血凝塊、壞死軟組織和死骨,而使血腫機化形成肉芽組織。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內、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長入,成骨細胞大量增生,合成並分泌骨基質,使骨折端附近內、外形成的骨樣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內成骨。由骨內、外膜緊貼骨皮質內、外形成的新骨,分別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填充於骨折斷端間和髄腔內的纖維組織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並鈣化形成骨,即軟骨內成骨,形成連接骨痂。連接骨痂、內骨痂和外骨痂相連形成橋梁骨痂,其標志著原始骨痂形成。這些骨痂不斷鈣化加強,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在成人一般約需12~24周(人衛版外科學教材第8版最新修改)。此時X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癒合不利。
3.骨板形成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增粗,排列逐漸規則和緻密。骨折端的壞死骨經破骨和成骨細胞的侵入,完成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過程。原始骨痂被板層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堅強的骨性連接,這一過程約需1~2年。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上述過程繼續進行,使多餘的骨痂被吸收而清除。髄腔重新溝通,骨折回復正常骨結構。
7、骨折癒合的基本過程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1.血腫形成
2.纖維性骨痂形成
3.3骨性骨痂形成
4.骨性骨痂改建期或再塑
8、骨折後癒合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骨折癒合
過程分三個階段,1: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需約2周.2:
骨痂
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3: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復原形過程需約2年.所以在
骨折恢復
的1-2期內盡量減少活動,主要是防止損傷擴大和再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