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骨折治療原則及其常用方法。
原則:復位、固定、功能鍛煉
復位:是將骨折後發生移位的骨折斷端重新恢復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復骨骼的支架作用。復位的方法有閉合復位和手術復位、外固定架復位。
固定:骨折復位後,因為其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因此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將其固定在滿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漸癒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夾板、石膏綳帶、外固定支架、牽引制動固定等,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過手術切開上鋼板、鋼針、髓內針、螺絲釘等,就叫內固定。
功能鍛煉:通過受傷肢體肌肉收縮,增加骨折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癒合,防止肌肉萎縮,通過主動或被動活動未被固定的關節,防止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等,使受傷肢體的功能盡快恢復到骨折前的正常狀態。
2、中醫骨科中對骨折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中醫治療骨折主要還是靠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皮牽引、骨牽引、石膏固定等。具體要看是什麼部位的骨折。當然中醫也有手術,如治療跟骨骨折就有撬拔術,不用開口子的那種。在就是養。骨折後期可以喝些骨頭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還可以口服葯物。中葯西葯皆可。
3、骨折患者康復治療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整復固定功能訓練作業治療的作用,主要在於加速骨與軟組織的癒合,縮短療程,並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
4、骨折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骨折是運動創傷中較為嚴重的傷害事故,它是指由暴力引起的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破壞所致,通常多發部位為四肢長骨。骨折按其傷口有無和外界相通,可分為閉合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按照骨折部位有無完全斷裂,又可分為完全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5、骨折治療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骨折治療應遵循以下3個原則:①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至少不能低於功能復位;②合適的固定,以維持已經整復的位置;③早期康復,恢復功能
骨折治療原則也是骨折康復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6、外科,骨折治療的原則?
開放骨折急救處理:
(1)
除非病患有生命危險或出事地點很危險,否則不應搬動患者,應按最初的姿勢處理骨折。
(2)
若是復雜骨折或有開放性傷口的骨折,應先止血並處理傷口與包紮。
(3)
運用夾板固定骨折處。緊急的處理方式,可先用木板、書報、樹枝等權充臨時夾板,務必先將受傷處的上、下關節固定。
(4)
傷肢固定後應抬高,以減少腫脹與不適,並小心而平穩的搬運傷者,不可任意將移位骨骼推回,以減少肌肉、神經、血管等進一步軟組織的傷害。
(5)
初步處理後迅速送醫治療,骨科醫生會詳細檢查受傷情形及X光片檢查,醫師通常會以密閉性或開放性復位手術,將骨折的斷端接合在一起,視情況再以夾板或石膏固定,在復原的過程中,通常患肢不能負重,下床活動時需要藉助柺杖或助行器走路,直至醫師告知不需使用柺杖為止。在醫院中,醫療小組人員會教導正確而安全的使用柺杖方法。受傷肢體可能會因一段時間未使用而使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骨鈣流失,所以當骨折復位後仍使用夾板、石膏、或牽引固定時,復健運動就可以開始,有靜態的肌肉收縮運動,腳趾、手指的搖動,及卧床時身體的移動等以利骨骼關節功能之早日恢復。
切開手術復位的指征:是骨折端有肌肉,骨膜或肌腱等軟嵌入,手法復位失敗者。
二是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後對位不好,將影響關節功能者。
三是手法復位與外固未能達到功能復位的標准而將嚴重影響功能者;
四是骨折並發主要血管損傷,在處理血管時,宜同時地作切開復位與內固定術。
五是:多處骨折為了便於護理及治療,防止發生並發症,可選擇適當的部位施行切開復位與內固定術。
7、.骨折固定的基本原則是()(
骨折 搬運的前提 必須固定,
固定前 必須 止血或者包紮,
所以只在 包紮和止血中 選擇一個,
包紮是 止血的一種方法,
止血的方法有好幾種,
我認為 止血是重要的 包括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