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假體周圍骨折

假體周圍骨折

發布時間:2020-08-08 21:49:03

1、liss是什麼?

微創內固定系統(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是基於微創外科的原則,吸取交鎖髓內釘技術與生物學接骨技術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新型內固定系統。1990年AO開發了一種新型內固定產品-微創固定系統(LISS)。由於使用體外螺釘孔瞄準器,使手術對軟組織的損傷降低到最低程度。具有成角固定作用的自鑽螺釘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固定。微創固定系統(LISS)適合於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固定,尤其對骨質疏鬆患者和假體周圍骨折的固定更有其獨特的優勢。 現結合作者一年來初步的臨床應用體會,參閱相關文獻,討論、介紹LISS治療技術。LISS的設計與優點 LISS接骨板的設計,其形狀是與骨的解剖輪廓一致的,即LISS-DF與股骨下端的外側解剖學相適應,LISS-PT與脛骨上端相適應。LISS骨端區域的自攻或自鑽型鎖定螺絲釘(Locking head screws,LHS)的位置與角度均經過精確的設計。LISS的穩定性依賴於螺絲釘-接骨板組合鎖定後的成角穩定性,同時LISS骨端區域的鎖釘不僅能以最佳方式支持和固定接骨板,而且不會穿越髁間溝或穿至髕股關節面。 Ruedi等將LISS作為一種內固定器原則的概念,用外固定支架來理解,只是固定桿非常貼近骨面,接骨板與骨面無接觸和壓迫,這個特點可以防止任何對骨血運的破壞。使用長接骨板來代替長的管狀固定桿;使用能緊緊地鎖扣於接骨板的頭部帶螺紋的強力自攻螺絲釘來取代外固定支架中廣泛使用的Schanz釘和突起的緊固夾鉗。鎖定螺絲釘在疏鬆的骨質內也能獲得更好的把持力,故LISS更適合於假體周圍骨折及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固定。LISS接骨板的每個鎖定螺絲釘可藉助於精確的螺釘孔軸心定位經皮擰入,因此在不暴露骨折區域的情況下,經皮插入接骨板並完成鎖定螺絲釘的固定,體現了微創外科技術的原則,而且干骺端多不需要再植骨。 Kregor總結LISS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經驗時,認為LISS有兩個基本優點:一是特有的鎖定性固定有利於股骨遠側骨折復位後的更好固定與維持;二是LISS肌肉下置入減少了傷口的並發症與感染率。 SYNTHES的LISS-DF與LISS-PT,分別有5孔、9孔、13孔,且分左、右,各有6種規格。LISS-DF骨端區域有A、B、C、D、E、F、G 7個孔,適用於股骨遠側骨折的內固定,包括股骨髁上骨折、股骨髁部關節內骨折、股骨幹遠段骨折等。LISS-PT骨端區域有A、B、C、D、E 5個 孔,適用於脛骨近側骨折AO分型41A2、A3、C1、C2、C3,以及所有AO42骨折中的近側類型。LISS還可以應用在部分骨病、骨質疏鬆性骨折,或存在骨缺損時,適用於全髖關節置換或翻修(長柄型)術後同側股骨幹遠段骨折,或膝關節置換假體周圍骨折等。 生物學固定技術概念的提出,應運而生了很多內固定設計,其中LISS 是「生物力學固定技術(BO)」的典型代表。LISS 是基於微創外科的原則,吸取交鎖髓內釘技術與生物學接骨技術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新型內固定系統,實現了微創,明顯提高了手術治療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假體周圍及骨質疏鬆性骨折的臨床效果。LISS 是專用的股骨髁外側解剖型接骨板和脛骨近端解剖型接骨板結合鎖定螺釘系統而成。由接骨板、自攻型單皮質及雙皮質螺釘、專用的經皮瞄準外內固定裝置和復位器組成。

2、全膝關節置換後假體周圍骨折【全膝關節置換後假體周圍骨折】

1.多大年紀?
2.應該手術,否則會造成骨折不癒合,膝關節活動受限
3.手術治療,鎖定鋼板固定

(劉亞波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孟式骨折換肘關節之後和以前有什麼區別?以後有什麼壞處?

你好,一般孟式骨折不是換肘關節適應的症,換肘關節之後可以提高生活質量,
以後壞處也許有1.人工關節假體松動;2.人工關節機械性失敗,如脫位,磨損,鎖定機制失敗,假體斷裂等;3.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動脈栓賽;4.人工關節置換術後假體周圍感染;5.術後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假體周圍骨折;6.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不穩定,關節僵硬;7.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疼痛。

4、人工關節手術成功率高嗎?風險大嗎?

許多有髖膝關節疾患的老年病人對關節置換手術有顧慮,主要是擔心手術風險大,術後功能恢復不佳。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作為一種日益成熟和廣泛開展的手術,至今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這種手術的最大目的和優勢在於能夠重建已經失去功能的大關節,顯著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至於手術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麻醉過程中的風險。
因接受手術的患者以老年人為主,耐受麻醉和手術的能力較年輕人總的來說相對差一些。如果全身情況良好,術前檢查顯示內臟器官無嚴重器質性疾病,各項生理功能基本正常,那麼整個麻醉和手術過程還是相對安全的,不必過於擔心。
2.手術過程中的意外以及並發症。
主要有人工關節假體周圍骨折,神經血管損傷,血栓和脂肪栓塞等等。不過只要手術醫生術前認真准備,術中仔細操作,一般來說發生以上這些情況的機會並不多。
3.手術後並發症。
主要有人工關節假體脫位和下肢深靜脈栓塞。只要術後加強觀察和指導,一般都可以避免。即使發生,只要及時正確處理,也不會導致嚴重後果。
因此,老年關節疾病患者無須對人工關節手術過於恐懼,而應該積極配合醫生做好術前,術中和術後的各項檢查,治療以及康復鍛煉,以期獲得最大程度的關節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提升。由於人體生理機能隨著年齡增長不斷衰退,因此我們不主張患者採取「能拖就拖」的策略,而應該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時機接受手術,爭取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5、我01年股骨頸骨折,經手術置換了人工股骨頸。今年11月29日摔了一跤,造成股骨假體周圍大螺旋骨折(

如果只是假體周圍骨折,不合並假體的松動,只要不負重靜養即可,不需牽引,睡覺時防旋鞋固定,等待骨折癒合就可以了。

6、現在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的成功率多少

成功率在84.2%
人工全髖關節翻修術是指經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因不同的原因,人工關節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需進一步取出或更換假體才能達到治療目的的手術。有的病例甚至需再次或幾次翻修手術治療。
隨著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假體在體內生存時間的延長,由各種並發症,特別是假體遠期松動而施行翻修手術的數量也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有的報道甚至達20%。全球每年各種關節置換人數達200萬,翻修的數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由於手術造成軟組織瘢痕及骨質的缺損,翻修手術會困難的多,術後假體的穩定性和耐久性也相對較差,其結果也不如初次置換術那樣令人滿意,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翻修手術需時間長且失血量多,術後感染、脫位、血栓形成、神經損傷、股骨骨折等並發症明顯增加,假體的耐久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翻修術的手術應由有豐富經驗的醫生來完成。
常見翻修的原因有:假體的松動;假體斷裂;反復脫位或不能復位的關節脫位;關節置換術後感染;假體周圍骨折等。
翻修手術時需盡最大程度保留骨組織,評估髖臼和股骨骨缺損程度,制定合理的重建方法,准備各種翻修手術器械便於取出假體和殘留骨水泥,並備足各種型號的翻修假體:水泥型、生物型、組配假體、加強杯、各種新鮮植骨材料等。

7、如何在CT片上區分外傷造成的骨折(裂),或是假體周圍骨溶解造成的骨折(裂)?

1,要保證骨折能盡可能的恢復功能,復位加上必要的固定是關鍵。後期的護理也要圍繞固定來處理。首先骨折後要經常檢查固定是否過松或者過緊,過松要去醫院找醫生綁緊,過緊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也要去醫院找醫生處理。患肢盡量少動,注意觀察手指血液循環,如有麻木說明固定過緊。

飲食上清淡為宜,多吃含鈣食物如豆製品、海產品、牛奶,多吃新鮮水果,多曬曬太陽可以補充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的吸收。

8、假體周圍骨折是醫療事故嗎

這個其實在手術之前的知情同意書都有寫,但是出現這樣的事情的確也是水平不過關,可以和醫生協商一下。

9、全膝關節置換後假體周圍骨折,並伴幗靜脈陳舊血栓【全膝關節置換後假體周圍骨折】

您好!靜脈血栓如需要手術建議先安裝一個臨時濾網,
您的病情無法簡單判斷,請來醫院門診掛號檢查,我的出診停診時間詳見我的個人網站首頁。

(馮世慶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與假體周圍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