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後傷口

骨折後傷口

發布時間:2020-08-04 16:30:25

1、骨折後的急救方法

骨折多在外傷、車禍等毫無心理准備的情況下發生,由骨折伴發的疼痛、腫脹、傷口流血極易使人驚慌失措,掌握以下急救知識,可為進一步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
1、現場急救:若骨折發生在頭部、脊柱,病人常表現為某一平面以下的軀干及肢體活動感覺障礙,說明可能有損傷平面之神經損傷,對此類骨折患者,急救原則是要特別注意保持身體平直,使用硬板搬運。而肋骨骨折患者,如為開放性,可表現為進行性的呼吸困難,急救要點是立即封閉傷口。
2、創口處理:開放性骨折,多伴有傷口流血,簡單的止血的方法為:就地取材,沒有無菌敷料時,盡量選用清潔的布類包紮傷口,但要注意外露的骨或組織不可回納。壓迫止血無效,肢體出血則可用止血帶或其它代替物在傷口近端結扎止血,並抬高患肢,止血帶每隔40-60分鍾放...骨折多在外傷、車禍等毫無心理准備的情況下發生,由骨折伴發的疼痛、腫脹、傷口流血極易使人驚慌失措,掌握以下急救知識,可為進一步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
1、現場急救:若骨折發生在頭部、脊柱,病人常表現為某一平面以下的軀干及肢體活動感覺障礙,說明可能有損傷平面之神經損傷,對此類骨折患者,急救原則是要特別注意保持身體平直,使用硬板搬運。而肋骨骨折患者,如為開放性,可表現為進行性的呼吸困難,急救要點是立即封閉傷口。
2、創口處理:開放性骨折,多伴有傷口流血,簡單的止血的方法為:就地取材,沒有無菌敷料時,盡量選用清潔的布類包紮傷口,但要注意外露的骨或組織不可回納。壓迫止血無效,肢體出血則可用止血帶或其它代替物在傷口近端結扎止血,並抬高患肢,止血帶每隔40-60分鍾放鬆5分鍾,最長時間不可超過一小時。
3、固定與搬運:脊柱骨折的病人必需平托於硬板上,頸椎骨折的病人還應在頭頸兩側加墊,以防止骨折移位損傷脊髓;四肢骨折者,可固定患肢於對側肢體或軀幹上。固定後使用平板搬運,盡快送醫院進一步治療處理。

2、骨折後骨不連會引起傷口疼痛嗎?

局部疼痛是骨不連時的主要症狀。骨不連的疼痛常常發生在原始骨折所致的疼痛消失之後。也就是說當骨折部位在治療3-6月後又出現疼痛症狀時,就要考慮是否有癒合的問題。這種疼痛可以是持續的,也可以只發生在局部用力時。
骨折部位傷口長時間不癒合就有可能發展成為骨不連。

3、骨折術後多久傷口癒合

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容易出現傷口感染,第二次清創術後,傷口恢復進度慢是正常現象,但是一個月不愈問題不小。傷口內無異物情況下,考慮機體癒合能力下降。首先防止感染的同時,減輕局部水腫;其次要加強營養,適量補鋅;再次適量使用改善血微循環葯物(適量注射白蛋白提高人血膠體滲透壓,血容量充足;654-2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小劑量使用活血化瘀葯或阿司匹林防止形成血栓阻塞局部小血管影響血供)。

4、骨折術後傷口不癒合

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容易出現傷口感染,第二次清創術後,傷口恢復進度慢是正常現象,但是一個月不愈問題不小。傷口內無異物情況下,考慮機體癒合能力下降。首先防止感染的同時,減輕局部水腫;其次要加強營養,適量補鋅;再次適量使用改善血微循環葯物(適量注射白蛋白提高人血膠體滲透壓,血容量充足;654-2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小劑量使用活血化瘀葯或阿司匹林防止形成血栓阻塞局部小血管影響血供)。

5、骨折後怎樣傷口癒合快

現在醫院骨折病人多採用手術療法,各大醫院骨科也對術後病人適當應用蠟療,加快血液迴流,對骨折的癒合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加速了病人的早日康復。

6、骨折後如何提高傷口的癒合效果?

我前段時間也骨折了,不過恢復的很快,我就喝了兩三次骨頭湯,不過牛奶喝的不少,喝了8、9箱吧,總之每天兩袋。一直不吃辣的。輸過10天接骨的。

7、如何緩解骨折後傷口疼痛

您好!
問題分析:根據你的病情描述,患者有骨折引起的傷口恢復慢伴有疼痛,考慮可能是局部炎症刺激引起的。要及時檢查治療為宜。
康復指導:建議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局部骨折的癒合情況,有局部炎症及時選擇適當的抗炎和促進骨折癒合的葯物對症治療。如,骨折挫傷散,骨肽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劇烈活動。
感謝您關注問病網,祝您健康!

8、骨折了別慌,外傷急救怎麼做?

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通常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兩大類。

閉合性骨折指皮膚軟組織相對完整,骨折端尚未和外界連通;開放性骨折則是指骨折處有傷口,骨折端已與外界連通。

我們全身各個部位都可發生骨折,但最常見的還是四肢骨折。那麼遇到骨折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呢?骨折急救五原則

1、搶救生命

嚴重創傷現場急救的首要原則是搶救生命。如發現傷員心跳、呼吸已經停止或瀕於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昏迷病人應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其口咽部異物。

開放性骨折傷員傷口處可有大量出血,一般可用敷料加壓包紮止血。嚴重出血者可使用止血帶止血,一定要記錄開始使用止血帶的時間,每隔30分鍾應放鬆1次(每次30至60秒鍾),以防肢體缺血壞死。

2、傷口處理

開放性傷口的處理除應及時恰當地止血外,還應立即用消毒紗布或干凈布包紮傷口,以防傷口繼續被污染。傷口表面的異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傷口,以免污染深層組織。有條件者最好用高錳酸鉀等消毒液沖洗傷口後再包紮、固定。

3、簡單固定

現場急救時應及時正確地固定斷肢,減少傷員的疼痛及周圍組織繼續損傷,便於傷員的搬運和轉送。整個過程力求簡單而有效,不要求對骨折准確復位;開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復位,而應原位固定。

急救現場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條、樹枝、手杖或硬紙板等都可作為固定器材,其長短以固定住骨折處上下兩個關節為准。

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帶直接將傷肢綁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懸於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

4、必要止痛

嚴重外傷後,強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應給予必要的止痛葯。可送服止痛片,也可注射止痛劑,如嗎啡或杜冷丁。但有腦、胸部損傷者不可注射嗎啡,以免抑制呼吸中樞。

5、安全轉運

經以上現場救護後,應將傷員迅速、安全地轉運接受醫療救治。轉運途中要注意動作輕穩,防止震動和碰壞傷肢,以減少傷員的疼痛,並且注意給傷員保暖。

這些情況要注意

1、頸椎、脊柱骨折

如果是頸椎部位的骨折,不當的急救操作可使頸部脊髓受損,發生高位截癱,嚴重時導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胸腰部脊柱骨折時,不恰當的搬運也可能損傷胸腰椎脊髓神經,發生下肢癱瘓。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如果懷疑有脊柱骨折,應就地取材固定傷處,合理搬運傷者。

2、四肢骨折

骨折處出現局部迅速腫脹,可能是骨折斷端刺破血管引起內出血,千萬不要隨意搬動傷肢以免造成骨折端刺破局部血管導致出血。

遇到尚未腫脹的輕度無傷口骨折,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先進行冷敷處理,防止骨折部位腫脹(不建議使用自來水)。

3、骨折端外露

這種情況下,不要嘗試將骨折端放回原處,應繼續保持外露,以免將細菌帶入傷口深部引起深部感染。如將骨折端或脫位的關節復位了,應在送醫院時向醫生交待清楚。

4、大出血

遇出血嚴重或不能壓迫止血的情況,應用止血帶或布條等環扎該部位近心臟的一側,立即送往醫院;且不斷與傷者交流,注意其情況,防止其失血過多引起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9、骨折重新癒合之後,傷口還需要怎麼注意?

折的恢復是由骨膜完成的,但成骨細胞生長有一定的周期,所以不可著急,需靜靜修養,適量運動,另外,過多的補充營養(如鈣)完全沒有必要,稍加補充就行啦!下面給你些專家建議,祝你早日康復!  骨折的治療原則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部位最大可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功能。治療骨折有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  一.復位  (一)骨折早期復位 可使骨折修復順利進行。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兩類

。如果過長地拖延復位時間,就會造成骨折復位的困難。  骨拆復位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所以,對每一個骨折,原則上應爭取解剖學對位,而對某些骨折,復位時有一定困難,雖未完全恢復到解剖位置,但骨折癒合後,不影響該傷肢的功能,稱功能對位。在治療骨折時,要重視傷肢功能恢復,而不能片面地、機械地強求解剖學的復位。  若傷肢局部腫脹嚴重

則應酌情考慮手術復位內固定。  (三)復位的方法  1.手法復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


二階段: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外固定和牽引拆除後,除了固定期間所控制的關節活動需繼續鍛煉修復外,某些病人由於初期鍛煉比較差,固定拆除後,還可能存在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肢體水腫等症狀,那麼必須繼續鼓勵病人加強功能鍛煉,配合中葯外洗和推拿來促進關節活動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復。

與骨折後傷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