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對骨折病人

對骨折病人

發布時間:2020-08-04 03:28:13

1、創傷骨折病人需要什麼?

創傷骨折病人需要:

一、復位 

1、手法復位

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復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復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復位結果。如復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2、牽引復位

牽引既可用為復位的方法,又是維持復位的措施。主要用於手法牽引不能復位、或復位後不穩定的骨折。 

3、切開復位

是骨折不癒合的重要原因,應慎重選擇,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防止濫用。

二、固定 

合適有效的固定,是骨折癒合的關鍵之一。它可繼續維持骨折復位後的對位對線,又可以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剪力旋轉力和成角的活動。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兩類,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外部固定的為外固定,有小夾板、石膏綳帶、持續牽引等。骨折復位後,用於傷肢內部的固定為內固定,有螺絲釘、鋼板、三刃釘、髓內針等。內固定後,常需藉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長期的協同固定,使療效更為確實。 

三、功能鍛煉 

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癒合。所以,被固定的肢體,均要作適當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鍛煉。對於沒有固定的關節,應及時鼓勵病人作主動的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已達臨床癒合就逐漸加強負重鍛煉。 臨床上功能鍛煉有兩種形式,即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 

(一)主動運動 

是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在不影響骨折斷端移位的前提下,盡早進行肌肉收縮放鬆運動及未固定關節的各向運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減輕創傷對全身反應,防止關節僵硬,因此主動運動應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骨折修復過程中。

(二)被動運動 

1、按摩

適用於骨折斷端有腫脹的肢體,通過輕微按摩幫助腫脹消退。 

2、關節被動活動

骨折固定初期,少數病人因懼怕疼痛不敢作主動鍛煉,宜在醫務人員幫助下進行輔助性活動,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動鍛煉。對早日消除腫脹,防止肌肉萎縮粘連,關節囊攣縮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時要輕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創傷。 

2、骨折患者的注意事項是什麼

 骨折患者很多患者或家屬認為需要大量進補,吃很多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須不知如果不注意反而會影響骨折的癒合。
一、忌大量進補骨頭湯
骨的癒合主要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體內骨膠原增加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由於肉骨頭的成分主要是磷和鈣,因此大量進補骨頭湯會使人體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長期卧床的骨折患者過量進補骨頭湯還可能誘發血鈣增高、血磷降低等症狀。
二、忌盲目補鈣
對於大部分骨折患者而言,只要根據病情和醫生囑咐,加強鍛煉,有規律地運動,便能促進骨骼對鈣的吸收,加速骨折的癒合。盲目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三、忌單一進補
骨折患者傷處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而機體修復受傷組織需要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單一攝取某一種營養物質弊大於利。
四、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骨折患者多因固定傷處而活動受限,加上傷處腫痛,心情憂郁,因此往往食慾缺乏,時有便秘。因此,養病期間的飲食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利於通便,忌食等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五、忌少喝水
大多數骨折患者都行動不便,因此,不少人都是能少喝水就少喝,以減少小便次數。此類患者特別是卧床患者,由於活動較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因此,卧床骨折患者應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3、骨折病人應該怎麼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4、怎麼照顧骨折病人

建議:對於骨折的病人,通常情況下都會出現不想吃東西,食慾下降的症狀,如果對於體質虛弱的老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當然與心理因素有一定關系。據科學研究,照顧骨折病人要多補充補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

我們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平時吃飯要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 ,能刺激食慾。手臂活動不便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辣椒、西紅柿、莧菜、青菜、包菜、蘿卜等維生素 C含量豐富的蔬菜 ,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鋅較多 ;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麵包中含鐵較多 ;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有一點是肯定的 ,老年人因骨質疏鬆發生骨折 ,在治療骨折的同時 ,必須積極補鈣 ,同時還要補充維生素 D ,以協助吸收。

5、怎樣照顧骨折病人?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度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癒合,需要復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

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綳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面鍛煉次數及活動范圍。

(7)骨折癒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乾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迴流,減輕水腫。恢復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復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6、骨折病人應該注意些什麼?

骨折是指骨與骨小梁的連續性發生中斷,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的一種體征。骨折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兩種。

骨折通常具有以下這些主要症狀:休克;腫脹;疼痛;功能障礙;

特有體征:畸形,現有關節處出現假關節的不正常現象。骨折端移動時有相互摩擦的聲音。

外傷性骨折的救治

⑴初步的復甦措施。

若傷員心跳、呼吸停止,應立即就地實施心肺復甦術;如傷員已處於休克狀態,則以抗休克為首要任務,立即經外周大靜脈快速輸入液體,有條件時應立即輸血。

⑵止血和傷口包紮。不宜用未經消毒的水沖洗和外敷葯物。絕大多數傷口出血壓迫包紮後即可止血,比較清潔的布類包紮傷口。如有大血管出血,加壓加扎不能控制時,在傷口的近端結扎止血帶,記錄開始使用止血帶的時間。

⑶傷肢妥善固定。固定材料應就地取材,樹枝、木棍、木板、槍支等都適於做夾板用。急救固定的目的是:避免搬動過程中骨軟組織、血管、神經或內臟器官的進一步損傷;減輕傷員的疼痛,防止休克。

上肢骨折:用兩塊夾板(或木板)分別在上肢內外兩側,加上襯墊(棉花、衣、布)等後,用三角巾(或布條、繩子)綁好固定,再用一條長三角巾將上肢前臂屈曲懸吊固定於胸前。下肢骨折:小腿骨折時,用長短相等的兩塊夾板(從腳跟到大腿中部),加襯墊後,在骨折

處上下兩站、膝下和大腿中部分別用布帶纏緊,在外側打結。如為大腿骨折,可用一塊自腋窩到腳跟長的夾板放在傷肢外側,健肢移向傷肢並列,夾板加襯墊後用布條分段固定傷肢,腋窩和大腿上部分別圍繞胸、腹部固定,腳部固定也同小腿骨折。

⑷迅速運送傷員。

①脊椎外傷傷員的搬運。對脊椎外傷員應用木板或門板搬運,方法是將傷員平卧,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3人扶傷員軀干,使其成一整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或3人用手臂同時將傷員平托至木板上。

頸椎外傷傷員的搬運。在搬運頸椎損傷的傷員時,要有專人托扶其頭頸部,沿縱軸方向略加牽引,並使頭頸部隨軀干一同滾動。嚴禁隨意強行搬動頭部。用軟物在其頸部的兩側加以固定。

③腰椎骨折傷員的搬運。應將傷員平卧在硬木板(或門板)上,並將腰椎軀干及兩下支一同進行固定預防癱瘓。

④在運送合並截癱的傷員時,木板上應鋪一柔軟的褥墊,衣物里的堅硬物件應及時取出以防壓傷。

四肢骨折急救措施:

使用夾板固定患處。但不應固定過緊。固定時可以用木板附在患肢一側,在木板和肢體之間墊上棉花或毛巾等松軟物品,帶子綁好。如果家中沒有木板可用樹枝、擀麵杖、雨傘、報紙卷等物品代替。皮膚有破口的開放性骨折,出血嚴重,應立即止血。

頸部骨折:頸椎骨折時,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搬動病人。

急救措施:

⑴如果病人的意識已經喪失,最基本的緊急處理措施是保證呼吸道暢通(此時千萬不要讓頭扭動,只讓頦部向前伸即可)。若沒有呼吸,應進行人工呼吸。

⑵當搬運頸椎骨折(或高位胸椎骨折)病人時,要用門板或梯子做擔架。

顱底骨折:頭顱突然受到外力的作用,極易造成顱底骨折。

急救措施:

⑴顱底骨折後,很快會出現顱內出血。急救者應清除病人口腔內的嘔吐物和血塊,使病人頭偏向向一側,牽拉出舌頭,以防止嘔吐物反流到氣管,造成窒息。

⑵顱內血液可滲入組織疏鬆的眼眶周圍,形成血腫,並使眼球突出。此時,切勿用棉球、紗布或其他物品填塞,因為這樣可造成血液反流,引起顱內壓升高,細菌也能趁機逆行到顱內引起炎症。急送醫院急救。

肋骨骨折:胸部受重擊或從高處跌下,均可造成肋骨骨折。

不能正常呼吸,看來有窒息徵象;吐出的血液鮮紅、帶泡沫;煩躁不安,感到口乾。可能肺部嚴重受傷。

肋骨骨折症狀:傷處會劇痛、腫脹。任何動作(如深呼吸或咳嗽),都會使疼痛加劇;但傷者並無其他不適。

急救措施:宜用懸帶吊起受傷一側的手臂,然後送傷者往附近醫院治療。

7、骨折病人需要注意什麼?

(1)骨折病人不宜吃牛皮菜:牛皮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內會與鈣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易溶解的鹽類物質——草酸鈣。這種物質不但能使食物中的鈣不能被吸收利用,而且能使骨骼中的鈣發生溶解,使患者更加缺鈣,從而影響骨折的癒合。因此,骨折病人是不宜吃牛皮菜的。

(2)骨折病人不宜隨意搬動:對於懷疑骨折的人,不可隨意搬動。否則,容易造成進一步骨折,或使骨折部位周圍組織嚴重挫傷,並會使骨折病人因劇烈疼痛而引起暈厥。

(3)骨折病人不宜包紮止血時間過長:為了防止開放性骨折病人創口出血、失血過多,危及生命,立即止血包紮是必要的。但是,加壓包紮止血不宜超過1小時,否則,容易造成遠端肢體循環障礙而發生壞死。一些小動脈、小靜脈或毛細血管出血,一般比較緩慢,適當壓迫即可止血,可以不必包紮止血。

(4)骨折病人固定石膏不宜過緊過松:對骨折病人進行石膏固定時,應注意石膏固定要松緊適度,不可過緊過松。否則,若石膏固定過緊,可造成血液循環障礙,使肢體壞死或神經麻痹;若固定過松,則會影響固定效果,不利於骨折的康復。

(5)骨折病人不宜多喝骨頭湯:骨折病人多喝骨頭湯,不但不能促進骨折早期癒合,反而會推遲。其主要原因:受傷後骨的再生主要依靠骨膜和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骨頭湯含有較多的磷和鈣,骨折後攝入大量的磷和鈣,就會使骨質內無機物成分增高,與有機物的比例失調,導致阻礙骨折的早期癒合。

要想使骨折早些癒合,除了及時就醫,採取適當固定、合理用葯、早期功能鍛煉以外,還應食一些能夠轉化為骨膠原的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等。

8、骨折病人怎樣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復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癒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癒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卧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復雜、這些復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只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復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制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復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卧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葯麻仁丸等。

(4)為使卧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卧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卧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卧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松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臟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迴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與對骨折病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