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橈骨下端骨折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無移位的骨折
用石膏四頭帶或小夾板固定腕關節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
多可手法復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牽抖復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提按復位法。復位後,保持腕關節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縱向牽引後復位方向相反,復位後,腕關節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後即拍X線片檢查對位情況外,1周左右消腫後需拍片復查,如發生再移位應及時處理。
3、粉碎性骨折
復位困難或復位後不易維持者(如巴爾通骨折),常需手術復位,克氏針、螺絲釘或T型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6周。
4、合並症的處理
骨折畸形連接,凡導致功能障礙者,應手術糾正畸形及內固定。下尺橈關節脫位影響前臂旋轉者,可切除尺骨小頭。合並正中神經損傷,觀察3個月不恢復者,應探查松解神經,並修平突出的骨端。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者,應去除骨贅、修復肌腱。骨質疏鬆者應給於相應治療,以防止其它嚴重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合並症的發生。
5、功能鍛煉
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關節僵硬。
2、橈骨下端骨折的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案有哪些?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面3cm 以內的骨折。橈骨下端關節面呈由背側向掌側、由橈側向尺側的凹面,分別形成掌傾角和尺傾角。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根據受傷機制不同,可發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
(1)伸直型骨折(Colles 骨折)。多為腕關節處於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受限。X 線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可同時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治療以手法復位外固定為主,極少需要手術治療。
(2)屈曲型骨折(Smith 骨折或反Colles 骨折)。少見,常由於跌倒時,腕關節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引起。近折端向背側移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相反。主要採用手法復位外固定,與伸展型相反。
(3)橈骨遠端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Barton 骨折)。這是橈骨遠端骨折的一種特殊類型,X 線片可與上述兩種骨折區別,以手法復位外固定為主。
3、左橈骨遠端骨折屬幾級傷殘
根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GB/T16180—1996),左橈骨遠端骨折,如果做了內固定術為九級,沒有做內固定術為十級。
4、橈骨遠端骨折,屬於輕傷還是輕微傷?
十級傷殘劃分依據
a. 日常活動能力部分受限;
b. 工作和學習能力有所下降;
c. 社會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所以可以認為屬十級傷殘
傷殘評定和傷情判斷不一樣
輕微傷是指造成人體局部組織器官結構的輕微損傷或短暫的功能障礙。
輕傷是指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 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輕微傷害的損傷。
對四肢而言, 四肢長骨骨折(肱骨、橈骨、尺骨、股骨、脛腓骨)又沒有影響功能、無其他並發症的屬於輕傷
所以可以認為是輕傷
5、左手橈骨遠端骨折大概要多長時間可恢復
左手橈骨遠端骨折一般來說骨折完全癒合需要3個月的。一般情況下4-6周可以去除外固定進行功能鍛煉,但需要復查片子,確定長骨頭了,才可以鍛煉。
飲食方面:
骨折癒合一般按初,中好,後三期劃分,飲食也要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骨折初期,受傷部位淤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淤,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淤不去則骨不能生,淤去新骨生。
可見,消腫散淤為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原則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