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腫了

骨折腫了

發布時間:2020-07-30 06:25:17

1、骨折好後(受傷處)腫了是怎麼回事?

骨折後患處還存在腫,這都說明斷骨沒有完全癒合或是軟組織存在損傷造成,不管何處骨折,如果採用中葯對症治療都是可以快速癒合痊癒的,中醫治療普通骨折30-40天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生活。40天拍片可以看到骨痂生長良好,以X光片為依據,如果用葯50天左右還不能恢復正常生活,那麼要考慮是否是醫生的水平有問題。

如果選用西醫的治療方法,一般都是採用石膏固定或開刀內固定上鋼板、鋼絲、髓內釘等,再用一些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葯物,之後就讓病人回家靜養或鍛煉,這樣的治療十分緩慢。
快則要3個月至6個月才能基本痊癒,也有些半年以上甚至一年都沒有徹底痊癒的。
不管是什麼組織損傷,治療的道理都是一樣,只有讓損傷的組織快速生長才可以癒合,治療的重點不是固定、靜養和飲食,而是讓其快速生長。只有讓斷骨在短時間內生長癒合,這才是治療的重點。
骨折未治癒前間忌吃鯉魚、公雞、酸筍、姜、高鈣高蛋白食物等,這是經驗所得,西葯慎用,尤其是含激素的葯物忌用,不宜過早活動,以免加重損傷。
居士祝早日康復

2、骨折腫脹問題

骨折後會傷及局部軟組織,局部組織在受到外界傷害後會發生周圍血管壁的通透性改變,當損傷發生後,血管內的水分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進入到組織間間隙,從而使組織間隙液變多,形成「腫」。

關於骨折和手術後肢體腫脹的大致原因闡述如下:

(1)血液迴流受阻:無論下肢骨折還是下肢手術,對局部組織都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損傷,特別是對下肢血管系統的損傷更為明顯。創傷使靜脈血管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動脈血管壁遭到破壞,從而誘發血栓形成,創傷還使局部毛細血管受到廣泛的挫傷或破壞,妨礙了血液及其他體液的迴流,使下肢組織中的血液和體液增加,從而造成下肢腫脹。在上述諸多因素中,動脈血栓是最危險的,一旦血栓從血管壁上脫落,進入血流到達重要的臟器(如肺部、心臟),會造成重要臟器血管栓塞,甚至導致生命危險。

(2)血液流動速度變慢:創傷或手術後一般都需卧床休息,運動量明顯減少。這就直接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特別是下肢,一旦做手術或被固定,很少主動活動,使血液流動速度的改變更為明顯。血流緩慢直接導致下肢回心血量的減少,使部分血液淤滯在下肢,出現腫脹現象。

(3)肌肉對血管的「擠壓」作用減弱:人體下肢的主要血管均在下肢肌肉的間隙中走行,下肢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運動,客觀上對血管有一個擠壓作用,促使血管內的血液加速流動。所以說,肌肉對血管的擠壓是血液流動的動力之一,所以有人將肌肉稱為「第二心臟」。當人體出現創傷、骨折或下肢手術後,在短期內必然使肌肉處於休息狀態,使肌肉對血管的擠壓作用減弱。這也是造成血液迴流障礙,下肢腫脹的主要原因。

(4)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處於高凝狀態:骨折和手術都會造成身體失血,失血的結果是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緩慢。在此條件下,很容易造成血栓形成等情況。此外,失血、血管壁的損傷及損傷後身體內的代謝紊亂,也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小板容易聚集,凝血因子容易被激活,這也是造成下肢腫脹的原因。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腫脹形成和骨折並沒有關系。但是有一點,腫脹時間長說明血液迴流差,而骨折的回復是需要血液循環提供養分,帶走代謝廢物,所以老是腫脹還有點影響。
一般骨折有三個時期:血腫機化期1-2周,原始骨枷形成期4-8周,骨枷改造塑性期8周後,一般只要過了第二個階段就沒有問題了。所以建議你至少6周後才下地活動。而且運動量不要太大,逐步增加為宜。

3、骨折後怎樣消腫?

我10天前不小心摔跤了,右腳第四、五趾骨骨折,開始沒有怎麼腫,過了幾天後越來越腫得厲害,開始用雲南白葯噴沒有作用,也敷過大硼芒硝粉,沒有什麼用。後來咨詢骨科醫生說噴正骨水就可以了,我昨天下午噴了一次,晚上睡前噴了一次,今天早上就發現消腫了好多,確實有效。記得是噴正骨水,隨便哪個葯店就有賣。
另外,剛剛摔的時候是冰敷,過了幾天後,用熱敷,配上噴正骨水,消腫更快。
希望對你有用,祝你早日康復!

4、腿骨折腫了怎麼辦

骨折了,那麼一個月好了就算不錯了,不要想著快點好了快點下地,這樣會適得其反
建議固定4~6周,然後拆除外固定,8周後拍片復查,如果有明顯骨痂形成,可以逐漸下地負重

5、骨折後為什麼還會腫

這很正常.臨床多見這樣的病例,早晨起床後不是太腫,一活動就腫起來了,晚上會腫的厲害一些,這是因為血循不好.這種情況一般用葯是不怎麼見效的.樓上的說將腿抬高是個好辦法,也只有這樣.再過兩三個月就好了.總之,如果現在骨折線已經長好了,那麼到今年冬天的時候就不會腫了.

6、骨折後患肢腫脹怎麼辦

機體遭受創傷之後,全身或局部都會釋放出許多炎症因子,這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但是,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神經發布疼痛信號,由於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痙攣,導致靜脈及淋巴管瘀滯,迴流障礙, 造成其管壁擴張,通透性增加,從而發生組織間水腫;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導致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失調,造成過多的液體滲入組織間隙,最終導致肢體腫脹。下肢骨折患者長期平卧在床,下肢靜脈迴流所要克服的阻力比站立時要小。時間一久,身體就慢慢適應了這種低阻力的迴流方式。骨折癒合後恢復站立行走,下肢血管又難以馬上適應骨折前的高阻力迴流狀態,因而常有一段時間的下肢水腫。腳踝離心臟較遠,表現尤為明顯。四肢骨折後的腫脹多在三個月至半年完全恢復。腫脹若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和營養物質的供給,最終影響創傷修復和癒合。四肢的嚴重腫脹如果使組織內的壓力接近動脈血壓時,就會影響血供,使肢體缺血,會造成肢體的嚴重殘廢。可見腫脹的及時正確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創傷早期預防和治療肢體腫脹的 4項原則1.休息:創傷後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休息,限制受創肢體的活動,以減少出血,減緩肢體腫脹、疼痛,防止損傷加重。2.冰敷:可以有效地降低肢體腫脹疼痛的程度。使用時應盡量使冰袋溫度維持在 0 ℃,以免凍傷或起不到冰敷作用。每次冰敷 15-30 分鍾,可反復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為止。3.加壓包紮:對患肢進行加壓包紮,一方面可使損傷組織內部壓力增加,促進小血管閉合,減少出血;另一方面可減少滲出,減輕肢體腫脹。將彈力綳帶加壓包紮患肢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須採用「面」加壓技術,使整個患肢各處均勻受壓,且松緊適度,過松達不到效果,過緊則會影響肢體的血供,切忌形成條索狀,初次採用這一技術時一定要請專科醫生指導。加壓包紮後要注意觀察遠端肢體的血供情況,若有麻木感、痙攣或疼痛加重,說明包紮過緊,應立即予以松解。4.抬高患肢:是消腫的一項重要措施。如果肢體位置低於心臟平面,則靜脈迴流就要克服循環阻力和重力的雙重阻力,不利於腫脹的消除。將患肢置於心臟平面以上,使重力轉化為動力性因素,可促進腫脹消除。創傷中後期預防和治療肢體腫脹創傷中後期應該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積極進行主動訓練,包括受創肢體的肌力訓練和適當的關節活動。肌肉收縮和肢體活動能夠促進靜脈和淋巴迴流,從而促進消腫。此外,各種理療、按摩也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促進腫脹消除。

7、骨折的那個地方腫了骨折的那個地方腫了是怎麼回事

你好,一般來說,損傷癒合以後,隨著功能鍛練的進行,患肢會出現腫脹、疼痛和青紫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不要緊,是由於靜脈迴流不好造成的。你現在的情況應該是這樣,腫腫消消,白天活動多了,就腫了,晚上休息一夜,第二天早上又消了,可又消不太好。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逐漸的就好了。別太擔心,也不必用葯了。每天晚上用熱水泡一泡,對恢復是有幫助的。另外,把患肢高舉就可以快速地消腫。注意保護患肢,避免再次受傷。功能鍛煉的時候,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幹活要注意患肢保護,盡量避免劇烈的、重體力的工作。這回你明白了吧!

8、為什麼骨折以後會腫起來

這是因為骨骼和周圍軟組織的血管破裂,發生局部出血和和腫脹。弱軟組織比較薄,骨折的部位表淺,還會有可能出現血腫滲入皮下出現瘀斑。

局部的血流不同勢必影響整個腳掌的血流,因此會出現你說的整個腳掌前端的腫脹現象。

9、骨折消腫的好辦法

崴腳,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醫學上稱做「足踝扭傷」。這種外傷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范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由於正常踝關節內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所以崴腳的時候,一般都是腳向內扭翻,受傷的部位在外踝部。不少人是先使勁揉搓疼痛的地方,接著用熱水洗腳,活血消腫,最後強忍著疼痛走路、活動,為的是別「存住筋」。但實踐證明,這樣處置崴傷的腳是不妥當的。因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在一起會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修復,停止出血和滲液。如果受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洗燙,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使受傷部位腫上加腫,痛上加痛。人們常說的「存住筋」,實際是損傷以後軟組織發生粘連,影響了功能活動。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損傷的中後期。所以,受傷後幾天內的活動受限,一般都是因為疼痛使活動受限,而不是粘連所致的「存住筋」。那麼,崴腳以後怎樣處置才正確呢?1.分辨傷勢輕重。輕度崴腳只是軟組織的損傷,稍重的就可能是外踝或者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再重的還可能是內、外踝的雙踝骨折,甚至造成三踝骨折。輕的可以自己處置,重的就必須到醫院請醫生診斷和治療。所以,分辨傷勢的輕重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不是劇烈疼痛,還可以勉強持重站立,勉強走路;疼的地方不是在骨頭上而是筋肉上的話,大多是扭傷,可以自己處置。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和挪步,疼的地方在骨頭上,或扭傷時感覺腳裡面發出聲音,傷後迅速出現腫脹,尤其是壓痛點在外踝或外腳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那是傷重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去診治。假如限於條件一時去不了醫院,也可以暫時按照下列辦法處置,然後盡快到醫院診斷治療。2.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得熱而活,得寒則凝。所以,在破裂的血管仍然出血的時候要冷敷,以控制傷勢發展。待出血停止以後方可熱敷,以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細心的讀者一定要問,怎麼才能知道出血停止了沒有呢?原則上是以傷後24小時為界限,還可以參考下面幾點:一是疼痛和腫脹趨於穩定,不再繼續加重;二是抬高和放低患腳時脹的感覺差別不大;三是傷處皮膚的溫度由略微高於正常部分,變成相當差不多,這些都可作為出血停止的依據。3.適當活動。在傷後腫脹和疼痛進行性發展的時候,不要支撐體重站立或走動,最好抬高患肢限制任何活動。待病情趨於穩定時,可抬高患肢進行足踝部的主動活動,但是禁做可以引起劇痛方向的活動。等到腫脹和疼痛逐漸減輕時,再下地走動,時間宜先短一些,待適應以後慢慢增加。4.正確按揉。在出血停止前,以在血腫處做持續的按揉為宜,方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按在局部,壓力以雖疼尚能忍受為宜。時間是持續按壓2~3分鍾再緩緩松開,稍停片刻再重復操作。每重復5次為一階段,每天做3~4個階段較合適。出血停止之後做揉法,用大魚際或拇指指腹對局部施加一定壓力並揉動,方向是以腫脹明顯處為中心,離心性地向周圍各個方向按揉,每次做2~3分鍾,每天做3~5次。5.合理用葯。出血停止以前,不宜內服或外敷活血葯物,可用「好得快」噴灑傷處,內服雲南血葯。出血停止以後,則宜外敷五虎丹,內服跌打丸、活血止痛散等。後期可用中草葯熏洗。如果手邊沒有中成葯,也可以把麵粉炒黃,用米醋調和敷在患處,來代替五虎丹,效果也比較理想。用一小撮花椒,一小把鹽煮水熏洗,代替中草葯效果也不錯。

10、骨折手腫了怎麼樣消腫快。

你好,骨折了自然會引起局部出現腫,單靠冰敷或且熱敷幫助都不大,只有用葯治療,使斷骨在短時間內快速癒合,腫的問題才會隨之得到消除。骨折痊癒了,腫痛不適等症狀就會得到消除了。要想斷骨快速生長,建議選用中醫治療,因為只有中葯才能幫助斷骨在短時間內快速生長癒合,一般早期一個月內的骨折,用葯5至7天疼痛就可基本消除,全程治療在25到30天左右可基本痊癒,腫痛不適等症狀自然得到消除,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生活。
胡氏骨科祝你早日康復!

與骨折腫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