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脛骨折

脛骨折

發布時間:2020-07-29 21:09:14

1、脛骨骨折恢復需要多久

骨折癒合過程分三個階段,1 血腫機化期,這一階段纖維連接生長需約2周。2 骨痂形成期,即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此期約需2個月。3 骨痂塑形期,骨髓腔再通,恢復原形過程需約2年。

2、左脛骨骨折

如果明確的在X線片上可以看到有3-5mm的間隙,那麼基本上很困難長了,如果是脛骨中下段骨折,那麼更加困難,因為這個地方血供很不好,脛骨癒合的時間一般為8周,建議換個好一點的醫院,找個專家看看X線片。

3、右腿脛骨骨折能評幾級傷殘

要看你的部位,如果是膝關節或踝關節有傷,可以評到9級,如果只是單純的脛骨骨折,只能評到10級啦
滿意請採納

4、脛骨骨折多久能走路

骨折的癒合過程分三期;-1 血腫機化期,2 原始骨痂期 3 骨痂改造期。
你說的應該是原始骨痂期,這期內服葯以接骨續損為主,以活血祛瘀為佐。當內外骨痂和中間骨痂會合後,又經過不斷鈣化,其強度足以抵抗肌肉的收縮.成角.剪力和旋轉力時,則骨痂已達臨床癒合。(4至8周)。此時,骨折處無壓疼,沿患肢縱軸叩擊時也無疼痛,自動或被動活動患肢時,骨折處也無異常活動。如X線照片顯示骨折線模糊,周圍有嗦型的連續性骨痂(內骨痂往往較薄,而且被骨皮質和外骨痂覆蓋,常常不易顯影),則可解除外固定,加強患肢的鍛煉。
3期,骨痂改造期,骨折部的原始骨痂進一步改造,成骨細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漸增加,且逐漸排列規則和緻密而骨折端無菌壞死部分經過血管和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侵入,進行壞死骨的清除和形成新骨的爬行替代過程,骨折部分形成了骨性連接,一般需要8-12周才能完成。此時,內服葯物應該補肝腎.養氣血.堅骨壯筋為主。

5、右脛腓骨骨折的治療方法

非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夾板或石膏外固定:適用於移位小,單純脛骨幹骨折穩定性骨折
2.跟骨牽引:適用於累及關節的嚴重粉碎性骨折或合並皮膚挫傷不宜手術時,以4-6kg維持四周,待骨折穩定後解除牽引,改用石膏固定。
手術治療
1.開放復位內固定:適用於不穩定型和開放的脛骨骨折。
2.外固定支架固定:適用於開放性骨折,尤其是皮膚、軟組織損傷嚴重,傷口污染,骨缺損、粉碎性骨折的固定。

6、右小腿脛腓骨骨折。

這個不需要手術
1. 腓骨並非承重骨
2. 腓骨上段供血充分,骨折容易癒合
3. 腓骨上段附近有重要腓總神經,手術極易傷害到腓總神經,影響腳踝活動功能。

大多數腓骨上段不需要手術,只需要打個石膏即可。你的骨折錯位並不嚴重,而且已經過了45天,有骨痂形成,不需手術,也不需石膏固定,只需要注意別撞到即可。

7、腓骨和脛骨骨折多長時間能好

你好!20周以上未見臨床癒合為延遲癒合,6個月以上不癒合者為骨不連.你還是暫時不要勉強走路為好.脛、腓骨骨折具有如下特點:(一)脛骨內側緊貼皮下,直接外傷常引起開放性骨折,並易合並感染.(2)脛骨營養血管在骨幹後上,脛骨下1/3無肌肉附著,而該處骨折最多見,因骨折部供血不足,常發生骨折延遲連接或不連接.(3)腓骨承重少,周圍有較多肌肉附著,骨折較少,一般較易癒合.一、致傷原因及骨折類型脛腓骨骨折是4肢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佔10~15%.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沖撞、打擊致傷,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骨折.有時皮膚雖未破,但挫傷嚴重,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兒童有時也可見脛腓骨的「青枝骨折」.長跑運動員也可見到腓骨的「疲勞性骨折」.骨折移位的方向取決於外力作用的方向、腓腸肌的收縮和傷肢遠段的重力而定.骨折後常有錯位、重疊和成角畸形;遠側段常向後外方移位有外旋、近側段向前移位,有時骨折斷端可刺破皮膚哆出傷口外,形成開放骨折.由於脛腓骨之間骨間膜存在,單一骨折時,常有限制移位的作用;但也可於脛骨骨折時,暴力沿骨間膜傳至腓骨而引起腓骨骨折.2、臨床表現與診斷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摺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症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X線檢查可確定骨折的類型和移位情況,在攝片的同時應注意膝、踝關節有否骨折的體征,不要遺漏.3、治療閉合性骨折:如有顯著移位,原則上應採取(一)手法復位和外固定:麻醉成功後,兩個助手分別在膝部和踝部作牽引與反牽引,術者兩手在骨折端根據透視下移位的方向,推壓擠捏骨斷端整復,復位後可用小夾板或長腿石膏固定.(2)骨牽引: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脛腓骨折,因骨斷端很不穩定,復位後不易維持良好對位,以及肌折部有傷口,皮膚擦傷和肢體嚴重腫脹,必須密切觀察肢體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夾板或石膏夾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續牽引.成人牽引4~6公斤,共牽引3周左右,換長腿無墊石膏繼續固定8周.脛骨骨折的牽引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重,因脛骨中下1/3部供血較差,稍牽拉過度即易發生延遲癒合.固定力求確實可靠,如果固定已經3個月尚未多量骨痂連接,應繼續堅持固定,每6~8周照片檢查一次,至達堅實癒合為止.如石膏固定中發現有成角畸形,可在無骨痂出現前,環形切開石膏管型周徑3/4,在透視控制下,用手法矯正,然後在石膏裂開處填塞少許棉花及石膏綳帶,外面再用石膏綳帶包纏修補矯正.(3)骨外固定器這種外固定器特別對伴有廣泛軟組織損傷的開放骨折,甚至戰傷骨折,清創後不能行早期閉合者,以及不穩定型骨折比較適用.(4)切開復位內固定對整復不良,成角畸形以致膝、踝關節面不平行,肢體負重線不正,以及多次整復失敗,畸形癒合,骨不連者,均應切開復位,酌情採用加壓鋼板,鋼板螺絲釘,單螺絲釘,髓內針等內固定.術後再用長腿石膏外固定10~12周.開放骨折:應早期徹底清創,爭取一期縫合傷口;如有皮膚缺損,應設法旋行減張切口,植皮等閉合傷口.如系傷後時間不太長,傷口污染不太重,清創比較徹底,手術同時可行內固定.術後應加強抗感染措施.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治療:無論小腿的閉合骨折還是開放骨折,若有筋膜間隙綜合征的現象都應作為緊急情況對待,骨折復位後密切觀察,抬高傷肢,如不緩解應速施行徹底的筋膜長軸向切開(包括深層筋膜)緩解內壓改善血循.如發現已有肌肉廣泛壞死、感染、血循環不見恢復好轉,必要時應施行截肢,密切注意腎功能狀態,防止急性腎功能衰竭.·術中和術後並發症 鑽頭折斷一般發生在進行鎖定時,往往是由於鑽頭在運行時未在鎖定孔中央而被別斷.我們改進了鎖定技術,使用直徑3.5mm斯氏針,將其尖端磨成尖銳3棱型,一方面在確定鎖定孔時在骨面上不易滑動,且尖細的針頭容易進入鎖定孔,此外斯氏針較堅韌,不易折斷,可以在干骺端鑽入或直接打入鎖定孔.本組術中發生1例腓總神經損傷,我們考慮系由於術中牽引時間過長或?窩部襯墊軟敷料不夠所致.當髓內針通過骨折端後,在不影響復位的情況下應及時放鬆牽引.術中出現成角畸形常發生在位於遠端1/3處骨折者,此處髓腔較寬,以通過髓內針插入遠骨折端髓腔來達到復位較困難.此時應先取得滿意的閉合復位後再打入髓內針.

8、脛骨骨折病例怎樣寫

主訴:摔傷左小腿1小時
現病史:患者自訴於1小時前摔傷左小腿,當即感左小腿疼痛,患肢不能活動,未發現有活動性出血和骨質外露,被急送我院急診科,行X線檢查後見「左脛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未行特殊處理,夾板後來骨科診。
傷後患者未食未眠,未解大小便。
既往身體健康,否認肝炎、結核病史,無類似外傷史。否認葯物過敏史。
體 格 檢 查
T :37.1℃, R :22次/分, P:88次/分 ,BP:120/70mmHg。
神志清楚,平車推入,查體合作;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
專科情況:左小腿中下段可見輕度腫脹,未見皮膚破損,無活動性出血;觸之有疼痛,骨擦為陽性,局部有叩痛,縱叩痛亦為陽性,足背皮溫正常,足背動脈搏動正常;患肢血運、感覺正常;脊柱余肢正常,余無特殊。
門診資料:2009-*-*我院X線示:左脛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骨折端未見明顯移位。
初步診斷:左脛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
鑒別診斷:無需鑒別。
處理:1、建議住院治療完善(患者拒絕)。
2、石膏固定,給予脫水、消腫、止血治療。
3、全休兩月來復查X線片。
4、不適隨診。
*****(指簽名)

9、小腿脛骨骨折多久可以脫離拐杖正常行走?

傷筋動骨100天。

與脛骨折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