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上臂骨折夾板固定

上臂骨折夾板固定

發布時間:2020-03-11 18:36:12

1、骨折的各類固定方式及其優缺點。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內固定。
一。外固定:1.小夾板固定。指征:四肢閉合性管狀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牽拉力強大,需結合持續骨牽引;四肢開放性骨折,創口小,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四肢陳舊性骨折,仍適合於手法復位者。優點:具有固定可靠、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並發症少等優點。缺點:綁太松或固定墊使用不當,易使骨折再移位,太緊可產生壓迫性潰瘍、缺血性肌痙攣,甚至肢體壞疽。
2.石膏綳帶固定。指征: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創口癒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夾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夾板難以固定者;某些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如股骨骨折髓內釘或鋼板螺絲釘固定術後,作為輔助性外固定;畸形矯正後矯形位置的維持和骨關節術後的固定,如腕關節融合術後;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患肢的固定。優點: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形,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維持較長時間。缺點:無彈性,不能調節松緊程度,固定范圍較大,一般需超過骨折部的上下關節,無法進行關節活動功能鍛煉,易引起關節僵硬。
3.外展架固定。指征:肱骨骨摺合並橈神經損傷或肱骨幹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後;腫脹嚴重的上肢閉合性骨折和嚴重的上臂或前臂開放性損傷;臂叢神經牽拉傷;肩胛骨骨折;肩、肘關節化膿性關節炎或關節結核。
4.持續牽引。指征:頸椎骨折脫位使用枕頜布托牽引或顱骨牽引;股骨骨折使用大腿皮膚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脛骨開放性骨折使用跟骨牽引;開放性骨摺合並感染;復位困難的肱骨髁上骨折使用尺骨鷹嘴骨牽引。持續牽引方法和牽引重量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肌肉發達程度、軟組織損傷情況和骨折的部位來選擇,牽引重量太小,達不到固定和復位的目的。太重會導致骨折分離移位。
5.外固定器。適用於: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伴廣泛軟組織損傷;骨摺合並感染和骨折不癒合;截骨矯形或關節融合術後。優點是固定可靠,易於處理傷口,不限制關節活動,可行早期功能鍛煉。
二。內固定。主要用於切開復位後,採用金屬內固定物,如接骨板、螺絲釘、髓內釘、帶鎖髓內釘和加壓鋼板等,將骨折段於解剖復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可於手法復位後,在X線監視下,從股骨大轉子下方,向股骨頸傳入三刃釘或鋼針做內固定。

2、胳膊骨折,做的夾板固定,一點都不能動嗎?

夾板的作用就是保護斷骨不錯位,保護它們很好地恢復正常。你看著辦。

3、骨折時要正確地用夾板把骨折兩端的什麼固定起來

無骨端外露骨折:也就是說斷的骨頭沒有戳破皮膚而露到外面來(簡單點說骨頭沒露出來),相對有外露的骨折端要清潔.舉個例子,比如有人的手前臂骨折了,是無骨端外露骨折,那你進行固定時需要把腕關節和肘關節都固定住,不能讓這兩個關節有活動.這樣做是:1.防止骨折端的移位,防止造成血管和神經的損傷,後者的損傷是比較頭疼的,比單純的骨折要麻煩多了,尤其是神經的損傷,很可能會造成感覺或運動方面障礙.2.防止骨折斷端戳破皮膚,從而造成骨折端的污染,影響癒合.

4、上臂骨折的急救方法是怎樣的?

上臂、前臂和手處的骨折,都屬上肢骨折。

(1)用一塊夾板,捆綁住上臂。請注意手的姿勢,應該貼胸放置,比較自然。

(2)用大三角巾把手臂兜住,使傷肢懸吊在頸部。

(3)再用另一塊三角巾,把上臂和身子固定在一起。

1.上臂骨折:上臂只有一根骨頭,名叫「肱骨」。人在跌倒時手或肘著地,暴力直接沖擊在上臂上面,或者人在投擲時用力過大過猛,都有可能使防骨承受不了,發生斷裂。

(1)判斷方法:①上臂腫、痛,出現畸形。

②病人不敢活動上臂。

③按傷處,馬上引起疼痛。

(2)急救措施:①邊牽引,邊放好傷肢的位置。

牽引的做法是:一手握住前臂近肘彎處,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握前臂的一手,慢慢地用力,往下的方向拉(假如病人站著)。拉時,必須順著傷肢原來的位置成一條直線,切不可猛然拉動。握住病人手腕的一手,要逐漸把前臂一點點地彎曲,使患者的前臂彎成直角(於是前臂就垂直於上臂),並使上臂漸漸向身體靠攏,病人傷肢手心緊貼胸壁。這樣做,傷肢不會痛,且能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醫生稱這種姿勢為「功能位」)。固定包紮時,要一直保持這種姿勢。

②用夾板固定傷肢。

用兩塊夾板把傷肢夾在中間,使傷肢不能活動。夾板最好有長短多種,按病人上臂長度來選用。為了貼住傷處不痛,每塊夾板貼住傷肢的一面,最好放上棉花墊或舊布塊(緊急時,干毛巾也可以),外用綳帶或布條纏好。沒有夾板,樹枝、木棍、雨傘等都可代用。

用於肱骨骨折的夾板,應一長一短(寬約8厘米,一塊長約46厘米;另一塊稍短些,從腋窩到肘彎的長度即可)。在短的一塊夾板頂上裹一塊棉花墊或毛巾,夾在腋窩內,頂住腋窩;另一頭在肘彎之上,板面貼住上臂的內面。長的一塊貼在傷肢外面。再用兩塊三角巾折疊成條,將兩板縛住,結頭朝外。另找一塊三角巾(布條、繩子都可代用),兜住前臂,吊在頸項上。手掌應貼胸,比肘高7厘米左右較好。為了避免傷肢隨便移動,再找一塊三角巾,把傷肢和胸壁一起捆住,接頭打在腋窩前面。

5、當確定受傷者為骨折時,並准備為其固定事,應當怎麼做?

具體做法如下:

1.肱骨骨折固定法:患者手臂呈屈肘狀,用兩塊夾板固定,一塊放於上臂內側,另一塊放  在外側,用綳帶固定。如只有一塊夾板,則夾板放在外側加以固定,用三角巾懸吊傷肢;

2.大腿骨折固定法:將傷腿拉直,夾板長度上至腋窩,下過腳跟。兩塊夾板放於大腿內、外側;有綳帶或三角巾纏繞固定。

3.脊柱骨折固定法:病情多較嚴重。嚴禁亂加搬動,應輕巧平穩地在保持脊柱安定狀況下,移至硬板擔架上,用三角巾固定後,及早轉運。切勿扶持患者走動,或躺在軟擔架要上,這樣會使脊柱骨折加重對神經操作,引起終生截癱。

注意事項:

有出血時應先止血和消毒包紮傷口,然後固定骨折;

2.對於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應就地固定,不要隨便移動患者;

3.固定力求穩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兩端和上下兩個關節;

4.上肢固定時,肢體要彎著綁屈肘狀。下肢固定時,肢體要伸直綁。

6、夾板固定有哪些好處

夾板固定的優點:
(1)方便易行,一般不用固定關節,可以隨著腫脹的情況;
(2)隨時調整松緊度,可以早期鍛煉;
(3)合理而有效的夾板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矯正微小的側方移位。

7、對無骨端外露骨折傷員的肢體,用夾板或木棍、樹枝等固定時應___

因為只有兩個關節都超過。才可以使外漏的骨折傷不容易變形。並且更容易恢復。

8、論述伸直形橈骨下端骨折的診斷。手法復位方法及小夾板固定注意事項

伸直型骨折!

伸直型骨折(又叫Colles骨折)多為腕關節處於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

一、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典型的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如圖),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向掌側移位因此表現出典型的畸形體征。可同時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及尺骨莖突骨折。

二、治療: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為主。

手法復位外固定:

    麻醉後患者取仰卧位,肩外展90°,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餘手指,沿前臂縱軸,向遠端牽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方作反牽引。經充分牽引後,術者雙手握住腕部,拇指壓住骨折遠端,向遠側推擠,2-5指頂住骨折遠端,加大麴腕角度,糾正成角,然後讓尺側擠壓,緩慢放鬆牽引,在曲腕、尺偏位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情況及穩定情況。

最後用超腕關節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夾板固定2周,水腫消退後,在腕關節中立位繼續用小夾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切開復位內固定:

手術指針:1)、嚴重粉碎骨折移位明顯,橈骨下端關節面破壞。

          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

手術方法:可經腕背橈側切口暴露骨折端,在直視下復位,松質骨螺釘、T形鋼板或鋼針固定。若骨折塊碎裂、塌陷,有骨缺損,經牽引復位後,分別於橈骨及第2掌骨穿針,用外固定支架維持復位,取髂骨植骨,充填缺損,用螺釘或鋼針固定。6-8周後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三、術後康復注意:

    無論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術後均應早期驚心手指屈伸活動。4-6周後可除去外固定,逐漸開始腕關節的活動。骨折癒合後,橈骨下端因骨痂生長,或由於骨折對位不良,使橈骨背側面變得不平滑,拇長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復摩擦,導致慢性損傷,可發生自發性肌腱斷裂。可作肌腱轉移術修復。若骨折短縮畸形未能糾正,使尺骨長度相對增加,尺、橈下端關節面不平衡,常是後期腕關節疼痛及旋轉障礙的原因,可作尺骨短縮術。

9、骨折夾板固定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高分子夾板在固定後,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 抬高患肢,以利腫脹消退。
(2)密切觀察傷肢血運情況,特別固定後3~4天內更應注意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感覺及腫脹程度的變化。發現有血運障礙情況,宜緊急妥善處理,以免發生缺血壞死。
(3)注意詢問骨骼突出處有無灼痛感,防止壓迫性潰瘍的發生。
(4)一般傷後4天內,腫脹達到高峰,應注意適當放鬆纏繞的綳帶。以後開始消腫,應及時調整纏繞綳帶的松緊度。保持25px的正常移動度。
(5)定期進行X線檢查。特別是固定2周內要經常檢查,如有移位及時處理。
(6)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並將固定後的注意事項及練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屬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

10、上肢骨折的護理是怎樣的?

【知識概述】上肢以鎖骨、肱骨外科頸、肱骨幹、肱骨髁間、橈尺骨和橈骨下端等部位易發生骨折。骨折後醫生常以綳帶、小夾板或石膏作為外固定物,以維持骨折復位後的位置。
【注意事項】1小夾板局部外固定後護理。①上肢骨折整復、固定後要用三角巾或頸腕吊帶托起,懸掛於胸前,以防搬動或病人肢體位置變動時,使夾板松動引起骨折再移位;②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情況,發現皮膚溫度下降或皮膚顏色發青或蒼白、冰冷、血液迴流慢、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而且病人不能自主活動手指時,說明因夾板過緊而影響肢體循環,應立即放鬆夾板,及時就醫;③以外層布帶束縛夾板,要隨時調整布帶的松緊,要求是在捏住布帶時,能不費力地使布帶上下活動1厘米;④除夾板外,還要使用紙壓墊來有效地控制骨折的再移位,如果在紙壓墊部位出現疼痛劇烈,應立即檢查是否發生局部皮膚受壓壞死,必要時放鬆布帶,調整夾板位置。
2使用石膏固定後護理。①要嚴密觀察肢端的皮膚顏色、溫度、有無麻木及持續性疼痛等感覺,如發現應及時就醫;②在石膏殼未乾固前不要覆蓋被物,以使之迅速干固,必要時用特製烤燈烘烤以加快石膏的干固;③四肢手術後上石膏的病人須將患肢抬高,防止腫脹及出血,可用懸吊法或用枕墊高,④患者主訴石膏內某處或某一點有疼痛感時,切不可忽視,疼痛不一定在傷口或骨折處,有可能是因局部石膏過緊而產生的壓迫,必要時做減壓處理;⑤對於裸露在石膏外面的皮膚,特別是石膏邊緣及未包進石膏的骨突部位,每日至少檢查一次,觀察有無紅腫、摩擦等情況,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可用手指蘸50%酒精(或50%紅花酒精)伸入石膏邊緣里,對皮膚進行按摩,促進局部血循環,⑥對開放性骨折,在上石膏後,應觀察石膏裡面有無出血現象,如有出血,血跡可A透到石膏表面,為了明確出血是否持續,可在血跡的邊界用筆描記,若血跡超出描記的范圍,說明傷口繼續出血,須立即去醫院就醫。
3按骨折部位不同注意休養時的體位。①鎖骨骨折禁忌肩部的前伸活動,休養時取坐位,平卧位或斜坡位時,須維持挺胸;②肱骨外科頸骨折取仰卧位時應保持肩部稍抬高,雙側上肢下面墊薄枕與軀干平行放置,避免後伸;③肱骨幹骨折無論採用何種外固定形式,均須取半坐位休養,以保持上肢下垂牽引作用;④肱骨髁間骨折外固定位置應保持屈肘90°以內,三角巾懸吊後須密切觀察肘部腫脹及肢端血運情況;⑤前臂骨折固定後應維持屈肘90°,前臂中立位(虎口朝上位),嚴防做旋轉活動;⑥橈骨下端骨折多採用小夾板固定法,上夾板後注意保持腕關節掌屈尺偏位。若出現嚴重腫脹、手指麻木等現象,說明夾板捆紮過緊,應及時調節。
4在上肢骨折外固定期間,應鼓勵患者主動練習伸指和握拳活動,這樣可以防腫止痛,促進血液循環,還要保持上肢的固有活動——握物,這樣有利於骨折的修復和功能康復。

與上臂骨折夾板固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