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穿血片1中幼粒細胞佔百分之4點O晚幼粒細胞佔百百分之5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可能是什麼病?
你好,你這樣說看不出,你這個是一個檢查的單子,最好給專業的醫生看。
2、在醫院做了骨髓穿刺,懂的幫我分析一下啊,感激不盡。
問題就在骨髓巨核細胞減少,尤其產板巨核細胞減少,因為巨核細胞是產生血小板的前提細胞,所以,骨髓檢查與目前的診斷是符合的。治療主要是激素、丙種球蛋白等免疫制zd劑,治療後血小板上升快,但容易反復,建議配合中葯調理可以減少復發。
3、骨髓穿刺怎麼個做法
【操作方法】
1.選好部位:選擇穿刺部位骼前上棘、髂後上棘、胸骨、腰椎棘突穿刺點。
2.消毒麻醉: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孔巾,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皮膚、皮下及骨膜麻醉。
3.進行穿刺:穿刺抽吸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一定長度,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當針尖接觸骨質後則將穿刺針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穿刺針進入骨髓腔後,拔出針芯,接上乾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吸骨髓液0.1~0.2ml滴於載玻片上,如需作骨髓液細菌檢查,再抽取1~2ml。
4.拔針抽吸完畢,重新插入針芯,用無菌紗布置於針孔處,拔出穿刺針,按壓1~2分鍾後,膠布固定紗布。
【護理要點】
1.術前注意:(1)化驗及葯物過敏試驗:查出血及凝血時間。若用普魯卡因作局部麻醉,病人需做皮試。(2)體位準備:根據穿刺部位協助病人採取適宜的體位,若於胸骨、骼前上棘作穿刺者取仰卧位,前者還需用枕頭墊於背後,以使胸部稍突出;若於髂後上棘穿刺者取側卧位或俯卧位;棘突穿刺點則取坐位,盡量彎腰,頭俯屈於胸前使棘突暴露。
2.術後注意:(1)觀察:注意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如果有滲血,立即換無菌紗塊,壓迫傷口直至無滲血為止。(2)保護穿刺處:指導病人48~72小時內不要弄濕穿刺處,多卧床休息,避免劇烈活動,防止傷口感染。
4、骨穿怎麼做`?
每當醫生建議患者做「骨髓穿刺檢查」時,大多數患者,包括家屬都會感到迷茫和恐懼:「骨穿」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傷害?是否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有的人甚至會聯想到骨穿會不會引起半身不遂?更多的是害怕「穿透骨頭的檢查」會不會非常的痛苦..種種疑慮和恐懼,使患者或家屬往往採取拒絕、躲避的態度,耽誤了某些疾病的診治,其根源在於人們缺乏對「骨穿」檢查的了解和對其重要性的認識。
「骨髓穿刺檢查」是診斷血液病的常用而且可靠的手段。通過「骨穿」抽取骨髓液進行骨髓細胞形態學、組織化學、細胞遺傳學及超微結構檢查、骨髓幹細胞培養,細菌培養及寄生蟲檢查,對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對各類貧血、各種血液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瘤等具有決定性的診斷價值。有助於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性疾病,淋巴結腫大,多病因的檢查,也用於各種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的療效及預後的判斷。
同其他一些創傷性檢查相比較,骨髓穿刺術是相當安全的。「骨穿術」是將穿刺針插入人體表面數處突起的骨結節內,抽取少量的骨髓液做塗片等檢查,基本不會傷及內臟及引起後遺症。穿刺的主要部位在人體骨盆的髂前上棘和髂後上棘,左右兩側均可。大多數人均可被輕易的觸摸到。少數特殊的病例可能需要取胸骨部位的骨穿術。手術過程並不復雜,每一位醫生接受專門的培訓,均能夠成功地完成骨穿操作過程。
「骨穿術」大多在專門的骨髓穿刺室內完成,少數特殊患者也可在病床邊進行。其過程均採取嚴格的無菌操作規范,並用利多卡因作局部的麻醉,穿刺過程中大多無明顯痛苦,主要有酸脹感,抽吸時有一過性的刺痛。一位熟練掌握「骨穿術」的醫師,在3~5分鍾內就可完成操作。
5、骨髓穿刺分為哪幾個步驟
骨髓穿刺術(bone marrow puncture)是採取骨髓液的一種常用診斷技術,其檢查內容包括細胞學、原蟲和細菌學等幾個方面。
一)適應證
1.各種血液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隨訪。
2.不明原因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增多或減少及形態學異常。
3.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可作骨髓培養,骨髓塗片找寄生蟲等。
(二)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選擇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後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此處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前後上棘:位於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處骨髓含量豐富,當上述部位穿刺失敗時,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處骨質較薄,其後有心房及大血管,嚴防穿透發生危險,較少選用;④腰椎棘突:位於腰椎棘突突出處,極少選用。
2.體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時取仰卧位。髂後上棘穿刺時應取側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卧位。
3.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直至骨膜。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肥胖者可適當放長,胸骨柄穿刺約1.0cm),以左手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於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柄穿刺,穿刺針與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當穿刺針接觸到骨質後則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5.用乾燥的20ml注射器,將內栓退出1cm,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用適當力度緩慢抽吸,可見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內,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為宜,取下注射器,將骨髓液推於玻片上,由助手迅速製作塗片5~6張,送檢細胞形態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6.如需作骨髓培養,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養液內。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針腔被皮膚、皮下組織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進針太深或太淺,針尖未在髓腔內,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鑽入少許或再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上帶有血跡,再行抽吸可望獲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插入針芯,輕微轉動拔出穿刺針,隨將消毒紗布蓋在針孔上,稍加按壓,用膠布加壓固定。
(三)注意事項
1.穿刺針進入骨質後避免擺動過大,以免折斷。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進針,不可用力過猛,以防穿透內側骨板。
3.抽吸骨髓液時,逐漸加大負壓,作細胞形態學檢查時,抽吸量不宜過多,否則使骨髓液稀釋,但也不宜過少。
4.骨髓液抽取後應立即塗片。
5.多次干抽時應進行骨髓活檢。
(四)禁忌證
血友病患者禁作骨髓穿刺。
6、骨髓穿刺術的術後
1.術後應囑病人靜卧休息,同時做好標記並送檢骨髓片,清潔穿刺場所,做好穿刺記錄。
2.抽取骨髓和塗片要迅速,以免凝固。需同時作周圍血塗片,以作對照。 髓穿刺雖為有創性檢查,但因操作簡單、骨髓液抽取少、病人痛苦小,故對機體無大的損害,不需要特殊護理。對於體質弱、有出血傾向者,檢查後應採取下列措施。1.止血:一般以壓迫止血為主。2.卧床休息:檢查後,穿刺局部會有輕微的疼痛。病人可卧床休息一天,限制肢體活動,即可恢復正常。3.防止感染:穿刺時,局部組織經過嚴格消毒。保持穿刺局部皮膚的清潔、乾燥,覆蓋的紗布被血或汗打濕後,要及時更換。針孔出現紅、腫、熱、痛時,可用2%碘酊或0.5%碘伏等塗搽局部,每天3-4次。若伴有全身發熱,則應與醫生聯系,根據病情適當選用抗生素。
7、骨髓穿刺如何定位
臨床上經常選擇的穿刺部位 :
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後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此處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
髂後上棘:位於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
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肥胖者可適當放長),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於骨面垂直刺入,當穿刺針接觸到骨質後則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有撲空感時,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8、骨髓穿刺術的操作方法
1.穿刺部位選擇 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後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此處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後上棘:位於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處骨髓含量豐富,當上述部位穿刺失敗時,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處骨質較薄,其後有心房及大血管,嚴防穿透發生危險,較少選用;④腰椎棘突:位於腰椎棘突突出處,極少選用。
2.體位 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時取仰卧位,前者還需用枕頭墊於背後,以使胸部稍突出。髂後上棘穿刺時應取側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卧位。
3.常規消毒皮膚,戴無菌手套、鋪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直至骨膜。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長度上(髂骨穿刺約1.5cm,肥胖者可適當放長,胸骨柄穿刺約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於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柄穿刺,穿刺針與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當穿刺針接觸到骨質後則左右旋轉,緩緩鑽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5.用乾燥的20ml注射器,將內栓退出1cm,拔出針芯,接上注射器,用適當力度緩慢抽吸,可見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內,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為宜,取下注射器,將骨髓液推於玻片上,由助手迅速製作塗片5~6張,送檢細胞形態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6.如需作骨髓培養,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ml注入培養液內。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針腔被皮膚、皮下組織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進針太深或太淺,針尖未在髓腔內,此時應重新插上針芯,稍加旋轉或再鑽入少許或再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上帶有血跡,再行抽吸可望獲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插入針芯,輕微轉動拔出穿刺針,隨將消毒紗布蓋在針孔上,稍加按壓,用膠布加壓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