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移植後多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出門?需要一生服葯么?國內外有無手術後活到七八十的先例?
你好,首先你要知道骨髓移植的概念。所謂骨髓移植的手術過程就是,先通過超大劑量的化療把體內原有的惡性細胞全部摧毀,然後植入和患者基因相匹配的幹細胞。使患者體內重新建立新的免疫系統,手術成功的話,患者建立新的免疫系統會需要時間,這個過程在一年左右。
當然,這個世上不可能有完全匹配的基因,這個期間,患者會出現一些排異,這個時候就需要服用抗排異葯物,大部分患者會服用3個月到一年,當然也有更長,但畢竟是少數。服用抗排異葯物期間不會影響正常生活。現在的葯物費用不高。也可以進醫保。
至於你說的化療後影響生育,這個是無稽之談,化療期間本來就不應該有性生活。完成治療後也必須調養很長時間,之後如果治癒的話,和正常人沒有區別。至少在我認識的病友中,痊癒後結婚生子的大有人在。
總之,如果你的親人骨髓移植後兩至三年後沒有問題的話,那恭喜你,那就重生了。好好珍惜今後的生活。重體力的工作不要考慮了,多多注意提高免疫力。好好生活。
本人也是患有相同的疾病,時過三年,我進行了移植,現已痊癒。衷心祝願患者能熬過這個人生關卡。祝早日康復!
2、慢性再障性貧血能活多久
你好,再生障礙性貧血是血液病常見的一種,簡稱再障。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再障,非常擔心自己還能活多久,認為再障是絕症,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再障不再是不治之症,只要保持好的心態,堅持積極治療,健康的有規律的生活,不給自己增加心理壓力就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更長久。
3、骨髓癌有什麼症狀
一開始只有頭痛,沒幾天就全身都痛,有時候呼吸都有困難,在醫院里都查不出是什麼原因,全部症狀:全身乏力,無胃口
發病時間及原因:近一月
4、慢性白血病可以活多久?
未經治療的患者的中數生存時間約為3-5年。無論化療或放療,初次治療的效果卻非常顯著,症狀、體征可完全消失,血象、骨髓象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在發生急變之前,體力的恢復和一般健康情況往往都很好。但是生命的延長不多,中數生存時間約3~4(范圍l~10年)年,約15%可生存至5年或更長。Ph』染色體陰性的病人預後特別差。急變一旦發生後,大多於幾周至幾月內死亡。骨髓移植改變預後的情況前面已述。
5、EB病毒有什麼表現症狀
1、發熱:發熱超過1周,熱峰>38.5'C。
2、肝脾腫大:肝脾大伴全血細胞減少,累計>=2個細胞系。
3、血細胞減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細胞減少),其中血紅蛋白<90g/L,血小板<100 x 109/L,中性粒細胞<1.Ox109/L。
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症。
5、骨髓、脾或淋巴結可見噬血細胞但無惡性表現。
6、NK細胞活性降低或缺乏。
7、高鐵蛋白血症可溶性白細胞介素受體(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水平升高。
(5)慢活eb骨髓象正常嗎擴展資料:
對EB病毒,重要的是預防。
首先,家長和孩子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要口對口喂養,或先嘗後喂。
其次,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衛生,盡量不帶孩子去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
EB病毒致病機制: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細胞內增殖,然後感染B淋巴細胞,這些細胞大量進入血液循環而造成全身性感染,並可長期潛伏在人體淋巴組織中。
EBV感染可表現為增殖性感染和潛伏性感染。不同感染狀態表達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達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殼蛋白和EBV膜抗原,潛伏感染期表達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潛伏膜蛋白。
6、這樣是愛滋病嗎
艾滋病的臨床症狀多種多樣,一般初期的開始症狀象傷風、流感、全身疲勞無力、食慾減退、發熱、體重減輕、隨著病情的加重,症狀日見增多,如皮膚、粘膚出現白色念球菌感染,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腫、血皰、滯血斑、皮膚容易損傷,傷後出血不止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不斷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還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腹瀉、便血、肝脾腫大、並發惡性腫瘤、呼吸困難等。由於症狀復雜多變,每個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症狀全都出現。一般常見一、二種以上的症狀。按受損器官來說,侵犯肺部時常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腹痛、消瘦無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內膜炎,血小板減少性腦出血等
艾滋病的潛伏期比較長。http://ke.baidu.com/view/9070.html?wtp=tt#6
7、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是怎樣的?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治療應著重於慢性期早期,避免疾病轉化,力爭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水平的緩解,一旦進入加速期或急變期則預後很差。
(1)細胞淤滯症緊急處理。需並用羥基脲和別嘌醇。
(2)化學治療。化療雖可使大多數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血象及異常體徵得到控制,但中位生存期(40 個月左右)並未延長,化療時宜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ml 以上和尿液鹼化,加用別嘌醇100mg,每6 小時一次,防止高尿酸血症腎病。至白細胞數正常後停葯。
①羥基脲(HU)。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抑制DNA 合成的葯物,起效快,但持續時間短。用葯後兩三天白細胞即下降,停葯後又很快回升,降低腫瘤負荷效果好。常用劑量為每日3g,分2 次口服,待白細胞減至20×109/L 左右時,劑量減半,降至10×109/L 時,改為小劑量(每日0.5 ~ 1g)維持治療。需經常檢查血象,以便調節葯物劑量。副作用少,耐受性好,與烷化劑無交叉耐葯性。對患者以後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也無不良影響。為當前首選化療葯物。
②白消安(BU)。一種烷化劑,作用於早期祖細胞,起效慢且後作用長,劑量不易掌握。初始每日4 ~ 6mg,口服,白細胞降至20×109/L 停葯,待穩定後改每日0.5 ~ 2mg,甚至更低,保持白細胞在(7 ~ 10)×109/L。用葯過量常致嚴重骨髓抑制,且恢復較慢。
敏感者即使小劑量也可出現骨髓抑制,應提高警惕。白消安長期用葯可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精液缺乏及停經、肺纖維化等,現已較少使用。
③其他葯物。如Ara-C、高三尖杉酯鹼、靛玉紅、甲異靛、二溴衛茅醇、6-MP、沙可來新、6TG、環磷醯胺、砷劑及其他聯合化療亦有效,但多在上述葯物無效時才考慮使用。
(3)干擾素-α(IFN-α)。劑量為每日300 萬~ 500 萬U/m2 皮下或肌內注射,每周3 ~ 7 次,持續用數月至數年不等。IFN-α 起效較慢,對白細胞顯著增多者,宜在第1 ~ 2 周並用羥基脲或小劑量Ara-α。50% ~ 70% 患者能獲CHR;10% ~ 26% 患者可獲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常見毒副反應為流感樣症狀:畏寒、發熱、疲勞、頭痛、厭食、惡心、肌肉及骨骼疼痛。並用對乙醯氨基酚、苯海拉明等可減輕副反應,但部分患者常需減量,約25% 的患者因無法耐受而停葯。與Ara-C 聯合使用可提高有效率,其完全血液學緩解、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和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分別為67%、27% 和7%。
聚乙二醇化(PEG)干擾素,每周用葯一次,可以減輕IFN-α 的不良反應。
與HU 和BU 相比,IFN-α 可以使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獲得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和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而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和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者生存期延長。但IFN-α 治療者幾乎均存在分子水平殘留白血病,很少能獲完全分子生物學緩解。
(4)甲磺酸伊馬替尼(IM)。為2- 苯胺嘧啶衍生物,能特異性阻斷ATP 在Abl 激酶上的結合位置,使酪氨酸殘基不能磷酸化,從而抑制BCR-ABL 陽性細胞的增殖。甲磺酸伊馬替尼也能抑制另外兩種酪氨酸激酶:C-KIT 和PDGF-R(血小板衍生的生長因子受體)的活性。治療劑量:CP、AP 和BP/BC 分別為每日400mg、600mg 和600 ~ 800mg。常見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包括:水腫、肌肉痙攣、腹瀉、惡心、肌肉骨骼痛、皮疹、腹痛、疲勞、關節痛和頭痛等,但一般症狀較輕微。血象下降較常見,可出現粒細胞、血小板減少和貧血,可並用造血生長因子,嚴重者需減量或暫時停葯。初治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1 年後完全血液學緩解、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和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分別為96%、85% 和69%,隨治療時間延長療效提高,5 年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 87%,總生存率達90%;甲磺酸伊馬替尼與IFN-α + Ara-C治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甲磺酸伊馬替尼組5 年總體生存率為89%,優於IFN-α + Ara-C 組的68% ~ 70%。甲磺酸伊馬替尼可使7% 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達完全分子生物學緩解。據推算即使完全分子生物學緩解時,白血病細胞數仍可達106,若無充分理由,甲磺酸伊馬替尼不能停用。
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患者約10% ~ 15% 出現疾病進展,甲磺酸伊馬替尼耐葯與基因點突變、BCR-ABL 基因擴增和表達增加、P糖蛋白過度表達有關。療效欠佳和進展的患者在甲磺酸伊馬替尼加量至每日600mg 或800mg,部分也能獲益,也可用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達沙替尼等或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
(5)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SCT)。這是目前認為根治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標准治療。骨髓移植應在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待血象及體征控制後盡早進行。歐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組(EBMTG)根據5 個移植前變數提出了風險評估積分系統,以提示移植相關死亡風險和治癒可能。對≤ 2 分者,因移植相關死亡率≤ 31%,Allo-SCT 可作為一線治療。對≥ 3 分者,可先行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進行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體動態觀察,治療無效時再行Allo-SCT,也可考慮非清髓性造血幹細胞移植(NST)和降低預處理強度造血幹細胞移植(RIC)。常規移植患者年齡以45歲以下為宜。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合同胞間移植後患者3 ~ 5年無病存活率為60% ~ 80%。對脾臟腫大顯著者,移植前先切除脾臟或脾區照射可能會避免造血恢復延遲。採用無血緣關系志願者(包括臍血)的移植明顯擴大了Allo-SCT 的應用,長期無病生存率約35% ~ 57%。此類移植較HLA 相合同胞間移植風險大,主要原因為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相關感染。若對年齡
8、高分求助,解釋個病理報告
該病理切片報告詳細說明了你母親腦後切除腫塊的組織病理、細胞學分析。
是皮膚上多病灶(非孤立性)的淺表性基底細胞癌(這種皮膚癌屬於發展緩慢,轉移率不足0.1%,常伴有頑固性潰瘍),在病理切片上可見大量炎性細胞(白細胞)浸潤;
另外,估計還切除了周圍的腫大淋巴結,這是現在需要高度重視的。因為病理報告指出淋巴組織呈瘤樣改變(如果確實是淋巴瘤,屬於惡性腫瘤的幾率很大)
現在,基底細胞癌不必過多擔心,手術治療是最佳選擇。因為這種皮膚癌轉移率、復發率都是很低的。要密切關注頭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淺表淋巴結,因為淋巴瘤目前不能排出,所以要求病人「密切隨訪」。
9、請有經驗的人來看看我媽媽的骨髓細胞形態診斷報告單
該骨髓報告說得很清楚,我通俗的講下。骨髓像主要問題:紅系增生明顯活躍(粒系相對減少),巨核系正常,但巨核細胞成熟明顯緩慢,結合骨髓象紅細胞形態,的確是巨幼細胞細胞性貧血,還有可能伴有缺鐵性貧血。
主要問題在巨幼細胞性貧血,建議補充葉酸及維生素B12(貧血嚴重時建議注射),並多吃瘦肉、豬肝和綠色蔬菜,1-3內查血常規,看貧血是否有恢復及血小板計數是否正常。
10、多發性骨髓瘤早期症狀?
你好!多發性骨髓瘤起病徐緩,早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誤診。MM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有貧血、骨痛、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經症狀、高鈣血症、澱粉樣變等。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細胞,使骨質溶解、破壞,骨骼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於瘤細胞對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處骨折同時存在。
2.貧血和出血:貧血較常見,為首發症狀,早期貧血輕,後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症狀。皮膚黏膜出血較多見,嚴重者可見內臟及顱內出血。
3.肝、脾、淋巴結和腎臟病變:肝、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骨髓瘤腎。器官腫大或者異常腫物需要考慮髓外漿細胞瘤或者澱粉樣變。
4.神經系統症狀:神經系統髓外漿細胞瘤可出現肢體癱瘓、嗜睡、昏迷、復視、失明、視力減退。
5.多發性骨髓瘤多見細菌感染:亦可見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見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病毒性帶狀庖疹也容易發生,尤其是治療後免疫低下的患者。
6.腎功能損害:50%~70%病人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結石。
7.高黏滯綜合征:發生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並可突發暈厥、意識障礙。
8.澱粉樣變:常發生於舌、皮膚、心臟、胃腸道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