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來拯救大病患兒 專家呼籲建兒童大病醫療保險
2010年8月11日,安徽省首例農村兒童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受惠者胡取在省立醫院康復出院。8歲的胡取是肥西縣花崗鎮人,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8月1日開始,安徽省參加新農合的患兒可享受國家新出台的重大病救助政策後,小胡取在省立醫院南區進行了「室間隔缺損修補術」,治療效果非常滿意。本來要花兩萬元治療費用的小胡取家庭,在新農合和民政的資助下,只承擔了30%的費用。
(資料照片) 劉兵生 陳孝謀/CFP
15歲的小薰終究沒能熬到自己的16歲生日。今年3月,生日前5天,她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小薰的家在沈陽市遼中縣,父母依靠打工維持生活。白血病將這個家庭拖進了貧困的深淵,最終奪去了小薰的生命。
「媽媽,單用這一種葯能好使嗎」
記者3月初見到小薰時,她正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對著鏡子打理頭發。她雙眼紅腫,脖子和胳膊上布滿出血點,因為大劑量的化療,頭發也已稀疏。因為嚴重的肺部積液,小薰只能躺在床上依靠氧氣呼吸,而面癱和嘴部潰爛讓她連笑這個動作都難以完成。多種並發症帶來的還有高燒、扁桃體化膿、耳聾等症狀,這些症狀的根源就是白血病。
2012年1月,還在上小學的小薰腿上鼓起一個腫塊,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病理化驗,醫生診斷小薰患的是骨肉瘤,建議她做植骨手術。
「當時小手術病理化驗就已經花了兩萬多元了,她爸爸和我都是打工的,得知植骨手術加上術後治療一共需要10多萬元的時候,真是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孩子回家治療。」小薰母親回憶。
小薰回家吃口服葯到2012年8月,腿上又鼓起了腫塊。這期間小薰堅持上學。腿疼卻日漸嚴重,快到9月新學年開學的時候,經北京友誼醫院化驗診斷,小薰患的是髓系肉瘤。
2013年9月,在核磁共振復查中,醫生建議小薰做骨穿檢查,檢查結果為小薰的髓系肉瘤已經轉為M2a型白血病。
今年農歷大年初三,小薰因為高燒昏迷被緊急送往醫院,在剛到醫院時已經處於半休克狀態了。急救兩天後,醫生告知小薰有生命危險。
即便如此,受經濟條件限制,小薰的父母還是選擇為小薰使用價格相對低廉的葯物。
「媽媽,現在單用這一種葯能好使嗎?」細心的小薰再三向媽媽提出這樣的問題,媽媽常常簡單答復幾句便躲到病房外掉眼淚。
在小薰最初檢查為骨肉瘤的時候,家裡僅有的兩萬元積蓄就都花光了,之後進京檢查是向親屬借錢。在確診髓系肉瘤之後,小薰的父母便都辭去工作在醫院照顧孩子。2013年,小薰的母親賣掉了和老母親同住的房子換得10萬余元,本以為足夠支付孩子的治療費用,但是沒想到中途小薰復發並嚴重感染,一年治療保守估計也需要14萬元。
據小薰家人介紹,小薰所患的髓系肉瘤不在中國人壽學生險報銷范圍之內,而社會醫療保險二次報銷也將其排除在外。因為小學沒有交納學生意外傷害險,中學前3個月又處於患病狀態不予參保,小薰也沒有享受到學生意外傷害險的報銷。2013年前,僅僅社會醫療保險部分能報銷醫療費用的45%。
在轉為白血病後,化療以及輔助治療過程只有在甲類葯物名單中的葯物才能全部報銷,乙類葯物名單中的葯物部分報銷,丙類則完全不報銷。
小薰的媽媽說,所使用的主要治療葯品基本都不在醫保范圍以內,有的價格在200~300元能劃歸到乙類葯物,價格在400元以上還有屬於進口的葯物基本都劃歸為丙類葯物了,而消炎類的葯物有一部分是乙類葯物。總體來講,如果一個療程中病情穩定,在葯品上的開銷是2~3萬元,醫保能報銷將近一半。
小薰的媽媽說:「讓我們壓力大的還有血小板,一個單位的血小板需要1500元,而我女兒每次一個單位還不夠用,嚴重的時候單血小板這一塊就花了1.6萬元,這一部分上哪兒也不給報銷。」
「紅十字會有一個小天使基金,為0~14歲貧困白血病兒童實施救助,拿醫院單據可以一次性補貼3萬元,我女兒當時馬上14歲了,我趕在她生日之前把單據交給省紅十字會,它們錢給得快,讓我們撐過了一個療程。遼中市紅十字會也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小薰的媽媽說。
「我們希望醫療統籌報銷比例能高一些,甲乙類葯物多報一些,丙類葯物少報一些,哪怕15%的比例二次報銷也可以啊,當然,國家能免費治療是最好的。特別是血和血小板,不能一分錢也不給報銷啊。雖然父母獻血孩子可以免費使用兩個單位的血小板,但是有3個月的周期,我和孩子爸爸獻過不少次血了,孩子也是等不起不夠用。」小薰的媽媽說。
當記者問到是否考慮做骨髓移植的時候,小薰的媽媽說,移植根本不敢想。「骨髓移植前期至少需要50萬元,後期沒有100萬元下不來,這還是在整個過程順利的基礎上。」
2、B型淋巴瘤哪裡治療比較好
淋巴瘤治療最主要的是明確分型,如果你姐姐現在確診了是彌漫大B型淋巴瘤,那麼一定要趕快治療,此類病在治療上已經有一套很規范的用葯,建議你在當地腫瘤專科醫院或三甲醫院的血液科治療,只要是正規的醫院,治療方案都是差不多的。你姐病情還是比較嚴重了,不能耽擱了,我爸爸也是這個病,現在正在治療中,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姐姐康復!
3、巴細胞轉化率超過多少,說明供,受者的淋巴抗原不同,即應放棄作器官移植
根據全球移植中心登記名錄的資料統計,到1992年底,全世界有1 406個中心在開展臨床器官移植:腎移植,506個中心,移植294 292例次,最長有功能存活29年11個月。骨髓移植,263個中心,移植44 996例次,最長有功能存活24年。肝移植,157個中心,26 371例次,最長有功能存活22年11個月。心移植,226個中心,移植25 331例次,最長有功能存活21年7個月。列入記錄的還有胰腎聯合移植(102個中心,3 071例次),單純胰腺移植(78個中心,1 424例次),肺移植(74個中心,1 830例次)。
(一)腎移植 腎移植是臨床各類器官移植中療效最穩定和最顯著的。一般而言,親屬供腎較屍體腎移植為佳,自80年代以來,由於HLA配型的進展,現代外科技術和麻醉的進步,新免疫抑制劑環孢素A、單克隆抗體OKT3等的應用,有的屍體腎移植1年有功能存活率達80%以上,病人存活率達90~95%。長期存活者工作、生活、心理、精神狀態均屬滿意。我國腎移植開始於70年代,到1993年底已達11 971例次,已有2個單位(北京友誼醫院、上海長征醫院)累積超過1 000例次。近3年來每年連續超過100例次的單位有5個(上海長征醫院、北京友誼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廣州南方醫院和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移植腎1年有功能存活率達86.5%。我國腎移植以屍體腎移植為主。
一般來說,凡是慢性腎功能衰竭已發展到終末階段,經一般治療無明顯效果時(如尿素氮持續在35.7mmol/L以上,血肌酐707~884μmol/L以上,肌酐清除率低於5~10ml/min),都是腎移植的適應征。原發疾病常見的是慢性腎小球腎炎,還有慢性腎盂腎炎、多囊腎,以及腎硬化、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和因外傷或疾病以致喪失孤立腎或雙明等少見疾病。澱粉樣變性、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和彌濕性血管炎等禁忌作腎移植。一般要求年齡在55歲以下。活動性感染、心肺肝等重要器官明顯損害和全身情況不能忍受移植術者也屬禁忌。
腎移植手術已定型,移植腎放在髂窩,腎動脈與髂內動脈端端吻合,腎靜脈與髓外靜脈端側吻合。輸尿管經過一段膀胱粘膜下隧道與膀胱吻合,以防止尿液迴流。
(二)肝移植 肝移植的適應證在兒童多為先天性膽道閉鎖、某些先天性肝代謝障礙(肝豆狀核變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高酪氨酸血症);在成人則末期非酒精性肝硬變、膽汁性肝硬變、慢性侵襲性肝炎、累及兩側的原發性肝癌等。長期以來認為肝移植屬於擇期性手術,急性肝功能衰竭不能施行急診肝移植。但近年來,陸續有應用肝移植治療急性肝昏迷獲得成功的。肝移植標准術式是原位移植。但鑒於供肝來源缺乏,陸續有許多新的術式創制,多數著眼於充分利用或開拓供肝渠道,如①減體積性肝移植:切取成人屍體部分肝,移植給患兒。②活體部分肝移植:實際上是一種供直來自活體的減體積性肝移植,供者絕大多數是親屬;為了保證供者安全,切取移植的部分肝僅限於肝左外葉(Ⅱ~Ⅲ段)。③劈離式肝移植:將一個屍體供割成兩半,同時分別移植給兩個不同受孝順,簡稱「一肝二受」。④背馱式原位肝移植:即保留受者下腔靜脈的原位肝移植。手術時將肝置於原位,其肝中、肝左靜脈共乾和受者所保留的同名共干作端端吻合,而供肝的肝下下腔靜脈遠端則自行縫閉。移植完畢後,新植入的肝,外觀如被受者肝下下靜脈馱著,故取該名(圖17-1)。此術式只適用於肝的良性病變,不適於肝癌。肝移植術後早期死亡多由於技術並發症,晚期多由於膽道並發症、全身感染、癌腫復發、排斥反應等。
(三)心移植 適應證是:晚期的心臟不治之症,估計存活期在半年以內者,原發病為冠狀動脈疾患、自發性心肌病變、多瓣膜病變合並心肌病等。受者有嚴重的對血管擴張劑無反應的肺性高血壓[肺動脈壓高於8.0kPa(60mmHg)和肺血管阻力超過8WoodU]、活動性感染、新近有心肌梗塞、嚴重糖尿病,有嚴重腦或周圍血管疾病和精神狀態不穩者均屬忌證。近來獲得較好進展的原因是:嚴格控制適應證,應用免抗人胸腺細胞球蛋白作免疫抑制,用T-淋巴細胞監測或經靜脈作右室心內膜活檢來診斷早期排斥反應和及時的心再次移植。
(四)胰腺移植 術式頗多,主要涉及胰管處理,這是胰腺移植的關鍵。胰腺有外分泌(胰液)和內分泌(胰島素)兩種功能,供胰植入後只要求恢復後者。但如胰管處理不當,就會使有強大消化能力的胰液冷飲溶解植入胰和腹內肘器,發生嚴重並發症而導致移植失敗。胰管有採用化學粘合劑予以阻塞或引流至空腸、膀胱,後者因其能觀察尿澱粉酶突然下降而早期診斷急性排斥,已成為熱門術式。目前多採用的是全胰帶十二指腸段膀胱吻合術式(圖17-2)。胰腺移植適應證是葯物治療失效的胰島素信賴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年青患者已發生腎功能衰竭者,應作胰腎聯合移植。
4、黏多糖(黏脂三型)有什麼樣的治療方法
黏多糖貯積症 (mucopolysaccharidoses , MPS) 是一類由於遺傳性酶缺乏,引起各組織中溶酶體內酸性黏多糖 (acid mucopolysaccharide) 的積聚而引起進行性損害的遺傳病。酸性黏多糖又稱糖胺多糖 (glycosaminoglycan) ,是一種長鏈復合糖分子,由己糖醛酸和氨基己糖或中性糖組成的二糖單位彼此相連而形成,可與蛋白質相連形成蛋白多糖 (proteoglycan) 。蛋白多糖是結締組織基質、線粒體、核膜、質膜等的重要組成成分。糖胺多糖因組成二糖單位的成分不同 , 主要包括 4- 硫酸軟骨素、 6- 硫酸軟骨素、硫酸乙醯肝素、硫酸皮膚素、硫酸角質素和透明質酸等。生物體內糖胺多糖是在溶酶體內一系列酶如葡萄糖苷酶、半乳糖苷酶、艾杜糖苷酸酶等的作用下逐步降解,最後釋放出多糖。
溶酶體酶的缺乏可導致部分降解的糖胺多糖分子堆積,沉積於溶酶體內,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糖胺多糖堆積的直接結果造成面容粗糙、皮膚增厚、角膜混濁、器官增大,細胞功能的損害可導致智力低下、生長遲緩、骨骼發育不良等,若同時伴膠原或纖維連接素的積聚,可引起關節僵硬和疝形成。不同的黏多糖貯積症是由於不同的酶缺乏所引起,導致不同的糖胺多糖降解產物堆積。一般而言,硫酸乙醯肝素的受損常與智力障礙有關,硫酸軟骨素和硫酸角質素的受損常導致間質異常。下表歸納了 7 種 MPS 的主要臨床症狀、酶缺陷和基因定位等。目前已基本明確 MPS 的分子機制,並用於產前診斷和雜合子的鑒定。除 MPS Ⅱ型為 X 連鎖外,其餘各型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北京友誼醫院內科王潤華主任醫師認為,根據您介紹的資料分析,當地醫院診斷正確,您的確患的是粘多糖病。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有家族遺傳性。粘多糖是一類蛋白多糖,主要有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硫酸皮膚素、硫酸乙醯肝素和硫酸角質素5種,它們在體內要進行一系列降解,最後釋出多糖。在降解過程中,任何一種酶發生遺傳性缺陷,便可導致代謝中斷。由於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分解不完全逐漸貯積在軟骨、角膜等組織細胞內,可導致身高不增、骨骼畸形、心臟病、脊髓損傷等。多數因心衰、呼衰死亡,輕型可活至60歲。因是遺傳性疾病,無特殊治療措施,臨床上一般採取對症治療。
案例:
昨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血液科對兩歲患粘多糖病的患兒健健進行的骨髓移植終於獲得了成功(時報9月1日A17版報道《姐姐捐骨髓救「萎縮」小弟》),患兒姐姐的造血細胞已在患兒體內植入並開始替代患兒自身造血。
據悉,利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療粘多糖病,在國內尚屬首例。
據省醫二院血液科主任王玲博士介紹,粘多糖病是一種罕見的代謝性遺傳疾病,發病率大概只在十萬分之一。因遺傳基因的變異,導致體內缺少蛋白酶,無法降解身體里的粘多糖物質,患兒在兩歲前長得特別快,但兩歲一過就開始逐漸出現智力障礙、生長緩慢、耳聾等症狀,並且多在10周歲前死亡,迄今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5、白血病北京哪個醫院最好?
專業的血液病醫來院都是比較不錯源的,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幹細胞惡性克隆性增殖造血系統腫瘤性疾病。白血病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惡性程度高,如果不治療,自然病程不超過3~6個月。而慢性白血病相對起病比較緩慢,病情進展也慢,但是如果一旦轉化為急性白血病,預後就相當差,病情進展非常之快。
6、請教嗜酸細胞過高的問題!!!
簡答如下:
1、嗜酸細胞高,最常見於各種過敏、寄生蟲患者、各種皮膚病患者等。
2、嗜酸細胞長期增高,警惕血液病的危險,需要定期到3甲大醫院血液科查體。
3、嗜酸細胞高達21.05,很高了,是不是慢粒白血病?應該到省級醫院血液科全面查體,最好做骨髓穿刺血液細胞學檢查,確診後治療(可能家人為了隱瞞病情並沒有告訴你)。
4、如果血液病治療無效,只有骨髓移植。
7、醫生您好!我的一個朋友患上了嗜血細胞綜合症,目前住在北京友誼醫院,化療三次後,目前已經與她的父親配
?
8、白血病患者做骨髓移植後的治癒率有多少?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只有三個月。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種方法副作用大,復發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國際上從七十年代起就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中國由於骨髓供者的缺乏,使許許多多的白血病患者延誤了治療時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受國家衛生部的委託,在北京正式建立「中華骨髓庫」,並在上海、北京等全國五個省市紅十字會同時開展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的徵求工作。截止1997年底,有5000餘名志願者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其中上海就有2300多名。但由於在非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配型相符率只有萬分之一,僅少數非常幸運的白血病人才可能在庫中尋找到合適的供者。但它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只要有足夠的供者,就可以為大多數白血病患者提供幫助。
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是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根治白血病的醫療手段之一,與骨髓移植相比,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尤其是其幹細胞採集的方法更安全,更易被供者接受。以前做骨髓移植,供者需要上局部麻醉,並在骼骨上鑽洞多次抽取骨髓混合液;而目前採用的幹細胞移植是從供者的外周血中(手臂上采血)採集造血幹細胞,並通過機器聚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只需總量為50毫升的幹細胞,就可以使一位白血病患者重建正常的造血機制與免疫功能,並獲得新生。
中國有十二億人口,按每年萬分之三的發病率,一年就新增加三萬六千名白血病患者,這還不包括以前發病的,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同時,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也迫切希望早日建成中華骨髓庫,為所有的炎黃子孫提供幫助。捐獻幹細胞無礙健康,只需您付出小小的勇氣,一條生命將因您而獲得新生。這是一件多麼友意義的壯舉啊!您獲得的不僅僅是病人及家屬終生的感激和崇敬,還將得到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凡身體健康,年齡在18~45周歲,無論男女,符合獻血條件的市民,歡迎您加入志願捐獻者的行列。
■ 中華骨髓庫亟待十萬捐獻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多發於青少年的惡性血液病,自然病程只有3個月。骨髓移植即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較有效的醫療手段,治癒率達65%~75%。上海市政協團青界別委員陳靖日前呼籲:應盡快動員10萬名志願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獻上少許鮮血,為白血病患者點燃生命的希望」。
陳靖是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10日他代表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青聯在當地政協會議上提出的這個建議,已引起上海市政協和當地青年的強烈關注。據陳靖介紹,我國目前白血病的發病率已達10萬分之4,全國平均每年新增約4萬白血病患者,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其中多數可作骨髓移植手術。但由於我國獨生子女較多,同胞間尋找骨髓供者的可能性小,所以只有動員盡可能多的志願者加入非血緣性骨髓移植事業,才能給患者帶來再生的福音。
陳靖說,由於社會傳統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骨髓庫規模相差很大,例如美國的聯邦骨髓庫中志願捐髓者有300萬人之多,中國台灣地區骨髓庫中志願捐髓者有近2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但是,目前中華骨髓庫志願捐髓者還不到2萬人(包括中華上海骨髓庫的志願捐髓者約13800人),而一般來說,中華骨髓庫的骨髓供者資料最低限度應具備10萬人份以上才具有實際意義。配型數據的稀缺,導致了我國骨髓移植供者和受者的相配率很低。
陳靖認為,改變上述狀況,需要進一步弘揚社會新風,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為此他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是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公眾了解和掌握有關骨髓移植的科學知識,克服懼怕心理;二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群眾團體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公眾尤其是青年志願者加入骨髓捐獻隊伍;三是要鼓勵和倡導社會各界為中華骨髓庫建設捐贈,成立有關專項基金,提供必要資金保證。
目前,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青聯正著手有關科普宣傳,希望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在上海建成10萬人規模的骨髓庫。
■ 上海「中華骨髓庫」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血液病。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只有三個月。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這種方法副作用大,復方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六十年代起就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八十年代起,運用同樣原理的幹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更為顯著的療效,是目前國際上先進的根治白血病的醫療手段。同時骨髓(幹細胞)移植除了能根治白血病以外,還可以治療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免疫缺陷症、重症放射病、某些惡性腫瘤等多種不治之症。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白血病的自然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全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兒童佔50%以上,其中大多數需做移植手術。我國從60年代起就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同胞間尋找供髓者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依靠非血緣關系的捐髓者提供骨髓。雖然無關人群中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萬分之一,但是它畢竟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只要有足夠的志願捐獻者,還是能為大多數病人提供治癒的機會。
1992年,中國紅十字會正式成立「中華骨髓庫」,上海市紅十字會也參與了骨髓移植供者的徵求工作。96年10月,全國首例由上海市紅十字會提供捐獻者的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在上海獲得成功,挽救了一名有5年白血病史患兒的生命。上海市紅十字會於1997年7月成立中華上海骨髓庫(上海市骨髓捐獻者資料檢索中心),目前已有志願捐獻者7000名,現正在加快徵求更多志願者的工作。為需要進行移植的患者尋找健康的相配的骨髓,使血液病患者重燃生命之光!
■ 骨髓捐獻的條件:
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雙生子,因為他們之間的遺傳物質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之間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異反應少;但雙胞胎畢竟少見。
子女的HLA分型來自於父母,如父親為A和B,母親為C和D,那麼子女有AC、AD、BC、BD四種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間的HLA相配率為25%,因此患者從同胞中尋找供髓者較容易。然而家庭范圍正在縮小,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非血緣關系的骨髓捐獻者。
適合捐獻骨髓的年齡為18~45歲,健康要求如同獻血,即不能因獻髓影響捐獻者的健康,又不能因接受骨髓而使患者增加新的不利因素,重要的是捐獻者必須無可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 骨髓捐獻的步驟:
填寫中國血液在線骨髓捐獻志願者登記表;中國血液在線將把您的資料妥善保管並轉交給有關組織機構。
有關組織機構將安排您在適當的時間驗血(5毫升),並將化驗後HLA分型儲存在電腦資料庫中,供患者尋找配對;
初步配型相同,骨髓庫將通知您作進一步的檢測;
如果配型完全相同,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會向您詳細介紹捐獻過程,同時您必須接受全身檢查;
捐獻時您完全處於清醒狀態,從您的手臂靜脈中採集造血細胞(總量為50~100毫升),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富集,將剩餘的血液回輸人體,完全無礙健康。
■ 小資料:骨髓捐獻不可怕
據統計,約有90%的公眾對骨髓(造血幹細胞)的移植方法、移植安全性和風險性等知識掌握不夠,對其過程的了解還停留在對字面含義的簡單理解上,普遍認為捐獻骨髓需要直接從供者骨內或脊椎內抽取骨髓。正是這種懼怕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造成了供者的流失。
實際上,捐獻骨髓與普通獻血沒有本質區別,現代醫學的進步使得骨髓移植的技術越來越簡單、安全和有效。目前採用的骨髓移植方法類似於一般獻血,只需採集50~100毫升含有造血幹細胞的血液輸給患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造血幹細胞本身就有50%處於靜止狀態,供者所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只佔人體內造血幹細胞總量的0.3%~0.5%,在完成採集後,供者的造血幹細胞會迅速增殖,一兩周內完全恢復,所以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不會產生不利影響。
骨髓庫實質上是通過普通血檢而建立的骨髓信息庫,即建立骨髓捐獻志願者資料檢索中心,而不是抽取志願者的骨髓儲存起來。
■ 小資料:上海骨髓捐獻者突破萬人
中華上海骨髓庫,日前創下了骨髓捐獻志願者入庫人數超過1萬人的紀錄。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白血病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全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主要發病年齡在30歲以下,其中半數以上為兒童,而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有效的醫療手段。鑒於我國從六十年代起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同胞間尋找供髓者的可能性很小,只能依靠非血緣關系的捐髓者提供骨髓,而在非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配對相符率只有五千至一萬分之一。中華上海骨髓庫志願捐髓者入庫人數突破1萬人之後,將有望成為白血病患者的福地,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