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細胞正常參考值是多少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為4.0×10——10×10的九次方/每升。祝健康快樂!
2、正常白細胞
4--10
白細胞減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理性減低,另一種是病理性減低。
病理性減低常見於病毒性感染(常伴有淋巴細胞分類升高)、以及某些葯物(氯黴素、磺胺類等等)、甲醛、苯的化學物質、射線等因素導致的骨髓白細胞生成、釋放障礙引起的。
生理性減低,骨髓造血系統白細胞增生正常,只是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減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如頭暈、乏力、抵抗力減低等)。你可以去做一項白細胞釋放試驗,如果正常,則可以確診為生理性減低。
白細胞生理性減低,和正常人一樣,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以後看病時記得提醒醫生,否則,如果白細胞達到7.0以上,在別人可能正常,對你就是有炎症感染了(白細胞已經翻了一倍多)。
3、人體內的白細胞、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圍,及臨床對白細胞、血小板計數的意義。請具體說明。
關於人體內的白細胞、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圍,及臨床對白細胞、血小板計數的意義:
一、白細胞:
俗稱白血球,是人體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血細胞。白細胞在人體中擔負許多重任,它具有吞噬異物並產生抗體的作用,機體傷病的損傷治癒能力,抗禦病原體入侵的能力,對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人身體有不適時,經常會通過白細胞數量的顯著變化而表現出來。因此到醫院看病很多情況下需要化驗血常規,現在醫院血常規化驗多採用儀器,常有20多項指標,在很多時候醫師往往首先關注的是白細胞(WBC)是否改變。白細胞是一種非常特殊且重要的細胞,因此了解其相關的知識非常重要。
【白細胞】:
leucocyte簡稱WBC(white blood cell)
1、單位:個/升(個/L) ;
2、正常值范圍:(單位為10個/L);
⑴成人為(4.0-10.0)×10^9個/L;
⑵新生兒為(15-20)×10^9個/L;
⑶6個月到2歲為(11-12)×10^9個/L;
⑷4到14歲為8×10^9個/L;
3、臨床意義:
⑴增多:常見於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⑵減少:鎮痛葯、磺胺類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統衰弱;放化療的影響。
二、血小板:
血小板計數的正常值為:100~300×10^9/L。
血小板計數的概念 是指計數單位容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血小板計數的正常值為100~300×10^9/L。血小板減少是引起出血時間延長,嚴重損傷或在激狀態可發生出血。當血小板計數<50×10^9/L時,輕度損傷可引起皮膚粘膜紫癜,手術後可以出血;當血小板計數<20×10^9/L時,常有自發性出血。一般認為,當血小板計數<20×10^9/L時,需要預防性輸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計數>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則手術過程不至於出現明顯出血。
1.血小板增多:當血小板計數>400×10^9/L時即為血小板增多,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常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見於急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及癌症患者,此類增多一般不超過500×10^9/L,經治療後情況改善,血小板數目會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術後血小板會有明顯升高,常高於600×10^9/L,隨後會緩慢下降到正常范圍。
2.血小板減少:當血小板計數<100×10^9/L即為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消耗過度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等。
4、血細胞的分類和各類細胞的正常值分別是什麼?
血細胞約占血液容積的45%,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1、紅細胞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紅細胞數的平均值,男性約400萬~500萬個,女性約350萬~450萬個。每1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 12~15g,女性約10.5~13.5g。
2、白細胞
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男女無明顯差別。
嬰幼兒稍高於成人。血液中白細胞的數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期,均略有增多。
3、血小板
正常數值為10萬~30萬/μ1。它是骨髓中巨核細胞胞質脫落下來的小塊,故無細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細胞膜。
(4)正常骨髓中各類白細胞參考范圍擴展資料:
血細胞生成過程
血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多能幹細胞,首先由多能幹細胞分化為集落形成單位細胞(骨髓幹細胞)與淋巴樣干細咆,再由骨髓幹細胞分化為各系的定向幹細胞。
經過原始、幼稚等階段,發育、增殖最後成熟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及血小板。淋巴樣幹細胞則經過原始、幼稚二階段,發育增殖而成熟。
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別轉化為原淋細胞和原漿細胞,並增殖、成熟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血細胞的增殖是以分裂的方式進行的,但只有幼稚細胞才有分裂能力,一旦發育成熟到一定階段後。增殖便告停止。
5、人體里正常的白細胞含量是多少?
白細胞依細胞質內有無顆粒,分為粒細胞與無粒細胞兩大類。粒細胞依其顆粒染色特徵不同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無粒細胞又分為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依其功能又分為若干種。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細胞佔0.50~0.70,嗜酸性粒細胞佔0.01~0.04,嗜鹼性粒細胞佔0.005~0.01,單核細胞佔0.03~0.08,淋巴細胞占 0.20~ 0.30。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於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症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
一般白細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傷寒等,也有因為葯物引起的.如系葯物等引起的粒細胞減少,應立即停葯,適當應用生白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鋰、茜草雙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觸放射線或其他化學毒物。由脾功能亢進引起的,易發生反復,嚴重感染,可做脾切除術。
避免用葯是要避免因為葯而產生的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減少症,是指周圍白細胞計數持續下降所引起的一組症狀。典型表現為頭暈、乏力,肢體酸軟,食慾減退,精神萎靡、低熱,屬祖國醫學「虛勞」范疇。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症採用益氣養血,補腎益精,健脾養胃諸法。
白細胞減少症患者多屬中醫虛證或虛勞范疇,故當忌食下列食品:
1.柿子:大涼之果,極易損傷脾胃陽氣,凡白細胞減少者,慎勿服之。
2.荸薺:性寒,破積耗氣之品,體弱之人白細胞減少者,忌食之。白細胞減少的虛勞之人,切勿多食。
3.檳榔:為破氣傷正之果。體質虛弱的白細胞減少者,切勿服食。
4.薄荷:辛涼之品,疏風散熱,只瀉不補。故凡虛弱之病,包括白細胞減少症者,皆當忌食。
5.芥菜:又稱雪裡蕻,民間多視之為發物,有耗氣傷正之弊故體弱者白細胞減少之人,不宜多食。
此外,白細胞減少症者還應忌食生蘿卜、蘿卜纓、地骷髏、苦瓜、金橘等耗氣傷正之品;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蓽澄茄等辛辣溫燥傷陰的刺激性食物;還忌食生瓜、茼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涼損陽、生冷傷脾食品。
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發現,白細胞與腦血管病的發生和預後有關。文獻報道,對10000餘人兩年的觀察研究表明,白細胞增高是腦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相關性最大,尤其小於65歲組最明顯。血中白細胞數越高,發生腦梗死的危險性越大。梗死組織周圍有白細胞浸潤,且梗死灶周圍的毛細血管存在白細胞聚集現象。對腦血管病患者白細胞的流變性研究,亦發現白細胞在腦血管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6、正常骨髓細胞檢查
[
7、血常規中的白細胞3.31 參考范圍是4.00-10.00怎麼會這樣?
正常白細胞數為(4~10)×109/升,通俗說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個,平均值則為7000個。如果介於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療;如果低於4000個,就可診斷為白細胞減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療,比如說,僅僅是輕度減少或一過性減少,復查時未繼續下降,又毫無症狀或不適,那就不必緊張,也無需治療。
當然,下列情況下的白細胞需要關注,並在醫生指導下,採取干預措施。
1、白細胞數嚴重減少需要緊急治療。白細胞是由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組成。一般所說的白細胞減少最常見最主要的是指粒細胞減少,如果減少程度過於明顯,則細菌很可能在機體完全或基本喪失抵抗力的狀態下迅速擴散,甚至進入血液引發敗血症,嚴重威脅生命。
2、有原因可尋的白細胞減少應針對原因治療。常見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原因一般有三類:一是葯物,如服用解熱鎮痛葯、磺胺類葯等,此時如白細胞減少過於明顯,則應停服或換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時一方面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細胞的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時也應作同樣干預,選服能增加白細胞的葯物。
3、同時有紅細胞和(或)血小板減少時需要進一步診治。當出現白細胞減少時,如果血液中其他兩種細胞即紅細胞和血小板有異常變化,問題就比較復雜,首先要進一步檢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檢查,以排除有無其他血液病,然後再決定治療方案。臨床上常用升高白細胞葯物有:維生素B4、利血生、鯊肝醇、輔酶A等,一般無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白細胞減少症和中性粒細胞缺乏症都是由於各種病因引起的一組綜合征。根據其臨床特點,屬於中醫學「氣虛」症范疇。
【臨床表現】
1.白細胞減少症:一般有頭暈,乏力,四肢酸軟,食慾減退,低熱,失眠等非特異性症狀。少數無症狀,部分病人則反復發生口腔潰瘍、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
2.粒細胞缺乏症:起病多急驟,常有高熱、寒戰、頭痛、疲乏或極度衰弱。有時口腔、鼻腔、皮膚、直腸、肛門、陰道等黏膜處可出現壞死性潰瘍。對葯物過敏者,可同時發生剝脫性皮炎,嚴重者可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常迅速發生敗血症或膿毒血症而導致死亡。
【診斷】
1.白細胞減少症:由各種原因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數低於4.Oxll09/L。兒童 的標准為10-14歲低於4.5x109/L,5—9歲低於5.0x109/L,小於5歲低於5.5x109/L。
2.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在成人低於2.0x109/L時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低於0.5xl09/L時稱為中性粒細胞缺乏症。
【治療】
1.西醫葯治療 (1)升白細胞葯物,如利血生或維生素B410mg,每日3次;或碳酸鋰0.25克,每日3次。 (2)用G--CSF和GM-CSF促進細胞生成。
2.中醫葯治療 氣血虧虛:氣短乏力,頭暈,四肢酸軟,食慾減退,失眠多夢,或極度衰弱,經常發生感冒或其他感染症群,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 方葯:黨參、黃芪各30克,黃精、陳皮、白術、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丹參各10克,甘草6克,大棗5枚。 中成葯:峰齡膠囊、百令膠囊、施普瑞螺旋藻。
【預防與調養】
1.注意飲食:避免生冷及不潔飲食以免消化系統感染。
2.盡量避免去公共場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損害或白細胞減少的葯物。
4.避免接觸造成骨髓損害的化學物質及放射性物質。
8、白細胞的范圍
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細胞佔0.50~0.70,嗜酸性粒細胞佔0.01~0.04,嗜鹼性粒細胞佔0.005~0.01,單核細胞佔0.03~0.08,淋巴細胞占 0.20~ 0.30。
白細胞減少症(leucopenia)為常見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於4×10 9/L時,統稱白細胞減少症,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於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前者臨床主要表現以乏力、頭暈為主,常伴有食慾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低熱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狀;後者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為主。本病於任何年齡之兩性均可罹患。粒細胞缺乏症為白細胞 減少症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和發病機理基本相同,故一並論述。
白細胞減少臨床縮減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多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葯物及某些疾病,或可見於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我國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預後良好,粒細胞缺乏症如果治療不及時,年齡較大或有其他臟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較高。
白細胞減少症在中醫學無此病名,據其主症主要有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歸屬於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范疇。
【病因】
西醫認為;極大多數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為人體對葯物或化學物發生變態過敏反應所致。
1、粒細胞增殖成熟障礙(再生障礙型)
2、粒細胞的破壞和喪失過多(免疫型)
A、 病毒性感染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等
B、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液中存在粒細胞抗體,多次輸血之後及慢性活動性肝炎也有免疫性抗體存在。
C、 脾功能亢進時,由於脾臟網狀內皮細胞對粒細胞破壞增加,使粒細胞減少。
3、粒細胞分布異常
中醫認為:
1、先天不足,稟賦薄弱
2、勞倦過度,損及五臟
3、飲食不節,傷及脾胃
4、大病久病,失於調理
5、外邪侵襲
綜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內傷和外感,病機方面不外乎先天後天兩個因素。先天的關鍵在於腎,後天的關鍵在於脾。本症涉及心、肝、脾、腎諸臟,而主要與脾腎關系密切。精血同源,精足則血旺,精虧則血虛,脾腎不足而引起乏力、頭暈、心悸及易感發熱等。
【分型】
白細胞減少臨床所見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多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葯物及某些疾病(如傷寒、病毒性肝炎),或可見於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後、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及原因不明等。
【臨床表現】
(一)、臨床表現應注意有無感染史,物理、化學因素接觸史,有無血液病、結締組織病、過敏性疾病病史,有無伴脾腫大的疾病,有無遺傳因素等病史。白細胞減少症病因雖不同,但其臨床症狀相似。單純粒細胞減少者,起病多緩慢,症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等;若白細胞減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酸痛;若為粒細胞缺乏症,則起病急,可突然畏寒或寒戰,高熱,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嚴重者有吞咽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內死亡。體檢早期示扁桃體紅腫,咽部粘膜潰瘍,稍後可見壞死、水腫,粘膜潮紅充血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體征,因其病因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
(1)感染性粒細胞減少症:常見於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細菌感染性疾病,如傷寒、副傷寒、布氏桿菌、粟粒型肺結核、重症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原蟲以瘧疾合並脾腫大者為多見。
(2)葯物性粒細胞減少症:氯黴素、合黴素、磺胺、復方阿司匹林引起粒細胞減少的報道時常見到。
(3)放射線性粒細胞減少症:從事放射線工作或接觸放射物質,可導致白細胞減少。 (4)獲得性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結締組織病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可於血清中查到抗白細胞抗體。
(5)骨髓病性粒細胞減少症: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轉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現粒細胞減少。
(6)嬰幼兒可見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新生兒同種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二)、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減少症時白細胞總數常在2.0 ×109~4.0 ×109/L之間,伴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而粒細胞缺乏時白細胞多在2.0 ×109/L以下,粒細胞明顯減少,甚至1%~2%或完全消失。粒細胞漿內可出現中毒顆粒、空泡、核染色不佳等中毒表現。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可輕度增加。在恢復期,外周血中可出現幼稚粒細胞,呈類白血病反應。血小板及紅細胞無明顯改變。
(2)骨髓象:屬白細胞減少症者,骨髓多無明顯改變。粒細胞缺乏者,紅細胞及血小板多無明顯變化,粒細胞系可呈:
①成熟受阻,原粒及早幼粒明顯增多,其餘各階段均減少。
②粒細胞系明顯減少,甚至見不到。粒細胞可有中毒現象。淋巴細胞、漿細胞、網狀細胞可增多,恢復期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可增多,類似白血病的骨髓象,應注意鑒別。
(三)、並發症
(1) 口腔感染:這是白細胞減少症最常見的並發症,早期可見扁桃體紅腫,咽部粘膜潰瘍,繼而可有壞死水腫,粘膜潮紅及頸淋巴結腫大等。
(2) 急性肛周膿腫:可迅速形成潰瘍、壞死及假膜。
(3) 全身各系統感染:敗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脅,致死率高達30%~40%。
(四)、診斷標准
(1)白細胞減少症:由各種原因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數(成人)低於40 ×109/L時。稱白細胞減少症。兒童則參考不同年齡正常值定為:>10歲低於4.5X ×109/L;<10歲低於5.0 ×109/L。且無出血時,稱白細胞減少症。
(2)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當外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在成人低於2.0 ×109/L時,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症(neutropenia)。在兒童≥10歲低於1.5 ×109/L,<10歲低於1.5×109/L,稱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3)粒細胞缺乏症:當粒細胞嚴重減少,低於0.5 ×109/L時,稱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診斷標准】
1、 臨床上可無症狀,或有頭暈、乏力、低熱、食慾減低、失眠多夢、畏寒、心慌等。
2、 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
3、 可能找出致病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等。
4、 血液中白細胞總數多為(2.0~4.0)×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1.5×109/L,單核細胞、嗜酸細胞常增加,淋巴細胞相對增加或正常,紅細胞或血小板數正常。
5、 骨髓象正常或輕度增生,一般有粒系統的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礙或有細胞質的改變,紅細胞系統及巨核細胞系統正常,淋巴細胞及網狀內皮細胞可相對增加。
〖鑒別診斷〗
1、低增生性白血病:臨床可見貧血、發熱或出血,外周血常呈全血細胞減少,可以見到或不能見到原始細胞。骨髓增生減低,但原始粒細胞>30%。而白細胞減少則幼稚細胞數少見,且無出血,無明顯貧血現象。
2、再生障礙性貧血:起病或急或慢,多有出血、貧血表現,白細胞減少,尤以中性粒細胞明顯,血小板及網織紅細胞均明顯減少,骨髓呈三系細胞減少。而粒細胞缺乏症則發病急,無出血,貧血不顯,白細胞分類以粒細胞極度減少,甚至完全消失,血小板及網織紅細胞均正常,骨髓象呈粒系受抑,成熟障礙。
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可見潰瘍性咽峽炎、粒細胞減少,易與粒細胞減少症混淆,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血片中可發現較多的異型淋巴細胞,且血清嗜異凝集試驗陽性,不難與粒細胞缺乏症鑒別。
【常規治療】
一、 尋找並祛除病因 這是治療白細胞減少症的關鍵。
二、 升白細胞葯物
1、 維生素B4:為核酸的活性成分,可刺激白細胞生成。
2、 鯊肝醇:造血組織中含量較多,可能促進造血功能。
3、 利血生:內含半硫胱氨酸,苯乙酸。可促進造血功能。
4、 碳酸鋰:20~30mg/次,口服,一日3次。
5、 升白安片:50~100mg/次,口服,一日3次。
三、糖皮質激素 對一般升白細胞葯物治療無效,白細胞持續減少,其原因可能為免疫因素時,可選用潑尼松10~20mg/次,口服,一日3次,但長期應用要注意其副作用。
【預後與轉歸】
繼發性白細胞減少如能及時發現,去除病因,採用適當措施,多能恢復。原因不名慢性白細胞減少症,病程多為良性。循環池內白細胞減少者對機體亦無影響。在再生障礙性貧血,低增生性白血病,腫瘤化療等原因導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受抑者,預後與原發病的治療有關。若由於白血病化療後或其他惡性腫瘤所致者或者治療失當,或突受內外之邪,極易因感染而死亡。
9、正常人的白細胞是多少?
白細胞可因每日不同時間、機體的功能狀態而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白細胞一般有活躍的移動能力,因此,白細胞除存在於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廣泛存在於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組織中。正常人的白細胞量是四千到一萬每平方米。一般來說,血液中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細胞是粒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