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血小板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在正常血液中有恆定的數量,在傷口癒合、止血、炎症反應以及血栓形成等起著重要作用。當血小板減少時會引起一系列症狀,如牙齦和鼻子出血、口腔黏膜出血,甚至會出現血尿、上消化道出血和月經量增多。血小板減少儼然成為損害血液健康的疾病,若沒有及時治療會誘發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血小板生成不足
某些疾病會使得血小板生成障礙,常見的有受到感染、急性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另外苯、環磷醯胺以及二甲苯等有害物質,會使得巨核細胞增殖或生長成熟出現障礙,從而導致血小板生成不足,血小板數量減少。
2、血小板破壞增多
患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和系統性紅斑狼瘡,還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巨大血小板綜合征時會使得血小板破壞增多。另外生活中的某些葯物會通過免疫機制,讓身體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從而破壞血小板,使得血小板數量減少。
3、標本放置時間
採集標本後5分鍾內立馬測定,因為可逆聚集的血小板沒有解聚,從而導致血小板計數偏低。一般標本放置15分鍾後才能做檢測。
4、采血導致標本凝聚
采血不順利、采血標本太多和混勻不完全等會使得標本凝聚,導致血小板計數錯誤,這種情況需重新采血。
血小板減少如何治療?1、一般治療
血小板減少症患者發病兩個星期內出血比較嚴重,因此病情早期減少不必要的活動,避免皮膚受到創傷,特別是頭部外傷。嚴重的患者需卧床休息,積極控制感染,提供足夠的液體,選擇易消化且高營養的食物,防止口腔黏膜受到損傷。
2、輸出新鮮的血液或血小板
治療血小板減少症時需謹慎選擇輸注新鮮血液或血小板,僅僅用於嚴重出血時治療,因為患者血液中有抗血小板抗體,輸進體內的血小板可能會很快被破壞且壽命短暫。
3、心理調理
血小板減少症患者需長期接受治療和調養,情緒難免會出現低落恐懼或焦慮,但不良的情緒會影響病情康復,因此需正確面對疾病,保持心情愉悅,家人要給予一定的寬容和理解。
4、調整好飲食
提供高蛋白質飲食,如蛋類豆類,奶製品魚肉、瘦肉等,當伴有缺鐵性貧血時,應該多吃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血液、動物肝臟、黑木耳蛋黃和綠葉蔬菜。
溫馨提示
血小板減少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因此需積極治療。患者需注意飲食有節,多吃軟食,避免吃過冷和生硬食物,只有保證充足營養才能扶助正氣,幫助病情康復。遵循高蛋白質、高營養、高維生素和低脂肪的飲食結構,能提供跟造血有關的原料,利於造血功能恢復。注意調節情志,避免七情內傷。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太緊張,也不能過度驚恐和悲傷,培養寬廣的胸懷和樂觀情緒。
2、骨髓抑制怎麼辦
放化療期間很容易造成骨髓抑制,引起血象下降,白細胞降低等情況。因粒細胞平均生存時間最短,約為6-8小時,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現為白細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時間約為5-7天,其下降出現較晚較輕;而紅細胞平均生存時間為120天,受化療影響較小,下降通常不明顯。
多數化療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見於化療後1-3周,約持續2-4周逐漸恢復,並以白細胞下降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數葯如健擇、卡鉑、絲裂黴素等則以血小板下降為主。所以在化療後可檢測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來判斷是否發生了骨髓抑制。
為有效預防骨髓再生不良,中醫最重視以臟補臟,因此在化療期間也可適量增加動物骨髓,如牛、樣、豬的骨髓燉燙,或用雞血、鴨血、鵝血、豬血製作的飲食。同時也可多吃一些五黑食品,如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棗等。中醫認為「黑可入腎」,五黑食品可以補腎填髓,有助於血象的提高的。
3、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大家知道嗎?或許有些人連血小板減少是什麼都不知道。其實血小板減少可有多種原因引起,專家在這里為您介紹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主要的幾個方面。 最主要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大點: 1.血小板生成減少: (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部分患者可首先表現為血小板減少,而後出現其他血細胞的減少,骨髓塗片和骨髓活檢具有一定鑒別意義。 (2)感染:見於小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 (3)放、化療後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 2.血小板破壞增多: (1)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Evans綜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有些患者可以血小板減少為首發症狀,數月乃至數年後才出現相應的典型症狀。因此,疑診ITP的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應常規行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等篩查試驗。 (2)抗磷脂綜合征:也可先出現血小板減少, 以後才出現抗磷脂抗體和狼瘡抗凝物陽性、血栓栓塞、流產等其他表現。 (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相關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是由免疫機制介導的。血小板減少可發生於HIV感染後無症狀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不同階段。 (4)葯物性血小板減少症:可分為直接破壞血小板,骨髓抑制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可能造成骨髓抑制化療葯物和其它的葯物,如烷化劑,氯黴素,抗代謝葯,噻嗪類利尿劑,乙醇等。(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撲熱患痛等解熱鎮痛葯,青黴素、頭孢菌素、磺胺、利福平等抗菌葯物及肝素、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丙戊酸鈉等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壞,使血小板減少。通常起病較急,出血較重,但停葯後出血症狀大多很快消失,而且激素治療往往起效較快)。 3.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 典型的TTP除血小板減少外,還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經精神異常、腎功能不全和發熱等表現。 4.血小板分布異常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 如脾亢、骨髓纖維化、肝硬化、等導致脾腫大,可使血小板在肝臟、脾臟滯留,血小板分布異常,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 上文最主要的就是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4、骨髓抑制導致血小板減少用TPO需用多長時間?
你好,根據你描述的情況分析,多考慮一周左右看看。
5、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有哪些?
血小板減少可有多種原因引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血小板生成減少:(1)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部分患者可首先表現為血小板減少,而後出現其他血細胞的減少,骨髓塗片和骨髓活檢具有一定鑒別意義。(2)感染:見於小兒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3)放、化療後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2.血小板破壞增多:(1)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Evans綜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有些患者可以血小板減少為首發症狀,數月乃至數年後才出現相應的典型症狀。因此,疑診ITP的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應常規行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等篩查試驗。(2)抗磷脂綜合征:也可先出現血小板減少,以後才出現抗磷脂抗體和狼瘡抗凝物陽性、血栓栓塞、流產等其他表現。(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相關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也是由免疫機制介導的。血小板減少可發生於HIV感染後無症狀攜帶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不同階段。(4)葯物性血小板減少症:可分為直接破壞血小板,骨髓抑制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可能造成骨髓抑制化療葯物和其它的葯物,如烷化劑,氯黴素,抗代謝葯,噻嗪類利尿劑,乙醇等。(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撲熱患痛等解熱鎮痛葯,青黴素、頭孢菌素、磺胺、利福平等抗菌葯物及肝素、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丙戊酸鈉等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壞,使血小板減少。通常起病較急,出血較重,但停葯後出血症狀大多很快消失,而且激素治療往往起效較快)。3.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典型的TTP除血小板減少外,還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經精神異常、腎功能不全和發熱等表現。4.血小板分布異常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如脾亢、骨髓纖維化、肝硬化、等導致脾腫大,可使血小板在肝臟、脾臟滯留,血小板分布異常,引起血小板生成減少。徐文江 河北醫科大附屬廊坊市中醫醫院血液科 副主任中醫師
6、化療後骨髓抑制血小板低於10,三個月了還反復不穩定,骨髓功能還能恢復嗎
化療後是會造成白細胞低的,如果連續化療幾期是會有白細胞反復下降不穩定,骨髓功能下降的現象,因為身體恢復需要一個過程,當你病情控制住,恢復得好了那麼白細胞會恢復正常骨髓功能也會隨之正常的,你現在需要好好靜養,要樂觀些,這有利於身心健康,加油。化療後是會造成白細胞低的,如果連續化療幾期是會有白細胞反復下降不穩定,骨髓功能下降的現象,因為身體恢復需要一個過程,當你病情控制住,恢復得好了那麼白細胞會恢復正常骨髓功能也會隨之正常的,你現在需要好好靜養,要樂觀些,這有利於身心健康,加油。化療後是會造成白細胞低的,如果連續化療幾期是會有白細胞反復下降不穩定,骨髓功能下降的現象,因為身體恢復需要一個過程,當你病情控制住,恢復得好了那麼白細胞會恢復正常骨髓功能也會隨之正常的,你現在需要好好靜養,要樂觀些,這有利於身心健康,加油。
7、骨髓抑制導致血小板減少用tpo需要用多長時間
現在主要是骨髓抑制導致的血小板減少,所以需要積極的治療,不好確定具體的時間,這個情況是比較難治的。
8、哪些原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1)葯物性免疫性由這種原因所導致的血小板減少,患者出現出血症狀前有潛伏期,潛伏期短者可於服葯後數小時內發病,長者可以數月後發病。一般為5~10天。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
(2)其他免疫性患者表現為全身皮膚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經過多,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尿色加深。偶爾還可見腎臟受損徵象如高血壓、血尿、氮質血症等。
(3)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再生障礙性貧血與骨髓病性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都有骨髓巨核細胞減少,血小板的生成減少等特點。其中,血小板減少可以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最早出現的表現,也可能是由於經過治療之後血紅蛋白及粒細胞恢復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復的表現。而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腫浸潤時所出現的血小板減少,大多是因為腫瘤細胞損害了骨髓里的巨核細胞,因此血小板生成減少。以上兩種情況檢查骨髓即可明確診斷,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細胞減少;後者的骨髓里可查到腫瘤細胞。
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電離輻射、烷化劑、抗代謝劑、細胞毒性制劑等,這些物質常被用來治療惡性腫瘤,而血小板減少是常見的並發症。這些物質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細胞,或者引發免疫反應,大多使骨髓出現彌漫性損傷,患者表現為全血減少。但少數患者的巨核細胞對射線較敏感,因此某些患者可只表現為血小板和巨核細胞減少。
選擇性抑制巨核細胞的因素氯噻嗪類葯及其協同劑可以引起血小板減少,這些葯物除了會產生血小板抗體外,還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患者表現為骨髓抑制,巨核細胞減少。個別孕婦服用此葯後,可引起新生兒先天性血小板減少,母體可無症狀。
先天性巨核細胞生成不良該病罕見,巨核細胞及血小板明顯減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腎臟、心臟、骨骼等。預後差,約2/3的患兒於8個月內死於顱內出血。母體孕期患風疹、口服D860可為誘發因素。
其他雌性激素偶爾可以引起無巨核細胞性血小板減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長期大量飲酒將使血小板減少。臨床少有出血表現,停止飲酒後,血小板可恢復。
無效性血小板生成該病常見於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的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傾向,有的表現為全血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正常甚至增加,為無效性血小板生成。隨著巨幼細胞性貧血的治療,患者的血小板可恢復正常。
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本病是由於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板減少症。本病多為遺傳性,患者於嬰兒期開始有出血表現,血小板計數減少,巨核細胞數量正常,形態及結構無特殊變化。
血周期性血小板減少症本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減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該病比較常見,血小板減少與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規律的間隔交替出現,其間隔通常為20~30天。本病多見於女性,其發作常與月經一致,月經期血小板減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細胞一般不減少,以皮膚黏膜出血為主,無特效治療。
脾臟病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正常情況下,體內1/3的血小板停滯在脾臟,當有脾臟腫大時,比如患者存在門脈高壓、高雪氏病(又稱葡糖腦苷脂沉積病)、淋巴瘤、結節病、Folty綜合征等,其血小板計數可減少,但體內血小板的總量並不減少。注射腎上腺素後,在一定的時間內,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可明顯升高。有時,患者體內還可能同時存在其他增加血小板破壞的因素。
感染性血小板減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細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性出血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兩大類。
病毒感染病毒可侵犯巨核細胞,使血小板生成減少。病毒也可吸附於血小板上,致血小板破壞增加。而罹患嚴重麻疹的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因其體內存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從而大量消耗血小板。總的說來,可致血小板減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風疹、單純皰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貓抓熱、登革熱等。
細菌感染許多細菌感染可致血小板減少,包括革蘭氏陽性及陰性細菌引起的敗血症,如腦膜炎雙球菌、傷寒桿菌、結核桿菌。細菌毒素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壞增加。此外,毒素也會影響血管壁功能從而增加血小板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