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學中io指的是什麼
醫學中的IO是intraosseousinfusion的縮寫,意思是骨內輸液,又稱骨髓輸液,主要用於危重病人靜脈通道無法建立情況下的急救。
骨髓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利用骨髓腔中豐富的血管網,將葯物和液體經骨髓腔輸入血液循環中。其適應症廣,操作簡便,快速安全,成功率高,並發症少,為搶救工作贏得寶貴時間。近年骨髓通路給葯日漸受到重視,2005年、2010年《國際心肺復甦指南》和美國心臟病協會均認可和肯定。
1922年Drinker等在對胸骨血液循環進行觀察後首次提出骨髓腔有可能作為輸液途徑。,並描述了動物骨髓的解剖特性及其作為輸血部位的可行性,為以後骨髓輸液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1933年Josefson等經胸骨輸入肝濃縮劑治療惡性貧血取得成功。1937年曾有報道骨髓內注射膠體二氧化物,立即出現於下腔靜脈和肺血管內。1940年有病歷報告通過胸骨輸注血液,治療粒細胞減少症。1941年,Tocantins將骨髓輸液首次在臨床用於新生兒童的急救。1942年經丹麥醫生介紹,很多西方生物醫學雜志報道了骨髓輸液在兒科中的應用。1942-1943年有2位學者分別證實骨髓輸液途徑給葯的效果和外周靜脈給葯效果相同,並且許多葯物可滿足吸收而無局部和系統並發症。 1947年最大的一組報道在495例病人中的982次骨髓輸液,全部輸液成功 .
上世紀50年代早期,更新了骨髓輸液的技術和設備,擴大了適應范圍,骨髓輸液被廣泛應用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嬰幼兒日常治療,主要利用脛骨和股骨。1952年,採用環鑽針技術,止骨髓血栓的形成。1954年,證實髂脊可以安全輸注供地戈辛、去甲腎上腺素和硫酸妥鈉等葯物,以及右旋糖酐等膠體液。20世紀50年代末和整個60年代,由於塑料和聚氯乙烯套管的使用,靜脈通路很容易維持,同時其他給葯途徑不斷涌現,諸如氣管內、心臟內、腹腔內和舌下等的開展,使得人們對骨髓輸液興趣降低。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心肺復甦和急診醫學的發展,又重新受到重視。目前,已被列入美國心臟病學會生命支持和兒科生命支持)的訓練課程。
現代戰爭由於大量使用導彈、炸彈等高爆武器,導致批量傷員出現。肢體火器傷及大面積燒傷傷員較多,並常常合並休克。戰傷休克的發生率為10~20%,在前線休剋死亡率佔3.03~3.66%,休剋死亡數占傷死總數的35~75%,在師救護所,休剋死亡數占傷死總數的75%。因此,加強抗休克的治療與研究,對減少傷死率極為重要。在戰傷休克的防治方面,及時有效的容量復甦和輸注急救葯物是早期救治的關鍵。而此時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往往很困難並耗時,熟練的護士以及衛生員實施外周靜脈插管通常需耗時5-6分鍾,在對低血容量傷員進行緊急救治時,由於傷員的低灌注狀況,靜脈塌陷,靜脈插管困難,至少有24%的傷病員的靜脈插管需10分鍾以上。靜脈插管耗時以及對技術熟練程度依賴,制約了其在戰場急救中的應用。越戰、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由於出血沒有及時得到容量復甦而死亡的傷員佔20%以上。此時骨內輸液技術由於定位準確、操作簡便快速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2、診斷心臟驟停已建立氣管插管,首選的給葯途徑是什麼
對於心臟驟停患者,不管是否有氣管插管,事實上首選的用葯途徑都是靜脈注射。只有當靜脈通路或骨髓腔輸液通路無法建立時才會考慮使用氣管插管作為用葯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