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IC基因的相關具體信息
目的 探討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單個核細胞(MN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Ⅰ類鏈相關基因A/B(MICA/B)及膜型MIC分子(mMIC)的表達及其意義.方法 半定量RT-PCR檢測K562細胞(MICA/B陽性細胞株)、10名健康人、69例AL患者骨髓MNC中MICA/B mRNA的表達和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MNC膜表面mMIC的表達,分析MIC基因及mMIC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中的表達差異,並以染色體核型作為判斷預後的指標,間接分析mMIC表達與臨床預後的關系.結果 健康人骨髓MNC中未檢測到MIC基因和mMIC的表達,AL患者中MICA基因陽性率49.28%,MICB基因陽性率42.03%,mMIC陽性率34.78%.AML組MICA基因陽性率60.00%,MICB基因陽性率53.33%,mMIC陽性率44.44%;而ALL組MICA基因陽性率29.17%,MICB基因陽性率20.83%,mMIC陽性率16.67%.AML組MIC基因及mMIC的表達均高於ALL組(P<0.05).mMIC(+)和mMIC(-)患者預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MIC(+)患者預後相對好於mMIC(-)患者.結論 MIC基因及mMIC在AL中表達上調和AL的發生可能有一定的關系.MIC基因及mMIC在AML表達增高,而在ALL表達低下或缺乏,可能是ALL細胞更容易免疫逃避NK和CTL細胞殺傷的一個機制.以染色體核型作為判斷預後的指標,mMIC(+)患者預後好於mMIC(-)患者,MIC可作為白血病預後相關指標之一
MHC位於6p21. 3, 跨越4MbDNA區域, 它編碼的糖蛋白在抗原肽的產生、運輸和遞呈等環節起重要作用。傳統上從著絲粒到端粒方向將MHC分為三類區域, 依次為Ⅱ類, Ⅲ類和Ⅰ類區。HLAⅠ類基因區佔MHC2Mb[2] , 其中經典型(Ⅰa 類) 基因有HLAA , HLAB 和HLAC, 它們編碼的蛋白質具有高度多態性, 表達幾乎所有有核細胞膜上, 與β2微球蛋白非共價結合[3] , 遞呈內源性抗原給CD8+ T 淋巴細胞。非經典型(Ⅰb類)基因有HLAE、HLAF 和HLAG, 它們沒有經典Ⅰa 類基因所具有的豐富多態性, 分子表達也僅限於少數特定組織。
MIC基因與MHCⅠ類基因相連鎖,同源性很高,但分子結構和功能有差異。MIC基因具有高度多態性[4]。其基因座位有7個成員基因,其中只有MICA、MICB編碼、轉錄和表達產物,但功能尚不清楚。MICA和MICB蛋白主要分布在上皮細胞系中,尤其是胃腸道上皮細胞,通過與細胞膜上NKG2D受體的結合,為γδT細胞、CD8+αβT細胞和NK細胞的活化提供共刺激信號,使這些細胞在黏膜防禦中發揮天然免疫功能。MICA和MICB蛋白表達受熱休克反應的正調節,可能說明上皮細胞系存在免疫系統反應中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5]。同時,MICA等位基因與HLAB基因的緊密連鎖,提示MICA可能為某些MHC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候選基因,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尋常銀屑病、Addison病、Behcet's 病、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乳糜瀉病及IBD等[610]。
2 MIC基因的結構與多態性
MICA和MICB基因包含長而緊密開放的閱讀框, 編碼MIC分子。MICC、MICD和MICE基因由於若干點突變或核苷酸缺失而成為假基因。MICA基因是HLAB最近的鄰居, 距HLAB著絲粒端僅40 kb。MICA基因全長11工722 bp,編碼1 382 bp的轉錄子,有6個外顯子, 外顯子1編碼L前導肽, 外顯子2~6則分別編碼胞膜外a1、a2和a3結構域、跨膜區(TM 區)和胞質區。MICB是MIC基因家族的第2位成員,位於HLAB位點著絲粒端約141.2 kb,基因全長12 930 bp,編碼2 376 bp的轉錄子[11]。這2個基因的編碼區有90%以上的同源序列, 但與其他MHCI類基因差異很大, 與MHCⅠ類基因中編碼胞外a1、a2和a3 的序列比較, 約有19%、25%、和35%的同源性。MICA和MICB基因的前導肽和a1外顯子之間均由一個大內含子隔開, 分別長6 840 bp和7 352 bp。另外它們的胞質尾與3′非翻譯順序融合在一個外顯子中,MICA和MICB的該外顯子分別長302 bp和1 338 bp。MIC 的這2個結構特點不同於所有已知的MHCI類基因。MICBmRNA較MICA長是由於它的3′非翻譯區較長。
MICA和MICB基因的多態性雖不如經典的HLAI類基因豐富,但亦很高,現發現有54個MICA等位基因和17個MICB等位基因[12]。Fodil等在MICA基因外顯子2~4(編碼胞外結構域a1~a3)的核苷酸序列中共發現有27個核苷酸變異, 其中22個是非同義改變(4/6在a1,10/10在a2,8/11在a3),在a1~a3中共有16個MICA等位基因的變異體[2]。MICA分子多態殘基分布在整個分子的胞外部分, 但在a2結構域中略有優勢。此外,日本學者在MICA基因外顯子5(編碼跨膜區)發現了三核苷酸重復順序(GCT)n微衛星多態性。目前為止檢測到該微衛星順序5個獨特的等位基因,分別被稱為MICA的﹡A4、﹡A5、﹡A6、﹡A9和﹡A5.1等位基因[13]。前4個分別代表(GCT)的重復拷貝數為4、5、6、9,﹡A5.1則是在﹡A5的基礎插入1個G,即(GCT) 4GGCT。這個(GGCT)序列導致移碼突變,在TM區產生一個早現的終止密碼子,編碼一個可溶性的分泌型的MICA分子。MICB基因序列中亦發現了多態現象如: A1結構域中有3個非同義核苷酸變異, 在α2中1個,α3中2個,TM區1個。但沒有一個與MICA多態殘基一致[14]。MICB基因第1內含子有1個二核苷酸重復序列的微衛星多態位點(CA/TG),即CA14、CA15、CA16等等位基因, 分別表示CA的拷貝數為14、15、16,依次類推。
3 MIC基因的功能研究與展望
MICA和MICB的表達產物出現在上皮細胞系、胃腸道上皮細胞、角化細胞、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但在小腸上皮細胞中高表達。有文獻表明,在氧化應激條件下,熱休克反應元件可在啟動子區上調MICA和MICB表達,說明該蛋白可在應激條件下誘導表達。但MIC基因的表達不受干擾素IFNγ的影響[15]。也有研究顯示NFκB可誘導活化的T細胞MICA的表達[16]。而當結合於細胞表面的MIC分子進行腫瘤免疫監視時,上皮腫瘤衍生的可溶性MIC,可削弱NKG2D在CD8+αβ上的表達[17]。推測MIC可作為宿主防禦反應中的一個新成員,通過NK細胞和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在胃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中發揮作用[18]。存在有MICB無效基因的人群中,MICB糖蛋白在細胞表面表達的總量比不存在MICB無效基因的人群將近減少了一半,這樣一來就減低了其作為腫瘤標志物的功能。說明其在慢性炎症和腫瘤免疫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
張彩虹.MIC基因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顯示UC具有遺傳易感性,主要表現在家族聚集現象、單卵雙生子同患率高於雙卵雙生子。發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人種中差別很大,如在同一社區中(相近的生活環境) ,猶太人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種[20]。目前,德國和英國學者有報道顯示MICA基因多態性與UC無關[12, 21]。但日本報道MICA基因多態性與UC相關[22, 23]。我們已有的研究也顯示有關[24]。日本人群HLAB5、HLADR2(HLADRBI*1502)與UC相關。白種人研究顯示部分人群HLADR2 (HLADRBI*1501)與UC相關。我們的研究也提示HLA2DRB1與中國漢族人群的UC發病無顯著相關,但與其臨床表型有關[25],同時也顯示我國UC的遺傳易感性與西方國家存在種族差異[26]。
鑒於UC亦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免疫機制在其發病和病程中起重要作用,並且第6號染色體HLA是UC的易感區域,研究MICA和MICB基因在UC發病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MICA是陽性啥意思
MICA
雲母
3、用流式細胞儀怎麼檢測MICA/B的表達
MICA/B為膜蛋白,可以做活細胞的檢測.
細胞分為2組.第一組先用抗MICA/B抗體孵育,洗脫,再用熒光二抗識別,洗脫.上機檢測.
第二組用非特異性抗體(和抗MICA/B抗體同型),洗脫.再用熒光二抗識別,洗脫.上機檢測.
熒光閾值按照第二組設置.第一組超過閾值的部分為陽性細胞.
4、用流式細胞儀怎麼檢測MICA/B的表達?
MICA/B為膜蛋白,可以做活細胞的檢測。
細胞分為2組。第一組先用抗MICA/B抗體孵育,洗脫,再用熒光二抗識別,洗脫。上機檢測。
第二組用非特異性抗體(和抗MICA/B抗體同型),洗脫。再用熒光二抗識別,洗脫。上機檢測。
熒光閾值按照第二組設置。第一組超過閾值的部分為陽性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