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骨髓象有何特點?
正常的骨髓象報告單上結論通常是這樣寫的:三系增生骨髓象。
具體描述就像樓上說的:各系細胞大小、分化、比例合適,沒有找到特別多的異常細胞以及非造血細胞。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如何與再障相鑒別
再障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都屬於造血系統的疾病。再障是三系都減少的一種骨髓增生低下的血液系統疾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細胞有形態異常即病態造血。在治療上也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再障不需要化療,但是大部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需要化療的。
3、骨髓炎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需對骨髓炎的類型及與骨髓炎有相似臨床表現的疾病進行鑒別:
1.對於血源性骨髓炎,臨床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具全身性症狀,發病10天內X線檢查無改變,大多數病例沒有既往發作的病史。
(2)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不具全身中毒症狀,發病時已出現X線改變,病程超過10天,沒有既往發作的病史。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依據病情變化全身症狀可有可無,X線改變常見,有既往感染發作的病史。
2.急性骨髓炎需鑒別的疾病
從全身來看,應於急性風濕熱、急性白血病鑒別,從局部及X線所見,應與骨肉瘤、Ewing肉瘤、骨組織細胞增多症鑒別:
(1)骨肉瘤 通常好發於10~20歲,在四肢骨,大部分發生在長骨幹骨骺部;偶爾發生在骨幹部,和骨髓炎相比,其骨破壞、骨膜反應的范圍比較局限,但有時X線鑒別困難;通過CT、MRI檢查及活體組織檢查鑒別是必要的。
(2)Ewing肉瘤 常常與骨髓炎難以鑒別。Ewing肉瘤發病部位在四肢骨的骨幹部;有時有劇痛,伴發熱及局部熱感;血沉升高;白細胞升高;CRP陽性,呈炎症反應。X線上,早期以骨膜反應為主,骨髓內缺乏變化,診斷困難。骨膜反應與骨髓炎相比,規則,多半呈蔥皮狀骨膜反應,這是特徵。必須活檢證實診斷。
(3)骨組織細胞增多症 根據發病部位,顯示種種X線像。發生在四肢長管狀骨時,有高度的骨質破壞及顯著的骨膜反應,因局部及全身均有輕度的炎症症狀,骨組織細胞增多症與骨髓炎相比,骨破壞的范圍及骨膜反應都是局限性的;如從死骨上看,有時也不出現硬化像。
(4)骨樣骨瘤 有時與骨髓炎難以鑒別。X線上,常發生在長管狀骨的偏在性(即發生在中央偏上,或下)X線顯示高度骨膜反應及骨皮質肥厚,如果細心觀察,其中可見病灶的骨透亮像。
4、脫髓鞘病變的疾病診斷
一、病史及症狀:
多青壯年發病,病前兩周內有上感呼吸感染症狀,或疫苗接種史。有受涼、過勞、外傷等發病誘因。首發症狀為雙下肢麻木、無力,病變相應部位背痛和束帶感,尿瀦留和大便失禁。
二、體檢發現:
有脊髓橫貫損害的表現:
1.早期因脊髓休剋期表現為馳緩性癱瘓,休剋期後(3-4周)病變部位以下支配的肢體呈現上運動神經元癱瘓。
2.病損平面以下深淺感覺消失,部分可有病損平面感覺過敏帶。
3.植物神經障礙:表現為尿瀦留、大量殘余尿及充盈性尿失禁,大便失禁。休剋期後呈現反射性膀胱、大便秘結,陰莖異常勃起。
三、輔助檢查:
1.急性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
2.腦脊液壓力正常,部分病人白細胞和蛋白輕度增高,糖、氯化物含量正常。
3.脊髓MRI示病變部位脊髓增粗,信號異常。
四、鑒別:
需與急性硬膜外膿腫、脊柱結核、脊柱轉移性腫瘤、視神經脊髓炎、脊髓出血鑒別。
關於脫髓鞘性脊髓炎:
1.當腦脊髓神經軸索的髓鞘發生脫失,即出現脫髓鞘疾病。病因有兩類:髓鞘破壞;髓鞘形成障礙。脊髓炎性脫髓鞘性疾病是免疫介導性疾病,其臨床特點是:
①患者均為兒童和青壯年;
②急性起病,病前1個月常有感冒、發熱、感染、出疹、疫苗接種、受涼、分娩或手術史;
③全面的神經查體往往能夠在脊髓症狀體征外找到其它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證據;
④腦脊液檢查寡克隆區帶陽性;
⑤電生理和MRI可發現腦內一些亞臨床病灶;MRI發現腦內白質異常信號。一些脊髓炎性脫髓鞘病變呈「假瘤樣」表現,其MRI表現出輕度佔位效應,周圍有輕度水腫,可能有片狀出血信號,容易誤診為脊髓腫瘤。內科葯物治療效果不佳。
2.症狀體征:脫髓鞘性脊髓炎多為急性多發性硬化(MS)脊髓型,臨床表現與感染後脊髓炎相似,但進展較緩慢,病情常在1-3周內達到高峰。前驅感染可不明顯,多為不完全橫貫性損害,表現一或雙側下肢無力或癱瘓,伴麻木感,感覺障礙水平不明顯或有兩個平面,並出現尿便障礙。誘發電位及MRI檢查可能發現CNS其他部位病灶。
5、核磁共振成像MRI包括哪些檢查?
2.鼻咽部良性病變。3.由其他部位侵入到鼻咽部粘膜間隙的病變。4.喉部良、惡性腫瘤。檢查介紹:對鼻咽腫瘤檢查,MRI比CT對鼻咽部正常解剖以及病理解剖的顯示,比CT清晰、全面。臨床意義:MRI比CT對疾病的診斷更有意義。·肝、膽、胰、脾的MRI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正常范圍:1.肝、膽、胰、脾的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以及肝海綿狀血管瘤。2.肝寄生蟲病:如肝包蟲病。3.彌漫性肝病:如肝硬變、脂肪肝、色素沈著症。4.肝、膽、胰、脾先天性發育異常。5.肝膿腫。6.胰腺炎及其並發症。檢查介紹:能明確病變的程度、范圍及其特徵,並能和其他腫瘤鑒別。對肝、脾囊腫、海綿狀血管瘤有確診作用。臨床意義:MRI比CT對疾病的診斷更有意義。·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常范圍:正常。檢查介紹:核磁共振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應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臨床意義:適應症:神經系統的病變包括腫瘤、梗塞、出血、變性、先天畸形、感染等幾乎成為確診的手段。特別是脊髓脊椎的病變如脊椎的腫瘤、萎縮、變性、外傷椎間盤病變,成為首選的檢查方法。心臟大血管的病變;肺內縱膈的病變。腹部盆腔臟器的檢查;膽道系統、泌尿系統等明顯優於CT。對關節軟組織病變;對骨髓、骨的無菌性壞死十分敏感,病變的發現早於X線和CT。 ·脊柱MRI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正常范圍:1.椎管內腫瘤:包括髓內、髓外腫瘤、硬膜下腫瘤、髓外硬膜外腫瘤。2.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3.脊髓外傷。4.硬膜外膿腫和硬膜下膿腫。5.椎管內血管畸形。6.脊髓空洞症。7.脊髓萎縮。8.椎間盤突出。9.椎管狹窄。檢查介紹:對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診斷正確率MRI明顯比CT高,病源顯示、定位準確,可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臨床意義:MRI比CT對疾病的診斷更有意義。·腎上腺MRI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正常范圍:1.功能性腎上腺病變:(1)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2)嗜鉻細胞瘤;(3)皮質醇增多症:(1)腎上腺皮質增生;(2)腎上腺皮質腺瘤。2.無功能性腎上腺病變:(1)無功能性腺瘤;(2)轉移瘤;(3)囊腫;(4)骨髓脂肪瘤。檢查介紹:MRI診斷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比CT高。臨床意義:MRI比CT對疾病的診斷更有意義。·腎臟MRI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正常范圍:1.MRI能清楚地顯示腎臟,不用造影劑就可區別腎皮質與腎髓質。2.MRI能查明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侵犯范圍;可鑒別腫塊為囊性、實質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確。檢查介紹:MRI能查明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侵犯范圍;可鑒別腫塊為囊性、實質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確。臨床意義:1.MRI能清楚地顯示腎臟,不用造影劑就可區別腎皮質與腎髓質。2.MRI能查明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侵犯范圍;可鑒別腫塊為囊性、實質性、脂肪性,比CT敏感、定性准確。3.靜脈尿路造影,MR檢查可確定病變的部位、性質或先天性發育異常。4.對腎結核的診斷優於CT。5.能較好地鑒別腎周膿腫、含尿囊腫、淋巴囊腫等。6.可判定腎臟損傷的部位、范圍、腎周血腫或尿液外滲以及術後並發症。7.無創性觀察腎移植後有無排異反應。
6、拿到磁共振的診斷報告如下 1,右側肱骨頭異常信號,考慮骨髓水腫。 2,右肩關節肩袖損傷;肱二頭肌頭
右側肱骨右肩關節肩袖頭肱二頭肌頭腱這3個點出了問題。醫病需要時間幾個療程就好了。
7、鑒別骨髓增生和巨幼細胞異常做什麼實驗
鑒別診斷:
1.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各種實驗檢查,診斷本病並不困難,VitB12缺乏和葉酸缺乏在臨床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治療用葯不同,血清葉酸和VitB12的測定有助於兩者的鑒別。
2.本病常以消化道症狀為首發症狀,故易誤診為胃病、慢性胃腸炎、腸梗阻、腸結核等,須與這些病鑒別,只要作血象和骨髓象的檢查,鑒別不難。有出血,且伴有全血細胞減少,有的含有少數幼稚細胞者,需與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等鑒別。
3.在細胞形態上應注意下列疾病鑒別: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可以有血象全貧及大細胞貧血的表現,骨髓中可見到紅系有巨幼型改變。鑒別主要靠MDS有典型病態造血,可波及巨核系及粒系細胞。患者細胞遺傳學的改變亦可幫助鑒別。
(2)再生障礙性貧血 可有血象全貧,但骨髓增生低下。由骨髓塗片和活檢病理檢查可鑒別。
(3)溶血性貧血 某些溶血性貧血會有相對的葉酸缺乏,當葉酸缺乏性巨幼細胞貧血臨床上出現黃疸及網織紅細胞增高時,兩者需加以鑒別。溶血性貧血的骨髓中不會出現典型的巨幼改變,黃疸及網織紅細胞增高的程度較顯著。此外,溶血性貧血的特殊試驗常可幫助證實。
8、歸納總結正常骨髓六種原始細胞特點?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