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唐懷素寫的骨髓貼有什麼評價

唐懷素寫的骨髓貼有什麼評價

發布時間:2021-06-13 17:57:12

1、唐朝懷素的苦荀帖是怎樣的

唐代著名書法家,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其傳世書法傑作《苦荀帖》卷,是筆墨飛舞的狂草書,絹本,草書,凡兩行14字,縱25. 1厘米,橫12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2、南朝智永唐代懷素明代文徵明分別擅長哪種書法他們書寫的千字文各有何特點?

智永寫楷書和草書的千字文,懷素是狂草的千字文,文徵明是寫了行書的千字文。

3、唐代草書書法家懷素和尚書法特點有哪些

懷素《草書千字文》紙本真跡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該懷素紙本《千字文》筆鋒瀟灑利落,比《論書帖》還要勁健自然。舊裝裱,為唐代經折本,紙張泛黃、有蟲蛀。外折封套,內存經貼9頁,每頁縱26.8厘米,橫13.5厘米,現為書畫學者黃錦祥所藏。分四或五行書寫於玉箋紙上。前頁和中頁計有藏印五枚,後頁散失未果。。。字如指甲般大小,筆墨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貫之蔚為壯觀。在唐朝,草書名冠三甲的只有懷素、張旭和孫過庭,他們的傳世作品非常稀少珍貴!岳飛之孫岳珂稱其草書「筆勁墨妙,傳付甚真,嘗動天鑒」,是繼張旭之後的精品傑作。此作極為珍貴,古有「一字值千金」之說,故又稱為《千金帖》,歷來為書林所重。現時除了黃錦祥發現的紙本《小草千文》之外,他的傳世真跡還有上博珍藏的懷素《苦筍帖》、遼寧博物館所藏的《論書帖》等。

明代著名鑒賞家、收藏家項元汴說:「論書一帖,出規入矩,絕狂怪之形,要其合作處,若契「二王」,無一筆無來源,不知其肘下有神,皆以狂稱之,殆亦非心會者。」這里,已清楚地道出懷素筆法有「二王」特徵,說明了他還是一位出規入矩的書法大家。唐代時評懷素草書有「驚蛇走虺、驟雨狂風」之勢,陸羽也稱贊他「草書古勢多矣」。從筆跡學的角度看,懷素的書法線條在質地上傾向於瘦細勁健,和他禪修苦寒的美學有很大關系。從這件紙本懷素《草書千字文》墨跡來看,不僅能使我們觀賞到他嫻熟的筆法和行雲施雨、旋筆藏鋒的線條之美,同時還能直接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內在氣質,可謂超神入妙!

只有真正見過懷素真跡的人才論之有據,如北宋書學理論家朱長文在《續書斷》中稱懷素之書為妙品。評其書跡:「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岳珂又以詩貼贊:「鵾鵬徙海,龍蛇起陸,思妙天隨,神鍾鬼哭,垂露在手,非煙眩目,錦紱瓊機,光我韞櫝。」懷素生平交遊甚廣,與盛唐、中唐諸多文化名人都有過不尋常的交往,如李白、戴叔倫、顏真卿、韋陟、錢起、陸羽、竇冀,這些名人對懷素的書法創作都有過詩文贊詠。由於懷素草書精妙絕倫,出神入化,所以歷來為收藏家所珍重。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懷素草書就多達百件,只可惜大都已毀於兵災。據悉,近百年來發現其手跡的更是鳳毛麟角!2017年3月,學者黃錦祥發現了懷素《草書千字文》紙本真跡,贊曰:「素僧獨步,草聖千秋。神品再現,國之福矣!」因他的書法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用筆結體總是出規入矩,頗受後世書家矚目。元代著名書家鮮於樞也指出:「懷素守法,特多古意。」大詩人李白有《草書歌行》贊其「草書天下稱獨步」;顏真卿有《懷素上人草書歌序》詠其為「僧中之英」!

4、何傳馨在《唐懷素自敘帖》中對《自敘帖》有什麼樣的評價?

何傳馨撰寫的《唐懷素自敘帖》一文,對《自敘帖》評價: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盪,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

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回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盪,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書法理論家沈樂平在《新編草書入門五十講》評價:《自敘帖》前半段敘述懷素本人的學書經歷以及受到的評價,舒緩飄逸,從容不迫;寫到後半段他人的贊詞時則狂態畢具,進入高潮——且看圓勢飛動的筆跡,真如疾風驟雨,有若千鈞之力,而無絲毫澀滯;線條之凝練精準,體勢之寬博開張,決非常人可以企及。

5、唐代懷素的《自敘帖》是楷書的佳作。

不是楷書的佳作,是草書的典範之作。
《自敘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盪,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盪,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6、唐朝懷素論書帖原文?

唐朝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的朝代,懷素和尚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最早著錄於《宣和書譜》

7、唐代懷素的《自敘帖》寫的什麼內容?

自敘帖 《自敘帖》唐書法僧懷素草書。中華第一草書。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紙本,縱28.3厘米,橫775厘米,共126行,698字。書於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灣故宮博物院。首六行早損,為宋蘇舜欽補書。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後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裝題記。鈐有「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後裔」、「武鄉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鑒賞」等鑒藏印。
內容為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贊頌。《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范。」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自敘帖》 曾經南唐內府、宋蘇舜欽、邵葉、呂辯、明徐謙齋、吳寬、文徵明、項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內府等收藏。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據曾行公題,舊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劉巨濟諸名家題識,今佚。宋米芾《寶章待訪錄》、黃伯思《東觀餘論》、清安岐《墨緣匯觀》等著錄。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自敘帖釋文
懷素《自敘帖》釋文及譯文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恠焉。
懷素家住長沙,幼年就篤信佛教,念經參禪之餘暇,頗好書法。然而遺憾未能親眼目覩古人奇妙的書跡,所見甚淺。於是擔負書箱拄著錫杖,西去游覽京師。進見當代名公,綜合各種見聞之事,散佚的典籍,卓絕的書簡,皆能時時見到,以致開闊心胸,略無粘滯。魚子牋和白絹,多有墨跡污點,士大夫不以為奇恠了。
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
顏刑部乃是書家之輩,筆法精練,明察辨識,在我的墨跡文後題詞稱許。
又以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
又因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因此記述他們的話道:
「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槩通疎,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
「菩薩懷素,僧侶中的英傑,氣概爽朗灑脫,性靈寬暢;精心追求草聖,積累了歲月;從長江到五嶺之間,他的名聲大著。
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勗以有成。
過去吏部侍郎韋公陟看到我的書跡筆力勉勵我有所成就;
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游處。
現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說,他賞識我才行高遠,不可拘限,導引以遊憩;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賛之,動盈卷軸。
加上愛好書法的同伴作歌以贊之,不覺盈滿卷軸。
夫草稾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
這草稿書體的寫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開始以美妙聞名;到了伯英,尤其獨攬它的美好。羲、獻父子以下,虞世南、陸柬之相繼承,口訣親手相傳授。
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法詳,特為真正。
直到吳郡張旭長史。他雖縱情任性、顛狂放逸,超絕古今,而書跡楷模周詳最為純正。
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
真卿早年常交往游覽居留、屢蒙振奮激勵,教以筆法。
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
我因稟性不佳,又羈絆事務,未能認真學習,因此終至無成。
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
回想過去一言,怎可再得!忽見到尊師的書作,縱橫不凡,筆勢迅疾駭人,若恢復原來的印象觀感。
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假使師法得以親近接受善誘,快速挹取典範,則入室之賓客,除你之外,何人適合!感嘆不足,聊寫此冠之於篇首。」
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
這以後繼續作歌詩贊詞的,不斷的充塞著大小箱篋。
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雲:「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雲:「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雲:「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
其中述形似的,就有張禮部說:「行筆有如虺蛇奔走勢就座,旋風驟雨聲響滿屋堂。」盧員外說:「起初疑似輕煙動搖古松,隨後又像山開現出萬仞峰。」王永州邕說:「那筆畫像是寒猿飲水搖動的枯籐,像是壯士拔山伸出的勁鐵。」朱處士遙道:「筆下唯看到激電流逝,字寫成只嚇得蟠龍走動。」
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雲:「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雲:「稽山賀老粗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許御史瑤雲:「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雲:「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恠狀飜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述天機風格的,就有李御史舟說:「過去張旭作書,當時的人稱他『張顛』;今日懷素作書,我實在要稱他『狂僧』。用狂來繼承顛,有誰說不可!」張公又說:「稽山賀老〈即賀知章〉只是略知名,吳郡張顛曾北面稱臣。」許御史瑤說:「志趣在新奇無一定準則,古瘦的字體似水勢流盡一半無墨。醉來信手書寫兩三行,醒後再書寫卻不能獲得。」戴御史叔倫說:「手以心為師,筆勢轉新奇,詭形恠狀反而合宜。人人慾問此中的奧妙,懷素自己也說全不知。」
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雲:「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雲:「馳豪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說快速的,就有竇御史冀說:「白壁長廊數十間,興致來了稍稍發泄胸中氣。然後大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說:「揮毫行墨有若列入的奔馬,滿座的人失聲說眼睛跟不上筆。」
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詩雲:「遠鶴(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
稱愚蠢拙劣的,就有叔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的詩雲:「遠飛的鶴,沒有前行的伴侶。單獨漂浮的雲片託付給太虛。發起狂來看輕世界,酒醉里得到真知。」
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盪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歷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這些都是話語含著激勵,見識玄虛奧妙,固然不是漂浮不實之輩之所敢當,只增加我的慚愧畏懼罷了。時大歷丁巳冬十月廿八日。

8、唐懷素自敘帖的作者

本卷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盪,其中有疾有緩,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回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盪,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共126行,698字。書於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灣故宮博物院。首六行早損,為宋蘇舜欽補書。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後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裝題記。鈐有「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後裔」、「武鄉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鑒賞」等鑒藏印。
內容為自述寫草書的經歷和經驗,和當時士大夫對他書法的品評,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顏真卿、戴敘倫等對他的草書的贊頌。《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范。」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歷史輾轉
《自敘帖》,曾經南唐內府、宋蘇舜欽、邵葉、呂辯、明徐謙齋、吳寬、文徵明、項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內府等收藏。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據曾行公題,舊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劉巨濟諸名家題識,今佚。宋米芾《寶章待訪錄》、黃伯思《東觀餘論》、清安岐《墨緣匯觀》等著錄。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9、唐懷素苦筍帖的簡介

【簡介】
松題記」款,疑為《蘭亭續考》編者俞松所書。鈐有「宣和」「政和」「紹興」「內府圖書之印」「歐陽玄印」「項子京家珍藏」「正誼書屋珍藏首書」「乾隆御覽之寶」「永瑆之印」「恭親王」等鑒藏印。

《苦筍帖》兩行十四字, 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黃庭堅《山谷題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從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盡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苦筍帖》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代表作。
此帖書法極為精彩,瘦肥相宜,流暢生動,中鋒用筆,輕重合度。文曰「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安岐評此帖道:「墨氣精彩,草書十四字超妙入神」。「苦筍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此帖宋時曾入紹興內府收藏,後歷經元歐陽玄,明項元汴,清安岐、乾隆內府、永瑢、永瑆、奕欣、戴瀅等收藏。《妮古錄》《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匯觀》《書畫鑒影》等書著錄。曾刻入《大觀帖》《三希堂續帖》《詒晉齋帖》等匯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件苦筍帖是唐代草書大家懷素的傳世親筆墨跡之一.文字不多,總共才l4字,不僅能使我們觀賞到那嫻熟的筆法和行雲施雨、走蛇舞龍般的線條之美,同時還能直接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內在氣質。

10、唐懷素苦筍帖的苦筍帖三個特點

《苦筍帖》,傳為懷素書。該帖寫於24.8cm×12cm的絹上,2行14字,文為「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因是短札,故未有狂態,且中規入矩,用筆精到,所以歷來評價甚高。細品此帖,甚有所得,略述如下,以祈方家教正。
「勢」,是書法之要素,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幾乎無所不在的制約作用,並通過作品的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勢」的表現特徵便不同,故「勢」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書者獨特的藝術語言。
以此來觀《苦筍帖》之「字勢」,會看到這樣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幾乎每個字行筆都能放得開,唯獨在寫末筆時無論是否與下一字相牽連,決不盡興而止,而總是有節制地結束,並很快轉入下一筆的起筆,又開放縱橫了,就這樣以字為節奏始放末收地循環著。從第一字「苦」字看,第一筆及第二筆的大弧放得開,而近結束時的小弧卻收緊了;當寫第二字「筍」時又放開了,至「筍」中之「日」時卻收緊了;「乃」雖兩筆,卻極盡放縱,但行筆即將結束時象突然勒住一般,並很快接入下一字「可」字的起筆。《苦筍帖》的這個特點,既未見於懷素的其他作品,也未見於他人的作品,確實是非常特殊的。如果說像張旭的《古詩四帖》和懷素的《自敘帖》一類是縱勢的話,那麼,《苦筍帖》這種有節律、有節制的特點,正可稱作「節勢」。
這種「節勢」的特點,如同呼吸開合相間,使欣賞者產生一種特殊的奇妙的感覺。這又頗似音樂中的切分音效果,從而改變了章法及書勢的節奏和強弱變化,節奏感和跳躍感加強了。無疑,其節奏是以字為節拍的,但又不同於秦篆、漢隸、唐楷那樣「時值」相等,缺乏變化,而是有「時值」長短和「高低音」的變化,因而使作品具有無盡的韻味和魅力。何以如此?是由於「節勢」的原因,就不能依靠末筆來實現對書勢的表現和調節作用(這又似音樂中的延時作用),因而字的豐富變化,情感的表露等,也只有在末筆結束之前來完成了。如「乃」字的大力誇張,「常」字的粗壯勁健,「筍」字的瘦勁婉轉,「逕」字的快速回繞等等。這種由「節勢」所造成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雖不同於「縱勢」者的一瀉千里、豪情奔放等,卻也別具有一番風姿趣味。尤其是當你與書者那閑適悠然的心境相近或共鳴時,體會將更深刻。
此帖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每行字自上而下用筆漸重,筆畫漸粗,同時字形也由長變短,由放而略收。再從整體上看,上輕下重,上疏下密,上虛下實,呈現出矛盾的對比與統一。雖矛盾而並不沖突,誠「違而不犯」也。正因此,整個布局顯得沉穩,而且還形成一種由遠及近,或是由山下仰望高山的視覺效果。這個特點也僅見於此帖。我們很難說清懷素是否有意追求這種效果,或許是由於書寫時由遠而近引起手的姿勢的改變而形成的,或許是書寫時筆的變化(如舔墨後由每行首字寫起,中間不舔墨)所形成的,也或許是書寫時心理的微妙變化所形成的。但不管怎樣,這個特點和效果卻是非常值得玩味、思索和借鑒的。
第三個特點是「逕」字的運筆法。此字寫法在此帖中最為特殊,其第四筆豎畫如疾電般掠過,倏忽向左轉折再回繞寫出「走之」。這里關鍵在於豎折一段,這種寫法運筆速度及快,筆或略有偃仰,同時在突然勒住轉折時才可能出現。這類用筆特點在張旭《古詩四帖》中出現較多。史傳懷素受過張旭弟子鄔彤的指點並悟得「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的用筆之法。同時,蘇渙的《懷素上人草書歌》中也有「孤根自振唯有君」之句。我所理解和體會的所謂「孤蓬(根)自振」正是「逕」字的運筆法。這種筆法,雖能出現些意外的特殊效果,但卻極難控制,極難預料,故非得有相當高超的功力不可。
總之,《苦筍帖》雖篇幅極小,字也少,但其藝術含量極豐富,藝術價值極高。如果我們能對其特徵思深悟透,探得三昧,進而運用於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中,將是大有裨益的。

與唐懷素寫的骨髓貼有什麼評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