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頜骨骨髓炎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建議:(一)急性頜骨骨髓炎發病急劇全身症狀明顯。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鄰牙導致整個患側疼痛並放散至顳部。面部相應部位腫脹,牙齦及前庭溝紅腫患區多個牙齒松動。常有膿液自牙周溢出。下頜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下牙槽神經受累時可有患側下唇麻木。上頜骨骨髓炎多見於新生兒、嬰兒感染來源常為血源性。其局部表現為眶下部明顯紅腫,並常延至眼周致眼睜不開後期可在內眥、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膿。(二)慢性頜骨骨髓炎急性頜骨骨髓炎如未能徹底治療可轉為慢性。常見的原因是單純採用葯物保守治療,膿液自行穿破引流不暢。慢性頜骨骨髓炎期間,急性症狀大部消退全身症狀已不明顯,疼痛顯著減輕。局部纖維組織增生腫脹、發硬。瘺管經常溢膿,甚至排出小塊死骨。病變區多個牙松動齦隙溢膿。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暢時,可急性發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貧血身體衰弱。
2、頰內發炎膿液積攢導致面部變形
是頰部急性蜂窩組織炎,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以及其他化膿菌。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混合性細菌感染。
應根據臨床反應、細菌培養及葯物敏感試驗的結果,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炎症的發展,避免導致敗血症和膿毒血症,同時注意全身必要的支持療法。
起因常為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智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因此當切開引流無效時應作X線片檢查以排除化膿性頜骨骨髓炎。
一旦判定骨髓腔內有化膿性病灶時,即應及早拔除病灶牙及相鄰的松動牙,使膿液從拔牙窩內排出,這樣既可防止膿液向骨髓腔內擴散,加重病情,又能減輕劇烈的疼痛。如經拔牙,未達到引流目的,症狀也不減輕時,則應考慮鑿去部分骨外板,以達到敞開髓腔充分排膿。迅速解除疼痛的效果。在應用外科療法的同時仍需繼續使用抗菌葯物。
如果頜骨內炎症自行穿破骨板,形成骨膜下膿腫或頜周間隙蜂窩組織炎時,單純拔牙引流已無效,此時,可根據膿腫的部位先從下頜下切開引流,待炎症好轉,張口度有改善後,再行拔牙。
如患側鼻腔溢膿,表明病變已波及上頜竇時,應同時行上頜竇根治術。
希望能幫到你。
3、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的感染途徑有哪幾種?
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約占各型頜骨骨髓炎的90%以上,主要發生於下頜骨,其感染途徑主要有三種:牙源性感染、損傷性感染、血行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在臨床上最為常見,約占化膿性頜骨骨髓炎的90%左右,常由急性根尖周炎、牙槽膿腫、智齒冠周炎等引起。損傷性感染指因口腔頜面部皮膚和粘膜的損傷、開放性頜骨粉碎性骨折和火器傷等,致使細菌直接侵入頜骨,引起損傷性頜骨骨髓炎。血行性感染在臨床上多見於兒童,成人較少見,系感染經血行擴散後發生的頜骨骨髓炎,一般能找到原發的化膿性病灶,如癤癰、膿腫、中耳炎等,但有時也可無明顯的全身病史。
4、化膿性頜骨骨髓炎有何臨床表現?
邊緣性骨髓炎多發生在下頜骨,多由於下頜智齒冠周炎波及咬肌間隙而繼發。急性期的臨床特點與咬肌間隙、翼下頜間隙感染的表現相似,局部紅腫熱痛,張口困難,可伴全身發熱。炎症初期如得到正確而積極的治療,能使間隙感染與急性邊緣性骨髓炎同時治癒。當炎症轉入慢性期,腮腺咬肌區皮膚可呈彌漫性腫脹,微壓痛,局部組織堅硬,無波動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全身症狀一般不嚴重,病程可延續較長而不緩解,或緩解後再反復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