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疼是股骨頭壞死的症狀嗎?股骨頭壞死的症狀都有什麼啊
你好,腰疼是指腰部一側或兩側或正中等處發生疼痛之症,既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又可作為獨立的疾病,可見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腎病、風濕病、類風濕病、腰肌勞損脊椎及外傷、婦科等疾患。
股骨頭壞死症狀:
1、以腹股溝和臀部、大腿部位為主關節痛,髖關節內旋活動受限,有髖部外傷史、皮質類固醇應用史、酗酒史。
2、X線片改變:股骨頭塌陷,不伴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內有分界的硬化帶;軟骨下骨有透X線帶(新月征,軟骨下骨折)。
3、核素掃描示股骨頭內熱區中有冷區。
4、股骨頭MRI的T1加權相呈帶狀低信號(帶狀類型)或T2加權相有雙線征。
5、骨活檢顯示骨小梁的骨細胞空陷窩多於50%,且累及鄰近多根骨小梁,有骨髓壞死。
2、白血病的早期徵兆有哪些?有哪些症狀呢!
1)貧血 可為首發症狀,隨病情進展而加重。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慌、氣急、多汗等。
2)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口腔及鼻黏膜出血最常見,其次為消化道、尿道、子宮和呼吸道出血。
3)肝脾腫大 尤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顯著。
4)淋巴結腫大 多局限於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全身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見。
5)骨關節痛 多見於急性白血病。常表現為胸骨下端壓痛。可出現關節、骨骼疼痛,尤以兒童多見。發生骨髓壞死時,可引起骨骼劇痛。
參考資料:武漢天安血液病醫院
3、脾稍大,白細胞在2.9X109/L,會不會是白血病早期症狀?
不是.可能是肝功能有問題
4、慢粒的白血病臨床症狀
白血病起病急緩不一,但各類性白血病其發病原因及病理改變相類似,因而臨床均有貧血出血感染及侵潤的表現。
發熱:約百分之五十的病人以發熱為早期表現,其熱型不規則,體溫可在37.5-38度之間,亦可高達39度-40度,伴有畏寒,出汗等症狀。發熱的原因與成熟粒細胞減少、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繼發感染及白血病細胞的過渡增生。侵潤有關。一般來說,高熱,體溫達到39-40度以上,多由繼發感染引起的。特別是當中性粒細胞<1.0×10(9)/L時更易發生。感染的部位以口腔、咽部、肺部、肛周、。泌尿系、及胃腸道為常見,有時查不到明顯的感染灶而出現嚴重的敗血症。致病菌多為病毒。格蘭陰性桿菌,如綠膿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產期桿菌等。其他如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時刻出現黴菌感染,以至高熱持續不退。
貧血 :可能為病人的首發症狀,貧血呈漸進性的,早期不易發現,大部分病人就診時已有中至重度貧血。貧血的原因是白血病細胞的無線增殖,干擾了正常紅細胞的生長、發育。及無效性紅細胞生成。失血。或因應用化療葯物(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干擾了細胞的核算代謝而使貧血加重。
浸潤:1.肝脾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見,淋巴結呈輕度或中度腫大,大融合,無觸痛,縱膈淋巴結腫大常見於T淋巴細胞白細胞白血病。大多數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極少數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有輕質中度的肝脾腫大。
2.骨髓和關節:由於白血病細胞浸潤,病人常有胸骨下端壓痛,骨髓和關節疼痛多見於兒童,易誤診為風濕。
3.眼部表現: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白血病細胞可浸潤眼眶部鼓膜,形成綠色瘤(因細胞內還有大量的過氧化酶),可引起眼球突出,復視或失明。也可直接浸潤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等引起相應症狀。
4.口腔及皮膚: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多見口腔黏膜及皮膚浸潤,如齒齦腫脹、增生或巨舌變等。皮膚浸潤表現為淡紫色小丘疹,結節,斑塊和潰瘍等。非浸潤性皮膚病變如感染、單純皰疹及帶狀皰疹等,皮膚活檢或皮損印片可幫助診斷。
5.心肺:據報導嚴重的症狀,嚴重時可出現胸腔積液。心臟的表現多見於心包的浸潤,偶有心肌炎及心力衰竭。
6.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化療治療,使病人的生存期明顯延長。但由於化療葯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隱藏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血病細胞不能有效被殺滅,因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白血病細胞浸潤致腦膜或腦實質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如頭痛、惡心、嘔吐、視乳頭水腫、口眼歪斜、暈眩或大小便失禁等。嚴重者可出現昏迷,甚至死亡。(CNS-L)多見於兒童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發生率可達36%~38%,也是化療緩解後復發的根源。
7.睾丸浸潤:多見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是第二個髓外復發的部位。臨床上常承擔側或雙側彌漫性腫大,質稍硬,有輕壓痛。個別白血病患者有陰莖異常勃起,可能與海綿體內白血病栓子有關。此外白血病細胞還可浸潤其他器官,如消化道,泌尿道,甲狀腺,胰腺等,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
該病各年齡均可發生,但以中年最為常見。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偶然因發現粒細胞增多或脾腫大而被確診。患者除有低熱、消瘦及乏力症狀外,可因脾腫大壓迫胃腸而引起食慾減退、左上腹墜痛等消化道症狀。晚期病例幾乎都有脾腫大,甚至可占滿全腹而入盆腔,質地堅硬而表面光滑。脾栓塞或脾周圍炎並發症較其他白血病為多見。約40%的病人有肝腫大,約75%的病人有胸骨壓痛,但淋巴結腫大以及皮膚、眼眶及骨組織浸潤很少見,除非患者有急變傾向。當外周血白細胞>60×10'/L時可有視網膜靜脈擴張、增粗或出血,伴滲出物及結節等;當白細胞基數>200×10'/L時可發生白細胞淤滯症,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出血、陰莖異常勃起,甚至骨髓壞死。
血細胞的成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原始階段、幼稚階段和成熟階段。只有成熟的細胞才能發揮它的正常功能,白血病就是我們血液中的原始細胞或者幼稚細胞太多了,這時候血細胞就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就會感覺到生病了。一般來說,原始細胞或者幼稚細胞越多,疾病就越嚴重。 1.臨床表現症狀:起病緩慢,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最早出現的自覺症狀往往是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表現。脾腫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適、食後飽脹的感覺。由於症狀進展緩慢,就醫時往往離起病已有數月之久。較少見的症狀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臟梗塞而覺左上腹或左下胸劇痛。晚期當血小板減少時皮膚、齒齦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經過多。白細胞過多的病人,有時可發現由於白細胞在血管內「阻滯」或栓塞而誘發的症狀,如視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陰莖異常勃起等。在這些病例中,其白細胞計數常遠遠高於500×109/L。體征,最突出的體征是脾腫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診時常常已達臍平面以下,堅實、無壓痛,但如有新近發生的脾梗塞則有明顯的局部壓痛,並可以聽到摩擦音。慢粒有貧血和脾腫大時,須與肝硬化、血吸蟲病、何傑金氏病相鑒別。肝臟亦常有中度腫大,但不如脾腫大顯著。皮膚及粘膜中度蒼白。淺表淋巴結多不腫大。胸骨下部常有輕至中度壓痛。晚期可出現皮膚和粘膜瘀點。眼底可出現靜脈充血和白心的疲點。眼眶、頭顱以及乳房和其他軟組織可出現無痛性腫塊(綠色瘤)。
2.實驗室檢查 血象:白細胞計數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為中性桿狀核和晚幼粒細胞,其餘為分葉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數原始粒細胞。嗜酸性及嗜鹼性粒細胞亦增多。早期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輕度減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在血象方面須與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細胞分類與周圍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見到各期粒細胞,其中以中、晚幼粒為主,原粒細胞及早幼粒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過5%~10%,嗜酸和(或)嗜鹼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系相對減少,粒:紅約10~50:1,幼紅細胞和巨核細胞早期常增多,晚期減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明顯降低。
染色體檢查:Ph』染色體見於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體被認為是慢粒多能幹細胞的腫瘤性標志,少數慢粒病人Ph』染色體為陰性,根據有無Ph』染色體可將慢粒為Ph』陽性和Ph』陰性兩大類,前者預後優於後者。
5、股骨頭壞死早期有哪些症狀?
6、白血病有什麼症狀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貓、雞和牛等動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經肯定,這類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屬於T細胞型。
2.化學因素
一些化學物質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接觸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亦有亞硝胺類物質、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黴素等誘發白血病的報道。某些抗腫瘤細胞毒葯物,如氮芥、環磷醯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證據顯示,各種電離輻射可以引起人類白血病。白血病的發生取決於人體吸收輻射的劑量,整個身體或部分軀體受到中等劑量或大劑量輻射後都可誘發白血病。小劑量輻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確定。經常接觸放射線物質(如鈷-60)者白血病發病率明顯增加。大劑量放射線診斷和治療可使白血病發生率增高。
4.遺傳因素
有染色體畸變的人群白血病發病率高於正常人。
三分類
按起病的緩急可分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細胞分化停滯在早期階段,以原始及早幼細胞為主,疾病發展迅速,病程數月。慢性白血病細胞分化較好,以幼稚或成熟細胞為主,發展緩慢,病程數年。按病變細胞系列分類,包括髓系的粒、單、紅、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細胞系。臨床上常將白血病分為淋巴細胞白血病、髓細胞白血病、混合細胞白血病等。
四臨床表現
兒童及青少年急性白血病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牙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症狀。
1.發熱
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感染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症、膿毒血症等。發熱也可以是急性白血病本身的症狀,而不伴有任何感染跡象。
2.感染
病原體以細菌多見,疾病後期,由於長期粒細胞低於正常和廣譜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病毒感染雖少見但凶險,須加以注意。
3.出血
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可以是首發症狀。
4.貧血
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以後再發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水腫等症狀。貧血可見於各類型的白血病,老年病人更多見。
5.骨和關節疼痛
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潤引起骨痛,可為肢體或背部彌漫性疼痛,亦可局限於關節痛,常導致行動困難。逾1/3患者有胸骨壓痛,此征有助於本病診斷。
6.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以輕、中度肝脾腫大為多見。ALL比AML肝脾腫大的發生率高,慢性比急性白血病脾臟腫大更為常見,程度也更明顯。淋巴結腫大ALL也比AML多見,可累及淺表或深部如縱隔、腸系膜、腹膜後等淋巴結。
7.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
CNSL系急性白血病嚴重並發症,常見於ALL和AML中的M4和M5,但其他類型也可見到。由於常用化療葯物難以透過血腦屏障,因此成為現代急性白血病治療的盲點和難點。浸潤部位多發生在蛛網膜、硬腦膜,其次為腦實質、脈絡膜或顱神經。重症者有頭痛、嘔吐、項強、視乳頭水腫,甚至抽搐、昏迷等顱內壓增高的典型表現,可類似顱內出血,輕者僅訴輕微頭痛、頭暈。顱神經(第VI、Ⅶ對顱神經為主)受累可出現視力障礙和面癱等。
8.其他組織和器官浸潤
ALL皮膚浸潤比AML少見,但睾丸浸潤較多見。睾丸白血病也常出現在緩解期ALL,表現為單或雙側睾丸的無痛性腫大,質地堅硬無觸痛,是僅次於CNSL的白血病髓外復發根源。白血病浸潤還可累及肺、胸膜、腎、消化道、心、腦、子宮、卵巢、乳房、腮腺和眼部等各種組織和器官,並表現相應臟器的功能障礙。
9.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症狀
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症狀,多因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才發現血象異常或脾腫大而確診。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陳代謝亢進的表現。由於脾腫大而感左上腹墜脹、食後飽脹等症狀。檢查時最為突出的是脾腫大,往往就醫時已達臍平面。病情可穩定1~4年,之後進入加速期,迅速出現貧血及更多症狀,然後很快進入急變期,可以急變為AML或者ALL,臨床表現與急性白血病完全一樣,治療效果和預後則比原發性急性白血病更差,通常迅速死亡。
五檢查
1.急性白血病
(1)血象:血紅蛋白、血小板進行性減少,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或減少,分類可見原始或幼稚細胞。
(2)骨髓象:增生活躍至極度活躍,可伴骨髓纖維化或骨髓壞死。按增生細胞的系列不同,分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其骨髓特點如下:
1)ANLL:①M1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細胞≥90%(非紅系細胞),早幼粒細胞少見,中幼粒細胞以下階段不見或罕見;可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②M2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顯增生,可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為:M2a型:原粒細胞30%~90%(非紅系細胞),單核細胞<20%,早幼粒細胞以下階段>10%。M2b型:原始及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但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漿發育明顯不平衡,此類細胞>30%。③M3型(急性顆粒增多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顆粒增多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此類細胞>30%(非紅系細胞);易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為:M3a型(粗顆粒型):嗜苯胺藍顆粒粗大,密集或融合。M3b型(細顆粒型):嗜苯胺藍顆粒密集而細小。④M4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系、單核細胞系增生,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系、單核細胞系形態不同,又分四種類型:M4a: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單核細胞系≥20%(非紅系細胞)。M4b: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細胞>20%(非紅系細胞)。M4c:原始細胞即具粒細胞系,又具單核細胞系形態特徵者>30%(非紅系細胞)。M4Eo:除具上述特點外,還有粗大而圓的嗜酸顆粒及著色較深的嗜鹼顆粒,佔5%~30%(非紅系細胞)。⑤M5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單核細胞系增生,可見細小Auer小體;紅系、粒系及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單核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為:M5a型(未分化型):原始單核細胞≥80%(非紅系細胞)。M5b型(部分分化型):原始、幼稚>30%,原始單核細胞<80%(非紅系細胞)。
⑥M6型(紅白血病):紅細胞系>50%,且有形態學異常,非紅細胞系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30%(非紅系細胞);若血片中原粒細胞或原單核細胞>5%,骨髓非紅系細胞中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20%。巨核細胞減少。⑦M7型(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原巨核細胞>30%。紅系、粒系增生相對抑制。
2)ALL:①L1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以小淋巴細胞為主;核圓形,偶有凹陷與折疊,染色質較粗,結構較一致核仁少,不清楚;胞漿少,輕或中度嗜鹼。②L2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淋巴細胞大小不一,以大細胞為主;核形不規則,凹陷與折疊易見,染色質較疏鬆,結構不一致,核仁較清楚,一個或多個;胞漿量較多,輕或中度嗜鹼。③L3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但細胞大小較一致,以大細胞為主;核形較規則,染色質呈均勻細點狀,核仁一個或多個,較明顯,呈小泡狀;胞漿量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
(3)細胞化學染色
1)過氧化物酶及蘇丹黑染色:急淋細胞呈陰性(陽性<3%);急粒細胞呈強陽性;急單細胞呈陽性或弱陽性。
2)糖原染色:急淋細胞呈陽性(粗顆粒或粗塊狀,常集於胞漿一側);急粒、急單細胞呈弱陽性(彌散性細顆粒狀);紅白血病:幼紅細胞呈強陽性。
3)非特異性酯酶染色:急單細胞呈強陽性,能被氟化鈉明顯抑制(>50%);急粒細胞呈陽性或弱陽性,氟化鈉輕度抑制(<50%);急淋細胞一般呈陰性。
4)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染色:急淋白血病積分增高或正常;急粒白血病明顯減低;急單白血病可增高或減低。
有條件應做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基因分型。
2.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1)病史;
(2)體格檢查:特別是淋巴結包括咽淋巴環和肝脾的大小;
(3)體能狀態:ECOG及疾病累積評分表(CIRS)評分;
(4)症狀:盜汗、發熱、體重減輕;
(5)血常規檢測,包括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等;
(6)血清生化檢測,包括肝腎功能、電解質、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等;
(7)骨髓活檢±塗片:治療前、療效評估及鑒別血細胞減少原因。
六診斷
CLL的診斷
1.外周血B淋巴細胞
計數≥5x109/L,且≥3個月。B細胞<5x109/L,存在CLL細胞骨髓浸潤所致血細胞減少,也可診斷CLL;
2.血塗片
其中白血病細胞特徵性的表現為小的、成熟淋巴細胞,胞質少、核緻密、核仁不明顯、染色質部分聚集。塗抹細胞也是CLL的特徵。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幼稚淋巴細胞<55%;
3.典型的免疫表型
CD5+、CD10-、CD19+、FMC7-、CD23+、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CD22及CD79b弱表達(dim)。白血病細胞限制性表達κ或λ輕鏈。
7、白血病引起哪些身體不舒服
白血病症狀有哪些呢?白血病患者往往以感染發熱為主要症狀,絕大多數患者血液中的白細胞數是很高的,雖然白細胞數量很多,但它們都是些不成熟的幼稚的細胞,猶如一些"娃娃兵"根本沒有抵抗敵人的能力,故白血病人很容易被感染,如口腔、咽喉、耳鼻、肛門,皮膚等處受到侵犯可出現一些炎症變化,細菌毒力強的,進入血液還可成為"敗血症"危及生命。
由於白血病人骨髓中製造大量不成熟的白細胞,而產生血小板的巨核細胞就明顯減少了,故白血病人可出現皮膚粘膜,多個組織器官的出血,嚴重的可發生顱內出血。
白血病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可表現為骨痛、骨膜上長瘤(絛色瘤)、皮膚結節、齒齦腫脹、肝脾淋巴結腫大等,還可表現為腦膜白血病,睾丸白血病等,白血病人多伴有貧血、又因出血而導致貧血加重。
貧血也是白血病症狀之一:白血病早期症狀包括可為首發症狀,隨病情進展而加重。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慌、氣急、多汗等。
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口腔及鼻黏膜出血最常見,其次為消化道、尿道、子宮和呼吸道出血。
肝脾腫大:尤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顯著也是白血病早期症狀。
淋巴結腫大:多局限於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全身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見都是白血病早期症狀。
骨關節痛:多見於急性白血病。常表現為胸骨下端壓痛。可出現關節、骨骼疼痛,尤以兒童多見。發生骨髓壞死時,可引起骨骼劇痛均是白血病早期症狀。
專家強調:化療期採用中醫自然換髓療法可防止白血病多耐葯。白血病細胞對化療是有耐受性的,細胞本身對毒物的排異機制一旦啟動將會影響化療葯物對白血病細胞的作用。研究中發現,採用中醫自然換髓療法可以恢復白血病細胞對化療葯的敏感性。緩解期時,中醫自然換髓療法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對延緩或阻止復發也有效。
8、骨髓壞死是一種什麼病
骨髓壞死是指骨髓中造血細胞發生原位死亡和基質的大面積壞死 。引起骨髓壞死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主要症狀有骨痛、發熱、骨髓抽吸及活檢有特徵性改變。該症主要治療是對原發病的治療。
9、哪六大症狀教你診斷白血病?
有統計顯示,在兒童及35 歲以下青壯年人群的惡性腫瘤中,白血病死亡率高居首位。白血病現已成為青年人群的重要死因。
根據病情快慢,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前者包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後者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青壯年人群以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多見,老人則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為主。
青壯年人出現以下六種白血病症狀時,應及早就醫。
(1)發熱。約50% ~ 84% 的患者以此為首發症狀。發熱有兩種:
一種是由白血病本身引起,一般不超過38℃,抗生素治療無效;另一種是因身體免疫力降低,導致感染引起,往往高燒39℃~ 41℃,常見感染有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口腔炎最多見。
(2)骨關節痛。多見於急性白血病。常表現為胸骨下端壓痛。
可出現關節、骨骼疼痛,尤以兒童多見。發生骨髓壞死時,可引起骨骼劇痛。
(3)貧血。可為首發症狀,隨病情進展而加重。主要表現為臉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慌、氣急、多汗等。
(4)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口腔及鼻黏膜出血最常見,其次為消化道、尿道、子宮和呼吸道出血。
(5)肝脾腫大。尤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顯著。
(6)淋巴結腫大。多局限於頸、腋下及腹股溝等處,全身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見。
10、白血病症的症狀
病史及症狀
⑴病史提問:注意:①起病情況②是否接觸放射線化學物質:如苯及其衍生物③是否應用過瘤可寧馬法蘭氮芥等烷化劑④是否患有Bloom綜合征Fanconi貧血及Down綜合征等疾病
⑵臨床症狀:般貧血症狀鼻衄牙齦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發熱骨痛關節痛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出現頭疼惡心嘔吐抽搐大小便失盡甚至昏迷
體檢發現
貧血外貌皮膚可見瘀點瘀斑牙齦滲血或伴牙齦增生淋巴結腫大胸骨中下段壓痛肝脾輕中度腫大
輔助檢查
血象:血紅蛋白血小板進行性減少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或減少分類可見原始或幼稚細胞
骨髓象:增生活躍至極度活躍可伴骨髓纖維化或骨髓壞死按增生細胞的系列不同分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其骨髓特點如下:
⑴ ANLL : ① M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細胞≥%(非紅系細胞)早幼粒細胞少見中幼粒細胞以下階段不見或罕見;可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
② M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顯增生可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為:Ma型:原粒細胞%~%(非紅系細胞)單核細胞<%早幼粒細胞以下階段>% Mb型:原始及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多但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漿發育明顯不平衡此類細胞>%
③ M型(急性顆粒增多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顆粒增多的異常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此類細胞>%(非紅系細胞);易見Auer小體;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為:Ma型(粗顆粒型):嗜苯胺藍顆粒粗大密集或融合Mb型(細顆粒型):嗜苯胺藍顆粒密集而細小
④ M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系單核細胞系增生紅系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粒系單核細胞系形態不同又分種類型:Ma: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單核細胞系≥%(非紅系細胞)Mb: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細胞>%(非紅系細胞)Mc:原始細胞即具粒細胞系又具單核細胞系形態特徵者>%(非紅系細胞)MEo:除具上述特點外還有粗大而圓的嗜酸顆粒及著色較深的嗜鹼顆粒占%~%(非紅系細胞)
⑤M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單核細胞系增生可見細小Auer小體;紅系粒系及巨核細胞系增生受抑根據單核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為:Ma型(未分化型):原始單核細胞≥%(非紅系細胞)Mb型(部分分化型):原始幼稚>%原始單核細胞<%(非紅系細胞)
⑥M型(紅白血病):紅細胞系>%且有形態學異常非紅細胞系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非紅系細胞);若血片中原粒細胞或原單核細胞>%骨髓非紅系細胞中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巨核細胞減少
⑦M型(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原巨核細胞>%紅系粒系增生相對抑制
⑵ALL : ① L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以小淋巴細胞為主;核圓形偶有凹陷與折疊染色質較粗結構較致核仁少不清楚;胞漿少輕或中度嗜鹼
②L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淋巴細胞大小不以大細胞為主;核形不規則凹陷與折疊易見染色質較疏鬆結構不致核仁較清楚個或多個;胞漿量較多輕或中度嗜鹼
③L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明顯增生比例增高但細胞大小較致以大細胞為主;核形較規則染色質呈均勻細點狀核仁個或多個較明顯呈小泡狀;胞漿量多深藍色空泡常明顯呈蜂窩狀
細胞化學染色:
⑴過氧化物酶及蘇丹黑染色:急淋細胞呈陰性(陽性<%);急粒細胞呈強陽性;急單細胞呈陽性或弱陽性
⑵糖原染色:急淋細胞呈陽性(粗顆粒或粗塊狀常集於胞漿側);急粒急單細胞呈弱陽性(彌散性細顆粒狀);紅白血病:幼紅細胞呈強陽性
⑶非特異性酯酶染色:急單細胞呈強陽性能被氟化鈉明顯抑制(>%);急粒細胞呈陽性或弱陽性氟化鈉輕度抑制(<%);急淋細胞般呈陰性
⑷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染色:急淋白血病積分增高或正常;急粒白血病明顯減低;急單白血病可增高或減低
有條件應做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基因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