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細菌培養標本採集方法

骨髓細菌培養標本採集方法

發布時間:2021-05-11 12:28:41

1、細菌培養 空氣標本如何採集

把培養基暴露在該空氣中

2、細菌培養的方法有哪些?

細菌的培養方法
根據培養細菌的目的和培養物的特性培養方法分為一般培養法,二氧化碳培養法和厭氧培養法三種.
1. 一般培養法 將已接種過的培養基,置37℃培養箱內18-24小時,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即可於培養基上生長.少數生長緩慢的細菌,需培養3-7天直至一個月才能生長.為使培養箱內保持一定濕度,可在其內放置一杯水.培養時間較長的培養基,接種後應將試管口塞棉塞後用石臘凡士林封固,以防培養基乾裂.
2. 二氧化碳培養法 某些細菌,如牛流產布氏桿菌和胎兒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氣中才能生長,尤其是初代分離培養要求更為嚴格.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於二氧化碳環境中進行培養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養法,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 二氧化碳培養箱 可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直接放入箱內孵育,即可獲得二氧化碳環境.
(2) 燭缸法 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於容量為2 000ml的磨口標本缸或乾燥器內.缸蓋或缸口處均需塗以凡士林,然後點燃蠟燭直立置入缸中,密封缸蓋.待燃自行熄滅時,容器內約含5-10%的CO2 容器置37℃培養.
(3) 重碳酸鈉-鹽酸法 每升容積的容器內,重碳酸鈉與鹽酸按0.4g與3.5ml的比例,分別將兩種葯各置一器皿內(如平皿內),連同器皿置於標本缸或乾燥器內,蓋嚴後使容器傾斜,兩種葯品接觸後即可產生二氧化碳.
3. 厭氧培養法 目前常用的厭氧培養方法有厭氧罐法,氣袋法及厭氧箱三種.
(1) 厭氧罐法 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方法,共分為以下幾種.
抽氣換氣法:該法適用於一般實驗室,其特點是較經濟並可迅速建立厭氧環境.標本接種後,將平板放入厭氧罐,擰緊蓋子,用真空泵抽出罐中空氣,使壓力真空表至-79.98KPa,停止抽氣,充入高純氮氣使壓力真空表指針回0位,連續反復3次,最後在罐內-79.98KPa的情況下,充入70%的N2 ,20%H2 ,10%CO2 (有人改用20%CO2 及80%H2 ,亦可獲得好結果).罐中需放入冷催化劑鈀粒,可催化罐中殘余的O2 和H2 化合成水.同時罐中應放有美藍指示管,美藍在有氧的環境下呈藍色,無氧時為紅色.臨用前首先將美藍煮沸使變成無色,放入罐中先呈淺藍色,待罐中無氧環境形成,美藍即可持續無色.
氣體發生袋法:氣體發生袋系由錫箔密封包裝,其中含有兩種葯片,一種為含枸椽酸和重碳酸氫鈉的葯片,另一種是含有硼氫化鈉的葯片.前者遇水放出二氧化碳,後者可釋放氫.使用時在袋的右上角剪一小口,灌進10ml蒸餾水,立即放入含有鈀粒,指示劑及平板培養基的厭氧罐中,擰緊蓋子經2-3分鍾後,可感到蓋子微熱並有少量水蒸氣出現.密封後1小時左右罐中的O2 的含量可低於<1%.
(2) 氣袋法 此種方法不需要特殊設備,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不但實驗室中可用,而且外出采樣,現場接種也可用.原理與氣體發生袋完全相同,只是採用塑料袋代替了厭氧罐,氣袋為一透明而密閉的塑料袋,內裝有氣體發生安瓿,指示劑安瓿,含有催化劑的帶孔塑料管各一支.其操作方法為首先將接種的平板培養基放入袋中,用彈簧夾夾緊袋口,然後用手指壓碎氣體安瓿,20分鍾後再壓碎指示劑安瓿,如果指示劑不變藍色,說明袋內達到厭氧狀態,即可放入37℃進行培養.
(3) 厭氧培養箱 使用之前須仔細檢查厭氧裝備有無漏氣等問題,以及催化劑,指示劑質量等.使用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箱內氣體比例合理.

3、細菌培養的方法有哪些

根據培養細菌的目的和培養物的特性培養方法分為一般培養法、二氧化碳培養法和厭氧培養法三種。

1、一般培養法:將已接種過的培養基,置37℃培養箱內18-24小時,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即可於培養基上生長。少數生長緩慢的細菌,需培養3-7天直至一個月才能生長。

為使培養箱內保持一定濕度,可在其內放置一杯水。培養時間較長的培養基,接種後應將試管口塞棉塞後用石臘凡士林封固,以防培養基乾裂。

2、二氧化碳培養法:某些細菌,如牛流產布氏桿菌和胎兒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氣中才能生長,尤其是初代分離培養要求更為嚴格。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於二氧化碳環境中進行培養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養法,

3、厭氧培養法:常用的厭氧培養方法有厭氧罐法、氣袋法及厭氧箱三種。


(3)骨髓細菌培養標本採集方法擴展資料:

培養時應根據細菌種類和目的等選擇培養方法、培養基,制定培養條件(溫度、pH值、時間,對氧的需求與否等)。

一般操作步驟為先將標本接種於固體培養基上,做分離培養。再進一步對所得單個菌落進行形態、生化及血清學反應鑒定。培養基常用牛肉湯、蛋白腖、氯化鈉、葡萄糖、血液等和某些細菌所需的特殊物質配製成液體、半固體、固體等。

一般細菌可在有氧條件下,37℃中放18~24小時生長。厭氧菌則需在無氧環境中放2~3天後生長。個別細菌如結核菌要培養1個月之久。

通過日常管理、檢測、檢查,了解光合細菌的生長情況,就可以結合當時環境條件的變化進行分析,找出影響光合細菌生長繁殖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影響光合細菌生長的原因很多,內因是菌種是否優良,外因是光照、溫度、營養、敵害和厭氣程度等。

溫度、光照和pH值都能影響著光合細菌的生長,而且溫度、光照和pH值之間是互相制約的,溫度與光照的強弱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光合細菌生長的最適條件應是互應的,即溫度高,光照應弱;溫度低,光照應強。

如果是溫度高,光照強,pH值就會迅速升高,培養基產生沉澱,抑制光台細菌的生長;如果溫度低,光照弱,光合細菌得不到最佳能源,生長速度也慢。經試驗得出光合細菌生長的最適條件是:

①溫度15~20℃時,光照30000~50000lx,培養基pH值為7.0;

②溫度25~30℃時,光照為3000~5000lx,培養基的pH值為7.0。

4、醫考問答提:骨髓標本採集如何穿刺?

骨髓標本大部分採用穿刺法吸取,骨髓穿刺部位選擇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①骨髓腔中紅骨髓豐富;
②穿刺部位應淺表、易定位;
③應避開重要臟器. .
臨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脛骨等處 髂骨後上棘此處骨皮質薄,骨髓腔大,進針容易,骨髓液豐富,被血液稀釋的可能性小,故為臨床上首選的穿刺部位

5、淺談如何正確採集血培養標本

血培養采血時間應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之前,患者寒戰時或發熱初期采血。超過發熱峰值後,病原菌逐漸被機體免疫系統清除,從而降低檢出率。血培養采血部位宜採用外周靜脈血,不建議採用動脈血或通過血管內導管采血。只有在懷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時,可以分別通過導管和外周靜脈採取相同量的血標本,同時送細菌室進行培養。多次血培養陰性,仍發熱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狀明顯但不能明確感染來源時,可考慮採取骨髓標本。通常首先採用70%異丙醇或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待干後,用碘液或碘伏(或2%氯己定異丙醇液)由內至外擦拭,待其完全乾後,再用70%乙醇脫碘。嚴格執行此三步消毒後,可行靜脈穿刺采血。對碘過敏的患者或兒童,採用70%異丙醇或乙醇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揮發乾燥後穿刺采血。采血量的多少對檢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非常重要。通常的采血量為培養基的1/10~1/5,也可根據廠家的建議確定采血量。對於成人患者或體重在40kg以上者,通常按每個部位採集15~20ml血液,2個部位共採集30~40ml血液,2個部位的最低總采血量不能少於20~30ml。對於新生兒及1歲以下體重低於4kg的兒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不必采兩套血;對於1~6歲兒童,按每年齡增加1歲,增加1ml計算采血量,如3歲兒童,2個部位共采血3ml,每個部位各采血1.5ml;對於體重在15~40kg的兒童,共采血10~20ml,每個部位採集5~10ml。血培養瓶的選擇:一次靜脈穿刺採取的血液分別注入需氧瓶和厭氧瓶進行培養,即完整的「一套」血培養。同時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可以提高陽性培養率,縮短陽性報警時間。采血注入厭氧瓶時,注意勿將注射器內的空氣注入瓶內,否則會破壞瓶內的無氧狀態。可採取先注入需氧瓶在注入厭氧瓶的方法。對於已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應使用含樹脂或活性炭的培養瓶以提高檢出率。對於兒童患者應採用兒童瓶。采血次數:對懷疑血流感染患者應至少從2個部位分2次採集血液標本進行培養,以提高陽性培養率;而且2次或2次以上血培養結果可以幫助排除污染的可能。采血間隔時間:①急性敗血症或骨髓炎、腦膜炎、肺炎、腎盂腎炎需要立即進行抗菌治療時,應在啟動治療前,自不同部位採取2套血液進行血培養;②對於不明原因發熱,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或菌血症、真菌血症,可於24小時內自不同部位採集2~4t套血培養標本,每次相隔至少3小時;③對懷疑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應在1~2小時內,自3個部位採集3套血培養;④兒童患者,應盡早采血進行血培養。需注意的是,如同時為患者使用多個真空采血管,血培養(黃色)管須首先使用。檢測肝功須採集空腹靜脈血(禁食8h~14h),可用紅色管、綠色管、淺綠色管、金黃色管,不同的采血管按說明書要求使用。靜脈血標本採集程序:1、收取檢驗申請單並審核申請單信息,審核合格後,與患者交流、辨別患者狀態,確認患者是否按規定限制飲食,以及是否對乳膠敏感;2、准備材料,指導患者做好體位準備,紮好止血帶,找好采血靜脈部位,戴好手套;3、穿刺點消毒,靜脈穿刺,囑患者松拳,並使用裝或未裝特殊抗凝劑真空采血管採集靜脈血並混勻,松開止血帶,棉簽壓迫傷口(或擺放紗墊並扎綳帶);4、移除穿刺針,並將穿刺針放入利器盒內,囑咐患者壓迫穿刺點,標記試管並註明採集時間,立即送至相應實驗室檢測。

6、如何正確採集血培養標本

(

7、血培養標本的采血時間和部位有什麼要求?

二.采血時機
1.盡可能在抗菌葯物使用前;
2.對已經使用抗菌葯物的病人,最好在下次用葯前採集;
3.寒戰和發熱初起時采血可提高培養陽性率;
4.懷疑血流感染時應盡早采血,不要強調體溫超過39℃才抽血,而錯過時機。
三、採集方法
1.手衛生:洗手或手消毒。
2.准備血培養瓶:根據檢驗申請單,選擇合適的血培養瓶,血培養瓶外觀和種類參照各公司提供的說明書,檢查血培養瓶有無破損、保質期等,用75%酒精消毒血培養瓶塞,作用60s,待干。
3.皮膚消毒:按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用蘸有消毒液的棉簽,以穿刺點為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兩遍,同時旋轉棉簽,保證穿刺點及周圍皮膚無菌狀態,防止皮膚寄生菌或環境引起的污染),消毒范圍為8×10cm,待干。
4.持穿刺針按常規方法刺入靜脈,另一頭刺入相應血培養瓶內,利用瓶內真空抽取血標本,如用注射器無菌穿刺取血後,勿換針頭直接注入血培養瓶。
5.建議每套血培養同時接種至需氧瓶和厭氧瓶,有利於微需氧菌和厭氧菌的檢出。當厭氧菌感染不能除外的病人,如腹部手術合並感染的病人,必須同時做厭氧菌血培養。如果不能滿足推薦的采血量時,應首先滿足需氧瓶;嬰幼兒血培養一般只抽一瓶需氧瓶進行培養,無需常規做厭氧瓶。
6.血液注入血培養瓶後輕搖瓶子以防血液凝固。
四.標本運送
1.已採集的標本應視為潛在性生物危險品,均應置於防漏、防滲、相對密封的容器中收集、
存儲與轉運。
2.血培養采樣結束後應由專人立即送至微生物實驗室核收,一般不得超過2小時;如因某種原因不能及時送檢,應將已採集好的血液培養瓶放在室溫,切勿放入冰箱內冷藏或冷凍。
五.注意事項
1.標本採集和運送均應在防止污染的原則一下認真進行。
2.填寫申請單時,一定要標明病人相關信息、每瓶標本采血時間、來源和抗菌葯物使用情況。
3.懷疑血流感染(BSI)時,獨立的外周靜脈無菌採集2套血培養,每套不少於10ml(1套血培養定義:是指一次靜脈采血,不論被接種在1個還是多個血培養瓶內),最好為20ml血液,每瓶不少於5ml,嬰幼兒采血量一般2ml~5ml(每瓶不少於2ml),各自做好標記。
.4.當懷疑骨髓炎、腦膜炎、肺炎和腎盂腎炎合並菌血症時,在抗菌葯物使用前從不同部位抽取2套血培養,兩個來源的采血時間必須接近(建議≤5分鍾),各自做好標記。
5.對不明原因的發熱、亞急性心內膜炎,由三個

與骨髓細菌培養標本採集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