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灣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介紹和資料! 急!!!!!!!!!!!!!!!!!!
?
2、李政道簡介
3、李政道在白血病方面的研究
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紅十字總會研究所HLA實驗室主任、世界紅十字會第一屆世界組織相容性會議主席。他多年從事HLA基礎實驗研究,對骨髓移植、組織配型有傑出貢獻,是國際著名的免疫血液學家,是中國HLA專業的奠基人,現任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致力於全世界華人骨髓移植工作。生於台灣的李政道博士對祖國大陸有著深厚的感情。1992年,在李政道博士的倡導和無私援助下,中國紅十字總會建立了中華骨髓庫。近年來,李政道博士為浙江、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廈門等地的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並多次送骨髓到祖國大陸,對促進海峽兩岸的醫學技術交流和加深同胞間骨肉之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72年獲美國新澤西州魯格爾斯大學博士學位。
李政道博士在美國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現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於沒 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為了讓那些不幸患白血病的同胞能夠擁 有再生的機會,李政道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
1993年10月,由台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發起,由李政道著手組建 的台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擔任了該中心基因和免疫實驗室主任。 台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位於台灣花蓮市慈濟醫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登記在冊的志願供髓人數已超過二十萬,捐髓對象面向北美、西歐、東南亞等地區 的華人患者。
台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擁有從美國引進的最新高科技分子生物學DNA 高分辨HLA 基因分型檢驗技術,儲存的骨髓資料與新加坡及祖國大陸、香港等各地醫院通過電 腦連線,尋找白血病患者和捐髓者相同的HLA 遺傳基因。
李政道為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他的指導下,骨髓捐受 雙方基因分型檢驗准確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績遠勝於歐美發達國家。目前,該捐贈 中心已向世界各地的患者捐贈骨髓二百八十例。
4、李政道的資料
李政道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
簡歷:
出生日期和地點 1926年11月25日,中國上海
國 籍 美國
目前職務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
學 歷
1943-44
中國貴州省,浙江大學
(由於戰爭,浙江大學從浙江遷往貴州)
1945
中國雲南省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由從北京南遷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及
從天津南遷的南開大學組成)
1946-49 美國芝加哥大學,1950年獲博士學位
榮譽
1957 諾貝爾物理獎
1957 愛因斯坦科學獎
1969 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章
1977 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章
1979 伽利略獎章
1986 義大利最高騎士勛章
1994 和平科學獎
1995 中國國際合作獎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為李政道星
1997 紐約市科學獎
1999 教皇保羅獎章
1999 義大利政府內政部獎章
2000 紐約科學院獎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名譽學位
1958 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博士
1969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博士
1978 紐約市立大學科學博士
1982 義大利比薩,高等師范學院物理學博士
1984 Bard學院科學博士
1985 北京大學科學博士
1986 美國Drexel大學文學博士
1988 義大利Bologna大學科學博士
199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博士
1991 美國Adelphi大學科學博士
1992 日本築波大學科學博士
1994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科學博士
2006 英國諾丁漢大學科學博士
工作簡歷
1950 芝加哥大學天文系助理研究員
1950-51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員和講師
1951-53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員
1953-55 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
1955-56 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
1956-60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60-62 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
1960-63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2-63 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
1963-64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64-84 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講座教授
1984- 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
1986- 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 WL)主任
1986- 北京現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學)
1988- 浙江現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學)
1997-2003 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 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理事會成員
1985-93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理事會成員
1990-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董事會成員
名譽教授
198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82 暨南大學
1982 復旦大學
1984 清華大學
1985 北京大學
1985 南京大學
1986 南開大學
1987 上海交通大學
1987 蘇州大學
1988 浙江大學
1993 西安西北大學
1998 上海大學
2000 蘭州大學
2002 廈門大學
2003 西北工業大學
特邀講座和院士
1957 美國哈佛大學Loeb特邀講座
1957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61-63 美國Sloan 基金學者(Sloan Fellow)
1962 美國哲學學會院士
1964 美國哈佛大學Loeb特邀講座
1964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6 美國Guggenheim基金學者(Guggenheim Fellow)
1982 義大利 Lincei國家科學院院士
1986 華盛頓大學Jessie與John Danz講座
1994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5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5 麻省理工學院,Herman Feshbach物理學講座
2003 梵蒂岡Pontifical 科學院院士
2004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科技委員會顧問
著 作
粒子物理和場論引論
Harwood科學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選1-3集,G. Feinberg編輯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宇稱不守恆三十年——李政道六十華誕學術研討會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對稱,不對稱與粒子的世界,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選,1985-1996,任海滄、龐陽編輯
Gordon and Breach, 1998
科學與藝術,主編:李政道,副主編:柳懷祖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戰,李政道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季承、柳懷祖、滕麗編輯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簡體字本)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繁體字本)
生平概述:
李政道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李政道曾在東吳附中,江西聯合中學等校就讀。因抗戰,中學未畢業。1943年因以同等學歷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軍入侵貴州,時在貴州的浙江大學被迫停學。1945年他轉學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二年級,師從吳大猷、葉企孫等教授。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教授。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辟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現在,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奮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線,不斷發表科學論文。
自20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開始回國訪問,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積極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術機構,設立私人教育基金,對藝術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個人亦喜隨筆作畫並積極倡導科學和藝術結合。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誕生於上海。他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連上衛生間都帶著書看,有時手紙沒帶,書卻從未忘帶。抗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 3年後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辨,被譽為「神童博士」,其時年僅23歲。
在科學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歲時便升任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親自體會到科學人才必須從小培養,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會見毛澤東主席時,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少年班,他的建議受到採納。1979年他去合肥訪問時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學們,並題詞:「青出於藍,後繼有人。」李政道關心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他主張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並建議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1985年7月16日,鄧小平會見李政道時,對他說:「謝謝你,考慮了這么多重要的問題,提了這么多好的意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
重要事件年歷
1926年 出生於上海
1943年 江西聯合中學畢業
1943年 就讀於浙江大學物理系
1944年 轉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大
1946年 就讀聯大二年級,受吳大猷推薦赴美留學(芝加哥大學物理系)
1950年 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至加拿大擔任天文研究員
1951年 受聘於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
1953年 至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1956年 與楊振寧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
1957年 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獎
1958年 與楊振寧、吳健雄同獲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獎,並被授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榮譽博士學位
1960年 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
1961年 受推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3年 回哥倫比亞大學,擔任第一位「費米講座」的物理學教授偕夫人返回闊別26年的中國大陸
1964年 和楊振寧受邀參加廣州粒子物理理論討論會,二人還被推選為本次會議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4年 回國參加第十六屆中研院院士會議
1986年 出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終身主任;並擔任北京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為李政道舉行六十大壽慶典
1988年 在北京主持召開同步輻射應用國際討論會
自述摘錄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個胖胖的,十幾歲孩子來找我。拿了一封介紹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學遇見的梁大鵬兄寫的。梁不習物理,十幾年未通音訊了,不知怎樣會想起我來。他介紹來見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學,讀過一年級,因為日軍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慶。他的姑姑認識梁,梁便介紹李來昆明見我。那時是學年的中間,不經考試,不能轉學,我便和聯大教二年級物理數學課程的幾位先生商量,讓李去隨班聽講考試,如他合格,則候暑假正式轉學入二年級時,可免他再讀二年級的課程。其實這不過是我自己以為合理的辦法,並未經學校正式承認許可的」
「李應付課程,綽有餘裕,每日都來我處請我給他更多的閱讀物及習題。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時我有風濕痛,他替我捶背。他幫我作任何家裡的瑣事。我無論給他甚麼難的書和題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來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問題的步驟,很容易的發現他的思想敏捷,大異尋常。老實的說,在此後的一年中,我因為自己的問題——冠世(吳博士之夫人——編者)的卧病;每日的買菜,升爐,煮飯;物價的日日上漲,實在沒有心緒來預備許多的參考書和題目給他。好在他的天資高,亦不需我的講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掄先生忽然來找我,說軍政部部長陳辭修先生、次長俞大維先生,想約我和華羅庚談談為軍政部計劃些科學工作事。我和曾雖是同事十年多,華亦六七年,但都無深交。陳俞二先生,更從未晤面。我所習的物理,亦與實用無關。但想想,去談談亦無礙。於是和華去渝,先後見俞、陳二先生。」
「陳俞二先生想知道怎麼計劃,以有助國防的科學工作機構的意思。我即想了幾日,擬就一建議,以為我國人材缺乏,任何計劃,必須從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機構,培植各項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數學,化學人員外出,研習觀察近年來各部門科學進展情形,擬一具體建議,計劃籌建一研究機構,並即時選送優秀青年數人出國,習物理、數學等基本科學。」
「我擬寫的建議,陳俞二先生考慮後,以為可行,即令華和我負責數學及物理二部門。我們並建議請曾昭掄負責化學部門。」
「返昆明後,我告冠世一切經過。談到推選青年習物理者二人時,冠世和我皆不猶疑的決選李政道。當時在西南聯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賦勤奮未有如李的(楊振寧已考取清華留美;黃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雖然他在吳大猷門下只有一年二個月的時間,但卻是他一生中獲益最多的時期。他說,「我從吳師學到的不僅包括人格的涵養,最重要的是學到對知識的『忠誠』 (dedication)。」然而對這樣一段重要過程,李政道卻談得不多。因為他認為,「我與吳師的關系很長,不是一句可以說得完的,否則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認,吳大猷是影響他最深遠的一位師長。
宇稱不守恆
1997年5月30日,李政道在北京的一次演講中這樣說道:「在物理學中,宇稱守恆意味著左跟右是對稱的。」
「假如有兩個系統,開始時互為對方的鏡象,就是說它們的動態是完全是一樣的,只是左跟右不一樣。宇稱守恆是指,除了左右不一樣以外,它們以後的發展應該完全一樣。」
「1956年我和楊振寧在理論上建立了宇稱不守恆。 1957年吳健雄的60C實驗結果表明,宇稱守恆的觀點與自然現象是不符合的。」
李政道(192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抗戰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當時在貴州省)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理論物理學教授,1963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李政道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解決了當時的θ-τ之謎——就是後來稱為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中宇稱守恆,那麼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介子。但是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該是同一種介子。他們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並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並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1949年與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米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1952年與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1954年發表了量子場論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論。1957年與奧赫梅和楊振寧合作提出電荷共軛不守恆和時間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氣體的分子動理論,對研究氦Ⅱ的超流動性作出了貢獻。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研究了帶電矢量介子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與瑙恩伯合作,研究了無(靜止)質量的粒子所參與的過程中,紅外發散可以全部抵銷問題,這項工作又稱李-瑙恩伯定理。20世紀60年代後期提出了場代數理論。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發破缺的問題,又發現和研究了非拓撲性孤立子,並建立了強子結構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論。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繼續在路徑積分問題、格點規范問題和時間為動力學變數等方面開展工作;後來又建立了離散力學的基礎。
李政道十分關心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國訪問講學。1980年以來,他發起組織美國幾十所主要大學在中國聯合招收物理學研究生,為培養中國青年物理學家作出了貢獻。他受聘為暨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參考
http://ke.baidu.com/view/33434.htm
5、市場上很多人打著李政道博士宣傳他們做幹細胞保健,有人知道李政道博士到底是哪家公司的嗎?
李政道,美亞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之一,美籍華裔科學家,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回教授、美國紅十字總會研究所答hla實驗室主任、世界紅十字會第一屆世界組織相容性會議主席,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
免疫基因學者、美籍華人李政道博士是美國骨髓資料庫的創始人,由他創立的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骨髓幹細胞中心,目前該中心已經向全世界20個國家捐獻了330分骨髓,其中中國就佔了239份。
(5)李政道的骨髓移植學歷擴展資料
李政道經歷
1935年出生於台灣,1972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博士學位。1968年獲加拿大McGill大學碩士學位,被譽為"血清之父",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幹細胞臨床實驗室專家。
李政道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裔骨髓資料庫。
1993年10月,由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發起,由李政道著手組建的台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擔任了該中心基因和免疫實驗室主任。
2013年4月,美亞生物科技集團獨家聘請的AABB資深專家、國際「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Alice等全程參與認證工作,與北京建設AABB國際認證標准幹細胞實驗室。
6、誰了解血清之父李政道教授嗎?
李政道博士,美籍華裔科學家,被醫學界譽為「血清之父」,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創建了台灣慈濟骨髓捐贈中心。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紅十字總會研究所HLA實驗室主任、世界紅十字會第一屆世界組織相容性會議主席,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他多年從事HLA基礎實驗研究,對骨髓移植、組織配型有傑出貢獻,是國際著名的免疫血液學家,是中國HLA專業的奠基人,致力於全世界華人骨髓移植工作。
近年來,李政道博士為浙江、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廈門等地的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並多次送骨髓到祖國大陸,對促進海峽兩岸的醫學技術交流和加深同胞間骨肉之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他還是香港美亞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
7、台灣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介紹和資料! 急!!!!!!!!!!!!!!!!!!!
參考資料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血液病。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這種方法的副作用大,復發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起,幹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成功。
骨髓是還沒有分化成紅、白細胞的母細胞,就像還沒有分杈的樹干,把它植進白血病患者體內,就可以繼續分化、造血。骨髓捐獻者捐出的幹細胞,約占自有量的5%。目前看來,捐獻骨髓對身體沒有明顯傷害。我國大陸的骨髓庫起步較晚,人們對捐獻骨髓的知識欠缺,意識淡薄,目前各地捐獻志願者的庫存資料有限,這就為尋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帶來了很大困難。
慈濟醫院位於台灣花蓮市,1986年正式啟用。1993年,成立了台灣地區首座骨髓捐贈中心——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後發展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醫學中心。現登記在冊的志願供髓人數已達20餘萬,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骨髓捐贈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截至目前,慈濟醫院已向大陸供髓約180例,每一例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著名血液病專家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35年出生於台灣,1972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李博士在美國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現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於沒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便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
8、物理學家李政道和醫學博士李政道是同一人嗎
當然不是同一人:
醫學博士李政道:
醫學界譽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當代國際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李政道1935年出生於台灣,1972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家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9、請問誰有李政道博士的詳細資料,以及博士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被醫學界譽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當代國際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李政道1935年出生於台灣,1972年獲美國RUTGERS大學博士學位。
美亞生物科技公司創始人之一,美籍華裔科學家,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紅十字總會研究所hla實驗室主任、世界紅十字會第一屆世界組織相容性會議主席,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
李政道博士在美國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現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於沒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為了讓那些不幸患白血病的同胞能夠擁有再生的機會,李政道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裔骨髓資料庫。1993年10月,由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發起,由李政道著手組建的台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擔任了該中心基因和免疫實驗室主任。
台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位於台灣花蓮市慈濟醫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登記在冊的志願供髓人數已達20萬,捐髓對象面向北美、西歐、東南亞等地區的華裔病患者。李政道為慈濟骨髓捐獻中心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他的指導下,骨髓捐受雙方基因分型檢驗准確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績遠勝於歐美發達國家。目前,該捐獻中心已向世界捐贈骨髓250餘例。
(9)李政道的骨髓移植學歷擴展資料:
李政道於1992年回到台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裔骨髓資料庫。
1993年10月,由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發起,由李政道著手組建的台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擔任了該中心基因和免疫實驗室主任。
2012年獨家技術入股美亞生物科技集團。
2013年4月,美亞生物科技集團獨家聘請的AABB資深專家、國際「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Alice等全程參與認證工作,與北京建設AABB國際認證標准幹細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