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糖尿病足感染伴骨髓炎

糖尿病足感染伴骨髓炎

發布時間:2021-04-26 07:29:58

1、糖尿病足病初期症狀???

早期糖尿病足症狀,也稱為糖尿足隱匿期症狀,因為此期患者足部血管和神經受損不嚴重,症狀並不明顯,細心的患者會發現足部有顏色改變,抬起下肢時,下肢足部皮膚顏色發白,下垂時間,足部皮膚發紅。部分患者發現自己足部動脈搏動減弱,有發涼感覺,少數患者有疼痛感,尤其是夜間加重。

2、糖尿病足的症狀有哪些?

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表現與五個方面病變有關:神經病變、血管病變、生物力學異常、下肢潰瘍形成和感染。
(1)足部的一般表現:由於神經病變,患肢皮膚干而無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呈襪套樣改變,腳踩棉絮感;因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使骨頭下陷造成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當病人的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發生勞損時,病人繼續行走易致骨關節及韌帶損傷,引起多發性骨折及韌帶破裂,形成夏科關節(Charcot)。X線檢查多有骨質破壞,有的小骨碎片脫離骨膜造成死骨影響壞疽癒合。
(2)缺血的主要表現:常見皮膚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皮膚乾燥彈性差,靠毛脫離,皮溫下降,有色素沉著,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狹窄處可聞血管雜音。最典型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難。當病人患肢皮膚有破損或自發性起水泡後被感染,形成潰瘍、壞疽或壞死。
(3)糖尿病足潰瘍可按照病變性質分為神經性潰瘍、缺血性潰瘍和混合性潰瘍。神經性潰瘍:神經病變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環良好。這種足通常是溫暖的,麻木的,乾燥的,痛覺不明顯,足部動脈波動良好。並有神經病變的足可有兩種後果:神經性潰瘍(主要發生在足底)和神經性關節病(Charcot關節)。單純缺血所致的足潰瘍,無神經病變,則很少見。神經-缺血性潰瘍這些患者同時有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波動消失。這類患者的足是涼的,可伴有休息時疼痛,足邊緣部有潰瘍和壞疽。
足潰瘍發生的部位多見於前足底,常為反復遭到機械壓力所致,由於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保護性感覺消失,患者不能感覺這種異常的壓力變化,不能採取一些保護措施,發生潰瘍後並發感染,潰瘍不易癒合,最後發生壞疽。
3)糖尿病足的分級:經典的分級法為Wagner分級法: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感染病灶,常合並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足壞疽。5級:足的大部或全部壞疽。
糖尿病患者除常規的體檢之外,應特別注意足部的體征:如患者的行走步態、有無足部的畸形如鷹爪足和足趾外翻、肌肉萎縮、胼胝;皮膚的溫度、顏色和出汗情況,觀察皮膚有無水皰、裂口和破潰等;檢查足部皮膚對溫度、壓力和振動(音叉振動覺)的感覺情況;觸診足背動脈有無搏動減弱或消失,在動脈狹窄處可聞及血管雜音;仔細叩診腱反射如膝反射和踝反射等有無減弱或消失。
1.症狀本病初期,病人多有皮膚瘙癢、肢端發涼、感覺遲鈍、水腫,繼之出現雙足襪套式的持續麻木,多數可出現痛覺減退或消失,少數出現患處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疼痛,夜間或遇熱時加重,鴨步行走或倚杖而行。有些老年病人伴有嚴重肢體缺血史,如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
2.體征病人下肢及足部皮膚乾燥、光滑、水腫,毳毛脫落,下肢及足部變小。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散在性水皰、瘀點、瘀斑、色素沉著,肢端發涼。抬高下肢時,雙足發白;下垂時,則呈紫紅色。趾甲變形、增厚、易脆、脫落等。肌肉萎縮、肌張力差。常見足畸形、跖骨頭下陷、跖趾關節彎曲,呈弓形足槌狀趾,足趾過伸如爪狀。足背動脈閉塞時雙足皮色青紫,搏動極微弱或消失,有時於血管狹窄處可聽到血管雜音。肢端感覺遲鈍消失,音叉震動感消失,跟腱反射極弱或消失。
足部慢性潰瘍時,足跖部,跖骨頭外形成圓形的穿透性潰瘍。有時出現韌帶撕裂,小骨折,骨質破壞,並有夏科(Charcot)關節。乾性壞疽時,全足、足趾乾枯、變小,皮膚光亮、變薄,呈淡紅色,趾尖邊區可見有為數不等的黑點、黑斑。濕性壞疽時,足部發紅、腫脹、皮膚破潰,形成大小、形態深度不等的潰瘍或膿腫,皮膚、血管、神經、骨組織壞死。
3.臨床上根據糖尿病足病變的程度分為6級。
4.根據糖尿病足病損其局部的表現常分為濕性、乾性和混合性壞疽3種類型,見表2,圖1~13。
(1)濕性壞疽:多發生於較年輕的糖尿病病人。由於肢端動脈和靜脈血流同時受阻及微循環障礙、皮膚創傷、感染而致病。病變多在足底胼胝區、跖骨頭或足跟處。病變程度不一,由淺表潰瘍至嚴重壞疽。局部皮膚充血、腫脹、疼痛。嚴重時伴有全身症狀,體溫升高、食慾不振、惡心、腹脹、心悸、尿少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現。
(2)乾性壞疽:多見於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中小動脈粥樣硬化,肢端小動脈硬化,管腔狹窄,血栓形成、閉塞。但靜脈血流未受阻。局部表現足部皮膚蒼白、發涼,足趾部位有大小與形狀不等的黑色區,提示趾端微小動脈栓塞,足趾疼痛。乾性壞疽常發生在足及趾的背側,有時整個足趾或足變黑、變干、變小。
(3)混合性壞疽: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同時呈現乾性壞疽和濕性壞疽。壞疽范圍較大,累及足的大部或全足,病情較重。
1.神經病變型糖尿病足表現為局部溫暖、麻木、乾燥、疼痛消失、動脈搏動存在,可導致神經性潰瘍(多發生於足底)、夏科特足和神經病變型水腫。而神經缺血型則表現為皮溫降低,動脈搏動減弱甚至缺失、靜息痛、足周潰瘍、局灶性壞死壞疽。
2.兩種類型的糖尿病足均易伴發感染,潰瘍往往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通常為多種微生物感染,並迅速向周邊組織蔓延,最終累及全身,感染引起的組織破壞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3.診斷神經病變型與神經缺血型糖尿病足的關鍵就是動脈搏動的有無。因此,動脈搏動的檢查非常重要,而這一點恰恰最容易被忽略。只要能摸到脛後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則證明缺血並不嚴重。若全部消失,表明血循環降低。測量壓力指數(踝收縮壓/肱收縮壓)有助於判斷。正常人其比值通常>1,缺血時則<1,因此,如果動脈搏動消失,並且壓力指數<1,則可證明其缺血;相反如果存在動脈搏動並且壓力指數>1,則可排除缺血,這對臨床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因為這意味著大血管病變不是主要因素,故不需要做動脈造影。
4.但是臨床上有5%~10%糖尿病患者由於存在非壓迫性外周血管病變而使得收縮壓升高,在有缺血病變存在時依然如此,因此,那些動脈搏動不能觸及而壓力指數又大於1的糖尿病足的診斷較為困難,有時,特別是足部水腫時檢查者未能觸及原本存在的動脈搏動,此時應該在多普勒超聲定位後重新體檢,若仍不能觸及,則可能是血管壁中層鈣化,應認為缺血存在,這種情況下多普勒超聲血液流速,波形的檢查和足拇趾壓力的測定有助於診斷。
5.對於遠端阻塞性病變,多普勒檢查表現為波形異常,正常的快速收縮期搏動,舒張期流動消失,隨著病變的加速,波形從變為扁平漸至消失,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可查閱相關書籍。
6.拇趾收縮壓的測量需要一個專用的拇趾套和能夠測量拇趾血流的裝置,例如激光多普勒或體積描記器,拇趾壓力≤30mmHg表明嚴重缺血,預後不良,另外,測量足背經皮氧分壓若<30mmHg也證明嚴重缺血。
7.神經病變的程度需藉助於檢查對針刺和棉花的感覺以及震動覺(使用128cps的音叉)是否正常,檢查是否存在對稱性分布的襪套樣外周神經病變,若膝和踝關節反射缺失也表明存在周圍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的檢查比較困難,可以根據有無皮膚乾燥,皸裂,出汗異常等來判別。
8.一旦確診神經病變,判斷患者保護性的痛覺感是否存在至關重要,如果不存在則更易罹患糖尿病足潰瘍,臨床上比較有價值的2種檢查方法是:振動測量和尼龍纖絲檢查,可以使用手動振動閾值測量儀測量振動感,需要注意的是振動閾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測量值必須用同齡人數據加以校正,尼龍纖絲可以測量壓力感覺閾值,如果不能感覺到相當於10g的直線壓力,則表明其保護性痛覺感消失。
糖尿病足的臨床診斷與分級:糖尿病病人凡以上檢查有肢端病變者均可診斷為糖尿病足,根據病變程度並參照國外標准,糖尿病足分為0~5級。
0級:皮膚無開放性病灶,常表現肢端供血不足,皮膚涼,顏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覺遲鈍或喪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現。
Ⅰ級:肢端皮膚有開放性病灶,水皰,血皰雞眼或胼胝,凍傷或燙傷及其他皮膚損傷所引起的皮膚淺表潰瘍,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組織。
Ⅱ級: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常有蜂窩織炎多發性膿灶及竇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間隙擴大造成足底足背貫通性潰瘍,膿性分泌物較多,但肌腱韌帶尚無組織破壞。
Ⅲ級:肌腱韌帶組織破壞,蜂窩織炎融合形成大膿腔,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多,但骨質破壞尚不明顯。
Ⅳ級:嚴重感染已造成骨質缺損,骨髓炎及骨關節破壞或已形成假關節,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發生濕性或乾性嚴重壞疽。
V級:足的大部分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導致嚴重的濕性或乾性壞死,肢端變黑,變干,常波及距小腿關節及小腿,一般多採取外科高位截肢。

3、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狀??

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表現與五個方面病變有關:神經病變、血管病變、生物力學異常、下肢潰瘍形成和感染。
(1) 足部的一般表現:由於神經病變,患肢皮膚干而無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呈襪套樣改變,腳踩棉絮感;因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使骨頭下陷造成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當病人的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發生勞損時,病人繼續行走易致骨關節及韌帶損傷,引起多發性骨折及韌帶破裂,形成夏科關節(Charcot)。X線檢查多有骨質破壞,有的小骨碎片脫離骨膜造成死骨影響壞疽癒合。
(2) 缺血的主要表現:常見皮膚營養不良肌肉萎縮,皮膚乾燥彈性差,靠毛脫離,皮溫下降,有色素沉著,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狹窄處可聞血管雜音。最典型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難。當病人患肢皮膚有破損或自發性起水泡後被感染,形成潰瘍、壞疽或壞死。
(3) 糖尿病足潰瘍可按照病變性質分為神經性潰瘍、缺血性潰瘍和混合性潰瘍。神經性潰瘍:神經病變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環良好。這種足通常是溫暖的,麻木的,乾燥的,痛覺不明顯,足部動脈波動良好。並有神經病變的足可有兩種後果:神經性潰瘍(主要發生在足底)和神經性關節病(Charcot關節)。單純缺血所致的足潰瘍,無神經病變,則很少見。神經-缺血性潰瘍這些患者同時有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足背動脈波動消失。這類患者的足是涼的,可伴有休息時疼痛,足邊緣部有潰瘍和壞疽。
足潰瘍發生的部位多見於前足底,常為反復遭到機械壓力所致,由於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保護性感覺消失,患者不能感覺這種異常的壓力變化,不能採取一些保護措施,發生潰瘍後並發感染,潰瘍不易癒合,最後發生壞疽。
3)糖尿病足的分級:經典的分級法為Wagner分級法: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感染病灶,常合並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足壞疽。5級:足的大部或全部壞疽。
糖尿病患者除常規的體檢之外,應特別注意足部的體征:如患者的行走步態、有無足部的畸形如鷹爪足和足趾外翻、肌肉萎縮、胼胝;皮膚的溫度、顏色和出汗情況,觀察皮膚有無水皰、裂口和破潰等;檢查足部皮膚對溫度、壓力和振動(音叉振動覺)的感覺情況;觸診足背動脈有無搏動減弱或消失,在動脈狹窄處可聞及血管雜音;仔細叩診腱反射如膝反射和踝反射等有無減弱或消失。
1.症狀 本病初期,病人多有皮膚瘙癢、肢端發涼、感覺遲鈍、水腫,繼之出現雙足襪套式的持續麻木,多數可出現痛覺減退或消失,少數出現患處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疼痛,夜間或遇熱時加重,鴨步行走或倚杖而行。有些老年病人伴有嚴重肢體缺血史,如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等。
2.體征 病人下肢及足部皮膚乾燥、光滑、水腫,毳毛脫落,下肢及足部變小。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散在性水皰、瘀點、瘀斑、色素沉著,肢端發涼。抬高下肢時,雙足發白;下垂時,則呈紫紅色。趾甲變形、增厚、易脆、脫落等。肌肉萎縮、肌張力差。常見足畸形、跖骨頭下陷、跖趾關節彎曲,呈弓形足槌狀趾,足趾過伸如爪狀。足背動脈閉塞時雙足皮色青紫,搏動極微弱或消失,有時於血管狹窄處可聽到血管雜音。肢端感覺遲鈍消失,音叉震動感消失,跟腱反射極弱或消失。
足部慢性潰瘍時,足跖部,跖骨頭外形成圓形的穿透性潰瘍。有時出現韌帶撕裂,小骨折,骨質破壞,並有夏科(Charcot)關節。乾性壞疽時,全足、足趾乾枯、變小,皮膚光亮、變薄,呈淡紅色,趾尖邊區可見有為數不等的黑點、黑斑。濕性壞疽時,足部發紅、腫脹、皮膚破潰,形成大小、形態深度不等的潰瘍或膿腫,皮膚、血管、神經、骨組織壞死。
3.臨床上根據糖尿病足病變的程度分為6級。

4.根據糖尿病足病損其局部的表現常分為濕性、乾性和混合性壞疽3種類型。

(1)濕性壞疽:多發生於較年輕的糖尿病病人。由於肢端動脈和靜脈血流同時受阻及微循環障礙、皮膚創傷、感染而致病。病變多在足底胼胝區、跖骨頭或足跟處。病變程度不一,由淺表潰瘍至嚴重壞疽。局部皮膚充血、腫脹、疼痛。嚴重時伴有全身症狀,體溫升高、食慾不振、惡心、腹脹、心悸、尿少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現。
(2)乾性壞疽:多見於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中小動脈粥樣硬化,肢端小動脈硬化,管腔狹窄,血栓形成、閉塞。但靜脈血流未受阻。局部表現足部皮膚蒼白、發涼,足趾部位有大小與形狀不等的黑色區,提示趾端微小動脈栓塞,足趾疼痛。乾性壞疽常發生在足及趾的背側,有時整個足趾或足變黑、變干、變小。
(3)混合性壞疽: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同時呈現乾性壞疽和濕性壞疽。壞疽范圍較大,累及足的大部或全足,病情較重。
1.神經病變型糖尿病足表現為局部溫暖、麻木、乾燥、疼痛消失、動脈搏動存在,可導致神經性潰瘍(多發生於足底)、夏科特足和神經病變型水腫。而神經缺血型則表現為皮溫降低,動脈搏動減弱甚至缺失、靜息痛、足周潰瘍、局灶性壞死壞疽。
2.兩種類型的糖尿病足均易伴發感染,潰瘍往往成為細菌入侵的門戶,通常為多種微生物感染,並迅速向周邊組織蔓延,最終累及全身,感染引起的組織破壞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3.診斷神經病變型與神經缺血型糖尿病足的關鍵就是動脈搏動的有無。因此,動脈搏動的檢查非常重要,而這一點恰恰最容易被忽略。只要能摸到脛後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則證明缺血並不嚴重。若全部消失,表明血循環降低。測量壓力指數(踝收縮壓/肱收縮壓)有助於判斷。正常人其比值通常>1,缺血時則<1。因此,如果動脈搏動消失,並且壓力指數<1,則可證明其缺血;相反如果存在動脈搏動並且壓力指數>1,則可排除缺血。這對臨床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因為這意味著大血管病變不是主要因素,故不需要做動脈造影。
4.但是臨床上有5%~10%糖尿病患者由於存在非壓迫性外周血管病變而使得收縮壓升高,在有缺血病變存在時依然如此。因此,那些動脈搏動不能觸及而壓力指數又大於1的糖尿病足的診斷較為困難。有時,特別是足部水腫時檢查者未能觸及原本存在的動脈搏動,此時應該在多普勒超聲定位後重新體檢,若仍不能觸及,則可能是血管壁中層鈣化,應認為缺血存在。這種情況下多普勒超聲血液流速、波形的檢查和足拇趾壓力的測定有助於診斷。
5.對於遠端阻塞性病變,多普勒檢查表現為波形異常,正常的快速收縮期搏動、舒張期流動消失,隨著病變的加速,波形從變為扁平漸至消失。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可查閱相關書籍。
6.拇趾收縮壓的測量需要一個專用的拇趾套和能夠測量拇趾血流的裝置,例如激光多普勒或體積描記器,拇趾壓力≤30mmHg表明嚴重缺血,預後不良。另外,測量足背經皮氧分壓若<30mmHg也證明嚴重缺血。
7.神經病變的程度需藉助於檢查對針刺和棉花的感覺以及震動覺(使用128cps的音叉)是否正常,檢查是否存在對稱性分布的襪套樣外周神經病變,若膝和踝關節反射缺失也表明存在周圍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的檢查比較困難,可以根據有無皮膚乾燥、皸裂、出汗異常等來判別。
8.一旦確診神經病變,判斷患者保護性的痛覺感是否存在至關重要。如果不存在則更易罹患糖尿病足潰瘍,臨床上比較有價值的2種檢查方法是:振動測量和尼龍纖絲檢查。可以使用手動振動閾值測量儀測量振動感。需要注意的是振動閾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測量值必須用同齡人數據加以校正。尼龍纖絲可以測量壓力感覺閾值。如果不能感覺到相當於10g的直線壓力,則表明其保護性痛覺感消失。
糖尿病足的臨床診斷與分級:糖尿病病人凡以上檢查有肢端病變者均可診斷為糖尿病足。根據病變程度並參照國外標准,糖尿病足分為0~5級。
0級:皮膚無開放性病灶。常表現肢端供血不足,皮膚涼,顏色紫褐,麻木,刺痛灼痛,感覺遲鈍或喪失,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現。
Ⅰ級:肢端皮膚有開放性病灶。水皰、血皰雞眼或胼胝、凍傷或燙傷及其他皮膚損傷所引起的皮膚淺表潰瘍,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組織。
Ⅱ級: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組織。常有蜂窩織炎多發性膿灶及竇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間隙擴大造成足底足背貫通性潰瘍,膿性分泌物較多,但肌腱韌帶尚無組織破壞。
Ⅲ級:肌腱韌帶組織破壞,蜂窩織炎融合形成大膿腔,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增多,但骨質破壞尚不明顯。
Ⅳ級:嚴重感染已造成骨質缺損、骨髓炎及骨關節破壞或已形成假關節。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發生濕性或乾性嚴重壞疽。
V級:足的大部分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導致嚴重的濕性或乾性壞死。肢端變黑、變干,常波及距小腿關節及小腿,一般多採取外科高位截肢。

4、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狀表現是什麼

糖尿病足的早期呢,一般我們會說他會有肢端的症狀,比方說下肢,有的患者來的時候會腳涼,疼痛,麻木,特別是遇冷,遇刺激的時候,疼痛的感覺會加重。另一部分患者呢,它會有神經病變的感覺。

5、糖尿病足的醫治辦法誰知道?

針對糖尿病足的治療方法如下:

(1)以預防為主:
盡力避免足部損傷,如穿松軟合腳的鞋襪以免磨損皮膚;如視力不佳,不要自剪趾甲;用溫水洗腳以免燙傷等等。

(2)一般治療:
除嚴格控制血糖,提高全身健康水平外,要消除一些已知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如治療高血壓,降低血脂,忌煙等。

(3)去除水腫:
只要有水腫,所有的潰瘍均不易癒合,這與潰瘍的原因無關。可採用利尿劑或ACE-I治療。

(4)缺血性病變的處理:
如果血管阻塞不是十分嚴重或沒有手術指征者,可採取保守治療,靜脈滴注擴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環的葯物。如丹參、川芎嗪、肝素、654-2等;近有人報告,靜脈滴注前列地爾(保達新)和口服培達有較好改善周圍血液循環的作用。前列地爾(保達新)40微克溶於50-250毫升生理鹽水中,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於2小時靜脈滴注完畢,每日2次;或前列地爾(保達新)60微克溶於50-250毫升生理鹽水中,於3小時靜脈滴注完畢,每日1次。腎功能不全者應從20微克開始,滴注時間為2小時,每日2次。可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在2-3日內將劑量增加到上述推薦的正常劑量。腎功能不全和有心臟病的病人其滴注液體量應限制在50-100毫升/日,最好用輸液泵滴注。有足供血不足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後,應做血管造影然後作血管重建術。血管重建可促進潰瘍癒合,除去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當病人經過各種治療均不成功,或不截肢將威脅病人生命時,截肢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應根據血管造影或多普勒檢查結果,盡量作下肢較低水平的截肢,以盡量保持下肢功能。一側截肢後,另一側仍有發生潰瘍或壞疽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對患者加強有關足保護的教育。

(5)感染的治療:
有足感染的患者,尤其是有骨髓炎和深部膿腫者,要在監測血糖的基礎上,強化胰島素治療,以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要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和葯物敏感試驗選用合適的抗菌素。表淺組織的感染可給予局部清創和廣譜抗菌素,如頭孢黴素加克林達黴素(克林達黴素可以很好的進入組織,包括很難進入的糖尿病足);不應單獨使用頭孢酶素或喹諾酮類葯物,因為這些葯物的抗菌譜不包括厭氧菌和一些G+細菌。口服治療可以持續數周。深部感染可用上述的抗菌素,但是在開始時應從靜脈給葯,同時還需要外科引流,包括切除感染的骨組織和截肢。

(6)外科治療:
難治性潰瘍可以通過外科手術治療。當糖尿病足感染或壞疽影響到足後的大部和中部,外科醫生必須選擇讓患者進行大截肢還是盡可能的保守治療。

6、糖尿病足潰瘍的危害

不用截肢,用中草葯半個月潰瘍瘡面就能完全收好。

7、糖尿病並發症足病引發骨髓炎?

通常講,骨髓炎是骨和骨髓的炎症、感染和破壞,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還有血源性、開放骨折等引起的骨髓炎。現在骨髓炎和糖尿病足往往是離不開的,糖尿病足典型的並發症之一就是引起骨髓炎。據報道,出現糖尿病足潰瘍的患者中15%會患上骨髓炎,而出現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中有20%會患上骨髓炎。根據目前的情況看,對於糖尿病足患者普遍存在的情況是,骨髓炎往往會被忽略,臨床診斷有一定的難度,普通科室漏診和誤診的幾率比較大,導致骨髓炎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加重。

目前關於治療方面,首先第一步肯定是要做明確的診斷。方法可以根據傷口的位置、尺寸、邊緣、基底、鄰近組織、分泌物等情況,還要結合患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及免疫性疾病進行評估。醫學檢查也是少不了的,處理血常規關於感染的檢查,還要結合影像學的見擦汗,如X射線、CT、彩超、骨顯像、骨穿刺活檢等檢查。關於治療方面,目前骨髓炎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總體上截肢了是很高的。一般情況下,出現骨髓炎的急性糖尿病感染引發的截肢風險比出現軟組織感染急性糖尿病感染引發的截肢要高4倍。而且一旦出現骨髓炎,就需要更多時間抗菌葯物的治療,無疑會給患者及家屬增加經濟負擔。

骨髓炎治療的最終目標是盡可能實現保肢,這並不是一個夢想,而是可以實現的事實。可以通過中西醫結合開放式的療法,通過清創、控制感染、改善循環、營養創面和祛腐生肌等綜合治療,糖尿病足及骨髓炎能實現保肢痊癒,希望大家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多了解多咨詢,避免盲目治療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與糖尿病足感染伴骨髓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