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細胞微核試驗實驗原理

骨髓細胞微核試驗實驗原理

發布時間:2021-04-05 11:57:41

1、微核實驗的原理及毒理學意義

1. 微核率表徵的是受試物是否為染色體斷裂劑或部分非整倍體致突變劑,當然得和陰性比較,採用統計學方法分析是否有顯著差異。
2. PCE/NCE是指嗜多染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比值,其比值比較寬泛,從0.6-2.6 不等(這個范圍不是絕對的),算是正常,說明受試物不會產生細胞毒性(或者說測試濃度下的受試物不會產生細胞毒性),但如果<0.1 則說明PCE的產生受到抑制,<0.05 則受試物劑量過大,實驗結果不可靠,需調整試驗濃度。
個人認為,有條件的實驗室,完全可以先行進行細胞毒性的試驗,並用試驗結果來指導微核試驗的濃度設計。說實話,微核試驗的最終評判點是微核率,PCE/NCE僅是參考,波動較大,最好不要確定所謂的正常值。

2、ISO 10993-3微核試驗的原理和方法分別是什麼呢

微核是在細胞的有絲分裂後期染色體有規律地進入子細胞形成細胞核時,仍然留在細胞質中的染色單體或染色體的無著絲粒片段或環。它在末期以後,單獨形成一個或幾個規則的次核,被包含在細胞的胞質內而形成,由於比核小得多,故稱微核。
ISO 10993-3微核試驗的方法:
1. 動物體內細胞微核:主要有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試驗。
2. 細胞培養微核試驗;
3. 蠶豆根尖微核試驗:實驗所用的蠶豆為松滋青皮豆,通過浸種、催芽、染毒、恢復培養、固定、孚爾根染色等步驟後,進行鏡檢。

3、微核實驗的目的原理步驟及結果是什麼?

微核試驗是檢測染色體或有絲分裂器損傷的一種遺傳毒性試驗方法。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

目的:化學物質遺傳毒性評價。

原理:通過染色體丟失或斷片形成而出現的微核檢測染色體異常。

步驟與結果: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如果與對照組比較,處理組PCE微核率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並有劑量-反應關系,則可認為該受試物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的致突變物。

希望能幫到你!

4、Ames實驗、微核試驗、單細胞凝膠電泳實驗的基本原理分別是什麼?

Ames實驗
目的和原理
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組氨酸營養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組氨酸的培養基中,除極少數自發回復突變的細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幾次,形成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的微菌落。受誘變劑作用後,大量細胞發生回復突變,自行合成組氨酸,發育成肉眼可見的菌落。某些化學物質需經代謝活化才有致變作用,在測試系統中加入哺乳動物微粒體酶,可彌補體外試驗缺乏代謝活化系統之不足。鑒於化學物質的致突變作用與致癌作用之間密切相關,故此法現廣泛應用於致癌物的篩選

5、微核實驗的目的原理步驟及結果

微核試驗是檢測染色體或有絲分裂器損傷的一種遺傳毒性試驗方法。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

目的:化學物質遺傳毒性評價。

原理:通過染色體丟失或斷片形成而出現的微核檢測染色體異常。

步驟與結果: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如果與對照組比較,處理組PCE微核率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並有劑量-反應關系,則可認為該受試物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的致突變物。

希望能幫到你!

與骨髓細胞微核試驗實驗原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