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動物骨髓是怎樣生成的

動物骨髓是怎樣生成的

發布時間:2021-03-27 10:59:55

1、如何取小鼠骨髓細胞

1、頸椎脫臼法處死小鼠(C57型小鼠),放在75%酒精中侵泡3-5分鍾後,拎出後將小鼠鋪於超凈台上一個消毒托盤上。
2、無菌提取小鼠的四肢骨,用眼科鑷小心捏起小鼠兩髖關節之間的腹部皮膚,用眼科剪小心剪開皮膚,並分離兩下肢的皮膚,往下在腳踝處剪斷,往上在髖關節處剪斷,這樣可以游離出小鼠的兩條下肢。
3、小心剝離肌肉,分別剪下Femurs(大腿骨)and Tibias(脛骨),剪去兩端軟骨,露出紅色的骨髓腔。注意盡可能少的剪走骨髓腔。用紗布將骨頭上的肌肉用紗布擦拭乾凈。
4、拿一支1ml的無菌注射器,每支吸取1mlHBSS液,並用無菌的針頭套管將之輕輕擰彎。輕輕插入骨髓腔,沖洗骨髓腔以獲得骨髓,一般用2-3ml培養基沖洗兩次,可沖出絕大部分細胞。
5、過濾:用2OO目的濾網過濾,將濾網的中央插入到離心管裡面25px處,然後用注射器吸取骨髓液,慢慢將骨髓液經濾網注入離心管中,去除殘渣。
6、離心:將離心管放置離心機中離心10分鍾(1350r/min)
7、去上清,加入1ml紅細胞裂解液ACK,靜置3分鍾,再加9ml HBSS溶液,進行離心10分鍾,棄上清。
8、用HBSS液洗滌骨髓細胞2次,室溫,1350r/min離心10分鍾。計數活細胞,用培養基調整細胞濃度至1X106個細胞/ml.
9、在試管中加入RPMI-1640培養基,然後再加入20ng/ml的細胞因子GM-CSF、5%FBS、0.1%的2-巰基乙醇,
10、吸取培養基加入到沉澱中混勻,24孔板鋪板培養,每個孔1ml.

2、人體骨髓是怎樣形成的?吃什麼長骨髓

1、紅骨髓造血 2、黃骨髓營養 骨髓是存在於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骼骨)的稀鬆骨質間的網眼中,是一種海綿狀的組織。能產生血細胞的骨髓略呈紅色,稱為紅骨髓。人出生時,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隨著年齡增大,脂肪細胞增多,相當部分紅骨髓被黃骨髓取代,最後幾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紅骨髓。此種變化可能是由於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夠補充所需血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時,部分黃骨髓可被紅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顯著提高.近30年來,血細胞生成的研究發展很快,現已證明人類骨髓中存在造血多能幹細胞,數量不到骨髓總細胞數的百分之一,它們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且能分化為各血細胞系統的祖細胞(如淋巴系幹細胞、粒系幹細胞),在大量分化,增殖為各種原始和成熟血細胞,最後,這些成熟的血細胞通過骨髓進入血液中,發揮各自的生理作用。人體造血幹細胞由於存在的部位不同,產生不同效能。一部分存在於幹細胞池,是人體造 血細胞再生的儲備庫,以適應和滿足各種狀態下造血的需要:另一部分存在於增殖池,這些細胞不斷增殖更新,以彌補因細胞衰老或丟失所致的血細胞不足,維持人體血流平衡. 骨髓的造血能力極強,骨髓最高的造血能力可達到正常造血情況的9倍,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所以少量骨髓捐獻對人體沒有什麼影響。人體的造血組織有很強的代償功能,當抽取部分骨髓後,造血幹細胞會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內完全恢復原來的水平。因此,捐獻者不僅不會影響自身的造血功能,反而使自身的造血系統得到了鍛煉,更具備了生命的活力。

滿意請採納

3、動物骨骼標本怎樣做?

製作動物骨骼標本的主要步驟是
1)去肉 掏掉內臟,分離肢體上的大塊肌肉,剜去眼睛和腦髓。附著的細部肌肉可以用氫氧化鈉腐爛掉,或者在水中煮熟後分離也可;
2)脫脂 把粗略的骨架放到汽油中浸泡,除去骨髓腔中的油脂;
3)漂白 通常採用雙氧水作為漂白劑
4)穿架 在骨骼的幾個主要部位如脊椎,四肢穿扎金屬絲,對骨骼形狀進行固定
5)整理 在骨骼標本上塗布一層液態石蠟,起到保護的作用。

4、動物骨髓

骨骼里主要的金屬元素就是鈣! 骨髓是動物器官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造血幹細胞就由骨髓供應,俗話說骨髓補血,骨髓不僅味道好,營養價值確實不錯,以後碰到長骨,最好將骨髓也吃了。尤其是骨髓化到湯里後變白的湯最有營養,最香,是動物當中最有營養的 動物的骨頭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營養、滋補和保健功能的物質,具有添骨髓、增血液、減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保健功效。 將豬骨頭與鮮豬肉的營養成份加以比較,你會發現,其蛋白質、鐵、鈣和磷等含量,遠遠高於鮮豬肉。 動物骨髓中富含有利於智力發育的磷脂質、磷蛋白等,骨頭中含有豐富的鈣質,都是很有營養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骨髓中脂肪含量較高,肥胖、高脂血症等病人不宜過多食用。骨頭中的鈣需要長時間的熬制,使鈣質充分溶出,才容易被人體利用 在熬制的過程中最好加些醋,可以促進鈣的溶出哦~

5、如何提取小鼠骨髓細胞?

1、頸椎脫臼法處死小鼠(C57型小鼠),放在75%酒精中侵泡3-5分鍾後,拎出後將小鼠鋪於超凈台上一個消毒托盤上。
2、無菌提取小鼠的四肢骨,用眼科鑷小心捏起小鼠兩髖關節之間的腹部皮膚,用眼科剪小心剪開皮膚,並分離兩下肢的皮膚,往下在腳踝處剪斷,往上在髖關節處剪斷,這樣可以游離出小鼠的兩條下肢。
3、小心剝離肌肉,分別剪下Femurs(大腿骨)and Tibias(脛骨),剪去兩端軟骨,露出紅色的骨髓腔。注意盡可能少的剪走骨髓腔。用紗布將骨頭上的肌肉用紗布擦拭乾凈。
4、拿一支1ml的無菌注射器,每支吸取1mlHBSS液,並用無菌的針頭套管將之輕輕擰彎。輕輕插入骨髓腔,沖洗骨髓腔以獲得骨髓,一般用2-3ml培養基沖洗兩次,可沖出絕大部分細胞。
5、過濾:用2OO目的濾網過濾,將濾網的中央插入到離心管裡面25px處,然後用注射器吸取骨髓液,慢慢將骨髓液經濾網注入離心管中,去除殘渣。
6、離心:將離心管放置離心機中離心10分鍾(1350r/min)
7、去上清,加入1ml紅細胞裂解液ACK,靜置3分鍾,再加9ml HBSS溶液,進行離心10分鍾,棄上清。
8、用HBSS液洗滌骨髓細胞2次,室溫,1350r/min離心10分鍾。計數活細胞,用培養基調整細胞濃度至1X106個細胞/ml.
9、在試管中加入RPMI-1640培養基,然後再加入20ng/ml的細胞因子GM-CSF、5%FBS、0.1%的2-巰基乙醇,
10、吸取培養基加入到沉澱中混勻,24孔板鋪板培養,每個孔1ml.

6、人體骨髓造血功能是怎樣被發現的?

盡管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紐曼曾在1868年10月10日出版的《醫學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關於骨髓在血液形成中的作用》的論文中,報道了骨髓中有大量的有核紅細胞,而有核紅細胞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前身,因此他推斷骨髓是紅細胞的生產基地。幾乎與此同時,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也證實了有核紅細胞是無核紅細胞的前身,此外他還指出白細胞也是由骨髓細胞生成的。紐曼和比佐澤羅的發現立即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許多醫學家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血液細胞的起源問題,並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例如有人認為紅細胞是白細胞核瓦解的產物,也有人提出紅細胞是由原始細胞吞噬了血紅蛋白後形成的,還有人堅持紅細胞是在肝臟中形成的觀點。盡管這些認識現在看來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正是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血液學研究的深入。

既然成熟的無核紅細胞是由幼稚的有核紅細胞轉變而來,那麼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也就是說有核紅細胞是怎樣變成無核紅細胞的呢?有人認為,實際上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變換了形式,而不再可見。而支持核消失的學者又分成兩派:以紐曼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紅細胞在成長過程中核被細胞自己再吸收;比佐澤羅支持的一派則主張,核是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當時兩派都很難拿出足夠的證據駁倒對方,加之他們各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不久這個爭論便不了了之。直到20世紀中期,隨著顯微照相技術的發展以及後來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人們才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現在的研究結果支持比佐澤羅等人核在成熟過程中被逐出細胞的觀點。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骨髓是製造血液細胞的大本營。骨髓每天可產生2000億個紅細胞;100億個白細胞和4000億個血小板。如同深藏在地下岩層中的石油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基本保證一樣,骨髓是人體一系列重要的生命活動的基本保證。

7、如何製作動物骨骼標本

步驟一:剝皮、去內臟:用剪刀剪開腹部皮膚,注意不要剪壞劍胸軟骨。然後向兩側剪開,分別向前後四肢各方向拉下皮膚,要小心不要拉斷指、趾骨。剪開體壁,取出全部內臟。

步驟二:剔除肌肉:將體壁及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按順序逐步剔除。

步驟三:腐蝕及脫脂:把骨骼浸泡在0.5%~0.8%氫氧化鈉溶液中1~3天,去除一些難以除去的肌肉,脫去骨骼中的油脂。在浸泡過程中應經常檢查,以防骨骼脫散。後取出在清水中漂洗干凈。

步驟四:漂白:用0.5%~1%的過氧化氫漂白30min,或用1%~3%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1~3天。浸泡時間應靈活掌握,主要看骨骼是否已變白,變白後馬上撈出,否則,骨面會被腐蝕而變得粗糙,失去骨骼的光澤。撈出的骨骼用清水沖洗干凈並晾乾。

步驟五:整形和裝架:取一塊泡沫塑料板,將骨骼放在上面。整形時,把軀體和四肢的姿態整理好並按骨骼相應的位置用大頭針固定,以免在乾燥過程中變形。離散的骨骼可用乳膠將其粘連起來。

兩塊上肩胛骨應附著在第二、三椎骨橫突的兩側,頭部略抬起呈傾斜狀,前肢的腕骨和後肢的趾骨可用乳膠粘在泡沫板上。骨骼標本製成後,最好裝入標本盒中保存。

(7)動物骨髓是怎樣生成的擴展資料:

①剝皮、去內臟時要小心不要拉斷指、趾骨。

②剔除肌肉時要注意:不要將各關節 間相連的韌帶破壞掉。

兩側前肢帶骨與脊柱間無韌帶相連,可把左、右上肩胛骨的肌肉從第2、3脊椎骨橫突上剝離,左右前肢與肩帶之間不要分開,仍藉助韌帶保持相連。

應保留四肢指趾骨關節的完整性。

剔除薦椎椎骨橫突與髂骨相關節處肌肉時應保留些肌肉和韌帶,避免中軸骨與腰帶的脫離。

③骨骼標本要防止震動和撞散,用後蓋好。受潮脫膠,關節容易掉落。陽光久射要發黃變色。骨骼斷裂或脫落時,可用聚醋酸乙烯膠帖(用線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標本

8、鳥類有骨髓嗎?是怎樣造血的?

鳥雖然小巧玲瓏,但是她們都還是有骨頭的,不然它們如何能夠在天空中飛翔呢?既然鳥有骨頭是否也有骨髓呢?毫無疑問是有的。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骨髓,骨髓分為兩種,一種是紅骨髓,裡面含有造血幹細胞;另一種是黃骨髓,主要由脂肪構成。身為人類的我們的身體中的骨髓是這兩種,而且人的骨頭中間充滿了骨髓,其中只有紅骨髓有造血功能,但是當貧血的時候黃骨髓也會轉化成紅骨髓,提供血細胞。

然後再說一說鳥,由於鳥的骨頭是中間網狀的結構,鳥骨這樣的結構是為了減輕身體的重量,讓鳥能夠更好的飛翔。人類的紅細胞是由骨髓中的原始紅細胞經過四次細胞有絲分裂發展成的,而鳥類沒有骨髓,也沒有造血幹細胞。

當寒冬到來時,我們就見不到青蛙、蟾蜍、蜥蜴及蛇類了!可是麻雀仍舊在雪地里蹦跳覓食;鴿群仍舊在高空中盤旋高飛;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各種企鵝都能很好地生活。

原來,蛙、蟾蜍、蜥蜴和蛇類是變溫動物。它們的血液循環系統構造比鳥類簡單,如拿心臟的構造來說罷,雖然它們都有兩個心房,但蛙類只有一個心室,蜥蜴和蛇的心室里雖有一個不完全的隔膜將心室分為兩腔,但中間還有一個小孔可以相通。因此,這些動物的動脈血與靜脈血不能完全分開,輸氧能力不強,再加上沒有羽毛等保溫構造,所以體溫低,而且還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象這樣的動物,我們就稱它為變溫動物,或冷血動物。變溫動物到了冬季,就要躲起來進行冬眠。

鳥類就不同了。鳥類的心臟較大,其相對大小在脊椎動物中是第一位,心室已經完全分隔開成為左心室和右心室,因此動脈血和靜脈血也就完全分開了。

鳥類血液中的紅細胞也比較多,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可以達到2,000,000個一7,645,000個,而青蛙只有400,000個。馬的紅細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紅蛋白,因此能很好執行輸送氧氣及二氧化碳的機能。

心臟發達,心臟的跳動就跳得快而有力,根據研究,鴿子每分鍾的心搏為135—244次,金絲雀每分鍾的心搏為514次,蜂鳥每分鍾的心搏竟高達615次,而青蛙每分鍾的心搏僅為22次。

心臟跳動快了,血液循環就比較迅速。又由於動、靜脈血完全分開及紅細胞含量較高,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就強。這樣,各器官就能得到充足的氧,產生較多的熱量。再由於有羽毛的保溫作用,鳥類的體溫就比爬行動物高得多,平均溫度約達42℃,而且能夠恆定,所以鳥類就成為恆溫動物,也叫溫血動物了。

體溫比較高,體溫能恆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變化。這是鳥類在億萬年的發展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因為鳥類的飛行是一種極為激烈的運動,要比任何一種動物的運動方式要化費更大的力氣,所以鳥在飛行時心臟、呼吸以及其他有關的生理功能都相應加強了。

恆溫也使鳥類能很好適應多種多樣的環境條件,使鳥類能廣泛的分布在世界各地。

與動物骨髓是怎樣生成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