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給我講解一下 增生性 溶血性貧血么? 還有做骨髓穿刺的時候為什麼會出現干抽現象?
我就跟你講的籠統一點吧,講的太專業你聽不懂,有些專業術語你也聽不懂。 增生性:是指總的細胞增生是活躍的,比如說一個小小時的時間里細胞應該增長10000,那麼你現在的機體里的細胞增殖速度應該是大於等於10000這個數值的。不然低於這個數值就是生長減退! 溶血性:是指紅細胞結構不完整了,破了,裡面的東西也流走了 增生性溶血性貧血:細胞增生是活躍的,由於溶血了,紅細胞破壞增加了,導致血紅蛋白減少了而引起的貧血! 干抽是因為你的骨髓增生活躍,骨髓內細胞過多,排列緊密,細胞和細胞之間幾乎沒有空隙,不易被抽吸造成的干抽,並非醫生技術不行。 你都干抽了,說明你現在的骨髓增生是極度活躍的! 怎麼治療還是要找醫生根據你每天的化驗單的結果才好定製的,有可能每天的治療方案都會有變革,血液病是最難治的,不是說你得了這個病從頭到尾都只是一種治療方案,要根據病情來的。 平時的話就是主要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去,因為你的免疫力比常人要查,有可能小小的一個感冒你都會被傳染,一旦被傳染感冒只會加重你的病情,不利於你的治療。
2、骨髓纖維化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其病大多隱匿,進展緩慢。許多病人常於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確診。最多見的為疲乏、體重減輕及巨脾壓迫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初,全身情況尚好,逐漸出現脾增大、代謝亢進、貧血加重的症狀,晚期可有出血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有:
1)脾、肝腫大脾大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發生率幾乎100%。偶爾病人自己發現左上腹有一腫塊或體檢時被發現。有人認為脾大程度與病程有關,脾肋下每1CM代表一年病程。由於脾大,常感覺腹部飽滿或沉重壓迫。脾觸之堅實,一般無壓痛;但如脾增大太快,可因脾局部梗死而發生局部疼痛,甚至可以聽到摩擦音。
2)全身性症狀中晚期病人大多有乏力、體重減輕、怕熱、多汗等症狀。食慾一般或減退。晚期消瘦尤為明顯。
3)貧血早期既有輕度貧血,隨血紅蛋白下降逐漸加重,晚期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體力活動後氣促、心悸等症狀較明顯。
4)出血症狀早期血小板計數增高或正常,無出血症狀。晚期血小板減少,皮膚常出現紫癜或瘀斑,可有鼻衄。
5)其他少數病人可有不明確的骨痛。很少數病人因血尿酸增高而發生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
【診斷標准】
國內診斷標准:
1、脾明顯腫大;
2、外周血可見幼稚細胞和有核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和減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結病理切片顯示纖維組織明顯增生;
診斷IMF須具備第五項再加其餘4項中任何2項並能除外繼發性MF。
1.血象:血紅蛋白減少,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白細胞多正常或增多,少數減少;血小板多減少,少數病人明顯增多。分類見幼粒、幼紅細胞,嗜鹼細胞增多,可見淚滴狀紅細胞、嗜多色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加(2%~5%)。
2.骨髓象:骨髓穿刺多為干抽,骨髓增生多數減低,造血細胞明顯減少,非造血細胞可增多。
3.組織活檢:骨髓:纖維細胞明顯增生。肝脾:有髓外造血灶。
4.X線檢查:約70%患者有骨硬化表現;骨小梁分界消失,外觀呈毛玻璃狀。
5.遺傳學檢查:有些病人可見染色體異常,但Ph1染色體陰性。
其他:血清鹼性鱗酸酶、乳酸脫氫酶、尿酸、維生素B12可增高。
3、我想問一下白血病有哪些症狀?一般在醫院做什麼項目才能檢查出來
白血病十大特點
●起病突然 白血病起病多急驟,病程短暫,尤以兒童和青年為多。
●發熱 急性白血病的首發症狀多為發熱,可表現為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或不規則熱,體溫在37.5~40℃或更高。時有冷感,但不寒戰。
●出血 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尤以鼻腔、口腔、牙齦、皮下、眼底常見,也可有顱內、內耳及內臟出血。
●肝脾腫大 有50%的白血病病人會出現肝脾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肝脾腫大最為顯著。
●淋巴結 全身廣泛的淋巴結腫大,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為多見,但急淋不如慢淋顯著。淺表淋巴結在頸、頜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深部淋巴結在縱隔及內臟附近。腫大的淋巴結一般質地軟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無壓痛、無粘連。
●皮膚及黏膜病變 伴隨白血病的皮膚損害表現為結節、腫塊、斑丘疹等。黏膜損傷表現為鼻黏膜、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等處發生腫脹和潰瘍等。
●神經系統炎症 蛛網膜、腦膜等處可以發生白細胞浸潤,表現頗似腦瘤、腦膜炎等,患者會出現顱內壓增高、腦膜刺激、肢體癱瘓等症狀。
●骨骼及關節病變 病變浸潤骨骼及關節後,常發生骨骼及關節疼痛,表現為胸骨、肱骨以及肩、肘、髖、膝關節等處出現隱痛、酸痛,偶有劇痛。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出現骨及關節壓痛。
●其他 白血病細胞可浸潤呼吸、消化和泌尿生殖系統,以及眼眶、淚腺及眼底等,患者可出現肺部彌散性或結節性改變,同時伴有胸腔積液、消化功能紊亂、蛋白尿、血尿、閉經或月經量過多、眼球突出、視力減退等症狀
確診不容易
需要做骨髓穿刺才能確診
你這個不好說
4、骨髓纖維化是什麼意思
以下知識主要來源於「網路」的部分內容.此外要說的是,治癒的案例還是有的。
【概述】
骨髓纖維化簡稱髓纖,是一種由於骨髓造血組織中膠原增生,其纖維組織嚴重地影響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種骨髓增生性疾病,原發性髓纖又稱「骨髓硬化症」、「原因不明的髓樣化生」。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纖維組織增生,以及主要發生在脾、其次在肝和淋巴結內的髓外造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幼粒-幼紅細胞性貧血,並有較多的淚滴狀紅細胞,骨髓穿刺常出現干抽,脾常明顯腫大,並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硬化。
本病多數起病緩慢,早期可無任何症狀,其後逐漸出現疲乏,盜汗,心慌,蒼白,氣短等虛弱症狀及腹痛、腹塊、骨痛、黃疸等。本病多數進展緩慢,病程1~30年不等,一般自然病程平均5~7年,部分可轉變為急性白血病。少數表現急性骨髓纖維化。本病屬少見疾病,發病率約0.2/10萬~2/10萬人口。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之間。
本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者病因未明,繼發者可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 、骨結核、佝僂病、骨髓炎以及苯、氟等化學物質中毒。骨髓纖維化臨床表現以貧血及肝脾腫大為特徵,故屬於中醫經典所載「積聚」、「虛勞」范疇。 ,
【病因】
尚未闡明,一些學者認為骨髓纖維化是由於某中異常刺激使造血幹細胞發生異常反應,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甚至新骨形成,骨髓造血組織受累最終導致造血功能衰竭。
【臨床表現】
其病大多隱匿,進展緩慢。許多病人常於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確診。最多見的為疲乏、體重減輕及巨脾壓迫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初,全身情況尚好,逐漸出現脾增大、代謝亢進、貧血加重的症狀,晚期可有出血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有:
1) 脾、肝腫大脾大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發生率幾乎100%。偶爾病人自己發現左上腹有一腫塊或體檢時被發現。有人認為脾大程度與病程有關,脾肋下每1CM代表一年病程。由於脾大,常感覺腹部飽滿或沉重壓迫。脾觸之堅實,一般無壓痛;但如脾增大太快,可因脾局部梗死而發生局部疼痛,甚至可以聽到摩擦音。
2) 全身性症狀 中晚期病人大多有乏力、體重減輕、怕熱、多汗等症狀。食慾一般或減退。晚期消瘦尤為明顯。
3) 貧血早期既有輕度貧血,隨血紅蛋白下降逐漸加重,晚期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體力活動後氣促、心悸等症狀較明顯。
4) 出血症狀早期血小板計數增高或正常,無出血症狀。晚期血小板減少,皮膚常出現紫癜或瘀斑,可有鼻衄。
5) 其他少數病人可有不明確的骨痛。很少數病人因血尿酸增高而發生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
【診斷標准】
國內診斷標准:
1、脾明顯腫大;
2、外周血可見幼稚細胞和有核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和減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結病理切片顯示纖維組織明顯增生。
診斷IMF須具備第五項再加其餘4項中任何2項並能除外繼發性MF。
5、再生障礙性貧血如何鑒別診斷?
再障主要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1.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不發作型鑒別較困難。但本病出血、感染均較少、較輕,網織紅細胞絕對值大於正常,骨髓多增生活躍,幼紅細胞增生較明顯,含鐵血黃素尿試驗(Ruos)可陽性,酸化血清溶血試驗(Ham)和蛇毒試驗(CoF)多陽性,紅細胞微量補體敏感試驗(mCLST),CD55、CD59等可檢出PNH紅細胞,N-ALP減少,血漿及紅細胞膽鹼酯酶明顯減少。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與MDS中的難治性貧血(RA)鑒別較困難。但本病以病態造血為特徵,外周血常顯示紅細胞大小不均,易見巨大紅細胞及有核紅細胞、單核細胞增多,可見幼稚粒細胞和畸形血小板。骨髓增生多活躍,有二系或三系病態造血,巨幼樣及多核紅細胞較常見,中幼粒增多,核漿發育不平衡,可見核異常或分葉過多。巨核細胞不少,淋巴樣小巨核多見,組化顯示有核紅細胞糖原(PAS)陽性,環狀鐵粒幼細胞增多,小巨核酶標陽性。進一步可依據骨髓活檢,白血病祖細胞培養(CFU-L)、染色體、癌基因等檢查加以鑒別。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滯常由感染和葯物引起,兒童與營養不良有關起病多伴高熱,貧血重,進展快,多誤診為急性再障。下列特點有助於鑒別:①貧血重,網織紅細胞可為0,伴粒細胞減少,但血小板減少多不明顯,出血較輕;②骨髓增生多活躍,二系或三系減少,但以紅系減少為著,片尾可見巨大原始紅細胞;③病情有自限性,不需特殊治療,2~6周可恢復;④血清銅顯著增高,紅細胞銅減低。
4.骨髓纖維化(MF)慢性病例常有脾大,外周血可見幼稚粒細胞和有核紅細胞,骨髓穿刺多次干抽,骨髓活檢顯示膠原纖維和(或)網狀纖維明顯增生。
5.急性白血病(AL)特別是低增生性AL可呈慢性過程,肝、脾、淋巴結腫大,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增生減低,易與再障混淆。應仔細觀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發現原始粒、單、或原始淋巴細胞明顯增多。骨髓活檢也有助於明確診斷。
6.惡性組織細胞病(MH)常伴有非感染性高熱,進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結腫大,黃疸、出血較重,外周血全血細胞明顯減少,可見異常組織細胞。多部位骨髓檢查可找到異常組織細胞,常有吞噬現象。
7.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的再障危象和急性造血停滯,可呈全血細胞減少,起病急,有明確誘因,去除後可自行緩解,後者骨髓象中可出現巨原紅細胞。慢性獲得性純紅再障如有白細胞和血小板輕度減少,需注意和慢性再障作鑒別。
8.其他需除外的疾病有:純紅細胞再障、巨幼細胞貧血、骨髓轉移癌、腎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
6、醫生診斷淋巴瘤,但是做不出病理,怎麼辦?
LCA為陽性,說明這種癌是淋巴造血系統來源的,比如淋巴瘤,需結合其他的數據綜合分析。省醫做病理結果提示未見淋巴瘤白血病依據,說明你的證據不足以診斷淋巴細胞白血病,還需要重新送檢。根據你的情況考慮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可能性大,因此需要重新做骨髓穿刺,送檢到三甲醫院病理科。滿意的話,選我吧~!
下面講講脾大原因鑒別,供你參考:
1.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是一種伴有染色體異常的骨髓惡性增生性疾病。【臨床特點】在非急變期並不典型,可有乏力、 多汗、消瘦。脾臟:腫大佔92%,其中巨脾佔86%。血象:外周血白細胞多在30×109/L以上。塗片分類呈百花異樣(即血片中存在各種和各階段血細胞。如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細胞為主。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降低。染色體異常。
2. 毛細胞性白血病 是一種特殊類型白血病,其特徵是細胞膜有毛狀物,或似發卡,裙邊,鋸齒。因而稱之毛細胞性白血病. 【臨床特點】多有貧血,發熱,肝脾腫大,病程進展緩慢。實驗室檢查:外周和骨髓可見毛白血病細胞。組織化學染色:為酸性磷酸酶陽性,而且不被酒石酸鹽抑制。脾臟:幾乎所有病人都有脾臟腫大。,常在肋緣下10cm以上。
3. 幼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是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一種類型。臨床症狀較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明顯,並成進展較 快常有脾大而淋巴結腫大不顯著。【臨床特點】症狀期短,乏力、多汗、消瘦。脾臟:腫大明顯,多在肋緣下10cm以上。淋巴結較少腫大。實驗室檢查:血塗片及骨髓見大量幼淋巴細胞。其特徵是幾乎所有淋巴細胞均可見到核仁。
4.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是一種淋巴細胞的增生與續集性疾病。臨床上發病多見於老年人,其自然病程較長。【臨床 特點】早期不典型,可由全身淋巴結腫大,乏力、發熱、出汗、皮膚瘙癢。脾臟:肋緣下腫大大於10cm的在90%以上。實驗室檢查:外周血塗片成熟淋巴細胞大於60%,其他絕對值大於或等於6×109/L,持續3個月。骨髓象:增生活躍,成熟淋巴細胞大於或等於40%。組織活檢:成熟淋巴細胞浸潤表現。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細胞增多。
5. 骨髓纖維化 是一種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由於骨髓以纖維組織所代替製造血障礙,骨髓檢查呈干抽現象,常有髓外 造血表現。【臨床特點】發病多在40歲以上,乏力、低熱、脾臟腫大。貧血(外周血檢查):為幼粒-幼紅細胞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或降低。可見淚滴紅細胞。骨髓象:多次干抽,增生底下。骨髓活檢:病理具有特徵性改變。
6.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是骨髓造血幹細胞疾病,屬於骨髓增生性疾患。臨床表現是皮膚呈紫紅色,鹽結膜充血態,多有頭 暈乏力,血牙升高。病程中可並發血栓。脾臟:89%以上病人脾臟腫大,多在肋緣下10cm以上。血象:血紅蛋白大於180g,紅細胞大於6×1012/L,紅細胞壓積增高大於0.50。除外假性紅細胞增多症。
7. 脾功能亢進 是由於多疾病引起脾臟功能增強的一組綜合症。臨床診斷應積極尋找病因。不同病因臨床表現有區別。脾臟:腫大。外周血:可表現一系、二系或三系減少,骨髓增生活躍。 脾臟切除後血細胞可改善。
7、請問骨髓纖維化一年,現在下嘴唇潰瘍嚴重,求醫院或方法治癒。謝謝!!!
這是一種慢性的,通常是原發性的疾病.其特點是骨髓纖維變性,脾腫大,同時有白紅系原始細胞增多性貧血,伴有淚珠狀紅細胞.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本病原因不明.可並發於慢性髓(粒)細胞性白血病(CML),亦可見於15%~30%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病人.類似於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的綜合征亦曾見於各種癌腫,感染和接觸某些毒素以後(表130-5).惡性或急性骨髓纖維化(通常是一種變異型)呈迅速進行性惡化的病程,事實上這可能是真正的巨核細胞白血病.
典型的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的發病高峰在50~70歲,從估計的發病時起算中位存活期為10年.根據G6PD同工酶和染色體異常的研究,提示本病發生了異常的髓系幹細胞的克隆增生.通過對骨髓移植後的骨髓成纖維細胞的研究分析,已證實骨髓成纖維細胞不是從同一造血細胞系中產生的,因而一般認為本病的主要特點是屬於對原發病的反應性表現的一種並發症.
症狀和體征
疾病早期,病人可無症狀.在常規體檢中可能發現脾腫大或血象異常.隨著時間的推移,可出現全身不適,體重減輕以及脾腫大或梗塞所造成的症狀.50%的病人可出現肝腫大.淋巴結腫大雖可發生,但不典型.
診斷
血細胞的改變是不一致的.通常都有貧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紅細胞為正常大小,正色素性.但有輕度的異型紅細胞症,網織紅細胞增多,以及多染性細胞增多,外周血中可發現有核紅細胞.晚期病人,紅細胞嚴重畸形和呈淚珠狀,這些異常表現足以提示本診斷.
白細胞計數通常增加,但極其多變.在大多數病人可見未成熟粒細胞,原始白細胞的出現未必表明已轉變成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數開始階段也可能增高,正常或降低,但是當疾病進展時往往出現血小板減少.
骨髓穿刺常干抽.要作骨髓組織活檢才能查出纖維化.由於纖維化不是均勻分布的,如果第一次活檢還不能作出診斷,對疑有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的病人應在不同部位重復作組織活檢.
治療
盡管幹擾素-α對本病有效,然而尚無一種療法能使基本病程逆轉或得到控制.治療只是針對並發症.雄激素,脾臟切除,化療(羥基脲)和放射療法都曾用以緩解病情.紅細胞生成素水平比貧血程度相對要低的患者,皮下注射紅細胞生成素可減少輸入紅細胞.對嚴重貧血患者主要療法是輸紅細胞.對病情進展快的年輕病例,應考慮異基因骨髓移植.
一、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
血塗片鏡檢,ALP染色
骨髓穿刺及活檢
病理特殊染色
骨髓檢查、X線
細胞遺傳學檢查(ph+)
二、 診斷
脾腫大。
可有貧血,外周血塗片可有幼紅、幼粒細胞、淚滴關紅細胞。
骨髓多次「干抽」或是「增生低下」。
肝脾、淋巴結病理顯示:膠原纖維或/網狀纖維明顯增生。
骨髓活檢病理顯示:膠原纖維或/和網狀纖維明顯增生。
上述標准必須具備第5項,加上其他4項中任2項。並能排除繼發性骨髓纖維化者,可診斷。
三、 治療
綜合治療,如無明顯臨床症狀可僅觀察不用治療
貧血:輸血、雄性激素。
高代謝表現:可用瘤可寧、羥基脲、皮質激素。
少數可切脾
1)切脾指征
①脾大產生機械壓迫或疼痛。
②嚴重溶血
③脾亢所致嚴重細胞減少和/或血小板減少。
2)脾切除禁忌症:骨髓造血嚴重低下。此外,切脾術後Plt可能繼發增加,也可致肝臟迅速腫大伴有疼痛,亦必須考慮。
脾區放療:低劑量脾區放療(25-50rad/d),在部分病例可控制脾大所致疼痛及髓外造成血。
免疫調節劑(如a-干擾素300萬u皮下注射,3次/周)或羅鈣全(0.25~0. 5mg/d)
四、 療效標准
好轉:無臨床症狀,脾比原有大小縮小1/2以上,Hb,WBC,Plt達正常范圍。外周血無幼粒紅細胞,骨髓增生正常。
進步:臨床症狀有明顯改善,脾較療前縮小,但不到原來1/2,Hb,W BC,Plt至少1項達正常范圍,外周血幼粒、幼紅細胞較療前減少1/2以上。
無效:未達進步標准者。
病歷摘要
患者女性,18歲,江蘇人。因「頭暈、乏力3個月,間歇性發熱20天」於2001年7月6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3個月無明顯誘因自覺頭暈、乏力,家人發現其面色蒼黃,當時未予重視。20天前開始反復畏寒發熱,體溫波動於38℃~41℃之間,無明顯的咽痛、咳嗽、腹痛、腹瀉及尿頻、尿急、尿痛等表現。當地醫院查外周血象示三系細胞下降:Hb 36g/LWBC 3.1×109/LPLT 28×109/L。胸片示「支氣管周圍炎」。胸骨和髂骨兩次骨髓穿刺均為「干抽」。給予頭孢哌酮(先鋒必),去甲萬古黴素及激素治療後體溫一度恢復正常,血三系細胞也有所回升,但不久停用激素及抗生素減量後體溫再度升高,並出現雙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局部攝片未見異常,同時發現脾臟進行性腫大,為明確診斷轉入本院。病程中無皮疹及出血表現。
既往史 否認毒物、射線接觸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體檢 T 37.5℃ Bp 100/50 mmHg神清,精神萎靡。重度貧血貌,皮膚黏膜未見淤點淤斑,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頭顱五官無畸形,鞏膜無黃染。胸骨無壓痛,呼吸平穩,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羅音,心率90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肋下未觸及,脾肋下二指,質中無壓痛。四肢關節無紅腫,皮溫正常,但膝關節活動受限。神經系統檢查(-)。
實驗室及特殊檢查:血常規:Hb 51 g/LWBC 2.6×109/L N 34% L 54% 幼稚細胞10%,PLT 100×109/L。糞常規及尿常規無異常。肝功能:總蛋白 59 g/L,白蛋白(ALB) 30 g/L,A/G 1.0余正常;腎功能正常;血電解質:Ca2+ 1.90 mmol/L Na+、K+、Cl-正常;乙肝兩對半示HBsAb(+),余(-)。胸片:兩肺未見活動性病變。腹部B超示脾腫大,142 mm×51 mm;肝膽胰腎未見異常。骨髓塗片: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極度減低,僅見少量成熟淋巴細胞。全片未見巨核細胞,可見個別血小板。骨髓活檢:骨髓組織增生極度活躍,脂肪組織幾乎消失。原纖維細胞與纖維組織廣泛增殖,粒細胞增生低下,成熟粒細胞可見,紅細胞增生低下,幼紅細胞簇少見,巨核細胞可見。Gomori染色(+++)。
病例討論
根據前述病史,患者為年輕女性,起病急驟。以發熱、骨痛及貧血為主要表現,伴全血細胞減少,輕至中度脾腫大,外周血塗片未見異型紅細胞(包括淚滴樣細胞),多次骨髓塗片干抽,骨髓活檢示廣泛的骨髓纖維化,基本符合急性骨髓纖維化的臨床特點,因此診斷為該症。先後給予HA和MAE方案化療,第2、4個療程後復查骨髓象示病情逐步好轉,6個療程後達到完全緩解,脾臟回縮,血象恢復,骨髓塗片示增生活躍,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例大致正常,骨髓活檢Gomori染色(±)。說明診斷正確,治療有效。
可惜的是,由於是自費病人,緩解後患者即返回當地,每3個月化療一次,6個月後病情復發,臨床表現與初發時基本相同,全血減少,骨髓干抽,切片中Gomori又為(+++),證實為急性骨髓纖維化復發。但再次予MAE方案化療後不久,患者即表示放棄,自動出院。
結合這一病例,我們復習了急性骨髓纖維化的有關文獻,綜述如下:
急性骨髓纖維化(AMF)又稱為伴有骨髓纖維化的急性全骨髓增生症。該症於1963年由Lewis和Szur首次報道5例相似病例,將其命名為急性骨硬化症,並總結其特點為:(1)全血細胞減少;(2)無明顯肝脾腫大;(3)外周血塗片無異形紅細胞;(4)廣泛骨髓纖維化。此後各類文獻對此症多有報道但名稱多樣,如急性骨硬化症、伴骨髓纖維化的骨髓發育不良等,且所記載的病例也不完全符合Lewis和Szur總結的該症特點。1979年由Bearman和Rapparport為該症制定如下標准:(1)骨髓纖維明顯增生妨礙抽吸;(2)全血細胞減少;(3)疾病進展迅速,過程凶險;(4)紅細胞形態正常;(5)臨床上無巨脾。並以此把AMF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及其他髓系增殖性疾病區分開來。同時Bearman也推測AMF是一種涉及多種造血細胞的急性白血病。
Ortuno和Soler關於AMF患者骨髓病理切片上原始細胞的免疫表型的研究發現,AMF的原始細胞大部分表達早期的髓系分化抗原:CD13、CD33、CD34。部分表達巨核系分化抗原:CD41、CD61。但經分析後認為這些有表達巨核系分化抗原的細胞實際上仍屬於原始細胞群體。而淋巴系分化抗原CD3、CD7、CD10、CD20均為陰性。因此進一步說明AMF是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所累及的是骨髓中可向粒單系方向分化的造血前體細胞。Harris和Jaffe為首的10位病理學家組成的WHO臨床顧問委員會(CAC)於1997年制定了造血及淋巴組織惡性疾病的WHO修正分型,其中將AMF明確列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中的第四大類,即不另作分類,命名為伴骨髓纖維化的急性全骨髓增生症。
鑒別診斷:
主要與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纖維增生型MDS、伴骨髓纖維化的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特別是M7等鑒別。
1.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現稱為伴髓樣化生的骨髓纖維化,屬於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老年人多見,病程隱匿遷延,就診時多已有顯著的脾腫大,外周血易見淚滴樣紅細胞,除網硬蛋白纖維及膠原纖維增多外,晚期還伴新骨質形成。而AMF臨床急進凶險,無巨脾,無或僅有輕度的異形紅細胞症,骨髓主要以網硬蛋白纖維增生為主,有時有少量的膠原纖維沉積,但無新骨質形成,一般鑒別不難。
2.纖維增生型MDS,屬於MDS的邊緣型,以全血細胞減少,輕度肝脾腫大,於骨髓增生異常活躍的同時伴有明顯的纖維組織增生,三系細胞病態發育,以及異型巨核細胞增生的同時伴核分葉低的微巨核占優勢為主要特徵。根據巨核細胞的特點又分為兩個亞型:(1)侏儒巨核細胞優勢型。切片內以散在或簇狀分布的侏儒巨核占優勢,四周可見網硬蛋白細纖維增生,不破壞主質結構,Gomori染色(++~+++)Masson染色(-);(2)營養不良巨核細胞優勢型。切片內以散在或簇狀分布的、胞體拉長的營養不良性巨核細胞為主,四周見廣泛纖維化,伴粗膠原纖維局限性沉積,Masson染色可呈陽性。本病以第一類亞型最常見,纖維增生多為中度,不破壞主質結構,可見明顯的三系病態造血,並殘存一定量的正常髓系和紅系前體細胞,而AMF起病急驟,切片內正常的組織結構形喪失,髓腔已被纖維組織所佔據,造血前體細胞顯著減少,脂肪組織減少甚或消失,可資鑒別。
3.伴骨髓纖維化的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該病特別是AML-M7可合並骨髓纖維化。AML-M7是巨核細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巨核細胞增生≥30%,網狀纖維增加,骨髓往往干抽,僅僅從形態學方面與AMF常難以鑒別。Naeim認為AMF明顯累及三系的造血細胞,且巨核系多形性明顯,原始細胞來自不同克隆,而AML-M7主要累及巨核系,且原巨核細胞形態相近,表現為來自同一克隆的特點。Hruban和Kuhajda研究比較了4例AMF和3例AML-M7,結果發現兩者的臨床經過十分相似,外周血塗片中AMF呈明顯全血細胞減少,紅細胞形態正常,骨髓病理切片中AMF淋巴細胞聚集現象比較明顯。應用免疫酶標技術顯示出兩者明顯不同:AML-M7的原始細胞ⅧAg呈強陽性,而AMF的原始細胞ⅧAg呈陰性。雖然血小板過氧化物酶檢測在AMF的原始細胞有時也呈陽性,但其ⅧAg為陰性。對於這一結果他們給出以下解釋:在AMF中血小板過氧化物酶呈陽性原始細胞與AML-M7中呈陽性細胞並不是同一種細胞,相比較而言AMF中的原始細胞處於更早階段,具有向多種方向分化的潛能。另一種可能是AMF中的原始細胞可以同時表達多系抗原,部分表達巨核系抗原。因此AMF有向其他方向轉化的可能,最終演變為髓系其他類型的白血病包括AML-M7。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學者認為,AMF實非獨立的臨床病理學實體,而應劃入以下兩組疾病之中:如果原始細胞<30%,診斷為纖維增生型MDS;如果原始細胞≥30%,即應劃入AML-M7。根據最近WHO的意見,AML實系伴骨髓纖維化的急性白血病,尤其是AML-M7、治療相關AML,以及MDS相關AML三者特點的重疊。也有人認為,纖維增生型MDS、AMF及AML-M7為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三者相互聯系,相互轉化。此外,先後有多位研究者報告6例AMF患者轉變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提示AMF可能累及的是更早期的全能幹細胞。
三.治療
因為AMF臨床上相對罕見,病程急進,造成在治療方面難以充分觀察。Ketsueki報告以BHAC-AMP聯合化療方案治療1例AMF患者獲得緩解,並有個別報道以小劑量阿糖胞苷(Ara-C)治療獲得短暫療效,但大多數文獻認為傳統的化療葯物難以獲得滿意療效。List和Kummet採用重組人干擾素治療2例AMF,可在短期內減輕骨髓纖維化程度,但1例停葯後即反復,另1例停葯後維持了6個月也復發。我們以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常規方案HA和MAE治療本例患者獲得了滿意的療效,但維持的時間也很短,說明AMF病情凶險,治療棘手,自然病程不長,患者多在一年內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多家移植中心報道,異基因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特發性骨髓纖維化、纖維增生型MDS、伴骨髓纖維化的AML包括M3、M7等均已取得滿意療效,骨髓纖維化獲得逆轉,這可能為我們將來治療AMF指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骨髓纖維化(Myelofibrosis,MF)簡稱髓纖,是一種由於骨髓造血組織中膠原增生,其纖維組織嚴重地影響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種骨髓增生性疾病,原發性髓纖又稱「骨髓硬化症」、「原因不明的髓樣化生」。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纖維組織增生,以及主要發生在脾、其次在肝和淋巴結內的髓外造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幼粒-幼紅細胞性貧血,並有較多的淚滴狀紅細胞,骨髓穿刺常出現干抽,脾常明顯腫大,並具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硬化。
本病多數起病緩慢,早期可無任何症狀,其後逐漸出現疲乏,盜汗,心慌,蒼白,氣短等虛弱症狀及腹痛、腹塊、骨痛、黃疸等。本病多數進展緩慢,病程1~30年不等,一般自然病程平均5~7年,部分可轉變為急性白血病。少數表現急性骨髓纖維化,其病程短且凶險,多於一年內死亡。本病屬少見疾病,發病率約0.2/10萬~2/10萬人口。發病年齡多在50~70歲之間。
本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者病因未明,繼發者可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 、骨結核、佝僂病、骨髓炎以及苯、氟等化學物質中毒。骨髓纖維化臨床表現以貧血及肝脾腫大為特徵,故屬於中醫經典所載「積聚」、「虛勞」范疇。
,
【病因】
尚未闡明,一些學者認為骨髓纖維化是由於某中異常刺激使造血幹細胞發生異常反應,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甚至新骨形成,骨髓造血組織受累最終導致造血功能衰竭。
【分型】
MF主要病理改為骨髓纖維化及脾、肝淋巴結的髓外造血。骨髓纖維化的發生是由中心逐向外周發展,先從脊柱、肋骨、骨盆及股骨、肱骨的近端骨骺開始,以後逐步蔓延至四肢骨骼遠端。
1)
早期全血細胞增生伴輕度骨髓纖維化期骨髓細胞呈程度不一的增生。紅、粒、巨核細胞系均增生,以巨核細胞最明顯。脂肪空泡消失,網狀纖維增多,但尚不影響骨髓的正常結構。造血細胞佔70%以上,骨髓基質以可溶性膠原蛋白增加為主。
2)
中期骨髓萎縮與纖維化期纖維組織增生突出,占骨髓的40%~60%,造血細胞佔30%,巨核細胞仍增生。骨小梁增多,增粗,與骨髓相鄰部位有新骨形成。各個散在造血區域被由網狀纖維、膠原纖維、漿細胞和基質細胞形成的平行束狀或螺旋狀物質分隔。
3) 晚期骨髓纖維化和骨質硬化期
MF終末期。以骨質的骨小梁增生為主,占骨髓的30%~40%。纖維及骨質硬化組織均顯著增生,髓腔狹窄,除巨核細胞仍可見外,其他系造血細胞顯著減少。此期骨髓基質成分中聚合蛋白為主,主要表現纖維連接蛋白,外連接蛋白和TENASCIN分布增加。
【臨床表現】
其病大多隱匿,進展緩慢。許多病人常於症狀出現數月或數年後才確診。最多見的為疲乏、體重減輕及巨脾壓迫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初,全身情況尚好,逐漸出現脾增大、代謝亢進、貧血加重的症狀,晚期可有出血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有:
1)
脾、肝腫大脾大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發生率幾乎100%。偶爾病人自己發現左上腹有一腫塊或體檢時被發現。有人認為脾大程度與病程有關,脾肋下每1CM代表一年病程。由於脾大,常感覺腹部飽滿或沉重壓迫。脾觸之堅實,一般無壓痛;但如脾增大太快,可因脾局部梗死而發生局部疼痛,甚至可以聽到摩擦音。
2) 全身性症狀 中晚期病人大多有乏力、體重減輕、怕熱、多汗等症狀。食慾一般或減退。晚期消瘦尤為明顯。
3) 貧血早期既有輕度貧血,隨血紅蛋白下降逐漸加重,晚期面色蒼白、疲乏、無力、體力活動後氣促、心悸等症狀較明顯。
4) 出血症狀早期血小板計數增高或正常,無出血症狀。晚期血小板減少,皮膚常出現紫癜或瘀斑,可有鼻衄。
5) 其他少數病人可有不明確的骨痛。很少數病人因血尿酸增高而發生繼發性痛風性關節炎。
【診斷標准】
國內診斷標准:
1、脾明顯腫大;
2、外周血可見幼稚細胞和有核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有數量不一的淚滴樣紅細胞,病程中可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和減少;
3、骨髓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
4、脾、肝、淋巴結病理切片顯示纖維組織明顯增生。
診斷IMF須具備第五項再加其餘4項中任何2項並能除外繼發性MF。
【常規治療】
由於骨髓纖維化發病隱襲,病情進展緩慢,在疾病早期如症狀不明顯,貧血和脾腫大均不嚴重時,一般無須特殊治療或對症治療。骨髓纖維化的治療要根據病情、病程不同而選擇。
1、雄性激素可以加速骨髓中紅細胞的成熟及釋放,使貧血減輕,一般需3個月以上常用葯物:
①康力龍2~4mg/次,每日3次,口服;
②達那唑0.2mg/次,每日3次;
③丙酸睾丸酮50~100mg/次,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
2、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抑制抗原抗體反應,使脾內的紅細胞破壞減少或抑制免疫復合
物激發的紅細胞的免疫性破壞,並可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對合並溶血或出血的患者可以應用,一般選用潑尼松40~60mg/日,2~3周後逐漸減量,可使出血症狀減輕或輸血次數減少。
3、化療葯物對骨髓造血組織有抑製作用,適用於巨脾,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過高的病例。可選用馬利蘭2~4mg/日或羥基腺0·5~1·0/日。中葯可緩解化療出現的系列副作用。
【預後與轉歸】
本病進展緩慢,病程長短不一,1~20年不等,中位生存期為3~8年不等,少數人可生存10年以上,年齡超過60歲,巨脾、白細胞大於30×109/L和小於4×109/L,血紅蛋白100g/L或血小板減少者、Ph(+)、--7、7q-染色體核型異常者,骨髓活檢示骨髓萎縮、纖維化或硬化者,預後較差。最常見的死因為心衰,出血或血栓,反復感染和急性白血病,約20%患者最後可轉化為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8、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用干擾素和羥基脲能活多久
使用干擾素+小化療獲得緩解的慢粒病人復發率非常高,大多數病人都在1年內復發,所以獲得緩解後應考慮移植
至於吃格列衛,相信你也知道它的價格,貴的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