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瘤細胞標記指數

骨髓瘤細胞標記指數

發布時間:2021-03-22 06:59:53

1、BrdU檢測細胞增殖的方法有哪些?

細胞增殖的檢驗方法:BrdU標記法

1、細胞以1.5×105 /ml細胞數接種於直徑35ml培養皿中(內放置一蓋玻片),培養1天,用含0.4%FCS培養液同步化3天,使絕大多數細胞處於G0 期。

2、終止細胞培養前,加入BrdU(終濃度為30μg/L),37℃,孵育40min。

3、棄培養液,玻片用PBS洗滌3次。

4、甲醇/醋酸固定10min。

5、經固定的玻片空氣乾燥,0.3%H2 O2 -甲醇30min滅活內源性氧化酶。

6、5%正常兔血清封閉。

7、甲醯胺100℃,5min變性核酸。

8、冰浴冷卻後PBS洗滌,加1抗即抗小鼠BrdU單抗(工作濃度1:50),陰性對照加PBS或血清。

9、按ABC法進行檢測,蘇木素或伊紅襯染,在顯微鏡下隨機計數10個高倍視野中細胞總數及BrdU陽性細胞數,計算標記指數(LI)。

2、多發現骨髓瘤(lag)『冒姻刑

多發性骨髓瘤中的冒煙型骨髓瘤,會出現貧血、出血、肝脾大。身體較弱,伴有胸悶,重度肺動脈等症狀。
對冒煙型骨髓瘤目前一般認為不需要化療,但應密切隨診。當冒煙型骨髓瘤發展為進展性骨髓瘤時,再予化療。
冒煙型骨髓瘤發展為進展性骨髓瘤的中位時間約為26個月。短者僅10個月左右,長者61個月後方發展為進展性骨髓瘤。檢測冒煙型骨髓瘤是否向進展性骨髓瘤發展的靈敏指標是漿細胞標記指數(PCLI)。冒煙型骨髓瘤的PCLI<O.8%,若其PCLI>O.8%,則表明向進展性骨髓瘤發展。在臨床實踐中,通常應用患者有無MM相關臨床症狀和M蛋白增長水平,作為判斷冒煙型骨髓瘤是否發展為進展性骨髓瘤的標准。
中葯控制,中西醫結合,中葯在治療上也佔比較中葯的位置。

3、求BrdU法測細胞周期的詳細步驟及資料來源,急@

我覺得 EDU 和 MTT 都要簡單些、速度還快,推薦
MTT:
(1)單細胞懸液接種於96孔培養板;103-104細胞/孔,每孔培養基總量200微升(96孔培養板每孔容積370微升),37℃、5%
CO2培養箱中培養一段時間(根據實驗目的決定培養時間)
(2)加入2毫克/毫升的MTT液(50微升/孔);繼續培養3小時。
(3)吸出孔內培養液後,加入DMSO液(150微升/孔),將培養板置於微孔板扳盪器上振盪10分鍾,使結晶物溶解。
(4)酶標儀檢測各孔OD值(檢測波長570納米)。記錄結果,繪制

這個是EDU,http://www.bioon.com.cn/news/showarticle.asp?newsid=14929&typename=

再給你推薦個 連接,基本的生化實驗都有了,可以看看 很不錯http://wenku.baidu.com/view/5d29973143323968011c92da.html

4、Br檢測細胞周期結果如何用Flow J分析

細胞增值的檢驗方法:Br標記法1、細胞以1.5*105/ml細胞數接種於直徑35ml培養皿中,培養一天,用含0.4%FCS培養液同步化三天,使絕大多數細胞處於Go期。2、終止細胞培養前,加入Br,37℃孵育40min。3、棄培養液,波片用PBS洗滌3次。4、甲醇/醋酸固定10min。5、經固定的波片空氣乾燥,0.3%H2O2-甲醇30min滅活內源性氧化酶。6、5%正常兔血清封閉。7、甲醯胺100℃,5min變性核酸。8、冰浴冷卻後PBS洗滌,加1抗即抗小鼠細胞增值的檢驗方法:Br標記法1、細胞以1.5*105/ml細胞數接種於直徑35ml培養皿中,培養一天,用含0.4%FCS培養液同步化三天,使絕大多數細胞處於Go期。2、終止細胞培養前,加入Br,37℃孵育40min。3、棄培養液,波片用PBS洗滌3次。4、甲醇/醋酸固定10min。5、經固定的波片空氣乾燥,0.3%H2O2-甲醇30min滅活內源性氧化酶。6、5%正常兔血清封閉。7、甲醯胺100℃,5min變性核酸。8、冰浴冷卻後PBS洗滌,加1抗即抗小鼠Br單抗,陰性對照加PBS或血清。9、按ABC法進行檢測,蘇木素或伊紅襯染,在顯微鏡下隨機計數10個高倍視野中細胞總數及Br陽性細,數,計算標記指數。r單抗,陰性對照加PBS或血清。9、按ABC法進行檢測,蘇木素或伊紅襯染,在顯微鏡下隨機計數10個高倍視野中細胞總數及Br陽性細,數,計算標記指數。

5、乳腺浸潤性導管癌 免疫組化ER(3+),PR(3+),Her-2(-), P63、CK5/6顯示導管肌上皮細胞缺失,Ki67標記指數9%

沒有介紹淋巴結轉移情況,根據目前資料看情況不算嚴重。ER,PR都是強陽性,說明對版內分泌治療比較敏感權,效果會比較好。病理級別也較低,Her-2還是陰性。說明惡性程度低。應積極配合治療。完善化療和內分泌治療,會有良好的預後。

6、免疫組化:cd68+,actin+desmin+,ki-67標記指數約10%-60%是什麼意思? 有沒有這方面的專家,給推薦以下!

沒有病理診斷情況下單獨的免疫組化沒有任何臨床病理學意義!

7、多發性骨髓瘤怎麼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MM)是骨髓內漿細胞異常增生的一種惡性腫瘤。由於
骨髓中有大量的異常漿細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壞,又因血清中出現大
量的異常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現本周氏蛋白,引起腎功能的損害
,貧血、免疫功能異常。 MM起病徐緩,早期可數月至數年無症狀。出
現臨床症狀繁多,常見貧血、骨痛、低熱、出血、感染、腎功能不全,
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髓組織浸潤、M球蛋白比例異常增高,從而導致
肝脾淋巴結腫大、反復感染、出血、高粘綜合征、腎功能衰竭等。
MM的發病年齡多見於中年和老年,以50-60歲之間為多,男性多
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2:1。MM在所有腫瘤中所佔比例為1%,占血液腫
瘤的10%。本病的自然病程為0.5-1年,經治療後生存期明顯延長或長

期「帶病生存」。

【病因】

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可能的病因有電離輻射、接觸工業或農業毒物,與慢性感染、慢性抗原刺激
有關,還可能與遺傳有關,以及與IL-6等細胞因子有關。日本原子彈爆炸後倖存者中,骨髓瘤的發病
率與死亡率均有增加。本病可發生於慢性骨髓炎、腎盂腎炎、結核病、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基礎上,因為長期慢性感染可表現為淋巴-網狀系統增生,自身免疫反應及高丙種球蛋白血症。

【分型】

1.一般分型,可分為5型:(1)孤立型;(2)多發型;(3)彌漫型;(4)髓外型;(5)白
血病型。
2.根據免疫球蛋白分型
(1)IgG型:多見,佔50%-60%,易感染,高鈣血症和澱粉樣變較少見。
(2)IgA型:佔25%,高鈣血症明顯,合並澱粉樣變,出現凝血異常及出血傾向機會較多,預後
較差。
(3)IgD型:很少見,僅佔1.5%,瘤細胞分化較差,易並發漿細胞性白血病,幾乎100%合並腎功
能損害,生存期短。
(4)IgM型:少見,易發生高粘滯血症或雷諾氏現象。
(5)輕鏈型:佔20%,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並腎功能衰竭和澱粉樣變性,預後很差
(6)IgE型:很罕見。
(7)非分泌型:佔1%以下,血與尿中無異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漿細胞增高,有溶骨改變或彌
漫性骨質疏鬆

【臨床表現】

MM起病徐緩,可有數月至十多年無症狀期,早期易被誤診。MM的臨床表現繁多,主要有貧血、骨
痛、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經症狀、高鈣血症、澱粉樣變等。
症狀:
(一)MM瘤細胞浸潤表現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細胞,使骨質溶
解、破壞,骨骼疼痛是最常見早期出現的症狀,約佔70%,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於瘤細胞對
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處骨折同時存在。
2.貧血和出血 貧血較常見,為首發症狀,早期貧血輕,後期貧血嚴重。血小板減少,出血症
狀多見、皮膚粘膜出血較多見,嚴重可見內臟及顱內出血。
3.肝、脾、淋巴結和腎臟浸潤 肝、脾輕度、中度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骨髓瘤腎。
4.其他症狀 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後期可出現肢體癱瘓、嗜睡、昏迷、復視、失明、視力減退。

(二)骨髓瘤細胞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狀
1.繼發感染 感染多見於細菌,亦可見真菌、病毒,最常見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
症,病毒性帶狀庖疹也可見。
2.腎功能損害 50%-70%病人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高
磷酸血症、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結石。
3.高粘滯綜合征 約為2%-5%發生率,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並可突發暈厥、意識障礙。多
見於IgM型MM。
4.澱粉樣變 發生率為5%-10%,常發生於舌、皮膚、心臟、胃腸道等部位。
(三)漿細胞性白血病 符合外周血漿細胞數大於20%,肝脾腫大,白細胞數大於15×109/L,則為
漿細胞白血病。

體征: Ⅱ、Ⅲ期病人見貧血貌,瞼結膜蒼白,有或無淋巴結腫大
,心率增快,肝脾輕、中度腫大,胸骨、肋骨、腰椎骨等部位壓痛,或
骨局部觸及骨腫塊,或有病理性骨折,伴出血可見皮膚瘀點瘀斑,伴肺
部感染時,常有濕啰音。
常見並發症: 主要有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腎功能衰竭、
病理性骨折。

【診斷標准】

1.骨髓中漿細胞>15%,並有異常漿細胞(骨髓瘤細胞)或骨髓活檢為漿細胞瘤。為主要的診斷
依據。
2.血清中出現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D>2.0g/L;
IgE>2.0g/L;IgM>15g/L或尿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輕鏈排出>1g/24小時。
3.無其他原因的溶骨病變或廣泛性骨質疏鬆。

【常規治療】

(一) 化療 一般採用各種聯合化療方案,初治病人可以選用各方案;在化療取得完全緩解後,
用VCAP、MEPP方案。 MM聯合化療方案.MM患者多年老體弱,全身情況差,過分化療並無益處。
(二) 對症治療
1.感染 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
2.高鈣血症 增加補液量,多飲水使尿量每日>2000ml,促進鈣的排泄。
3.高尿酸血症 大量補液,口服或靜脈注射碳酸氫鈉,別呤醇100ml/次。
4.貧血 可運用雄性激素。
5.腎功能衰竭
(三) 放射治療 能使腫塊消失,解除局部疼痛,照射200-300cGy骨痛可以減輕。
(四) 干擾素 大劑量α-干擾素能抑制骨髓細胞瘤的增值。臨床應用干擾素聯合化療的方法治
療本病,能提高化療化療的完全緩解率。用法:(3~5)×10,6單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用4-6周.

【預後與轉歸】

多發性骨髓瘤的預後,未經治療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位6個月,化療後的中位生存期為3年。經綜合
治療後中位生存期可達到5-10年,甚至更長。生存期與年齡,分型,分期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目前影響MM預後的因素有:
(1)漿細胞標記指數;
(2)β2-漿細胞幼稚程度;
(3)微球蛋白水平;
(4)血漿中IL-6效價,可溶性IL-6受體水平;
(5)血漿乳酸脫氫酶水平;
(6)C反應蛋白水平
(7)患者年齡;
(8)血漿單克隆蛋白含量;
(9)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水平;
(10)是否能避免多葯耐葯現象的出現,如「活性植物療法」的使用及植物葯物應用。

【難點與對策】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進展性的疾病,應用化療治療取得緩解後,大多數病人都會復發,且一部分
病人對原先的化療葯物產生了耐葯,加大劑量並不能使患者再次獲得緩解,反而容易對骨髓產生抑制
,並發感染,或出現肝功能損害,疾病終末期的病人,貧血進行性加重,出血,腫瘤細胞增長加快,
多部位的溶骨性改變,出現腎功能衰竭,此時患者對化療反映很差,生存期只有幾個月。故關於本病
的多葯耐葯,尋求新的有效葯物,延長緩解期,延緩疾病的進展,以及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等一
系列問題成為我們治療上的難點。
難點之一:關於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診斷問題
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復雜,誤診率很高,患者就診時的主訴
各不相同,首診的科室較多,臨床醫生常常錯誤的根據單一的症狀而診
斷為某一病,引起誤診,文獻中綜合統計2547例MM誤診率高達69.1%。
另外實驗室檢查中,某些特異性檢查陽性率不高,這也是一個原因。故
臨床醫生應該對40以上病人出現不明原因腰痛,骨關節疼痛或骨質疏鬆
,不明原因貧血,蛋白尿,以及反復腹部感染,引起高度重視並做相應
的檢查,如血尿免疫電泳,骨髓穿刺檢查,以及頭顱,骨盆等部位X線
攝片。從而提高早期診斷率,減少誤診率,對延長生存期有很好的作用

難點之二:關於難治性或復發性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問題 多發性骨髓瘤易出現對多種化療葯物耐
葯即所謂的多葯耐葯(MDR),一旦出現MDR,增加了治療難度,MDR是提高骨髓瘤患者治療效果的最顯
著障礙。由於MDR的存在,使MM成為難治性或復發性MM,這類患者的治療非常棘手。治療對策包括採用
積極的中醫葯治療。中醫葯治療可貫穿於MM治療的全過程,臨床研究表明,活性植物葯材對MM的有效
治療是通過多靶點、多層面而達到治療效果。而對植物葯材有效的病例很少出現耐葯現象,有些學者
認為,對MM的治療植物葯材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有著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獨特療法】

我院運用腎、脾、骨髓三經同治的「非輸血非化療免疫平衡療法」,結合現代高科技的基因療法
成功的研製出「龜鹿生血湯」、「再障1-8」、「犀角地黃素」、「青黃散」、「血小板特效1號」系
列化方劑;打破了白血病靠化療,貧血靠輸血的傳統療法,以見病思源,治病求本、標本兼治等理論
,採取獨特的配方興奮骨髓,運用「清毒換髓法」和「活血化瘀法」「基因療法」三聯法改善骨髓造
血微環境與微循環,恢復造血幹細胞功能,誘導不正常的幼稚細胞分化凋亡,使造血幹細胞有一個理
想的生存環境而恢復功能,血象逐步恢復正常。而針對臨床上白血病前期病變即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的早期症狀不典型或根本無明顯和體征提出了,清髓生血「的理論,清理骨髓毒素,糾正骨髓病態造
血,刺激骨髓造血,同時結合」扶正祛邪「的治療方法,使「扶正不留邪,邪去不傷正」有效地防止
了MDS向白血病的進一步惡化。再障是骨髓勞損造成的生血功能障礙,而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臟,腎
精虧損,則骨髓不充,髓虛則精血不能復生,但單純補腎往往效果不好,這是因為脾腎有先後天依賴
關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既所謂先天滋後天,後天養先天,在補腎的同時加用建脾葯如黃芪,白術
,甘草,茯苓等其療效更加明顯。我們在臨床中還發現活血化瘀葯具有改善造血微環境和調節免疫作
用,能清除髓海瘀阻而有利於血細胞的再生,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在應用補腎建脾葯效果不佳而又
無明顯出血傾向的病例,加用活血化瘀葯往往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

【典型病例】

許文君,女, 63歲,福建省廈門市,郵編:361012。
患者1999年2月份因「腰骶、右髖部疼痛伴乏力二月余,加重並胸悶氣短3天」之主訴經廈門市醫
院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其後進行放化療獲部分緩解,六次化療後效差,骨髓造血受抑嚴重,白
細胞在0.7~2.1×109/L 間變化,疼痛部位增多且加重,體質下降、厭食、夜難寢。家屬考慮到化療
只能降低瘤細胞,停後易復發且老人身體已被催垮,胃腸反應重的現實情況。於2000年1月經治癒患者
介紹來我院就診時全身呈遊走性刺痛,腰骶部疼痛劇烈,強迫半卧位,服「曲馬多」疼稍可減輕。重
度乏力、四肢沉困、心悸、氣短、咳嗽、胸悶、盜汗,食納差,腕脹,小便色黃,夜尿頻,心煩、多
夢、口乾思飲,午後至夜間體溫37.3~38.9℃。血象:WBC2.9×109/L、RBC 2.44×1012/L、
HGB62g/L、PLT69×109/L。胸部X線檢查:左側胸腔積液。原病理切片:小細胞肉瘤(漿細胞瘤)(骶
尾骨病灶組織高惡度性)。ECT:骶尾部、髂骨、腰L4-5椎體、左側4-6前肋多部位骨質穿鑿、疏鬆樣
低密度破壞灶。診斷:多發性骨髓瘤(IgG型),中醫診斷:骨痹 懸飲. 患者診斷明確,多次化療
後已對放化療產生耐葯,毒副作用蓄加,正虛愈損,脾失健運、肺失宣降,痰濁形成,痰濕瘀阻,出
現骨髓嚴重受抑、胸腔積液、疼痛出現。經我院博士專家組會診後給予「中葯+基因療法」特殊治療半
月時腰骶部疼痛明顯減輕,胸肋部疼痛消失,胸水減少,胸悶氣短、咳嗽盜汗現象基本消失,食慾增
加,精神及夜休好轉,一月時查血象:WBC4.2×109/L、HGB108g/L、PLT103×109/L、N67%,L31%,
X線胸片示:左側胸腔積液消失。第二療程治療中機體全面好轉。第四療程結束仍持續完全緩解,停止
化療,ECT示「原多部位骨質破壞灶骨密度基本恢復性改變」,患者自我獨立生活,無任何不適症狀。
階段性鞏固後,患者至今如常人生活,獲臨床治癒。

戴勛,男,19歲,山西省運城市人。郵編:044000。患者於1999年2月份因「骶尾骨,雙足部疼痛,麻
木伴乏力兩個月,加重並胸部,腰部疼痛半月」經過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其
後進行放化療,數次化療療效不佳,骨髓造血受抑制嚴重,。2004年一月經介紹來我院就診時,全身
呈遊走性刺痛,腰骶部疼痛加重,半卧位,負重時加重,服「曲馬多」時稍減輕。心悸,氣短,咳嗽
,胸悶,盜汗,食慾差,尿液色黃,夜尿頻,多夢。查血象:WBC2900,Hb62克/L。胸部X線檢查:左側
胸腔積液。原病理切片:小細胞肉瘤(漿細胞瘤),ECT:骶尾部,髂骨,腰L4-5椎體,左側4-6前肋多
部位骨質破壞灶。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並發胸腔積液,給予中葯治療一月後原腰部疼痛明顯減輕,
胸肋部疼痛消失,胸悶氣短,咳嗽盜汗現象基本消失,食慾增加,精神好轉。2月9日血象:
WBC4200,Hb108g/L,N67%,L31%,X線胸片示:左側胸腔積液消失。三個月後ECT示「原多部位骨質破壞
灶骨密度大多數恢復性改變「。患者自我獨立生活,無任何不適症狀。階段性鞏固後,患者至今如常
人生活,臨床治癒。

8、老年多發性骨髓瘤進程

老年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療進展

多發性骨髓瘤(MM)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據國外文獻統計,MM確診的中位年齡為70歲,35%患者小於65歲,28%為65至74歲,37%為75歲以上[1]。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患者數目隨之增加,MM的發病人數逐年增加。。
1 老年MM的治療原則
在無症狀MM的治療中,尚無證據提示早期干預能給患者帶來益處。對於症狀性MM應當立即開始治療。有症狀MM常伴有終末期器官損害(CRAB):C:高鈣血症(>11.5mg/dl);R:腎功能衰竭(血清肌酐>1.73mmol/L);A:貧血(血紅蛋白<10g/dl或>2g/dl但低於正常下限);B:骨病(溶骨性病變,嚴重的骨質減少及病理性骨折)。復發的MM再治療的指征是指MM疾病進展伴CRAB;如果沒有CRAB但M蛋白於2月內加倍也需要治療。
由於年齡大於65歲患者已不具備移植條件,所以將65歲作為MM自體幹細胞移植的截點。但生理年齡往往與實際年齡不符。對臨床狀況優良患者應考慮行降低強度的自體移植(馬法蘭100mg/m2,Mel100)。對年齡介於65與75歲之間患者,推薦使用全劑量化療,而75歲以上或年輕並發症嚴重(嚴重的心,肺,腎或肝功能障礙)的患者應適當減量,採用降低劑量的化療。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4級以上血液學毒性或3級以上非血液學毒性)治療應立即停止。當嚴重不良反應緩解或降至1級以下時,應以適當減低的劑量重新開始治療。
老年MM的治療是否應該考慮預後因素仍有爭議。以國際分期系統(ISS)將MM分為3期。ISS各期患者伴FLC比值異常者危險分層相應增加。FISH檢出的細胞遺傳學異常中,盡管del13合並del17或t(4;14)與不良預後相關,但是單獨發生del13並未提示不良預後。FISH檢測到的del17或t(4;14)或t(14;16)預後較差,t(11;14)則未提示預後不良,超二倍體與較好預後相關。
2 治療方案的選擇
2.1 新葯為基礎的治療
多年來,年齡大於65歲老年患者或不適宜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的年輕患者的常規治療為馬法蘭聯合潑尼松(MP)。一組平均年齡為72歲隨機研究[2]比較了MP與沙利度胺聯合地塞米松(TD),結果發現:與MP組比較,TD組非常好部分緩解(VGPR)及以上的緩解率(26%vs13%;P=0.006)及部分緩解率(PR)(68% vs 50%;P=0.002)均高於MP組。至疾病進展時間(TTP)(21.2vs29.1月;P=0.2)及PFS(16.7vs20.7月;P=0.1)大體相似,但總生存期(OS)TD組較MP組明顯縮短(41.5vs49.4月;P=0.024)。TD組的毒性較大,75歲以上基礎狀態不佳的老年患者表現尤為明顯。在前12個月的治療中,患者因非骨髓瘤相關死亡人數TD組為MP組的2倍。針對年輕MM患者(平均年齡為64歲)進行的另一項研究[3]表明,無論緩解率(63% vs 46%,P<0.001)或至疾病進展時間(22.6 vs 6.5月,P<0.001),TD組較大劑量地塞米松單用組有明顯優勢。TD組3~4級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高(79.5% vs 74.2%,P<0.001)。盡管TD的療效優於大劑量地塞米松單葯化療,但與MP方案相比在PFS及OS方面仍缺乏優勢,提示TD對那些不適宜大劑量化療及自體幹細胞移植的初診患者並非最佳選擇。
雷利度胺聯合大劑量地塞米松與大劑量地塞米松單用[4]相比,可產生較高的完全緩解率(CR)(22.1% vs 3.8%)及1年無進展生存(PFS)(77% vs 55%,P=0.002);雷利度胺聯合低劑量地塞米松(Rd)2年OS較RD延長(87% vs 75%,P<0.001),且不良反應減少。65歲以上老年患者中上述優勢尤為顯著,表明:Rd方案仍可作為老年患者的理想選擇[5]。
MP聯合沙利度胺方案(MPT)與MP方案進行比較,MPT組³VGPR(42%~76% vs 28%~48%)以及PFS(14~27.5月 vs 10~19月)均高於MP方案。然而僅有2項研究提示MPT組OS延長(45.3~51.6月 vs 27.7~32.2月)。盡管MPT方案可能會增加3~4級非血液學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如神經系統毒性,感染,心臟毒性及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但75歲及其以上老年患者對沙利度胺能夠較好耐受。在預防性應用伊諾肝素後,DVT的發病率由20%降至3%[6]。
為比較不同抗凝劑的差異,義大利GIMEMA的一項Ⅲ期臨床試驗[7],前瞻性比較低分子量肝素(LWMH)、華法令(1.25mg/d)或低劑量阿斯匹林作為初診MM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的預防用葯。低劑量華法令產生VTE的風險為3.9%,LWMH為4.5%,阿斯匹林為5.5%。患者發生VTE的概率與預防性應用抗凝劑、誘導治療及年齡之間無顯著聯系。對有VTE風險患者,LMWH,華法令及阿斯匹林可有效預防血栓。
硼替佐米聯合MP(VMP)與標准MP方案比較[8],VMP方案在PR(71% vs 35%),CR率(30% vs 4%;P <0.001),TTP(24月 vs 16.6月,P <0.001)及3年OS(72% vs 59%,P =0.0032)等各方面均有顯著改善。在7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也能出現同樣的優勢。外周神經炎(13% vs 0%)、胃腸道並發症(20% vs 5%)及乏力(8% vs <1%)等表現VMP組較MP組明顯增多。較之MP組,VMP組感染帶狀皰疹的病患數目也高很多(14% vs 4%),預防性應用阿昔洛韋可將發病率降至3%。
VMP與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聯合潑尼松(VTP)比較[9],兩者的PR,TTP以及OS的差別不明顯,但VTP方案導致3~4級非血液學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大,包括心臟毒性(8.5% vs 0%, P <0.001),血栓栓塞事件(4%vs <1%)及周圍神經炎(9% vs 5%),從而使治療中止的發生率增高(17% vs 8%, P = 0.03)。VMP組比VTP組患者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症(37% vs 21%, P =0.003),血小板減少症(22% vs 12%, P =0.03)及感染(7% vs <1%, P =0.01)的風險要高。盡管兩組的療效相同,但患者較易耐受VMP。
MP聯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VMPT)與VMP比較[10]:VMPT組有較高的VGPR(55% vs 45%, P<0.001)及CR率(39% vs 21%, P <0.001);尚待進一步隨訪觀察兩種方案PFS及OS。。兩組的常見不良反應(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周圍神經病變及感染)的發病率大致相似。當硼替佐米的標准輸注劑量由每周2次(1.3 mg/m2 ,第1, 4, 8, 11天)降至每周1次(1.3 mg/m2 ,第1, 8, 15, 22天)後,3~4級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顯著降低,VMPT組由24%降至6%,而VMP組由14%降至2%;VMP組CR率由27%降至20%,而VMPT組則相反(36% vs 39%)。若長期隨訪的結果證明劑量下調並未降低患者的生存期,那麼每周1次用葯可成為大於74歲患者及年輕患者伴1級以上外周神經炎的理想選擇。
MRC進行了一項Ⅳ期試驗[11],在900例患者中評價了環磷醯胺(500 mg,第1,8,15天,每3周為一療程)聯合TD(CTD)方案與標准MP方案進行比較。CTD組的PR率(82% vs 49%)及CR率(23% vs 6%)優於MP組。由於隨訪時限較短,尚未發現PFS的差異。若CTD組PFS優於MP組,CTD可作為老年患者的標准治療方案。
一項I/II期研究[12]探討馬法蘭、潑尼松及雷利度胺聯合應用的臨床療效。患者接受MTD(馬法蘭0.18 mg/kg,潑尼松2 mg/kg及雷利度胺10 mg)可獲得PR率為81%,包括³VGPR47.6%及CR24%;中位TTP及PFS為28.5個月,2年總生存期為90.5%。3或4級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發生率為52.4%,42.3%的患者需要接受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3到4級非血液病學不良反應影響較輕,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導致的發熱(9.5%),皮疹(9.5%)及血栓栓塞(4.8%)。
2.2 降低強度的自體幹細胞移植(ASCT)
年老及有明顯並發症的患者通常不適宜進行大劑量馬法蘭200mg/m2預處理及其後的ASCT。兩項隨機研究將中等劑量馬法蘭100mg聯合ASCT與MP進行了比較。對65至70歲患者的研究顯示:ASCT組無事件生存期(EFS)及OS均優於MP組。對65至75歲患者,降低強度的ASCT產生的反應率優於MP,幾乎與MPT相當,但PFS與OS差別不大。與ASCT相比,MPT可顯著改善生存期,降低非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提示:年齡65至70歲之間患者可以應用Mel100進行移植,但對於70至75歲的患者則MPT方案更為有效。
降低強度的ASCT前聯合使用硼替佐米,脂質體阿黴素及地塞米松(PAD)進行誘導治療,移植後使用雷利度胺聯合潑尼松(LP)鞏固治療及平台期使用雷利度胺單葯(L)維持治療的療效在65至75歲患者中得到評估[13]。經PAD治療後的CR為13%,經Mel100治療後的CR為43%,移植後應用LP-L鞏固治療的CR為73%。上述數據提示:含硼替佐米方案作為誘導治療以及雷利度胺作為平台期鞏固治療的化療方案,通過連續暴露於不同的葯物來改善治療反應率。感染是最常見的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發生於PAD(16.6%)誘導後及Mel100(27.1%)移植治療期間。應用雷利度胺鞏固及維持治療,患者可以很好耐受,且無累積性或持續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或血小板減少症,無周圍神經炎,其可作為長期維持治療葯物。
3 維持治療
非ASCT或ASCT後均可以採用沙利度胺進行維持治,沙利度胺治療患者的PFS有所改善,大部分研究支持可以改善OS。維持治療期間沙利度胺中止使用的原因主要為周圍神經炎,限制該葯長期應用。雷利度胺不導致神經炎的發生,故可以作為長期維持治療的理想選擇。目前經MP或其他方案誘導化療後選用何種方案進行維持治療尚未明確。
4 老年患者的治療策略
如今老年病人有多種治療方案供選擇,特別是新葯的出現。但是選擇是應該考慮新葯方案的療效與毒性。比如,對血栓栓塞風險較高的患者,MPV方案為首選;對曾出現周圍神經炎的患者,應考慮MPR方案;並發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盡管雷利度胺經適當減量可以選用,但應選擇MPV及MPT等相對安全且易耐受方案。對體弱的極老年患者或年輕但並發嚴重肺、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方案均可選用,但建議根據臨床經驗下調葯物劑量,沙利度胺(隔日100 mg 甚或 50 mg),硼替佐米(每周一次方案)及雷利度胺(15~10 mg 甚或5 mg)[14]。
目前尚無隨機臨床試驗對比兼顧遺傳異常的方案有何優勢Mayo Clinic提出了一項以細胞遺傳學為基礎的分類方法:伴del17p,t(14;16), t(4;14),del13,亞二倍體,或漿細胞標記指數升高(>3%)等為高危;而t(11;14), t(6;14),或超二倍等為低危。對不宜進行移植的低危病人採用MPT方案,而高危患者則採用MPV方案。
5 不良反應的控制
5.1 血液學毒性
MM常見症狀之一為骨髓抑制,尤其為貧血,血小板減少症多出現於疾病終末期。中性粒細胞減少是雷利度胺及烷化劑的常見不良反應之一,血小板減少症在硼替佐米使用者中也較為常見。控制骨髓抑制需要進行支持治療及劑量調控。
5.2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對於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最需關注的是感染問題。輸注G-CSF是降低或預防粒細胞缺乏的一項安全有效措施。盡管使用G-CSF,若出現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0.5´109/L),化療應當終止。不良反應降至2級(中性粒細胞數≥1.0´109/L),下調劑量後重始下次化療。綜合參考患者年齡、病史、疾病特點及化療葯物的骨髓抑制毒性,對高危患者為預防粒細胞減少性發熱,可以預防性使用G-CSF。
5.3 貧血
骨髓瘤相關貧血通常會隨疾病的有效治療而有所改善。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可用來治療化療相關的貧血,靜脈補充鐵劑同樣助於改善療效。當血紅蛋白濃度小於90g/L時,推薦使用EPO;對伴有心臟病或難以進行日常生活的患者,可以早期(血紅蛋白100~120g/L)開始EPO治療。為避免輸血及貧血相關性症狀,EPO的使用劑量應使血紅蛋白濃度維持在110~120g/L。腫瘤患者血紅蛋白濃度大於120g/L血栓形成的風險增高。對於凝血高危患者,給予EPO前應仔細權衡利弊。
5.4 血小板減少症
出現4級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計數<25´109/L)應中止治療。至少待不良反應降至2級(血小板計數≥50´109/L)後,方可將骨髓毒性葯物減量後重始化療。
5.5 腎功能衰竭
MM病人常見腎功能受損。腎衰的發病因素包括免疫球蛋白輕鏈的聚集導致近端小管受損、脫水、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感染以及腎毒性葯物的使用。腎功能不全病人在使用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時無需調整劑量。雷利度胺可以使用,但應密切注意其對造血功能的影響,尤其在化療的前幾個療程。應參照肌酐清除率(Ccr)劑量調整:如果Ccr為30~60mL/min,推薦劑量為每天10mg;若Ccr低於30mL/min但患者不需透析,那麼推薦劑量為隔日15mg;如果Ccr低於30mL/min且需要行透析治療,推薦於透析後當日給予5mg。
5.6 周圍神經炎
周圍神經炎是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的常見不良反應。目前尚無有效葯物可減輕神經炎症狀,治療過程中迅速降低或調整葯量為最有效的處理辦法。就硼替佐米而言,出現1級伴疼痛或2級的周圍神經炎,劑量應降至1.0mg/m2;出現2級伴疼痛或3級的周圍神經炎,應立即中止用葯,待周圍神經炎症狀緩解後以0.7mg/m2的劑量重新使用;若出現4級的圍神經炎,應立即停用。對於沙利度胺,若出現復雜的感覺障礙伴疼痛,運動障礙或干擾日常活動應立即減量或停用。若出現1級周圍神經炎,維持原量;2級,劑量減半;3級,停用,待其緩解至1級,減量後恢復使用[15]。
5.7 DVT
選擇抗栓劑時考慮如下危險因素:個性化危險因素(年齡,肥胖,VTE病史,中心靜脈導管置入,並發症諸如心臟病、慢性腎病,糖尿病,感染,制動,外科手術及先天性血栓形成傾向),骨髓瘤相關性風險(診斷依據中各項指標及高粘血症),治療相關性風險(大劑量地塞米松,多柔比星或多葯化療)。阿斯匹林用於無危險因素或僅有一項個性化或骨髓瘤相關危險因素的患者。LMWH或華法令用於存在至少兩項個體化或骨髓瘤相關性危險因素及所有使用大劑量地塞米松或多柔比星或多葯化療的患者。

9、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的預後

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的預後,未經治療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位6個月,化療後的中專位生存期為3年。經綜合治療屬後中位生存期可達到5-10年,甚至更長。生存期與年齡,分型,分期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影響多發性骨髓瘤腎病預後的因素有:
(1)漿細胞標記指數;
(2)β2-漿細胞幼稚程度;
(3)微球蛋白水平;
(4)血漿中IL-6效價,可溶性IL-6受體水平;
(5)血漿乳酸脫氫酶水平;
(6)C反應蛋白水平(7)患者年齡;
(8)血漿單克隆蛋白含量;
(9)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水平;
(10)是否能避免多葯耐葯現象的出現,如「活性植物療法」的使用及植物葯物應用。

與骨髓瘤細胞標記指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