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位好人回答一下:多發性骨髓瘤診斷?脾功能亢進診斷標准?反應性組織細胞增生症骨髓象改變?血檢的
1.診斷MM要求具有至少1項主要標准和1項次要標准,或者具有至少3項次要
標准而且其中必須包括⑴項和⑵項。病人應有與診斷標准相關的疾病進展性症狀。
2. 主要標准:
⑴骨髓漿細胞增多(>30%)
⑵組織活檢證實有漿細胞瘤
⑶M-成分:血清IgG>3.5g/dL或IgA>2.0g/dL尿本周蛋白>1g/24h
3. 次要標准:
⑴骨髓漿細胞增多(10~30%)
⑵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於上述水平
⑶有溶骨性病變
⑷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IgM<50mg/dL
診斷脾功能亢進有賴於以下各項指標:
(一)脾臟腫大; 幾乎大部分病例的脾臟均腫大。對於肋下未觸到脾臟者,應進一步通過其它檢查,證實是否腫大。應用99m鍀、198金或113m銦膠體注射後脾區掃描,有助於對
脾
脾臟大小及形態的估計。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也能測定脾大小及脾內病變。但脾腫大與脾功能亢進的程度並不一定成比例。
(二)血細胞減少; 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可以單獨或同時減少。一般早期病例,只有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晚期病例發生全血細胞減少。
(三)骨髓呈造血細胞增生象; 部分病例還可同時出現成熟障礙,也可能因外周血細胞大量被破壞,成熟細胞釋放過多,造成類似成熟障礙象。
(四)脾切除的變化; 脾切除後可以使血細胞數接近或恢復正常,除非骨髓造血功能已受損害。
(五)放射性核素掃描 51Cr標記血小板或紅細胞注入體內後體表掃描,發現脾區的51Cr量大於肝臟2~3倍,提示血小板或紅細胞在脾內破壞過多。
在考慮脾亢診斷時,以前三條尤為重要。
診斷標准為:①發熱1周以上(高峰≥38.5℃);②肝脾腫大伴全血細胞減少;③肝功能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④噬血組織細胞占骨髓塗片有核細胞≥2%(或≥3%)或2500個細胞/ml骨髓液,和(或)活檢顯示累及骨髓,淋巴結,肝,脾組織。
2、診斷多發性骨髓瘤需要檢查項目有哪些
四肢的骨和關節平片、腎功能、血液生化流六項檢查
1.血清異常球蛋白增多,而專白蛋白正常或減少。尿凝溶蛋屬白半數陽性。
2.貧血多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血小板正常或偏低。
3.骨髓檢查:漿細胞數目異常增多,可伴有形態異常。
4.骨骼X線檢查可見多發性溶骨性穿鑿樣骨質缺損區或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
3、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是怎麼診斷的呢?朋友最近不舒服,去醫院查血常規和骨穿,最後醫生說是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病。
臨床症狀:貧血、感染(發熱)、出血(皮下出血等)、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實驗室診斷:以貧血為主。血液中出現M蛋白。異常免疫球蛋白根據分型某一項增高如:IgG IgA IgM IgD IgE、輕鏈型等,尿中出現本周是蛋白、血沉增快、外周血紅細胞呈緡錢狀排列、骨髓中大量出現骨髓瘤細胞等。
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主要靠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檢。骨骼的X線片可有比較典型的表現。實驗室檢查可輔助診斷.
4、骨髓瘤診斷做哪些檢查呢?
診斷標准:
1、骨髓中漿細胞大於15%並有原漿或幼漿細胞,或組織活檢證實為漿細胞瘤。
2、血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大於35g/L;IgA大於20g/L;IgM大於15g/L;IgD大於2g/L;IgE大於2g/L;尿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本周蛋白)大於1g/24h.
3、廣泛骨質疏鬆和/或溶骨病變。
符合第1和第2項即可診斷MM.符合上述所有三項者為進展性MM.診斷IgM型MM時,要求符合上述所有三項並有其他MM相關臨床表現。符合第1和第3項而缺少第2項者,屬不分泌型MM,應注意除外骨髓轉移癌,若有可能,應進一步鑒別屬不合成亞型抑或合成而不分泌亞型。
5、多發型骨髓瘤具有決定性的診斷是?
骨穿是最快最有效的診斷性方法,其他的會受醫療設備和醫生知識水平影響。
1.骨髓:出現一定比例的異常漿細胞(骨髓瘤細胞主要為原始漿細胞或幼稚漿細胞)或組織活檢證實為骨髓瘤細胞。
2.血清中出現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在血清蛋白電泳的γ區或β區或α2區出現一窄底高峰,又稱M蛋白)或尿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輕鏈(即尿本周氏蛋白)。
3.無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變或廣泛骨質疏鬆。
對於有條件的醫院應進一步作下列檢查:
(1)免疫分型:用患者骨髓進行檢查,CD10、CD19、 CD20等B細胞標記單抗、 CD38 、CD138漿細胞標記單抗表達增高。
(2)細胞遺傳學檢查:多表現為14q+、del(14)、t(11;14);
(3)β2微球蛋白:血或尿中均可升高,為預後不良的因素。特別是血的含量,不受腎功能的影響。
一 、診斷標准:
目前通用的MM診斷標准主要是標准WHO(2001)和國際MM工作組(IMWG)(2003)MM診斷標准。(一)WHO診斷MM標准(2001)
1.診斷MM要求具有至少1項主要標准和1項次要標准,或者具有至少3項次要標准而且其中必須包括⑴項和⑵項。病人應有與診斷標准相關的疾病進展性症狀。
2. 主要標准:
⑴骨髓漿細胞增多(>30%)
⑵組織活檢證實有漿細胞瘤
⑶M-成分:血清IgG>3.5g/dL或IgA>2.0g/dL尿本周蛋白>1g/24h
3. 次要標准:
⑴骨髓漿細胞增多(10~30%)
⑵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於上述水平
⑶有溶骨性病變
⑷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IgM<50mg/dL
WHO診斷標准存在的問題:它將骨髓瘤細胞的數值定為30%,如果在10-30%之間尚需符合其它標准,按照此標准會有一部分實際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無法納入診斷。
關於漿細胞的比例 盡管國內外的診斷標准都比較強調漿細胞的比例在診斷中的重要性,但是與彌漫性生長的白血病不同,多發性骨髓瘤以局灶性生長為特點,有時單個部位的骨穿刺並不能很好地發現灶性增殖的骨髓瘤細胞,往往需要多部位穿刺。
但是這個標准並不是絕對的。常常還需要注意漿細胞的形態,如果漿細胞呈現為細胞外形不規則、胞漿染色不均勻、巨大的漿細胞伴核形不規則、葡萄狀細胞或火焰狀細胞,即使不到30%,也應考慮MM,進行M蛋白定量檢測,結合M蛋白和溶骨性損害,也可以作出MM的診斷。
(二)IMWG診斷MM標准(2003年)
國際MM工作組(IMWG)在2003年按有無器官損害將MM重新定義為有症狀、無症狀MM.這個診斷標准更為強調的是骨髓瘤相關的器官損害,如果有器官的損害,惡性漿細胞的值並不成為診斷MM的障礙。
MM相關的器官或組織損害(ROTI) (IMWG 2003年)
1.血鈣水平:血清鈣>正常上限0.25mmol/L或>2.75 mmol/L
2.腎功能不全:肌酐>173 mmol/L
3.貧血:Hb<正常低限2g/dl或<10 g/dl
4.骨損害:溶骨性骨損害或合並壓縮性骨折的骨質疏鬆
5.其它:症狀性高粘滯綜合症、澱粉樣變性、反復細菌感染(12月內發作>2次)
表3 IMWG關於 MM診斷標准(2003年)
症狀性MM
1.血或尿中存在M-蛋白
2.骨髓中有克隆性漿細胞或漿細胞瘤
3.相關的器官或組織損害(終末器官損害,包括骨損害)
無症狀MM
1.M-蛋白≥30g/L
2.和/或骨髓中克隆性漿細胞≥10%
3.無相關的器官或組織損害(終末器官損害,包括骨損害)或無症狀
二、分型:
在臨床上,根據血清中M成分的特點可把本病分為IgG、IgA、IgD、IgE、IgM、輕鏈型、雙克隆型和不分泌型等8種類型,其中以IgG型最常見,其次為IgA型。
三、分期:
Durie-Salmon分期體系以及國際分期體系(ISS)均可用。
表1 ISS分期體系
分期 ISS分期標准 中位生存期(月)
I β2-MG<3.5mg/L,
白蛋白≥35g/L 62 II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 45 III β2-MG≥5.5mg/L 29表2 Durie-Salmon分期體系
分期
Durie-Salmon分期體系
Ⅰ 血紅蛋白>l00g/L
血清鈣水平≤3.0mmol/L[12mg/dL]
骨骼X線:骨骼結構正常或孤立性骨漿細胞瘤
血清骨髓瘤蛋白產生率低:IgG<50g/L;IgA<30g/L;本周氏蛋白<4g/24h
瘤細胞數 <0.6x1012/m2體表面積
Ⅱ 不符合I和III期的所有患者
瘤細胞數 0.6-1.2x1012/m2體表面積
Ⅲ 血紅蛋白<85g/L
血清鈣>3.0mmol/L[12mg/dL]
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產生率非常高:IgG>70g/L;IgA>50g/L;本周氏蛋白>12g/24h
骨骼檢查中溶骨病損大於三處
瘤細胞數 >1.2x1012/m2體表面積
亞型
標准
A 腎功能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176.8mol/L[2mg/dL])
B 腎功能異常(血清肌酐水平≥ 176.8mol/L [2mg/dL])
鑒別診斷
1.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見於結核、傷寒、自身免疫病等,一般骨髓漿細胞不超過10%,且均為成熟漿細胞。
2.其他產生M蛋白的疾病:慢性肝病、自身免疫病、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等可產生少量M蛋白。
3.意義未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血清中M蛋白低於30g/L,骨髓中漿細胞低於10%,無溶骨性病變、貧血、高鈣血症和腎功能不全。M蛋白可多年無變化。約5%的患者最終發展為多發性骨髓瘤。
4.骨轉移癌: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損周圍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鹼性磷酸酶明顯升高。有原發病灶存在。
6、確診多發性骨髓瘤的主要檢查方法是什麼?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隱匿,初起時表現往往不典型,如尚不嚴重的骨痛、體檢或因其他疾病而化驗時意外發現了輕度貧血、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或尿液檢查發現有蛋白等異常。只要診治的醫師想到有多發性骨髓瘤的可能,就應該作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或證實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確診多發性骨髓瘤的主要方法是骨髓檢查,也就是醫師為患者進行骨髓穿刺。取得約0.2毫升骨髓液,塗在玻璃片上製成骨髓片。經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正常人骨髓片上漿細胞很少,低於2%。如果漿細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少者佔5%-10%,多者可達90%以上,特別是這些漿細胞的形態與正常的有顯著變化,這時本病的診斷可以肯定。這些腫瘤性的漿細胞在數量增多的同時,形態也有了改變,它們的體積比正常漿細胞大,外形常不規則,比較幼稚(處於漿細胞發育的早期階段),細胞核不止一個,可見2個、3個甚至多個,核內的核仁明顯,似有1-2個「大眼睛」樣。胞質內有空泡和染成紅色的嗜酸小體。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這類細胞內合成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細胞器很發達。有時也發現某些疾病的病人骨髓中漿細胞也高於正常人,其比例可>3%,但絕不超過10%。其形態都是正常的,一般均是成熟的漿細胞,這些屬於相對性的漿細胞增多或反應性漿細胞增多。前者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時,正常造血細胞減少,而漿細胞的比例相對增高。反應性漿細胞增多見於慢性炎症、病毒感染、風濕病、肝病、淋巴瘤和癌腫轉移等。此時必須注意與多發性骨髓瘤加以鑒別,以免誤診。由於骨髓瘤細胞在骨髓內的分布不是很均勻的,所以偶爾一次骨髓穿刺有時還不能切中要害,下不了結論,常需更換部位重復檢查。骨髓活組織檢查可以取出小塊骨髓組織,進行切片檢查。一般來說陽性率要高於骨髓穿刺塗片檢查,因而也常被醫師們採用。特殊類型的多發性骨髓瘤,如孤立性骨髓瘤、漿細胞瘤,在骨髓內並無彌散性的浸潤,所以一般常用部位的骨髓穿刺不可能獲得病變的證據,只有在病變的部位進行穿刺才能得到肯定的結果。盡管這些病人中的大多數最終也會發展為多發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