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
您好:
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提出是醫學歷史上的里程碑,因為這項技術的發展,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目前,造血幹細胞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有很多患了血液病小孩子在尋找與自己相配的骨髓,也看到了在捐獻過程中很多感人的故事,父親給孩子,哥哥給弟弟,或者陌生人之間的相互溫暖,造血幹細胞移植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適應症有什麼,也就是哪些病需要用到造血幹細胞移植?
許多的血液病都是其適應症,血液腫瘤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或者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等,這些疾病如果葯物治療不緩解,移植可能是最好的選擇辦法。另外,還有一些非血液系統腫瘤性疾病,如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貧血、免疫缺陷病等,也都是移植的適應症。
簡單地說,移植主要包括自體移植(自己給自己移植)、同卵雙胞胎之間同基因移植(雙胞胎之間移植)、血緣性移植(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間移植)和非血源性移植(陌生人之間的移植)。
有關供者的尋找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探索階段,起初人們認為同卵雙生子之間的移植效果是最好的,因為幾乎不存在基因排異,但畢竟這種患者只能佔少數,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雙胞胎兄弟姐妹。
於是,人們想,為什麼不能成立一個骨髓庫,鼓勵人們多多參與,然後從骨髓庫中尋找最適合的配型,所以非血緣供者成為了繼雙胞胎後第二個進入臨床的供體來源。但尋找配型的過程是十分繁瑣的,而且實用於臨床確實出現了一些倫理問題,志願者臨時反悔不願捐獻的情況時有發生。
再然後,人們發現嬰兒的臍帶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而且臍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免疫相對不成熟,排異反應較少,可能是另一道曙光,但慢慢大家發現,臍帶血的保存太難,即使可以妥善保管花費也很大,而且因為幹細胞數量較少,移植後造血重建比較慢,最主要的是,不可能每個人都保存有自己的臍帶血,臨床應用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難。
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單體型相合供者,就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之間的捐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兩代以內的親屬都可以,甚至表哥表姐、堂哥堂弟這種的也包括在內,通過配型,找到最合適的供者。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順利的找到了供者,成功移植,這也只是萬里長征走了一步,幹細胞在異體內能否存活,如何預防相關並發症,怎樣避免移植後的復發也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但不管怎樣,造血幹細胞移植給一些重症疾病患者一線生存甚至是治癒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會越來越成熟,造福更多人。這並不是一場商業騙局,也不是醫學神話,而是人類正在努力的一項生命科學技術。
2、骨髓移植真的能治好白血病嗎?還有沒有別的辦法,還是只能等死
要是治癒就是絕對的恢復,就會成為完全的正常人。
但是實際上---第3階段「移植後照顧期「,此階段亦為最重要時期,因為在新骨髓長出之前,病人最容易發生感染與其他並發症,此時期的預防處理對於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可說是最重要的一環。 骨髓移植最大的並發症為感染(Infection)與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疾病(GVHD),由於病人在接受骨髓移植前,必須先接受超大量的化學葯物或合並全身性放射線電療,因此病人在新骨髓長出來以前,幾乎處於無免疫力狀態,隨時都可能招致細菌或是病毒的感染,然而目前由於無菌室之使用或應用反隔離措施,以及新抗生素之發明與抗病毒葯物Acyclovir之使用,在感染方面,已使大部分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得到預防與控制,然而對於巨細胞病毒(CMV)所引起間質性肺炎以及黴菌感染的治療仍有待進一步之研究發展,至於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疾病,主要發生於異體骨髓移植,而自體骨髓移植因使用自己的骨髓,發生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疾病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對於異體移植所發生的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目前已有環孢子素(Cyclosporin)、類固醇(Methylprednisolone)及一些免疫抑制劑可作有效的預防與控制;近年來一些免疫抗體如抗胸腺細胞球蛋白等的使用,對於頑固性植體宿主對抗反應疾病也有一些療效,雖然新葯物的發展使得感染與植體對抗宿主反應疾病的控制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這兩種並發症仍是目前骨髓移植失敗最大的原因,有待進一步之研究。
總之,骨髓移植已成為許多血液疾病與血液腫瘤救命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傳統的化學療法雖然可以使得不少病人達到緩解的地步,可是大部份的病人仍走向復發的途境,所以存活年數要看病人自己的造化了。
3、幹細胞移植或生物細胞移植物真的是騙人的嗎?尚無成功科學依據?
造血幹細胞移植。人copy類造血幹細胞形態上類似於小淋巴細胞,在骨髓中僅佔有核細胞的1%左右。人類造血幹細胞來自胚胎期卵黃囊的間皮細胞,是人體內最獨特的體細胞群。跟APSC多能細胞一樣,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它也是維持生命不息的最基本動力,多功能活化細胞抗衰老就是通過利用由自體採集的組織細胞,經實驗室分離、培養後,將增殖的幹細胞注入回人體內,通過多功能活化細胞自我靶向性功能准確到達相應的受損器官和組織,以達到修復衰老、病變的細胞,重建功能正常細胞和組織的目的。
4、骨髓移植真的是在骨頭上打個洞,把骨髓取出來嗎?
准確來說,骨髓捐獻中採集的並非骨髓,而是造血幹細胞。之所以會使用「骨髓捐獻」的說法,是因為在醫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骨髓移植用的是老辦法——通過抽取骨髓獲得造血幹細胞。
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造血幹細胞通常存在於人體的扁骨、不規則骨和長骨兩端的紅骨髓中,只有極少數會在血液中。
由於抽取骨髓時骨髓腔內的血液也會被抽取出來,且捐獻者需要處在麻醉狀態下,所以捐獻者會有較強的不適感。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直接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幹細胞的做法已經被淘汰,刺骨穿髓的可怕場面也只是人們的無稽想像。
這是因為造血幹細胞作用很強大,可以被應用在臨床的許多疾病治療上。
造血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也可以說它是一切血細胞的原始細胞。造血幹細胞很活躍,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為各種血細胞和免疫活性細胞的能力。因此造血幹細胞不僅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還能重建患者的免疫功能。所以,近年來造血幹細胞更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隨著技術的突破,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在各類疾病上得到了應用,比如白血病、重症地中海貧血、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嚴重的疾病。
前面提到,目前採集造血幹細胞主要是通過使用動員劑增加外周血中造血幹細胞的比例,從而在外周血中採集,而不再是從骨髓中獲取。
具體來說,醫生會採用肌肉注射動員劑的方法將骨髓血中的造血幹細胞「誘導」到外周血中,動員劑就像糖果,造血幹細胞就像小孩子,而外周血的環境就像是更適合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的范圍。當外周血液中造血幹細胞的密度,達到了理想狀態時就可以開始從捐獻者手臂靜脈採集全血。一般來說,是在注射造血幹細胞動員劑的第五天。
而採集造血幹細胞的過程,就像獻血時一樣,在捐獻者的手臂肘部靜脈血管上穿刺,然後對在血管中流動的血液進行分離,從中提取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大約需要被採集50—200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然後醫護人員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同時將其他血液成分回輸到捐獻者體內。
5、白血病骨髓移植真的是個坑嗎?
「並不是所有的白血病都適合做骨髓移植,做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的適應症主要包括:1、難治或復發白血病。2、初治的急性白血病,預計非移植難以長期存活者。3、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移植受者年齡一般以45歲以內最為合適,年齡過大,效果差,但同基因...」
6、白血病骨髓移植後患了肺部閉塞性支氣管bo就真的沒救了嗎
你好,這屬於機體的應激性反應,是由於血栓脫落,引起來的肺動脈栓塞,可以手術去除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