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助:血常規各項指標異常低。
存在問題最大的是第三張血常規。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系同時減低可見於骨髓造血抑制或異常(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某些白血病等);各種原因導致的脾功能亢進(肝硬化等。
如果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情況,並且病史已經超過30年以上,可能是肝硬化導致的脾功能亢進早晨血細胞破壞過多,這種情況需要做一下B超或CT看看是否有肝硬化的情況。
如果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看看有沒有長期服用某種葯物如氯黴素或是否長時間接觸有毒尤其是含有甲苯的物質如油漆等,這種情況可能是有毒物質造成的骨髓造血抑制,也就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如果有低燒,易感冒,甚至有出血點,體重短時間內下降比較快,就需要做一下骨髓穿刺了,需要排除一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系統性紅斑狼瘡、低增生性白血病等。
我就知道這么多了,建議在血液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如果可以排除葯物性的,最好做一下骨髓穿刺看看,這是最直接的診斷方法。
2、血小板數值低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血小板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解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巨核細胞雖然在骨髓的造血細胞中為數最少,僅占骨髓有核細胞總數的0.05%,但其產生的血小板卻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為重要。因血管創傷而失血時,血小板在生理止血過程中的功能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創傷發生後,血小板迅速黏附於創傷處,並聚集成團,形成較松軟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進血凝並形成堅實的止血栓子。血小板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為多形態。血小板結構復雜,簡言之,由外向內為3層結構,即由外膜、單元膜及膜下微絲結構組成的外圍為第1層;第2層為凝膠層,電鏡下見到與周圍平行的微絲及微管構造;第3層為微器官層,有線粒體、緻密小體、殘核等結構。
血小板計數血小板計數是指計數單位容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血小板計數的正常值為125~320×10^9/L。血小板減少是引起出血時間延長,嚴重損傷或在激狀態可發生出血。當血小板計數<50×10^9/L時,輕度損傷可引起皮膚粘膜紫癜,手術後可能出血;當血小板計數<20×10^9/L時,常有自發性出血。一般認為,當血小板計數<20×10^9/L時,需要預防性輸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計數>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
血小板減少:當血小板計數<100×10^9/L即為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戈謝病等,消耗過度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等。血小板疾病是由於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減少症)或功能減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導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數低於正常范圍14萬~40萬/μl.血小板減少症可能源於血小板產生不足,脾臟對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壞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釋.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嚴重血小板減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發性瘀斑,最常見於小腿;或在受輕微外傷的部位出現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系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減少症不會像繼發於凝血性疾病那樣表現出組織內出血。
因此,出現血小板減少症狀時,不要驚慌,及時問醫,請醫生做出准確的判斷,若有問題,及時治療。
3、貧血指標正常值是多少?
貧血可以根據血常規中血紅蛋白的數值劃分嚴重程度,小於30g/L是極重度貧血;30-60g/L是重度貧血;60-90g/L是中度貧血;90g/L以上正常值以下是輕度貧血;您可以每天喝二杯德鋪固樰和茶,調整機體的生理功能,促進血液氣血的流暢,調和營衛、平衡陰陽,有效預防。
貧血根據發生機制和病因分類:
1、紅細胞生成減少性貧血
(1)幹細胞異常即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導致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2)造血調節異常(營養物質缺乏)所致貧血,如食物缺乏、吸收障礙、需要增加等。
2、紅細胞破壞過多所導致的貧血 及溶血性貧血
3、紅細胞喪失過多如失血性貧血
臨床表現有眼瞼及面色蒼白,渾身酸痛無力、眩暈頭疼眼花、失眠多夢。
還有其他典型的貧血例如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葉酸缺乏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鐮狀細胞貧血又有其他的特殊症狀。
所以貧血只是一個症狀,引起貧血的疾病才是治療的根本,只有確診後對症下葯,才會使治療達到最好的效果。
4、血液檢驗報告單正常值
血液流變指標檢測
全血比粘度
正常情況:低於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減少:常見於貧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
正常情況:高於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減少:常見於貧血疾病。
血漿比粘度
正常情況:1.64~1.78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栓等。
紅細胞電泳
正常情況:15~17.4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
減少: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電泳
正常情況:19~22.6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
降低: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纖維蛋白原 正常情況: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風濕、經期,手術後,DIC代償期等。
減低: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胎盤早期剝離,分娩時羊水滲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還原比粘度
正常情況:低於男:14~20女:12~21
當血細胞比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與血細胞比積濃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細胞比積。其中(全血粘度-1)為增比粘度,還原粘度則實際反映單位血細胞比積產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細胞比積濃度的基礎上,以之比較。
紅細胞電泳正常情況:15~17.4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
減少: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還原比粘度
正常情況:高於男:10~13女:9~13
當血細胞比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與血細胞比積濃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細胞比積。其中(全血粘度-1)為增比粘度,還原粘度則實際反映單位血細胞比積產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細胞比積濃度的基礎上,以之比較。
紅細胞沉降率
正常情況:男:0~21mm/h女:0~38mm/h
貧血或血液被稀釋血沉增快,是紅細胞下降逆阻力減低,並不是紅細胞聚集增強而增快。通過紅細胞比積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貧血或血液稀釋對血沉的影響。K值高反映紅細胞聚集性增強。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於紅細胞比積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紅細胞壓積正常情況:男:0.42~0.47女:0.39~0.40
紅細胞壓積是指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容積比值。是影響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隨紅細胞壓積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則降低。
增高:各種原因所致血液濃縮如大量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後有大量創面滲出液等,測定紅細胞壓積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可作為補液量的依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有時可高達80%左右。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系體內氧供應不足引起的代償反應如新生兒,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減少:各種貧血或血液稀釋,由於貧血類型不同,紅細胞計數與紅細胞比積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據紅細胞比積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的量計算紅細胞三種平均值,以有助於貧血的鑒別和分類。
紅細胞變形能力
正常情況:男:3.9~5.0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貧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臟病。
紅細胞剛性指數正常情況:男:7.16女:7.14
紅細胞剛性指數越大,表明紅細胞變性性越小,是高於變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
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RBC)
正常情況:
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貧血,出血
血紅蛋白
正常情況: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g/L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貧血,出血
白細胞
正常情況:(4-10)*109/L
升高: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中性粒細胞
正常情況:(50-70)%
增高: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細胞
正常情況:(0-00.75)%
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淋巴細胞正常情況:(20-30)%
增高: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單核細胞
正常情況:(3-8)%
增高: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
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血沉
正常情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增快: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網織紅細胞計數
正常情況:(00.5-1.5)%
增高: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5、驗血A.S.T是30,請教一下
血液流變指標檢測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況:低於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減少:常見於貧血疾病。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況:高於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減少:常見於貧血疾病。血漿比粘度正常情況:1.64~1.78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紅細胞電泳時間(S)正常情況:15~17.4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減少: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血小板電泳時間(S)正常情況:19~22.6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降低: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纖維蛋白原(Fb)正常情況: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風濕、經期,手術後,DIC代償期等。減低: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胎盤早期剝離,分娩時羊水滲入血管形成栓塞等。全血還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況:低於男:14~20女:12~21 當血細胞比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與血細胞比積濃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細胞比積。其中(全血粘度-1)為增比粘度,還原粘度則實際反映單位血細胞比積產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細胞比積濃度的基礎上,以之比較。紅細胞電泳時間(S)正常情況:15~17.4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減少: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全血還原比粘度(高切)正常情況:高於男:10~13女:9~13 當血細胞比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與血細胞比積濃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細胞比積。其中(全血粘度-1)為增比粘度,還原粘度則實際反映單位血細胞比積產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細胞比積濃度的基礎上,以之比較。紅細胞沉降率(ESR、血沉)正常情況:男:0~21mm/h女:0~38mm/h 貧血或血液被稀釋血沉增快,是紅細胞下降逆阻力減低,並不是紅細胞聚集增強而增快。通過紅細胞比積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貧血或血液稀釋對血沉的影響。K值高反映紅細胞聚集性增強。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於紅細胞比積低而引起血沉增快。紅細胞壓積正常情況:男:0.42~0.47女:0.39~0.40 紅細胞壓積是指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容積比值。是影響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隨紅細胞壓積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則降低。增高:各種原因所致血液濃縮如大量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後有大量創面滲出液等,測定紅細胞壓積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可作為補液量的依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有時可高達80%左右。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系體內氧供應不足引起的代償反應如新生兒,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減少:各種貧血或血液稀釋,由於貧血類型不同,紅細胞計數與紅細胞比積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據紅細胞比積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的量計算紅細胞三種平均值,以有助於貧血的鑒別和分類。紅細胞變形能力正常情況:男:3.9~5.0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貧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臟病。紅細胞剛性指數正常情況:男:7.16女:7.14 紅細胞剛性指數越大,表明紅細胞變性性越小,是高於變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血液流變指標檢測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況:低於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減少:常見於貧血疾病。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況:高於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減少:常見於貧血疾病。血漿比粘度正常情況:1.64~1.78 增加:常見於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紅細胞電泳時間(S)正常情況:15~17.4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減少: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血小板電泳時間(S)正常情況:19~22.6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降低: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纖維蛋白原(Fb)正常情況: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風濕、經期,手術後,DIC代償期等。減低: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胎盤早期剝離,分娩時羊水滲入血管形成栓塞等。全血還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況:低於男:14~20女:12~21 當血細胞比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與血細胞比積濃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細胞比積。其中(全血粘度-1)為增比粘度,還原粘度則實際反映單位血細胞比積產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細胞比積濃度的基礎上,以之比較。紅細胞電泳時間(S)正常情況:15~17.4s 增加:提示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強、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閉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等。減少:提示紅細胞、血小板帶電荷強,血液粘度下降。見於血小板無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腫瘤、壞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全血還原比粘度(高切)正常情況:高於男:10~13女:9~13 當血細胞比積濃度為1時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與血細胞比積濃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細胞比積。其中(全血粘度-1)為增比粘度,還原粘度則實際反映單位血細胞比積產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細胞比積濃度的基礎上,以之比較。紅細胞沉降率(ESR、血沉)正常情況:男:0~21mm/h女:0~38mm/h 貧血或血液被稀釋血沉增快,是紅細胞下降逆阻力減低,並不是紅細胞聚集增強而增快。通過紅細胞比積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貧血或血液稀釋對血沉的影響。K值高反映紅細胞聚集性增強。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於紅細胞比積低而引起血沉增快。紅細胞壓積正常情況:男:0.42~0.47女:0.39~0.40 紅細胞壓積是指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容積比值。是影響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隨紅細胞壓積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則降低。增高:各種原因所致血液濃縮如大量嘔吐、腹瀉、大面積燒傷後有大量創面滲出液等,測定紅細胞壓積以了解血液濃縮程度,可作為補液量的依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有時可高達80%左右。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系體內氧供應不足引起的代償反應如新生兒,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減少:各種貧血或血液稀釋,由於貧血類型不同,紅細胞計數與紅細胞比積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據紅細胞比積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的量計算紅細胞三種平均值,以有助於貧血的鑒別和分類。紅細胞變形能力正常情況:男:3.9~5.0女:3.0~4.2 降低提示溶血性貧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臟病。紅細胞剛性指數正常情況:男:7.16女:7.14 紅細胞剛性指數越大,表明紅細胞變性性越小,是高於變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血常規檢查紅細胞(RBC)正常情況: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降低:貧血,出血血紅蛋白(Hg)正常情況: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g/L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降低:貧血,出血白細胞(WBC)正常情況:(4-10)*109/L 升高: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中性粒細胞正常情況:(50-70)% 增高: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嗜酸性粒細胞正常情況:(0-00.75)% 增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淋巴細胞正常情況:(20-30)% 增高: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單核細胞正常情況:(3-8)% 增高: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血沉正常情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增快: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6、貧血主要是哪些指標偏低?
主要看血常規的,像血紅蛋白,紅細胞,主要是這兩個,這兩個數值的高低還可以輕度,中度,重度貧血,要是重度貧血,可能有些會查骨髓,看看貧血的類型,比如是缺鐵性的,還是其它分類。
7、驗血常規血小板偏低,化驗了三次血小板值為30 、50 、10 。
那麼白血病紅細胞數也是低的很多嗎?有點像再生障礙性貧血,但是只是猜測,因為白血病發作期一般白血病數至少是升高的,血小板降低比較明顯,貧血程度不一。你的血小板真的太低了,住院吧,骨穿化驗還是住院做比較安全。你的骨髓造血功能好像是有障礙呢。
8、血紅蛋白指標很低,怎麼回事?
第一.這么低我覺復得你應該再去檢制查一下,最好換一下醫院檢查.
第二.一般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為貧血。根據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貧血可分為四級。輕度:血紅蛋白<90g/L、中度:血紅蛋白90~60g/L、重度:血紅蛋白60~30g/L、極度:血紅蛋白<30g/L。
第三.如果還是這樣有如下幾樣可能:
2.病理性減少:
(1)紅細胞生成減少所致的貧血: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
2)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2)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及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9、血常規檢驗報告單中幾項指標比正常偏低?請問是什麼原因什麼意思
如何看化驗單(血常規篇)
(摘自:無 )
在醫院看病後,手拿著一疊檢驗單,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數字、符號,這些東西說明什麼?我究竟得了什麼病?找醫生問吧,病人這么多,醫生哪有空一解釋;看書吧。如此深奧的醫科書,怎麼也看不懂。怎麼辦?現在好了,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就臨床中一些常見的檢驗項目向您逐一介紹,讓您心中有數。
臨床檢驗中.最常見的檢查莫過於血、尿、大便三大常規檢驗.這些檢驗費用低廉,速度快,可以了解到疾病的許多情況。因此,深受廣大醫務人員的喜愛,被昵稱為「三大常規」。
本期就從血液檢驗開始談起。
血液檢驗以前是指血常規檢查,是手工操作、顯微鏡下計數的,它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等,共有10來個項目。做一個病人的血常規檢驗最熟練、最快速也要10來分鍾。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檢驗儀器自動化.目前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驗(目前稱血液學分析)。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鍾的時間,就可以檢測並列印出20多項結果。不過,這些結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縮寫名稱報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結果只有檢驗醫學的專業書籍才有介紹,所以患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血液檢驗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這三個系統與血漿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動於人體的循環系統中,參與機體的代謝及每一項功能活動,因此血液對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調節以及人體的內外環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組織或器官的病變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因而血液學分析及其結果對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幫助。
用自動化分析儀能夠檢測並報告紅細胞系統的8項參數及紅細胞直方圖。有關項目名稱及其參考值為:
1.紅細胞(RBC):男性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為3.5X10^12~5.OX10^12/升;
2.血紅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0-100飛升;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紅細胞平均直徑(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1.5%~14.5%。
註:上述單位有時用英文符號表示,如L(升〕、fL(飛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這些參考值,就可以對照各自的檢驗結果是否正常。如結果與參考值有差異,這有何意義呢?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病態下的 RBC和 Hb可出現分離。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約有1/120的RBC 衰亡,同時又有1/120的RBC產生,從而使RBC的生成與衰亡保持動態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個月獻血200~300毫升對健康不會產生影響。多種原因可使RBC的生成與衰亡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RBC與Hb的數量減少或增多.或質量發生變化。
例如,連續劇烈的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從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對增多。
雖然RBC及Hb增多的臨床意義不如減少常見,病情也沒有那麼嚴重,但也是很有臨床意義的。
曾有一位來自青海省的進修醫生患上呼吸道炎,接診醫生拿到血常規報告單嚇了一跳:患者RBC為6.5X10^12/升,Hb為220克/升,以為患者患了「紅血病」,再詳細了解,醫生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這位進修醫生長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環境。除高原的居民外,新生兒、劇烈運動或勞動、恐懼或冷水浴等也可引起RBC增多,這種情況屬生理性增多,無須大驚小怪。
嚴重的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肺疾患或血管畸形,如法樂氏四聯征、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亦可使RBC及 Hb的絕對數量明顯增多,原病理性增多。
上面介紹了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增多的意義,而臨床上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更常見,且病情嚴重、復雜。
一般情況下,血液中RBC與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測定方法比較直接、精確,因此常以Hb作為優先的參考指標。成年男性 Hb小於 120克/升(女性小於 110克/升)為貧血。臨床根據Hb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輕度,Hb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克/升;中度,Hb小於90克/升但大於60克/升;重度,Hb小於60克/升但大於30克/升;極度,Hb小於30克/升。
貧血又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3個月以後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可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應相對不足,RBC與Hb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後期的孕婦由於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對增加,可出現輕度貧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弱導致 RBC 與 Hb 含量下降,這些屬於生理性貧血,在臨床上一般不造成嚴重危害,給予對症治療可獲得改善。
產生病理性貧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
RBC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RBC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失血過多。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著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為貧血的症狀而被診斷出來。
紅細胞系統中還有以下幾項檢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是指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紅細胞與血漿體積的比值。各種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漿滲出等使血液濃縮,可使HCt增高;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會使HCT減低。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表示每一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正常人的MCV為80~100飛開(1飛升=10^-15升),MCV小於80飛升則紅細胞為小細胞,MCV大於100飛升為大細胞。無論大細胞還是小細胞,都表示貧血,只不過貧血的類型不同而已。
此外,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即每個紅細胞內所含的Hb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直徑(MC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厚度(MCT)等的變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貧血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