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風病能治么
人們對麻風病認識上存在五大誤解 誤解一:麻風病傳染性很強 事實:在麻風病高流行區,普通人群感染麻風桿菌的現象比較普遍,但由於對麻風桿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發病。只有大約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人可能會患麻風病。有資料顯示,在夫婦雙方有一人是麻風病的情況下,另一方感染麻風桿菌後發病的幾率不到5%。因此麻風病的傳染性與其它一些嚴重的傳染病相比還是很小的。 誤解二:麻風病無法預防 事實:住房寬敞,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的居住條件可減少麻風病的發病率,通過避免接觸含菌飛沫、避免與麻風病人密切接觸可預防傳染。在麻風病高流行區,勞動中避免手足皮膚外傷,也可預防麻風病。當然,早期發現麻風病人,給予及時治療,消除其傳染性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誤解三:麻風病會遺傳給下一代 事實:麻風病不是一個遺傳性疾病。在麻風病人家庭中病人多發,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確診和治療前已經與家庭成員長期密切接觸而導致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屬對麻風桿菌缺乏足夠的免疫力。據麻風病專家報告,將麻風女性病人剛分娩的嬰兒與其母親隔離,其嬰兒可不發病。 誤解四:麻風病難以早期診斷 事實:目前,麻風病可以做到較早期診斷。麻風病的延誤診斷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病人自身延誤,大約佔3/4,另一個是醫療延誤,佔1/4。前者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風病,或者即使懷疑自己得了麻風病,由於交通不便或工作忙而不去找醫生,造成診斷延誤。後者是少數醫生不懂麻風病知識,不會診斷麻風病,造成醫療延誤。 誤解五:麻風病無法治癒,四肢潰瘍和殘疾是麻風病必然的結局 事實: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家發現了許多有效的抗麻風桿菌葯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三種葯物組成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麻風病,療效顯著。目前用這一方案已經治癒了
2、免疫球蛋白igg4和免疫球蛋白G亞類4是否會是一回事?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你們應該從基礎上了解起,免疫球蛋白根據結構的不同可分為五類,當然包括,LGE,LGA,LGM,LGD和LGE,LGG主要具有抗病毒,中和病毒,抗菌和免疫調節功能,增加可見於以下幾個方面, 結締組織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等,LGG型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肝病, 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性疾病,肺結核,麻風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在CHl和CH2之間還有一個可彎曲區域,稱為鉸鏈區域,所以該區域富含脯氨酸,因此易於拉伸和彎曲,可改變兩個Y形臂結合抗原之間的距離,兩個臂之間的角度可以從0變為90,這有利於兩個臂同時結合兩個不同的抗原表位,盡管LGD。
LGG和LGA有擱淺區域,而ILGM和IGE沒有擱淺區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根本不能彎曲,但實際上它們是相對彎曲的,各種抗體的鉸鏈區長度和氨基酸序列也不同,人類LGD的可延伸距離最大,而LGG4和兩種LGA的彎曲程度是有限的。
關於免疫球蛋白igg4和免疫球蛋白G亞類4是否會是一回事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3、唐朝人如何治療麻風病
關於廣東潮汕名妓褚企蘭,我們知道的很少。只知道她貌美善詩詞,但在一次接待客人時染上麻風病,當時有位書生潘興邦與她兩情相悅,褚企蘭為了不傳染給他,找出新被褥給他並分開睡。他們的結局很圓滿,潘興邦金榜題名,褚企蘭也被一位鄉醫治好了病,二人結為連理。唐代的小說家張鷟所著的《朝野僉載》裡面,記錄了一個民間治療麻風病的經歷:關於麻風病,還有一些古怪的傳說。由於得這個病的女子居多,按民間習俗,女子染此病後,一時容光煥發,面若桃花,宜趁此時引誘男子交接,則瘋疾可以傳給男子,自己得免於死,而交接後的男子則必死無疑;女子將瘋疾傳給他人後,自己就可以另嫁他人,過尋常生活,與普通人一般。那時民間把這一行為稱為「過癩」、「過瘋」或「開癩」、「賣瘋」。在這種背景下,麻風病患者的生活可想而知。不過,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幸運的。主人公一,盧元欽。盧先生旅居泉州,不幸染上了大瘋,即麻風病,很嚴重,鼻子潰爛,只剩下鼻根未倒。也是想方設法治呀,但沒什麼辦法。這年端午節,五月初五,大概是因為辟邪之類的原因吧,找到一副大蟒蛇的苦膽,正准備吞服,忽然聽人說:「這是大蟒蛇吧,吃它的肉就能治大瘋呀!我們家誰就是吃它治好的。」已經被折磨得不行的盧先生想雖然這個辦法沒聽說過,但好歹死馬當做活馬醫,試試吧。於是取了一節蛇肉吃了。三五天過去了,覺得似乎有點效果,於是接著吃,三個月以後,居然慢慢好了。筆者全段引用這段小說,目的在於能更多地了解一些細節。在古代確實有很多傳說,認為將麻風病傳給男子,男子必死,自己則可倖免。這顯然是封建思想在作怪,但這也恰恰能說明褚企蘭的高貴品質,當愛情與生命做衡量的時候,她選擇了兩者兼顧!可她的麻風病畢竟被治好了,鄉醫所採用的方葯到底什麼,其中會不會有蛇膽,又會不會跟張鷟的這篇小說有關聯嗎?張鷟的《朝野僉載》裡面記錄了很多稀奇古怪有趣的事情,這則麻風病偏方的出現,在當時的唐朝肯定會引起震動,對麻風病患者也是肯定有幫助的。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中,就有描寫皇家軍隊到永州捕蛇的場面,其中也說百姓參與捕蛇獻於朝廷。說明了蛇膽卻是極具價值,但是不是用來治療麻風病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麻風病在古代,確如談虎色變。《論語》中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意思是擔心病傳染,隔窗握手。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法律認定麻風病人有罪格殺勿論,可以說麻風病患者被殺死燒死的不計其數。雖然有封建的思想在作怪,但我們確實對麻風病很無奈。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對麻風病有了初步的認識,「蛇肉具有活血驅風、除痰祛濕、補中益氣的作用。」這顯然是針對麻風病一症提出了新的治療觀點。更為詳盡的當屬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初覺皮膚不仁,或淫淫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疹輒赤黑。」「久而不療,令人頑痹,或汗不流泄,手足酸疼,灸不痛,或在面目,習習奕奕;或在胸頸,狀如蟲行……或痛無常處,流移非一……或似繩縛,拘急難以俯仰,手足不能搖動。眼目流腫,內外生瘡,小便赤黃,尿有餘瀝,面無顏色,恍惚多忘,其間變狀多端。」這就證明了東漢時期治療麻風病,張仲景是在祛風除濕的方劑中加入蛇膽,使祛風解毒的功效倍增!蛇膽皆可用葯,但也分蛇的種類,蛇膽的葯效也會有所不同。這就不難理解《捕蛇者說》中所捕的「異蛇」是什麼意思了,也證明了張鷟《朝野僉載》中的吃蛇肉治麻風病一事屬實。關於傳染病的論述,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還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備急千金翼方》都有專篇論述。據《太平廣記》載,「病坊作為慈善機構在唐代肇始,亘唐之世,其名稱幾經改易,或稱病坊、悲田坊,或稱普救病坊,或稱養病坊等等。後為了方便起見統稱為病坊。」這里說明了醫葯事業在唐朝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收容貧病平民和乞丐的慈善機構,病坊開始服務於大眾。《新唐書》也有記載說,病坊中所需的生活用品由政府撥付,葯物、錢糧、器具等。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轉變,病坊由民間私營或寺院轉為由國家機構調控。有史料可查,病坊就是在武則天執政期間成立推廣的。唐朝時的名醫孫思邈,對麻風病一症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臨床實踐。因《神農本草經》各家注釋都搞不清楚,孫思邈就為六百餘例麻風病人進行隔離治療,不顧個人安危在患者身邊護理觀察。最終孫思邈對麻風病的病理病機有了比較詳盡的論述,也有了辨證治療的方劑產生,「疾風有四百四種,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雲何名五風,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白風,四曰赤風,五曰黑風。」他認為,「病起之由,皆因冷熱交替,流入五臟,通徹骨髓,用力過度,飲食相違,房室不節,虛動勞極,汗流遍體,因茲積熱,風熱徹五臟,飲食雜穢,蟲生至多,食人五臟骨髓皮肉筋節,久久敗散。」孫思邈治麻風病的方葯初期用「阿魏雷丸散方」;中後期用「天真百畏丸」;外用的有大白膏方、大黑膏方;消毒可用雄黃、硃砂等消毒葯品。「惡風」就是麻風病的外邪致病因素,從《黃帝內經》到孫思邈的《千金方》經歷了多麼漫長的歷程啊。這之後宋朝的《外科證治全書》,明朝的《本草綱目》、《萬病回春》,清朝的《串雅外編》,這些論著裡面都註明了治療麻風病的代表方劑。
4、麻風病為什麼不能治癒呢?
能治癒。人們對麻風病認識上存在五大誤解誤解一:麻風病傳染性很強事實:在麻風病高流行區,普通人群感染麻風桿菌的現象比較普遍,但由於對麻風桿菌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發病。只有大約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人可能會患麻風病。有資料顯示,在夫婦雙方有一人是麻風病的情況下,另一方感染麻風桿菌後發病的幾率不到5%。因此麻風病的傳染性與其它一些嚴重的傳染病相比還是很小的。誤解二:麻風病無法預防事實:住房寬敞,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的居住條件可減少麻風病的發病率,通過避免接觸含菌飛沫、避免與麻風病人密切接觸可預防傳染。在麻風病高流行區,勞動中避免手足皮膚外傷,也可預防麻風病。當然,早期發現麻風病人,給予及時治療,消除其傳染性是最好的預防措施。誤解三:麻風病會遺傳給下一代事實:麻風病不是一個遺傳性疾病。在麻風病人家庭中病人多發,主要是病人在得到確診和治療前已經與家庭成員長期密切接觸而導致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病人家屬對麻風桿菌缺乏足夠的免疫力。據麻風病專家報告,將麻風女性病人剛分娩的嬰兒與其母親隔離,其嬰兒可不發病。誤解四:麻風病難以早期診斷事實:目前,麻風病可以做到較早期診斷。麻風病的延誤診斷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病人自身延誤,大約佔3/4,另一個是醫療延誤,佔1/4。前者是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麻風病,或者即使懷疑自己得了麻風病,由於交通不便或工作忙而不去找醫生,造成診斷延誤。後者是少數醫生不懂麻風病知識,不會診斷麻風病,造成醫療延誤。誤解五:麻風病無法治癒,四肢潰瘍和殘疾是麻風病必然的結局事實: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家發現了許多有效的抗麻風桿菌葯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三種葯物組成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麻風病,療效顯著。目前用這一方案已經治癒了全世界1300萬病人。只要麻風病人早期確診並治療,完全可以治癒,不留任何後遺症。
5、誰知道一個小說名??兩年前讀的大概,是外國小說,裡面講了好像關於麻風病的,麻風病人都被送到一個隔離
《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
http://ke.baidu.com/subview/5091/9693050.htm#viewPageContent
多年來,阿麗克西斯發覺母親總是過分守護著自己的過去,不僅掩埋了自己的根,還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結結實實。阿麗克西斯決定打開母親塵封的過去。她來到愛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納龍格的荒涼小島。這是一處禁地,一處令布拉卡、愛琴海,甚至整個歐洲都談虎色變的禁地,更是母親的禁地。
禁地打開,一個融合愛恨糾葛的凄涼故事愴然鋪展,一曲令整個歐洲潸然淚下的生死悲歡徐徐打開……
一座絕望的島, 一座永遠沒有返還之路的島。從那裡回望,可以望見家鄉,就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永遠無緣再次踏上家鄉。這種味道,是一個心願,是那些人百般糾纏,難以了結的心願。故事就發生在這樣一座島上。二戰期間,整個歐洲大陸烽火連天,硝煙四起。戰爭,毀滅,人心惶惶。但是在希臘的愛琴海邊,一座與陸地僅一水之隔的名叫斯皮納龍格的小島,荒涼竟也平和,仿若與世隔絕的另一個世界。這本書里有濃郁的地中海風情,有深厚的克里特島文化,還有「麻風病人」這一特殊群體的復雜處境,更有夫妻、姐妹、母女、戀人之間的深情厚愛,或沉鬱頓挫,或節制縱容,歷經戰爭與病痛洗禮,抗爭著不公的命運,真愛與勇氣以及包容閃現在這些偉大而又平凡的人們身上,代代相傳。我們都會有屬於我們的時代,和這個時代里屬於我們的故事。
6、當初肆虐的麻風病究竟如何被戰勝的?
麻風病不是被戰勝的,而是他自己適應了人體,為了要更多的繁殖下去而選擇弱化自身的病毒肌理,淡化毒性致死率,所以人類從來沒有戰勝麻風病,只是麻風病不那麼強勢了而已
7、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長期以來,麻風病給流行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病原學
麻風桿菌屬分支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長約2 ̄6μm,寬約0.2 ̄0.6μm,抗酸染色呈紅色,革蘭氏染色陽性。麻風桿菌在0℃可活3 ̄4周,強陽光照射2 ̄3小時便喪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鍾可滅活。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麻風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線類病人傳染性最強。
(二)、傳播途徑
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
(三)、人群易感性
人類對麻風桿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兒童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為20歲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於女性病例。
臨床表現和治療
(一)、臨床表現
麻風病按五級分類法分為:結核樣型麻風(TT)、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BT)、中間界線類麻風(BB)、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L)、瘤型麻風(LL)。各類麻風病的早期階段為未定類麻風(I)。
1、結核樣型麻風(TT)
臨床上本型較多見,損害常局限於外周神經和皮膚。皮損為紅色斑疹、紅色或暗紅色斑塊,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表面乾燥無毛,有時有鱗屑,局部感覺障礙出現早且明顯。
2、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BT)
常見皮損為斑疹、斑塊和浸潤性損害,基本特點似結核樣型,但損害多發。典型皮損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周圍常有小的衛星狀損害,周圍神經損害多發,皮損感覺障礙明顯。
3、中間界線類麻風(BB)
典型皮損為斑疹與浸潤性的雙型損害,基本皮損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見有特徵性的倒碟狀、靶狀或衛星狀損害。面部皮損呈蝙蝠狀者,稱"雙型面孔"。皮損大小不一,數量較多;神經損害多發,但不對稱。皮膚與神經的損害和功能障礙介於結核樣型和瘤型之間。中間界線類麻風可向結核樣型或瘤型麻風轉化。
4、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L)
皮損有斑疹、斑塊、結節和彌漫性浸潤等,分布廣泛,不完全對稱,少數皮損邊緣可見。有的彌漫性浸潤中央可見空白區。淺神經腫大,多發但不對稱。晚期患者皮損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潤可形成"獅面",鼻中隔潰瘍或鞍鼻。病變還可以侵犯內臟。
5、瘤型麻風(LL)
早期瘤型皮損多為斑疹,呈淡紅色或淺色,邊緣模糊,形小數多,分布對稱。無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可有癢和蟻行感等感覺異常。病程長者可出現溫覺、痛覺遲鈍。
中期瘤型可出現斑疹、彌漫性浸潤和結節等損害,邊緣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廣泛,局部可出現輕度淺感覺障礙。
晚期瘤型麻風彌漫性浸潤更加明顯且向深層發展,體表皮膚絕大部分都有浸潤。面部皮膚彌漫增厚,額、顳部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軀干廣泛深在性浸潤,有明顯的感覺障礙與閉汗。
神經損害早期不明顯,摸不到神經粗大。中、晚期可出現廣泛而對稱的神經干粗大,可導致嚴重的殘廢畸形。
早期眉毛外側對稱性稀疏。隨著病程的進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脫光。頭發等也可逐漸脫落。
粘膜損害出現早而明顯,中晚期常有淋巴結、睾丸、眼球及內臟損害。
6、未定類麻風(I)
為麻風病的早期階段,常見少量斑疹,多為淺色,少數淡紅色,邊緣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淺感覺障礙。
7、麻風反應
在麻風病的慢性過程中,麻風病人可突發症狀活躍,出現新皮損,伴惡寒、發熱等急性或亞急性症狀,這種變態反應性現象稱為麻風反應。
(二)、 治療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葯物和方法治療麻風病。一般選用氨苯碸、利福平、苯丙碸和丙硫異煙胺等對麻風病患者進行聯合化療,或採用免疫療法對病人進行治療。對麻風反應,可選用酞咪哌啶酮、腎上腺皮質素等進行治療。
檢疫監測
(一)、隨時掌握國內外麻風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動態,有重點地對出入境人群進行監測。
(二)、當在來自疫區的交通員工和旅客中發現有斑疹、眉發脫落、歪嘴兔眼、虎口無肉、勾手吊腳、足底潰瘍、"馬鞍鼻"或"獅面"等麻風病體征者,應立即檢診,並及時做出診斷。
(三)、對來自疫區人員,在入境時應填報"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過麻風病者,應立即實施體檢,以檢出麻風病復發者。
疫情管理
(一)、在國境口岸發現的外國人患有麻風病時,國境衛生檢疫機關應立即阻止其入境。入境後發現患有麻風病也應令其出境。
(二)、凡在國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發現的外國人為麻風疑似患者時,應立即隔離檢查。徵得疑似患者同意後,進行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麻風病診斷標准者,應立即勸告其離境。對不願接受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者,也應立即勸告其離境。
(三)、出入境的中國公民患有麻風病時,不能簽發健康證明書,應立即實施隔離,並通過有關部門,將其送往當地麻風院(村)隔離治療。必要時取得公安部門協助,對麻風病患者採取強制性隔離治療措施。
對麻風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離,並實施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當診斷明確後作出相應處理。
(四)、對密切接觸者(尤其家庭成員),應立即實施健康檢查,以判斷是否患有麻風病,然後作出相應處理。
(五)、對麻風患者或疑似患者用過的什物、用具等應進行消毒。
(六)、當旅途中因患有麻風病而死亡的屍體到達國境口岸時,國境衛生檢疫機關應按規定令其就近火化處理。
(七)、國境衛生檢疫機關應阻止移運因患麻風病而死亡的屍體、棺柩和骸骨出、入境。
8、麻風病是怎麼傳染的?
全球醫院網專家介紹:麻風病的傳染方式通常主要有兩種,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傳染方式。下面對於麻煩病的傳染方法給大家介紹介紹,希望對你有一定的了解。麻煩病是怎麼傳染的?一、麻煩病直接接觸傳染麻風病最主要的傳染方式,當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病人的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粘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粘膜的接觸所致。這種傳染情況最多見於和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屬。雖然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但這並不排除偶爾接觸而傳染的可能性。二、麻煩病間接接觸傳染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視。此外,麻風病還會通過那些方式傳染?全球醫院網專家介紹:麻風菌無論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體而致成感染。近來有人強調呼吸道的傳染方式,認為鼻粘膜是麻風菌的主要排出途徑,鼻分泌物中的麻風菌在離體後仍能存活相當的時間,帶菌的塵埃或飛沫可以進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蟲為媒介可能造成麻風病的傳染。然而,對這些看法尚有爭論。而且在麻風的流行病學方面還未能得到證實。麻煩病是怎麼傳染的?以上就是麻風病的一些傳染的途徑的介紹了。通過介紹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幫助。了解麻煩病的傳染方式,有助於你更好的去預防麻風病遠離疾病的危害。
9、麻風病的傳播途徑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長期以來,麻風病給流行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病原學
麻風桿菌屬分支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長約2 ̄6μm,寬約0.2 ̄0.6μm,抗酸染色呈紅色,革蘭氏染色陽性。麻風桿菌在0℃可活3 ̄4周,強陽光照射2 ̄3小時便喪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鍾可滅活。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麻風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線類病人傳染性最強。
(二)、傳播途徑
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
(三)、人群易感性
人類對麻風桿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兒童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為20歲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於女性病例。
臨床表現和治療
(一)、臨床表現
麻風病按五級分類法分為:結核樣型麻風(TT)、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BT)、中間界線類麻風(BB)、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L)、瘤型麻風(LL)。各類麻風病的早期階段為未定類麻風(I)。
1、結核樣型麻風(TT)
臨床上本型較多見,損害常局限於外周神經和皮膚。皮損為紅色斑疹、紅色或暗紅色斑塊,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表面乾燥無毛,有時有鱗屑,局部感覺障礙出現早且明顯。
2、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BT)
常見皮損為斑疹、斑塊和浸潤性損害,基本特點似結核樣型,但損害多發。典型皮損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周圍常有小的衛星狀損害,周圍神經損害多發,皮損感覺障礙明顯。
3、中間界線類麻風(BB)
典型皮損為斑疹與浸潤性的雙型損害,基本皮損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見有特徵性的倒碟狀、靶狀或衛星狀損害。面部皮損呈蝙蝠狀者,稱"雙型面孔"。皮損大小不一,數量較多;神經損害多發,但不對稱。皮膚與神經的損害和功能障礙介於結核樣型和瘤型之間。中間界線類麻風可向結核樣型或瘤型麻風轉化。
4、界線類偏瘤型麻風(BL)
皮損有斑疹、斑塊、結節和彌漫性浸潤等,分布廣泛,不完全對稱,少數皮損邊緣可見。有的彌漫性浸潤中央可見空白區。淺神經腫大,多發但不對稱。晚期患者皮損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潤可形成"獅面",鼻中隔潰瘍或鞍鼻。病變還可以侵犯內臟。
5、瘤型麻風(LL)
早期瘤型皮損多為斑疹,呈淡紅色或淺色,邊緣模糊,形小數多,分布對稱。無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可有癢和蟻行感等感覺異常。病程長者可出現溫覺、痛覺遲鈍。
中期瘤型可出現斑疹、彌漫性浸潤和結節等損害,邊緣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廣泛,局部可出現輕度淺感覺障礙。
晚期瘤型麻風彌漫性浸潤更加明顯且向深層發展,體表皮膚絕大部分都有浸潤。面部皮膚彌漫增厚,額、顳部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軀干廣泛深在性浸潤,有明顯的感覺障礙與閉汗。
神經損害早期不明顯,摸不到神經粗大。中、晚期可出現廣泛而對稱的神經干粗大,可導致嚴重的殘廢畸形。
早期眉毛外側對稱性稀疏。隨著病程的進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脫光。頭發等也可逐漸脫落。
粘膜損害出現早而明顯,中晚期常有淋巴結、睾丸、眼球及內臟損害。
6、未定類麻風(I)
為麻風病的早期階段,常見少量斑疹,多為淺色,少數淡紅色,邊緣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淺感覺障礙。
7、麻風反應
在麻風病的慢性過程中,麻風病人可突發症狀活躍,出現新皮損,伴惡寒、發熱等急性或亞急性症狀,這種變態反應性現象稱為麻風反應。
(二)、 治療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葯物和方法治療麻風病。一般選用氨苯碸、利福平、苯丙碸和丙硫異煙胺等對麻風病患者進行聯合化療,或採用免疫療法對病人進行治療。對麻風反應,可選用酞咪哌啶酮、腎上腺皮質素等進行治療。
檢疫監測
(一)、隨時掌握國內外麻風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動態,有重點地對出入境人群進行監測。
(二)、當在來自疫區的交通員工和旅客中發現有斑疹、眉發脫落、歪嘴兔眼、虎口無肉、勾手吊腳、足底潰瘍、"馬鞍鼻"或"獅面"等麻風病體征者,應立即檢診,並及時做出診斷。
(三)、對來自疫區人員,在入境時應填報"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過麻風病者,應立即實施體檢,以檢出麻風病復發者。
疫情管理
(一)、在國境口岸發現的外國人患有麻風病時,國境衛生檢疫機關應立即阻止其入境。入境後發現患有麻風病也應令其出境。
(二)、凡在國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發現的外國人為麻風疑似患者時,應立即隔離檢查。徵得疑似患者同意後,進行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麻風病診斷標准者,應立即勸告其離境。對不願接受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者,也應立即勸告其離境。
(三)、出入境的中國公民患有麻風病時,不能簽發健康證明書,應立即實施隔離,並通過有關部門,將其送往當地麻風院(村)隔離治療。必要時取得公安部門協助,對麻風病患者採取強制性隔離治療措施。
對麻風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離,並實施細菌學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當診斷明確後作出相應處理。
(四)、對密切接觸者(尤其家庭成員),應立即實施健康檢查,以判斷是否患有麻風病,然後作出相應處理。
(五)、對麻風患者或疑似患者用過的什物、用具等應進行消毒。
(六)、當旅途中因患有麻風病而死亡的屍體到達國境口岸時,國境衛生檢疫機關應按規定令其就近火化處理。
(七)、國境衛生檢疫機關應阻止移運因患麻風病而死亡的屍體、棺柩和骸骨出、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