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細胞形態有哪些特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急性增生性傳染病。本病多見於學齡前與學齡兒童,主要由飛沫與唾液經呼吸道傳播,其次經密切接觸傳播。6歲以下患兒表現為輕症或隱性感染,病後可獲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預後良好。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不定,多為10天,兒童為4~15天,青年可達30天。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一般波動於39℃左右,偶有40℃者。發熱持續一周左右,但中毒症狀較輕。淋巴結腫大是本病特徵之一,故又稱「腺熱病」。全身淺表淋巴結均可累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一般第1周就出現,第3周漸縮小。淋巴結一般分散無粘連,無壓痛,無化膿。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時可引起相應症狀如腹痛等。多數患兒出現咽痛,扁桃體腫大,陷窩可見白色滲出,偶可形成假膜。
脾大常見,一般在肋下2~3cm可觸及,同時伴有脾區疼痛或觸痛。肝大多在肋下2cm以內,常伴有肝臟功能異常,部分患者有黃疸。
部分患者會出現形態不一的皮疹,如丘疹、斑丘疹或類似麻疹及猩紅熱皮疹。
檢查
血白細胞總數正常、升高或減少,可先正常或減少,1周末升高,淋巴細胞增多,血塗片中異型淋巴細胞比例≥10%。血清EB病毒抗體測定,早期抗原(EA)-IgG效價≥1:20,病毒衣殼抗原(VCA)-IgM陽性或效價≥1:10,VCA-IgG效價≥1:160,或VCA-IgG在恢復期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EB核抗原在病程3~4周陽性。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血液、唾液、口腔上皮細胞、尿液中的EB病毒DNA陽性。骨髓檢查基本正常。
此外還可行肝脾B超檢查。出現並發症時,可進行相應的檢查如X線胸片、心電圖等。
2、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患兒出現什麼情況警惕為並發症
這是一種病症,就叫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主要是通過接吻和唾液傳播的。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症狀有: 1、高燒(39?40℃),可持續數天或數周。 2、食慾減退,體重下降。 3、感到乏力。 4、咽喉疼痛,有時很嚴重。 5、頸部淋巴結腫大,或全身淋巴結腫大。 5、頭痛。 6、常感到肌肉疼痛。 7、偶爾出現斑丘疹。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最常見的並發症為肝炎,偶爾患兒也會發生肺炎、脾破裂,以及神經、血液和呼吸系統疾患。
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究竟有多嚴重
傳單主抄要是「EB病毒感襲染」所致的疾病。——此病對於兒童來講,最擔心的是病毒性腎炎、病毒性心肌炎、間質性肺炎等嚴重並發症。這幾種是比較常見的;——對於EB病毒的感染,在抗病毒方面並沒有理想的葯物,兒科上經常使用「丙種球蛋白」來提高免疫力,從而通過免疫力來清除病毒。得病後可以獲得長達30年的免疫(即此次發病好了以後,30年內不會再復發)——由於此病病程至少是14天、最長的可以長達3個月以上。所以,在此階段仍有持續發熱的情況。多數病例會持續7-10天左右。——你現在不用緊張老是發熱的問題,而是要關注「病毒性心肌炎」和「腎炎」的問題。
4、孩子得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病情分析: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淋巴細胞良性增生的傳染病,臨床症狀輕重不一,多表現為發熱、咽喉痛、淋巴結腫大等。一般痊癒後較少有後遺症。
意見建議:建議避免焦慮緊張情緒,如臨床症狀消失,應到醫院復診,並在醫生指導下停葯。注意休息,多喝水,避免辛辣刺激飲食。
5、請問「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回事嗎
病毒治療到療程,發熱停止,眼睛不充血了,淋巴結腫大減輕,可以院外治療,肝功恢回復較慢,肝答臟和脾臟腫大消退也較慢,注意不要再感冒,不要劇烈運動,不要碰到肝脾區,防止破裂。幸好你的是女兒, 男孩好動就杯具了。。
6、什麼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以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和肝脾腫大、血象中淋巴細胞和異形淋巴細胞增多為特徵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7、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需要做的鑒別診斷有哪些?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種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要想確診該疾病,需要做以下幾項檢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需要做的鑒別診斷巨細胞病毒病、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鏈球菌所致的滲出性扁桃體炎的臨床表現酷似本病,應注意鑒別(表4)。巨細胞病毒病的肝脾腫大是由於病毒對靶器官細胞的作用所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則與淋巴細胞增生有關前者咽痛和頸淋巴結腫大較少見,血清中無嗜異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體,確診有賴於病毒分離及特異性抗體測定。散發病例易被忽視,診斷以臨床症狀、典型血象以及陽性嗜異性凝集試驗為主要依據,尤以後兩者較為重要,當出現流行時,流行病學資料有重大參考價值。有條件的實驗室可作EB病毒抗體檢查,有助診斷。在開展血清學檢查有困難時,根據血象結合臨床也可作出診斷。臨床表現雖以高熱、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等比較常見,但並非必有。
8、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會變成白血病嗎
可能性不大
但是要多休息,上班別勉強哦!
9、孩子十一歲,因高燒住院,確診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但EB細胞三次化驗都不高。這種情況常見嗎?
最近剛看到的內容,也是因為孩子有一些同樣的症狀,參考吧!
【病原學】
EBV屬皰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從非洲惡性淋巴瘤的細胞培養中首先發現。病毒呈球形,直徑約180nm,衣殼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為雙股DNA。
本病毒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故病毒分離較困難。但在培養的淋巴細胞中用免疫熒光或電鏡法可檢出本病毒。EBV有嗜B細胞特性並可作為其致裂原,使B淋巴細胞轉為淋巴母細胞。
EBV有五種抗原成分,即病毒衣殼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補體結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種抗原均能產生相應的抗體。
[編輯本段]【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帶毒者及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健康人群中帶毒率約為15%。
(二)傳播途徑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復後15~20%可長期咽部帶病毒。經口鼻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經飛沫及輸血傳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見。6歲以下幼兒患本病時大多表現為隱性或輕型發病。15歲以上感染則多呈典型發病。病後可獲持久免疫,第二次發病
【病因學】
EB病毒為本病的病原,電鏡下EB病毒的形態結構與皰疹病毒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顆粒由類核、膜殼、殼微粒、包膜所組成。類核含有病毒DNA;膜殼是20面體立體對稱外形由管狀蛋白亞單位組成;包膜從宿主細胞膜銜生而來。EB病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僅在非洲淋巴瘤細胞、傳單患者血液、白血病細胞和健康人腦細胞等培養中繁殖,因此病毒分離困難。
EB病毒有6種抗原成分,如膜殼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為彌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補體結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細胞檢查的膜抗原(lymphacyte detected membrance antigen LYDMA),前5種均能產生各自相應的抗體;LYDMA則尚未測出相應的抗體。
【發病機理】
其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病毒進入口腔先在咽部的淋巴組織內進行復制,繼而侵入血循環而致病毒血症,並進一步累及淋巴系統的各組織和臟器。因B細胞表面具EB病毒的受體,故先受累,導致B細胞抗原性改變,繼而引起T細胞的強烈反應,後者可直接對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細胞。周圍血中的異常淋巴細胞主要是T細胞。
【病理改變】
對本病的病理變化尚了解不多。其基本的病毒特徵是淋巴組織的良性增生。淋巴結腫大但並不化膿,肝、脾、心肌、腎、腎上腺、肺、中樞神經系統均可受累,主要為異常的多形性淋巴細胞侵潤。
【臨床表現】
潛伏期5~15天,一般為9~11天。起病急緩不一。約40%患者有前驅症狀,歷時4~5天,如乏力、頭痛、納差、惡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狀雖多樣化,但大多數可出現較典型的症狀。
(一)發熱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間。熱型不定。熱程自數日至數周,甚至數月。可伴有寒戰和多汗。中毒症狀多不嚴重。
(二)淋巴結腫大 見於70%的患者。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腋下及腹股溝部次之。直徑1~4cm,質地中等硬,分散,無明顯壓痛,不化膿、雙側不對稱等為其特點。消退需數周至數月。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引起腹痛及壓痛。
(三)咽痛 雖僅有半數患者主訴咽痛,但大多數病例可見咽部充血,少數患者咽部有潰瘍及偽膜形成,可見出血點。齒齦也可腫脹或有潰瘍。喉和氣管的水腫和阻塞少見。
(四)肝脾腫大 僅10%患者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者則可達2/3。少數患者可出現黃疸,但轉為慢性和出現肝功能衰竭少見。50%以上患者有輕度脾腫大,偶可發生脾破裂。檢查時應輕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約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現多形性皮疹,為淡紅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樣皮疹,多見於軀幹部,一周內隱退,無脫屑。
(六)神經系統症狀 見於少數嚴重的病例。可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周圍神經根炎等。90%以上可恢復。
病程多為1~3周,少數可遷延數月。偶有復發,復發時病程短,病情輕。本病預後良好,病死率僅為1~2%,多系嚴重並發症所致。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診斷標准】
1.臨床表現
①發熱;
②咽炎;
③淋巴結腫大;
④肝脾腫大;
⑤ 皮疹。
2.實驗室檢查
①淋巴細胞比例增多,異型淋巴細胞超過10%;
②嗜異凝集試驗陽性;
③抗EB 病毒抗體VCA-IgM 陽性。
3.除外傳單綜合征 周圍血中出現異型淋巴細胞,但嗜異凝集試驗陰性。具備上述「1」中任何3 項,「2」中任何2 項,再加「3」可確診。
【並發症】
(一)呼吸系統 約30%患者可並發咽部細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現間質性肺炎。
(二)泌尿系統並發症 部分患者可出現水腫、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類似腎炎的變化,病變多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統並發症 並發心肌炎者約佔6%,心電圖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間期延長。
(四)神經系統並發症 可出現腦膜炎、腦膜腦炎、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約為1%。
其它並發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貧血、胃腸道出血、腮腺腫大等。
【輔助檢查】
(一)流行病學資料 應注意當地流行狀況,是否曾赴流行地區出差旅遊。周圍有無類似患者,以便協助診斷。
(二)臨床表現 主要為發熱、咽痛、頸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臨床表現變異較大,散發病例易誤診,尤其在無實驗室檢查條件的情況下,診斷困難較大。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病初起時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發病後10~12天白細胞總數常有升高,高者可達3萬~6萬/mm3,第3周恢復正常。在發病的第1~21天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10%~20%或更多),依其細胞形態可分為泡沫型、不規則型、幼稚型等三型。這種異常細胞可能起源於T細胞,亦可見於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於10%。血小板計數可減少,極個別患者有粒細胞缺乏或淋巴細胞減少,可能與人體異常免疫反應有關。
2.骨髓象 缺乏診斷意義,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有認為可能為周圍血液稀釋所致)。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網狀細胞可能增生。
3.嗜異性凝集試驗 嗜異性凝集試驗的陽性率達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屬於IgM啫異性抗體,可和綿羊紅細胞或馬紅細胞凝集。抗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平均為2~5個月。較晚出現啫異性抗體者常常恢復較慢。少數病例(約10%)的嗜異性凝集試驗始終陰性,大多屬輕型,尤以兒童患者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數患淋巴網狀細胞瘤、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等患者,其嗜異性凝集試驗也可呈陽性結果(除血清病外,抗體效價均較低),但可用豚鼠腎和牛紅細胞吸收試驗加以鑒別。正常人和上述各種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異性抗體可被豚鼠腎完全吸收或被牛紅細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異性抗體可被豚鼠腎部分吸收和牛紅細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體可被兩者完全吸收。嗜異性凝集素效價從1∶50~1∶224均具有臨床價值,一般認為其效價在1∶80以上具診斷價值。若逐周測定效價上升4倍以上,則意義更大。近年來採用玻片凝集法,用馬紅細胞代替綿羊紅細胞,出結果較試管法快,比較靈敏。
4.EB病毒抗體測定 人體受EB病毒感染後,可以產生膜殼抗體、抗膜抗體、早期抗體、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病毒相關核抗體等,各種抗體出現的時間與意義詳見表11-15。
5.其他 EB病毒培養很少用於臨床。測定血清中牛紅細胞溶血素具診斷價值(效價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測到自身抗體,如抗i抗體(抗原i僅有於胎兒細胞內)、抗核抗體等。抗i冷凝集效價高時可致自身溶血性貧血。
【診斷】
散發病例易被忽視,診斷以臨床症狀、典型血象以及陽性嗜異性凝集試驗為主要依據,尤以後二者較為重要,當出現流行時,流行病學資料有重大參考價值。
在開展血清學檢查有困難時,根據血象結合臨床也可作出診斷。臨床表現雖以高熱、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等比較常見,但並非必有。血清谷丙轉氨酶在病程中大多升高,即使無黃疸者亦然,值得重視。典型血象及嗜異性凝集試驗在病程的第2天即有改變或呈陽性,但顯著變化一般見於第1~2周間,嗜異性凝集試驗甚或在數月後始升達有意義的水平,故必須強調多次重復檢查的重要性,1~2次陰性結果不能否定診斷。
【鑒別診斷】
巨細胞病毒病的臨床表現酷似本病,該病肝、脾腫大是由於病毒對靶器官細胞的作用所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則與淋巴細胞增殖有關。巨細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頸淋巴結腫大較少見,血清中無嗜異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體,確診有賴於病毒分離及特異性抗體測定。本病也需與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相鑒別,骨髓細胞學檢查有確診價值。兒童中本病尚需與急性感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鑒別,後者多見於幼兒,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狀,淋巴結腫大少見,無脾腫大;白細胞總數增多,主要為成熟淋巴細胞,異常血象可維持4~5周;嗜異性凝集試驗陰性,血清中無EB病毒抗體出現。此外本病尚應與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鏈球菌所致的滲出性扁桃體炎鑒別。
【治療】
本病無特異性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當並發細菌感染時,如咽部、扁桃體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選用青黴素G、紅黴素等抗生素,有人認為使用甲硝唑(滅滴靈)或氯林可黴素也有一定效果。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用於重症患者,如咽部、喉頭有嚴重水腫,出現神經系統並發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狀,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採用。
1.西醫葯治療
(1)高熱病人酌情補液。
(2)休克者給予補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葯物治療。
(3)出血者給予止血葯物。
(4)腦水腫者給予甘露醇脫水。
2.中醫葯治療
(1)發熱期:惡寒商熱,頭身疼痛,嘔吐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浮數或濡數。治法:解表清氣,化濕清熱。
(2)出疹期及出血:高熱煩渴,斑疹外發,皮膚淤斑淤點,便血,嘔葉腹痛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3)休剋期:面白肢冷,煩躁不安,體溫下降,血壓下降,脈細弱。治法:益氣固脫。
(4)恢復期:倦怠無力,食慾不振,少氣懶言,舌淡,脈細。治法:健脾和胃,益氣養陰。
【預後】
本病預後大多良好。病程一般為1~2周,但可有復發。部分患者低熱、淋巴結腫大、乏力、病後軟弱可持續數周或數月。極個別者病程遷延達數年之久。本病病死率為1%~2%,死因為脾破裂、腦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後,病情迅速惡化而死亡。本病與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惡性病變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疾病。雖EB病毒亦可見於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會轉化為淋巴瘤。
【預防】
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急性期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應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長達數月,故病後至少6個月不能參加獻血。疫苗尚在研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