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象裂孔現象

骨髓象裂孔現象

發布時間:2021-03-13 15:00:34

1、急性白血病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表現 症狀為發病急緩不一。起病隱襲和數周至數月內逐漸進展,或起病急驟。臨床症狀和體征由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細胞浸潤所致。急性白血病的診斷要點如下: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其中實驗室檢查對確定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1)周圍血象:典型病例顯示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質和量的變化。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片中易見紅細胞。網織紅細胞百分數常減少,少數正常或輕度增加。②白細胞,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正常或減少,分類可見原始及幼稚細胞。③血小板,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輕度減少,晚期則明顯減少。除數量減少外,其功能也發生改變。 (2)骨髓象:為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①骨髓增生大都活躍或極度活躍,少數增生減低,甚至「干抽」。②各種類型白血病的原始細胞+早幼(或幼稚)細胞應〉30%,可見白血病裂孔現象。③惡性增生的血細胞有質的異常,如核漿發育不平衡,退行性變、核畸形,易見核分裂象,粒系可見棒狀小體。④幼紅細胞明顯減少(紅白血病除外)。⑤巨核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

2、類白血病和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是什麼?怎樣才能鑒別?

(一)白血病細胞浸潤影響正常造血細胞生成所表現的臨床症征: 1.發熱:是本病常見症狀。低熱多為本病發熱,常熱常為感染所致。感染發生的部位通常為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肛周及皮膚。 2.出血:可發生在周身任何部位的皮膚與粘膜,嚴重者可出現內臟大出血,甚至發生致命性顱內出血。 3.貧血:絕大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心悸氣短等。 (二)白血病細胞浸潤骨髓以外器官出現的體征: 1.肝、脾、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是本病較常見的體征,約佔50%;淋巴結腫大可高達90%,以急淋為多見,其次為急單,再次為急粒。 2.骨及關節疼痛:胸骨壓痛是本病有診斷意義的體征。疼痛的部位多發生在四肢骨及關節,呈遊走性,局部無紅、腫、熱現象。此外,少數年輕急粒患者之扁骨可出現綠色瘤,其特點為質硬並與骨膜相連,腫塊呈青色,皮薄處可呈綠色。 3.皮膚及五官表現:皮膚可見斑丘疹、結節、腫塊、皮炎等;齒齦腫脹出血,口腔潰瘍和咽痛,以急單為顯著。眼眶為綠色瘤多發部位,以突眼症為主要表現,重者可出現眼肌癱瘓失明。 4.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由於浸潤及出血等可出現顱內壓增高及顱神經損害,外周神經也可可受累。心包膜、心肌及心內膜皆可被浸潤,但有臨床表現者較少見,可表現為心包積液、心率失常及心衰等。支氣管及肺亦可受到白血病細胞的浸潤。 骨髓象檢查 按FAB和我國分類的意見,分型如下: (一)急性非淋細胞白血病(ANL) 1、微小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0型)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於30%,可達90%以上,核圓形,核仁明顯。胞質小,嗜鹼性,無顆粒,無Auer小體。 2、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減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細胞大於90%(NEC),可見小原粒細胞(胞體小,與淋巴細胞相似,胞似圓形,核染色質呈細顆粒狀,較正常原粒細胞密集,核仁1-2個,有偽足)。 3、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原粒I型II型大於30%-90%,單核細胞小於20%,早幼以下各階段大於10%,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小體。 分兩個亞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單核細胞<20%,早幼以下各階段>1%。 M2b:骨髓中粒系統明顯增生,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常>30%,這類中幼粒細胞有核仁1-2個,核漿發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見有核仁。有核凹陷處常有淡染區,胞漿可見空泡。(亞急粒) 4.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或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胞體呈橢圓形,核可偏向一邊,大小不一,另一端為大小不等的異常顆粒,胞漿可見束狀Auer小體,也可逸出胞體之外。 5.急性粒-單細胞型白血病(M4)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據原始粒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胞的數量,分為下例四個亞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幼單核細胞>20%。 M4b: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細胞具有粒細胞系和單核細胞系共同的形態特徵者>30%。 4EO:除上述特徵外,骨髓中嗜酸細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細胞不一定增高。 6.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單幼單細胞大於30%,白血病細胞形態特點:體積小,不規則,質多有偽胞質,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細胞。 7.紅白血病(M 6)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增生為主,原紅、早幼紅多見,常有中幼紅細胞階段缺如的紅血病裂孔現象,且有形態學異常。後期發展為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白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原始細胞占優勢,大於30%(ANC)也可見Auer小體,巨核細胞顯著減少。 8.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型)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增生活躍,粒系及紅系細胞增生均減低,巨核細胞系異定擔生,全片巨核細胞可多達1000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細胞為主,原巨細胞可大於30%,可見巨形原始巨及小巨核細胞,小巨核細胞體積小,多數直徑為10um,少數達20u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呈雲霧狀或毛刺狀,胞質藍色不透明,可有偽足樣突起偶見藍染小核仁。 (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是增生活躍,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為主,大於30%,可高達50%一90%胞核形態不規則,可有凹陷、折疊、切跡、裂痕,紅細胞系統、粒細胞系統增生受抑制,巨核細胞系減少或不見,血小板減少,退化細胞增多。 按FAB形態學分類,可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三種亞型: 1. L1型 以小細胞為主,核染色較粗,每例結構一致。核型規則呈圓型,偶有凹陷或折疊,核仁小而不清楚或不見。胞漿少,輕度或中度嗜鹼性,胞漿有空泡不定。 2. L2型 以大細胞為主,混有一定數量的小細胞,大小不等明顯。核染色質疏鬆,每例結構不一致。核形不規則,凹陷和折疊常見。核仁清楚,一個或多個,胞漿量不定常較多,漿深淺不一,有的深染,漿仙可有空泡。 3. L3型 以大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核染色質呈點狀(細)勻均,核形較規則,核仁明顯,一個或多個。胞漿量不等,呈小泡狀,通常較豐富,深藍,空泡明顯呈蜂窩狀。 診斷要點 (一)臨床症狀 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或顯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二)體征 皮膚出血斑點,胸骨壓痛,淋巴結、肝、脾腫大。 (三)實驗室檢查 1. 血象 白細胞總數明顯增多(或減少),可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 2. 骨髓象 骨髓有核紅細胞佔全部有核細胞520%以下,原始細胞≥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紅細胞≥50%,原始細胞占非紅系有核細胞的比例≥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 對臨床症狀不典型,白細胞降低,外周血未發現幼稚細胞者,應在骨髓片尾部仔細查看,如發現幼稚細胞>30%,即可確診。 根據病史症狀、體征和上述實驗室檢查,臨床上把白血病分為急淋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兩大類。

3、是不是白血病的症狀

看你的名字好像離蚌醫附院很近么,你可以帶她去醫院檢查下。
白血病分不同類型,比如說急性白血病,起病表現有:
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貧血、發熱、出血。
二、白細胞浸潤表現:淋巴結腫大,肝脾大、胸骨下段壓痛。
三、試驗室檢查:白細胞大於10*109(此9為右上標),骨髓象可見裂孔現象,原始細胞比例異常。
根據臨表,體檢,和實驗室檢查可明確診斷。
慢性白血病,比如慢粒臨床表現有:
一、慢性期:乏力、低熱、多汗、體重減輕,還有個比較突出的就是脾腫大,問你朋友有沒有左上腹墜漲感,讓她平躺後雙腿彎曲放置,自己捫下看看左上腹有無質地較硬的實物感。
二、加速期:發熱,虛弱、進行性體重降低,骨骼疼痛,脾持續腫大。
三、急變期:症狀進行加重,死亡率高。
既然你們都很擔心,就帶她去打醫院檢查下,一般血象正常即可排除白血病,否則你們自己琢磨,越看越覺得症狀符合,搞的憂慮擔心,影響了學習,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
祝你朋友早日康復,學習進步。

4、裂孔名詞解釋

裂孔現象
白血病患者骨髓象中有核細胞顯著增生,以原始細胞為主,而較成熟的中間階段的細胞缺如,並殘留有少量的成熟粒細胞,形成所謂「裂孔」現象。

5、什麼是白血病裂孔現象

白血病列孔現象是形態學上的術語,比如:骨髓中的粒系系統從原始階段到成熟階段,都是有一定的比例,當白血病時,再比如:AML-M2它的粒系細胞可以停滯在原始及早幼階段,中、晚、階段沒有,另又見到部分分葉階段,像這樣不見中、晚,階段細胞而又能見到成熟階段細胞的現象就稱白血病列孔現象。
血液病是極其復雜的,百度知道幾句話說不完,如果你喜歡這個專業,可發我消息。

6、白血病分幾型?每一型的症狀?

一、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
  1、微小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0型)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於30%.
2、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減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細胞大於90%(NEC).
3、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原粒I型II型大於30%-90%,單核細胞小於20%,早幼以下各階段大於10%,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小體。
分兩個亞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單核細胞<20%,早幼以下各階段>1%。
M2b:骨髓中粒系統明顯增生,異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多,以異常的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常>30%,這類中幼粒細胞有核仁1-2個,核漿發育不平衡。
4.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或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胞體呈橢圓形,核可偏向一邊,大小不一,另一端為大小不等的異常顆粒,胞漿可見束狀Auer小體,也可逸出胞體之外。
5.急性粒-單核細胞型白血病(M4)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據原始粒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胞的數量,分為下例四個亞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幼單核細胞>20%。
M4b:以原、幼單核細胞增生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細胞具有粒細胞系和單核細胞系共同的形態特徵者>30%。
4EO:除上述特徵外,骨髓中嗜酸細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細胞不一定增高。
6.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單幼單細胞大於30%,白血病細胞形態特點:體積小,不規則,質多有偽胞質,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細胞。
7.急性紅白血病(M 6) 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增生為主,原紅、早幼紅多見,常有中幼紅細胞階段缺如的紅血病裂孔現象,且有形態學異常。後期發展為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白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原始細胞占優勢,大於30%(ANC)也可見Auer小體,巨核細胞顯著減少。
8.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型) 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增生活躍,粒系及紅系細胞增生均減低,巨核細胞系異定擔生,全片巨核細胞可多達1000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細胞為主,原巨細胞可大於30%,可見巨形原始巨及小巨核細胞,小巨核細胞體積小,多數直徑為10弘m,少數達20弘m,胞體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齊,呈雲霧狀或毛刺狀,胞質藍色不透明,可有偽足樣突起偶見藍染小核仁。
(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是增生活躍,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為主,大於30%,可高達50%一90%胞核形態不規則,可有凹陷、折疊、切跡、裂痕,紅細胞系統、粒細胞系統增生受抑制,巨核細胞系減少或不見,血小板減少,退化細胞增多。
按FAB形態學分類,可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三種亞型:
1. L1型 以小細胞為主,核染色較粗,每例結構一致。核型規則呈圓型,偶有凹陷或折疊,核仁小而不清楚或不見。胞漿少,輕度或中度嗜鹼性,胞漿有空泡不定。
2. L2型 以大細胞為主,混有一定數量的小細胞,大小不等明顯。核染色質疏鬆,每例結構不一致。核形不規則,凹陷和折疊常見。核仁清楚,一個或多個,胞漿量不定常較多,漿深淺不一,有的深染,漿液可有空泡。
3. L3型 以大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核染色質呈點狀(細)勻均,核形較規則,核仁明顯,一個或多個。胞漿量不等,呈小泡狀,通常較豐富,深藍,空泡明顯呈蜂窩狀 。

7、白血病的概論

白血病一般累及白細胞。大多數類型的白血病病因未明。一種稱為HTLV-Ⅰ(人類T細胞嗜淋巴病毒Ⅰ)的病毒與引起艾滋病的病毒很相似,被高度懷疑為導致一種少見類型白血病即成人T細胞白血病的病因。暴露於射線、某些化學物質如苯以及使用抗腫瘤葯物能增加發生白血病的危險性。患有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病人,如21三體綜合征以及范科尼貧血發生白血病的機會更高。

白細胞來源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白血病產生於幹細胞向白細胞成熟過程障礙並引起癌性改變。這種改變常累及染色體片段的重排(染色體為細胞的復雜遺傳物質)。由於染色體重排(染色體移位)干擾了細胞分裂的正常控制,受累細胞無限制增殖產生癌變。它們最終占據骨髓,取代了骨髓中的正常細胞。這些白血病(癌)細胞亦可以侵犯其他器官,如肝、脾、淋巴結、腎臟以及腦。

白血病以發病快慢及受累細胞的不同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急性白血病發展快;慢性白血病發展慢。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累及淋巴細胞;髓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累及髓細胞。髓細胞發育成粒細胞,又稱中性粒細胞。

與骨髓象裂孔現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