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骨髓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骨髓

發布時間:2021-03-11 17:31:26

1、解釋!《史記 秦本紀》繆公之怨比二從於骨髓

原文應該是:"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
意思就是:繆公對他們三人(孟明視,西乞術及白乙丙)恨之入骨

2、急求這段古文的翻譯

授任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說道:「丞相屢次向我稱道您,您將拿什麼計策來開導我啊?」韓信謙讓了一番,就乘勢問漢王道:「如今向東去爭奪天下,您的對手難道不就是項羽嗎?」漢王說:「是啊。」韓信道:「大王您自己估量一下,在勇敢、猛悍、仁愛、剛強等方面,與項羽比誰強呢?」漢王沉默了許久,說:「我不如他。」韓信拜了兩拜,贊許道:「我韓信也認為大王您在這些方面比不上他。不過我曾經事奉過項羽,就請讓我來談談他的為人吧:項羽厲聲怒斥呼喝時,上千的人都嚇得不敢動一動,但是他卻不能任用有德才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別人生了病,他會憐惜地流下淚來,把自己所吃的東西分給病人;但當所任用的人立了功,應該賞封爵位時,他卻把刻好的印捏在手裡,把玩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授給人家。這便是人們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而使諸侯臣服,但卻不佔據關中而是建都彭城;背棄義帝懷王的約定,把自己親信偏愛的將領分封為王,諸侯忿忿不平;他還驅逐原來的諸侯國國王,而讓諸侯國的將相為王,又把義帝遷移逐趕到江南;他的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殘害毀滅的;老百姓都不願親近依附他,只不過是迫於他的威勢勉強歸順罷了。如此種種,使他名義上雖然還是霸主,實際上卻已經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強盛是很容易轉化為虛弱的。現在大王您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那還有什麼對手不能誅滅掉啊!把天下的城邑封給有功之臣,那還有什麼人會不心悅誠服的呢!用正義的軍事行動去順從惦念東歸故鄉的將士們,那還有什麼敵人打不垮、擊不潰呀?況且分封在秦地的三個王都是過去秦朝的將領,他們率領秦朝的子弟作戰已經有好幾年了,被殺死和逃亡的多得數也數不清;而他們又欺騙自己的部下,投降了諸侯軍,結果是抵達新安時,遭項羽詐騙而活埋的秦軍降兵有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得以脫身不死。秦地的父老兄弟們怨恨這三個人,恨得痛徹骨髓。現今項羽倚仗自己的威勢,強行把此三人封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愛戴他們的。大王您進崐入武關時,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嚴刑苛法,與秦地的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沒有不希望您在關中做王的。而且按照原來與諸侯的約定,大王您理當在關中稱王,這一點關中的百姓都知道。您失掉了應得的王位而去到漢中,對此秦地的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您起兵向東,三秦之地只要發布一道征討的文書就可以平定了。」漢王於是大喜過望,自認為韓信這個人才得到得太遲了,隨即就聽從韓信的計策,部署眾將領所要攻擊的任務。

3、什麼是uuw恨入骨髓?

有啊~~~是艾晴回到現代生下來的叫小什,出生後有白血病,但艾晴把骨髓捐給他,從小就跟羅什一樣過目不忘,智商很高,後來小什在羅什五十多歲的時候,穿越與父親見面,並告訴他要在四年後接他,去見艾晴,艾晴因為輻射病危,也需要骨髓,並打算把骨髓捐給艾晴,但因為再也不能與羅什相見艾晴已經沒有求生的意識,最後按照歷史的發展,在四年後羅什在自己的屋中燒死,並只剩下一條沒有燒壞的舌頭,其實是羅什跟著兒子一起回到現代,與艾晴相會。

4、穆公稱霸西戎的意思

秦穆公(?—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謚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生平簡介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嬴姓。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

秦僻處西陲,周初為附庸小國,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並承平王賜給岐山以西之地,後定都於雍(今陝西鳳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 -- 前六二一年執政)時,國勢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名任好,贏姓,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秦國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肅張家川)周圍的一個嬴姓部落。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見周幽王)有功,封為諸侯,賜給歧以西地,正式建國。經文、寧、武、德、宣諸公,秦的疆土不斷東移,到穆公繼位時, 已佔有大半個關中。

秦穆公繼位當年(前659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張疆土的事業。秦穆公娶晉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為妻。穆公五年(前 655年),晉獻公滅虞,俘虜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將他們作為穆姬的媵人(隨嫁的人)陪嫁到秦國。百里奚不願忍受奴隸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人捉去。

秦穆公胸懷大志,卻苦於無賢才輔佐。有人告訴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請,卻得知百里奚已經逃到楚國。秦穆公願以重金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給。於是派使者到楚,說:「中國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貴國,請允許我方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楚國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錢,也就答應了秦的要求。當七十餘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事。百里奚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君公垂詢!」穆公說:「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擄,並不是你的過錯。」堅持向百里奚討教,兩人一直談了三天,穆公十分高興,以百里奚為國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贖回來的,所以人稱其為「五羖大夫」。百里奚辭讓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賢能而不為世人了解。當年我在外漫遊受困於齊,不得已向別人乞討,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齊君無知那兒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倖免與無知一起被殺。我到周地,見王子頹喜歡牛,就以養牛去接近他。後來,王子頹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誅。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會信用我,只是為了那一份俸祿和爵位,暫時留下來,想不到就當了俘虜。從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賢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禮品,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

秦國要發展,首當其沖的是其東鄰晉國。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穆公將注意力集中於晉。晉獻公晚年,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晉獻公死,驢姬子奚齊繼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殺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為晉惠公。夷吾事先答應將河西八城割給秦作為謝禮,但繼位後卻毀約。晉臣丕豹逃到秦國,受到穆公重用。十二年(前648年)晉國旱災,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十四年(前646年),秦國發生飢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乘機出兵,於次年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請求下,秦穆公與晉惠公結盟後,將其放回。晉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國為質子,並將黃河以西的地方獻給秦國,秦的東部疆界擴至龍門。二十三年(前637年),晉惠公死,其子子圉逃回國繼位,為懷公,繼續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將重耳從楚國迎來,以極為隆重的禮節接待,將女兒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為妻,然後於次年送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殺死子圉,在秦的參與下,尊王攘夷,敗楚城濮,成為霸主。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幫助晉文公圍鄭。鄭老臣燭之武夜裡從圍城中繩出,見秦穆公說:「鄭國滅亡,於秦不利。晉人這次開拓了東邊的領土,下次就會向西邊的秦國用兵。大君何必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共幫助晉國呢?」秦穆公於是與鄭結盟,留杞子、逢孫、楊孫戍守,罷兵而還。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國,說:「鄭人將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得到。」秦穆公問蹇叔和百里奚,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幾千里路去襲擊別人,很少有成功的。我軍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倆不必再說。」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將帶兵出發。百里奚和蹇叔哭著為軍隊送行,秦穆公很生氣,說:「我出兵,你們卻哭著沮喪我軍的士氣,這是為什麼?」二老答道:「我們並不敢沮喪士氣。只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見不看了!」二老對其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吃敗仗,晉人將在崤山阻擊。」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軍東去,經過成周北門時,車左、車右都脫去頭盔下車致敬,隨即跳上車去的有三百輛戰車的將士。王孫滿看了以後說:「秦軍輕挑而無禮,一定會失敗!」秦軍經過滑國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販了牛准備到周去賣,見秦軍,就將所帶的十二頭牛全部迭給秦軍,說:「聽說大國將要誅滅鄭,鄭君已經作好迎戰的准備,派我先迭十二頭牛犒勞貴軍士卒。」秦軍三位將軍商量道:「鄭國已經知道我軍要去襲擊,去了也沒有用。」於是滅了滑國,往回撤兵。滑是晉國的同姓之國。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喪父,乘機攻滅我的同姓之國。」於是,將喪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擊,大敗秦軍,將三位秦將全部俘獲。

晉文公的夫人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對襄公說:「這三人挑撥我們兩國國君的關系,穆公對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殺他們呢?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穆公去將他們煮死!」晉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視等人,說:「我不聽從百里奚和蹇叔的話,使你們三位遭受恥辱,你們有什麼錯?你們要專心謀劃報仇雪恥,不可懈怠!」恢復了三人的官職,對他們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視等帶兵東向,與晉軍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秦軍再次失敗。兩次較量,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只得轉而向西發展。

當峙,在今陝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發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發展,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余回國。由余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余終於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不敢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將這么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5、秦穆公生平(古文)並寫好選自,跪求,快

繆公(秦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困於齊而乞食銍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頹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及頹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 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里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今背秦約而殺里克,皆呂甥、郄芮之計也。願君以利急召呂、郄,呂、郄至,則更入重耳便。」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郄。呂、郄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不聽,而陰用豹。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飢穰更事耳,不可不與。」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騺。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為請晉君。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而饋之七牢。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時秦地東至河。 十八年,齊桓公卒。二十年,秦滅梁、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謝,後乃受。繆公益禮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餚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 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秦不利,引兵歸。 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於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繆公曰:「善。」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察,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於是秦乃歸由余。由余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餚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餚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髪番番,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嵤代立,是為康公。

6、誰能翻譯一下這篇文言文

這時候,晉文公死來了還沒有自安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於是把喪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軍作戰,發兵在餚山阻截秦軍。晉軍發起攻擊,把秦軍打得大敗,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晉軍俘獲了秦軍三位將軍返回都城。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繆公的女兒,他替秦國三位被俘的將軍求情說:"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們回國,好讓我國國君能親自痛痛快快地煮掉他們。"晉君答應了,放秦軍三位將軍歸國。三位將軍回國後,繆公穿著白色喪服到郊外迎接他們,向三人哭著說:"寡人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傒、蹇叔的話,以致讓你們三位受了屈辱,你們三位有什麼罪呢?你們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這個恥辱,不要鬆懈。"於是恢復了三個人原來的官職俸祿,更加厚待他們。

快採納!!!

7、燭之武退秦師

歷史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於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重耳)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畏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文章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兩點。其一,鄭國曾兩次得罪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隨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秦、晉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秦、晉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成為自然了。
背景材料
史記有關記載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 後,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 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子圉妻。重耳初謝,後乃受。穆公益 禮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靠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 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其秋,周襄王弟帶 以翟伐王,王出居鄭。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 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 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穆公乃罷兵 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穆公問蹇叔、百里奚,對曰:「徑數 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穆 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 將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 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餚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 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 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 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 滑。」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 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 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 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編輯本段
譯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燭之武智退秦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鄭伯。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兩座城池。 (然而)惠公在早上渡過黃河回國,在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他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心悅誠服,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的局面)取代聯合一致(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離開了鄭國。
關於「秦伯說」的解釋
「秦伯說「的「說」,一般都注為「同『悅」,喜悅,高興」。「悅」是對的;但把「悅」解釋為「喜悅、高興」就欠妥了。「悅」有「喜悅」和「悅服」兩個義項。細揣「秦伯說」的文意:秦伯聽了燭之武的話後,雖有「喜悅」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意見,應解為「悅服」。《爾雅·釋詁》:①「悅,樂也。」②「悅,服也。」郭璞註:「謂喜而服從。」「喜而服從」就是「悅服」。
從邏輯上推理,如果「說」為「高興」的意向話,那麼鄭國簽訂了盟約就是高興的結果,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所以「秦伯說」的翻譯應是「秦伯(聽後) 心悅誠服」。
編輯本段
文章語法

字音
1.秦軍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
3.夜縋而出:縋,zhuì;
4.君之薄也:薄, bó;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為,wéi;
8.夫晉:夫,fú(也有譯為「發語詞」,放在句子前面,不翻譯);
9.闕秦: quē ;(也有標注 jué,高中教材上標為que);
10.秦伯說:『說』通『悅』,yuè;
11.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杞,qǐ,逢,páng;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3.失其所與,不知:知,zhì。
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因為鄭國先於晉國結盟,但後於晉國的敵國楚國結盟,被視為不敬。故秦、晉圍之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國以鄙遠」 【注】:本文的鄙用作動詞, 把....作為邊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瑕……」)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本文:闕秦)
⑤jué 闕疑, 解除疑惑 (多聞闕疑)
5、微
① 沒有
②細小,輕微(同現義)
③衰敗 國勢衰微。
④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⑥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⑦假如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焉
①何,為什麼。(本文:「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哪裡。(本文「將焉取之」)
③語氣助詞,如「啊」(本文「子亦有不利焉」)
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來,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⑥以亂易整(用)
⑦闕秦以利晉(用來)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轉折,連詞)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代詞,哪裡)
4、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在那裡)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使者」)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表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
5、之
①公從之 (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 (的)
③行李之往來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之)
⑤鄰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因人之力而敝之(結構助詞「的」)
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退卻)
2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軍是駐扎的意思,同下文「秦軍」)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動詞使動用法,使......滅亡)
4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厚,變雄厚;薄,變薄弱)
5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指鄭國)
6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狀語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與鄭人盟(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詞做動詞,損害)
9共其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10闕秦以利晉(使動用法.使.....獲利)
11且貳於楚也(數詞活用做動詞,從屬二主)
12夜縋而出(名詞做狀語;在夜晚)
1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動詞,擴大邊界)
14君亦無所害(動詞用作名詞,害處)
1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動詞用作名詞,恩惠,好處)
16若不闕秦(jué 使動用法,使……減少)
通假字
1.無能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 (說,通「悅」,贊同,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知足,滿足)
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⑤敢以煩執事(執事,古義: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今義: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義:指缺乏的東西。今義:指精神或身體勞累)
編輯本段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氾南 省略句
2.(燭之武)辭曰 省略句
3.(燭之武)許之 省略句
4.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句
5.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省略句
6.(晉)許君焦、瑕 省略句
7.闕秦以利(於)晉 省略句
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2.鄰之厚,君之薄也 判斷句
3.以亂易整,不武 判斷句
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應為「以其於晉無禮,且於楚貳也」
2.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應為「佚之狐於鄭伯言曰」狀語後置句。言於:對……說
3.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 應為「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賓語前置
1.夫晉,何厭之有? 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譯文:晉國,哪會有滿足的時候呢?
所字結構
1.失其所與,不知 所字結構(所字後接動詞,相當於一個名詞)
編輯本段
文章分析

概述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歷史名著,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於敘事,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範。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於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這是一篇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段解
文章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
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系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
本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 地圖(1張) 本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
文章特殊
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嚴密,前後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擴大自己霸主的威勢,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系。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這就為全文的發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他們之間並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後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
二、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鄭國處於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於秦無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後,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系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後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於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弦,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三、說理透闢,善於辭令。這篇文章,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這個主題本身,決定了它必須著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從這點來說,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秦、晉圍鄭,完全與秦無關,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系,二是秦穆公想藉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鬥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在,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秦君易於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於秦無益,說到秦、晉歷史關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後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散文作品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及形勢的?這與整個故事發展有何關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又用「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說明攻方的態勢,暗示鄭國已經危在旦夕。這就點明了燭之武游說秦伯的背景,為下文的故事發展作了鋪墊。
(1)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無禮於晉」及「貳於楚」都直接關繫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這就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2)秦、晉兩軍,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鄭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兩軍分駐南北兩邊,互不接觸。這為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秘密活動增加了有利條件。
2.本文在展開故事情節上有何特點?
(1)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接著由佚之狐推薦,引出燭之武,這是故事的開端;鄭伯於危急中請燭之武前往秦營,燭之武不念個人私怨,慨然應允,這是故事的發展;燭之武在夜間「縋而出」,秘密私訪秦伯,並用一番動人的言辭說服了秦伯,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並派人戍守鄭國,最後晉也被迫退兵,鄭國轉危為安,這是故事的結局。整篇故事結構是完整而嚴謹的。
(2)波瀾迭起,曲折有致。秦晉兩軍夾擊鄭國,形勢十分危急,在這關鍵時刻,佚之狐力薦善於辭令的燭之武,並斷言:「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此為一波。但當鄭伯去請燭之武時,卻遭到了燭之武的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顯然,燭之武對鄭伯過去的用人方針有看法,對自己過去所受到的排擠也是憤懣不平的。此時,鄭伯趕緊認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並指出:「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深明大義,在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不計私怨,捐棄前嫌,毅然應命。這寥寥幾筆,給行文平添了一層波瀾。燭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會見秦伯,並說服了秦伯,秦伯答應退兵。晉大夫子犯主張襲擊秦軍,形勢又緊張起來了,故事出現了第三折。最後,晉文公分析了形勢,認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鄭終於轉危為安。
3.燭之武為什麼能說服秦伯?
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於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秦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1)處處為秦著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於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
(2)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後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於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於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
寫作特點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例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

8、恨之骨髓的意思

powered by
Custom Search Control
網路

恨入骨髓
hèn rù gǔ suǐ
【近義】鴛入骨髓、恨之入骨
【反義】情深似海
【釋義】形容痛恨到極點。
【出處】《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

9、晉襄公悔釋強敵,秦穆公稱霸西戎的主要內容

《晉襄公悔釋強敵》: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原文: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餚,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
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譯文:
三十三年(公元前627)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去襲擊鄭國),穿過晉國,從周朝都城北門經過。周朝的王孫滿看見了秦國的軍隊以後說:「秦軍不懂禮儀,不打敗仗還等什麼!」軍隊開進到滑邑,鄭國商人弦高帶著十二頭牛准備去周朝都城出賣,碰見了秦軍,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去討伐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准備,還派我帶了十二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的三位將軍一起商量說:「我們要去襲擊鄭國,鄭國現在已經知道了,去也襲擊不成了。」於是滅掉滑邑。滑邑是晉國的邊境城邑。
這時候,晉文公(重耳)死了,還沒有安葬。
還是太子的晉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於是把喪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軍作戰,發兵在餚山阻截秦軍。晉軍發起攻擊,把秦軍打得大敗,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
晉軍俘獲了秦軍三位將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返回都城。
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繆公(《左傳》寫作「秦穆公」)的女兒,他替秦國三位被俘的將軍求情說:"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們回國,好讓我國國君能親自痛痛快快地煮掉他們。"
晉襄公答應了,放秦軍三位將軍歸國。
晉國大將先軫聽說後,怒斥晉襄公說:「將士們不知多少花費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眼間被輕易赦免!像這樣毀傷自己的戰果,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了!」
先軫越說越氣,頭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離開了。
接著,先軫去追趕三員大將。但為時已晚,秦將已經渡河。
秦國的三位將軍回國後,秦繆公穿著白色喪服到郊外迎接他們,向三人哭著說:"寡人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傒、蹇叔的話,以致讓你們三位受了屈辱,你們三位有什麼罪呢?你們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這個恥辱,不要鬆懈。"於是恢復了三個人原來的官職俸祿,更加厚待他們。

《秦穆公稱霸西戎》: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原文: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譯文:
秦國採用由余的計謀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個屬國,開避了千里疆土,終於稱霸於西戎地區。周天子派召公過帶著鉦、鼓等軍中指揮用的器物去向繆公表示祝賀。

與穆公之怨此三人入骨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