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只有骨髓移植療法才能治療白血病?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復制能力,可以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的早期未分化細胞。雖然造血幹細胞的研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是廣泛深入地研究各種幹細胞的生物特性和分化機制,以及對幹細胞在體外進行改造和修飾從而用來治療疾病的「幹細胞生物工程」只是在最近三年才蓬勃展開。
造血幹細胞好比人體造血器官的"種子",我們的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都是由它分化、成熟而來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白血病最為有效的方法,此外,許多惡性腫瘤和遺傳性疾病,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也可通過此方法獲得治癒。
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原理與骨髓移植完全相同,只是造血細胞的採集方式不同。造血幹細胞絕大部分存在於骨髓中,骨髓移植是需要通過骨髓穿刺從骨髓腔中抽取骨髓,然後採集造血幹細胞輸入患者體內;幹細胞移植則是採用促使造血幹細胞從骨髓中釋放到血液中,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從外周血中採集造血細胞。
施行骨髓移植術,志願捐獻者需要上局部麻醉,並在髂骨上多次鑽洞抽取骨髓混合液數百毫升;幹細胞移植術只需從志願者的靜脈中采血,並通過機器富集,將血液回輸人體,只需50毫升的幹細胞,由於進出的總量平衡,採集後供者不會產生循環系統的紊亂,對人體很安全。
2、白血病為什麼要骨髓移植 不一定都需要骨髓移植
要看你自身情況,化療恢復一段時間比較好,骨髓移植其實是很危險的,有排異反應等,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是危及生命的。對於白血病的治療要看具體的病症,並不是一定要骨髓移的,可以參考{{急性癌變的心路歷程}}即可
3、骨髓移植為什麼要進行骨髓配型
但是自體的骨髓移植雖然成功率大,排異反應小,但是在採集的時候難免會混雜有要想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只能依靠社會上非血緣的志願捐獻者提供配型相合的
4、白血病為什麼要骨髓移植?
白血病就是因為骨髓造血異常引起的,是骨髓引起的,所以要換骨髓
5、種植牙齒.為什麼要做骨髓移植
你好,有些人長期缺牙,會存在牙槽骨吸收狀態,導致骨存量較少,不足以支撐植體,這種情況下就要先進行植骨,等待骨量足夠和穩定之後才可以進行種植,否則種植體會不穩固。
6、為什麼要化療以後才可以骨髓移植
化療是殺死癌細胞,移植是重建造血系統,不把癌細胞殺死就移植,癌細胞還在搞破壞啊,那不是白移植了?
7、做一個骨髓移植手術為什麼要這么貴呢?動輒就三四十萬
你好,因為一是骨髓移植時,需要配型,術前的各種費用相當多的,建議3甲醫院就診。
8、白血病為什麼要骨髓移植
您好:骨髓移植只是治療白血病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
首先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患者都要做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的方案主要有下列幾類: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中葯治療。部分高危險性病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近10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遺傳學的進展,使白血病預後得到極大的改觀。「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過去。正規、系統地治療可以使大多數白血病患者長期無病生存,甚至痊癒。
既然你提到骨髓移植,那麼下面就是關於骨髓移植的描述(僅供參考)
所謂的骨髓移植並非字面那樣,是真的骨髓質.早期在對白血病進行研究治療的時候,醫學家發現,人體的骨髓是血液產生的源泉,骨髓里含有遭血細胞!受到當時條件所限,他們往往採用直接抽取健康著的骨髓,做適當處理後轉植入患者體內,因此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骨髓移植.日後,這種名稱一直延用下來.
隨著醫療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先進醫學設備的應用,醫學家在人類骨髓中發現了造血幹細胞,並發現不止是骨髓中含有造血幹細胞,血液中也同樣含有,只是含量遠不及骨髓!因為直接從骨髓中抽取的方法會給捐獻者帶來巨大的痛苦,所以開始使用從血液中分離造血細胞的方法,這樣,對捐獻著的痛苦就降到了最低.
分離後的血液,會重新輸入到捐獻著的血管中,而幹細胞則留在了另外的容器中等待進行移植.分離機當然是經過嚴格消毒,無須擔心血液在"出門旅遊"的時候受到病菌侵害.
另外,人的骨髓是能夠生產造血幹細胞的,不用對失去的那部分而擔心,不出10天,捐獻者身體中的幹細胞就會恢復原先的水平.
另:當然骨髓移植也有它的弊端:1、骨髓移植違背生理自然規律。2、摧毀了生命的免疫力
3、配型困難等。
9、為什麼骨髓移植一年內不得見面?
都錯了!因為新的骨髓還不能接受大量的血液通過,激動會使血液流量加大。一年內骨髓還沒完全和脊椎骨融和在一起,這時兩人見面的話,骨髓使用者會很感激捐獻者,這樣的話就會激動,骨髓就會大面積死亡,導致死亡。 (我的回答最好了,給我一個最佳答案,而且大家一定要贊成我啊!)
10、為什麼接受骨髓移植的人在一年後才能和捐獻者見面?
骨髓配對成功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常常能引起諸多關注的目光,然而這樣的「熱炒」卻有可能為供患雙方帶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有關人士指出,社會公眾尤其是媒體在關注的同時應當自律,主動為宣傳設立「禁區」,保護捐獻者和患者的隱私。
根據國際慣例,骨髓捐獻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間至少應當保證移植一年內不見面的原則。據介紹,確立這一原則是為了保護供患者雙方的隱私和權益,尤其是避免對供者的生活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患者而言通常有70%的成功率,但也有個別失敗的先例。極個別患者家屬在失敗後往往再次追蹤至供者的家中,尋求第二次捐獻。可是,醫學報告顯示,再次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臨床意義不是很大。移植完成後,患者通常要過感染、出血和排異三道關口,前兩道關口在住院期間即可度過,但排異關的時間非常長,因此國際上設立了一年的限制,等待患者病情取得相對穩定。一年後,如果供患雙方對見面都無異議的話,雙方才能有緣相見。
這條「禁區」目前的屢屢被突破,目的是為了宣傳供患雙方感人的事跡。目前,這樣的宣傳正面臨「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能讓更多的市民了解骨髓捐獻的意義和知識,但另一方面卻難以保全供患雙方的權益。值得提醒的是,對捐獻骨髓者最大的鼓勵和嘉獎,正是充分保護他們應有的權益。
中華上海骨髓庫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的庫存量和移植人數目前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4年更是取得突破,一年增加庫存量超過1萬人,移植人數達到16例,使得上海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達到4.5萬人,完成移植48次,雙雙超過全國數據的五分之一。今年1月的前13天里就已經完成兩例移植,一例是本地配對,一例則為異地配對成功。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社會更應當及時樹立科學關注骨髓移植的觀念,保護上海骨髓捐獻踴躍的良性態勢。」
一年內不見面原則
根據國際慣例,骨髓捐獻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間至少應當保證移植一年內不見面的原則,尤其要避免在公共媒體上同時刊登供者和患者的照片,以及向患者透露供者的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等。既便是供者允許,一年內也應當避免雙方的接觸。可是近2年內,隨著本市骨髓配對成功例數的提高,供患雙方在媒體等方面的誘導下不僅可以見面,而且供者的一切個人資料均公布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