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逐漸提高抗生素的濃度可以得到高抗的細菌
細菌的生命周期短,自然界中遺傳物質時刻不停的在突變,基因突變後會產生各種表現型,而你不斷的在提高抗生素濃度相當於不斷的給細菌更惡劣的環境,環境的惡劣使抗葯性不強的細菌被淘汰,存活的是突變而來的抗葯性強的細菌,這些細菌通過二分裂繁殖得到的下一代自然也是抗性強的品種,所以你不能總用抗生素,那樣總有一天一個簡單的病毒感冒會殺死你,因為沒有葯有效果了
2、骨髓增長了4-5毫米.阻壓到神經線怎麼醫??
骨髓炎是由化膿性細菌所引起的骨膜、骨皮質和骨髓的炎症。理論上講,在抗菌葯物十分發達的今天,該病應當不是什麼難治之症。但臨床實踐卻並非如此。許多骨髓炎患者由於疾病形成畸形,關節強直而致殘,部分患者由於竇道長期不愈而致皮膚癌變,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由於無法療治需要截肢,甚至死亡。從發病部位上看,多發於四肢,下肢較多,其中脛骨、股骨最多。它的感染途徑基本上可分為三種: 1、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如有感冒或輕微的皮膚擦傷導致化膿性細菌由血液進入骨內所引起的炎症,感染部位一般無明顯的外傷史。本病多見於兒童發病後可見高燒39度以上,血沉加快,白細胞化驗多在15000-30000之間,x線視有骨膜反應,局部皮膚溫度 過高,並有深壓痛。 2、 創傷性骨髓炎 創傷性骨髓炎是由身體創傷所引起骨外露(如開放性骨折等)或皮膚破裂引起的肌肉組織深部感染(如失神經性的骨外露)後,細菌通過血液潛入骨組織所引起的骨感染,本病一般表現為局部有流膿竇道,傷口皮溫過高,血化驗表現為血沉加快,白細胞增多,X線視有明顯骨破壞。 3、 醫源性骨髓炎 醫源性骨髓炎是一種廣義上的創傷性骨髓炎,它是醫院在做骨科手術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或無菌意識淡漠所引起的骨感染。它雖然是骨科手術中少見的病歷,但是它卻是 骨感染的三大途徑之一。其症狀與創傷性骨髓炎一樣。 中醫認為骨髓炎是由人體正氣不足,肝腎陰虧,邪毒蘊盛,陰液虧損,抗邪能力低下,此時再感外邪的侵犯,蘊滯於內,化熱成膿,從而導致骨質的破.骨髓炎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應及時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的質量是治療的 前提,而術後護理和術後大量應用中葯是治療的關鍵,治癒後按期使用抗 復發中葯是治療的保障。如果能夠作到以上三點,特別 是抗復發中葯的 應用,那麼骨髓炎的終身治癒是沒有問題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療 Osteomyelitis of Treatment of Chrohic 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多發展為經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近年來伴隨災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繼發於 開放骨折及手術感染的患者正迅速增加。致病菌多為金葡菌,外傷引起的多系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氏陰 性菌。慢性骨髓炎骨營養中斷,造成骨壞死,易形成死骨,僅用中葯及抗生素多不能治癒,多數應手術治療。 骨髓內形成膿腫、骨髓內壓力增高 ,骨髓內血流中斷,骨膜下形成膿腫而致骨壞死、病理骨折、甚至大段骨 壞死造成的骨缺損。臨床上多伴有繼發瘺孔,反復排膿。如瘺孔閉塞,局部就會發熱、腫痛、淋巴結腫大、全 身發熱、白血球增高和血沉加快等。如長年瘺孔不閉,極有可能會發生瘺孔區組織癌變,而不得不截肢。 下列情況應積極手術治療: (一)局部情況: 1、膿腫形成,包括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組織炎、骨髓內膿腫; 2、瘺孔; 3、死骨; 4、骨不癒合 及假關節; 5、骨髓內炎性肉芽; 6、畸形; 7、異物如鋼板、髓內釘等存留。 (二)全身情況如: 敗血病、惡性變、反復發作。 慢性骨髓炎因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病灶清除,持續沖洗 是定型的基本方法,在有充分把握治癒炎 症的基礎上,可一期植骨,修復骨缺損;一期截骨矯形;一期關節成形術;同時以內外固定,使骨得以修復。 對合並關節病變的應該可以一期同時處理盡可能保留關節功能,中葯具有重要治療價值,可以改善貧血,提高 免疫力,對耐葯菌有良好療效,不能完全依賴抗菌素。 概述 如局部血運良好,即使有感染,機體對細菌具有防禦功能,炎症也能迅速消退。投入的抗生素也容易達到 骨 病灶部而發揮效力。慢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就是局部缺乏血運,因此,抗生素不能徹底治療炎症。雖然 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對急性骨髓炎的治療非常有效,但無論是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對慢性骨髓炎就不那麼 明顯。由於慢性骨髓炎骨組織病灶破壞,壞死,周圍組織瘢痕,局部血運缺乏,抗生素不能到達病灶,這是骨 髓炎難治的原因。因此,必須通過手術清除病灶,改善局部血運,才能使抗生素發揮效力。 首先,從瘺孔或手術創口內組織行細菌培養,確定細菌種類及細菌敏感性.一般用青黴素族、頭孢黴素族及氨基 糖甙類抗生素。最近MRSA耐葯菌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得已也選用四環素族 。但致病菌不能確定的病例不少, 如不能培養出細菌,就按照耐葯菌用葯。值得注意的是,弱毒菌感染也有增加的趨勢。多種抗生素並用,及廣 譜抗生素大量應用,確有協同作用,但考慮到副作用及耐葯菌的增加,盡可能避免多組並用,如要並用最好是 選擇具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一般認為抗生素到達骨的濃度低,所以應選擇透骨吸收較好的抗生素。 筆者認為術後應用抗生素4-6周,慢性骨髓炎在術後應用抗生素6周後,一般血沉,CRP,血細胞已正常化, 如果反復再發瘺孔持續存在,也不能漫無邊際的投入抗生素。應細心研究創口不閉合的原因,決定再次手術。 抗生素的局部使用,必須和手術結合才有效。持續沖洗及慶大黴素、先鋒黴素、中葯鏈珠均有效,原因是 局部高濃度的抗生素。術中創面也應撒入抗生素。有時從洗凈管間斷注入抗生素,但注射時,應注意逆行感染。 手術治療法 慢性骨髓炎多數有手術適應症,應按照其病理狀態制定治療方針,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積極手術治療。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 1.死骨;2. 肉芽;3. 死腔、空洞;4.骨包殼;5. 瘺孔; 6. 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膿腫;7. 新骨生成; 8. 骨小梁的變化;9. 關節強直、拘縮;10. 軟組織缺損、瘢痕;11.骨缺損等外傷性慢性骨髓炎患者; 12. 骨缺損; 13. 假關節、骨折;14. 畸形;15. 異物及內固定。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形成特徵: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敗血症樣發病的少了,而形成為非典型的病例不斷增加,大量的新生骨包殼 圍住死骨,死骨量小、骨小梁消失,骨硬化。X線片示骨破壞及高密度減低區混雜出現。
3、骨髓炎吃什麼葯輸什麼液
骨髓炎吃葯是不容易痊癒的,建議你去手術治療。。。北京【骨髓炎】醫院
4、抗生素在肺組織濃度升高是好是壞。
沐舒坦貝萊就是作用於肺部和氣管的,濃度高有利於對細菌有害酶活性的競爭性抑制,是抗生素起作用的基本條件,屬於正常,至於葯物互相作用,這個要看說明書,但是兩種抗生素一起吃肯定不好
5、我媽媽,63歲,今年二月查出患多發性骨髓瘤輕璉型二期,已行vad方案化療5次。過程中無不良反應,四
病情分析:
多發性骨髓瘤感染一旦發生,應選擇強有力的抗生素直接殺滅病原菌,
指導意見:
電葯的重點應放在扶正祛邪上,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清熱解毒之品遠不如抗生素殺菌能力強。
6、我母親40多年的骨髓炎,有痊癒的方法嗎?
我不反對手術,但很大可能手術也不能根治。勸樓主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所有的疾病都能根治嗎?糖尿病、高血壓只要控制好,一樣有快樂的生活.建議:
1.急性期:消炎(打吊針),制動(卧床)。最少一周。
2.緩解期:加強營養(瘦肉、牛奶、雞蛋)鍛煉身體(有氧運動),體質好=抵抗力強=復發少、不復發
與根治有和不同。
7、骨髓炎的防治
骨髓炎是由化膿性細菌所引起的骨膜、骨皮質和骨髓的炎症。理論上講,在抗菌葯物十分發達的今天,該病應當不是什麼難治之症。但臨床實踐卻並非如此。許多骨髓炎患者由於疾病形成畸形,關節強直而致殘,部分患者由於竇道長期不愈而致皮膚癌變,更重要的是部分患者由於無法療治需要截肢,甚至死亡。從發病部位上看,多發於四肢,下肢較多,其中脛骨、股骨最多。它的感染途徑基本上可分為三種:
1、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人體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如有感冒或輕微的皮膚擦傷導致化膿性細菌由血液進入骨內所引起的炎症,感染部位一般無明顯的外傷史。本病多見於兒童發病後可見高燒39度以上,血沉加快,白細胞化驗多在15000-30000之間,x線視有骨膜反應,局部皮膚溫度 過高,並有深壓痛。
2、 創傷性骨髓炎
創傷性骨髓炎是由身體創傷所引起骨外露(如開放性骨折等)或皮膚破裂引起的肌肉組織深部感染(如失神經性的骨外露)後,細菌通過血液潛入骨組織所引起的骨感染,本病一般表現為局部有流膿竇道,傷口皮溫過高,血化驗表現為血沉加快,白細胞增多,X線視有明顯骨破壞。
3、 醫源性骨髓炎
醫源性骨髓炎是一種廣義上的創傷性骨髓炎,它是醫院在做骨科手術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或無菌意識淡漠所引起的骨感染。它雖然是骨科手術中少見的病歷,但是它卻是 骨感染的三大途徑之一。其症狀與創傷性骨髓炎一樣。
中醫認為骨髓炎是由人體正氣不足,肝腎陰虧,邪毒蘊盛,陰液虧損,抗邪能力低下,此時再感外邪的侵犯,蘊滯於內,化熱成膿,從而導致骨質的破.骨髓炎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應及時行手術治療,其中手術的質量是治療的 前提,而術後護理和術後大量應用中葯是治療的關鍵,治癒後按期使用抗 復發中葯是治療的保障。如果能夠作到以上三點,特別 是抗復發中葯的 應用,那麼骨髓炎的終身治癒是沒有問題的。
慢性骨髓炎的治療
Osteomyelitis of Treatment of Chrohic
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多發展為經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近年來伴隨災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繼發於 開放骨折及手術感染的患者正迅速增加。致病菌多為金葡菌,外傷引起的多系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革蘭氏陰 性菌。慢性骨髓炎骨營養中斷,造成骨壞死,易形成死骨,僅用中葯及抗生素多不能治癒,多數應手術治療。 骨髓內形成膿腫、骨髓內壓力增高 ,骨髓內血流中斷,骨膜下形成膿腫而致骨壞死、病理骨折、甚至大段骨 壞死造成的骨缺損。臨床上多伴有繼發瘺孔,反復排膿。如瘺孔閉塞,局部就會發熱、腫痛、淋巴結腫大、全 身發熱、白血球增高和血沉加快等。如長年瘺孔不閉,極有可能會發生瘺孔區組織癌變,而不得不截肢。
下列情況應積極手術治療:
(一)局部情況: 1、膿腫形成,包括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組織炎、骨髓內膿腫; 2、瘺孔; 3、死骨; 4、骨不癒合 及假關節; 5、骨髓內炎性肉芽; 6、畸形; 7、異物如鋼板、髓內釘等存留。 (二)全身情況如: 敗血病、惡性變、反復發作。 慢性骨髓炎因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病灶清除,持續沖洗 是定型的基本方法,在有充分把握治癒炎 症的基礎上,可一期植骨,修復骨缺損;一期截骨矯形;一期關節成形術;同時以內外固定,使骨得以修復。 對合並關節病變的應該可以一期同時處理盡可能保留關節功能,中葯具有重要治療價值,可以改善貧血,提高 免疫力,對耐葯菌有良好療效,不能完全依賴抗菌素。
概述
如局部血運良好,即使有感染,機體對細菌具有防禦功能,炎症也能迅速消退。投入的抗生素也容易達到 骨 病灶部而發揮效力。慢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就是局部缺乏血運,因此,抗生素不能徹底治療炎症。雖然 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對急性骨髓炎的治療非常有效,但無論是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對慢性骨髓炎就不那麼 明顯。由於慢性骨髓炎骨組織病灶破壞,壞死,周圍組織瘢痕,局部血運缺乏,抗生素不能到達病灶,這是骨 髓炎難治的原因。因此,必須通過手術清除病灶,改善局部血運,才能使抗生素發揮效力。 首先,從瘺孔或手術創口內組織行細菌培養,確定細菌種類及細菌敏感性.一般用青黴素族、頭孢黴素族及氨基 糖甙類抗生素。最近MRSA耐葯菌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得已也選用四環素族 。但致病菌不能確定的病例不少, 如不能培養出細菌,就按照耐葯菌用葯。值得注意的是,弱毒菌感染也有增加的趨勢。多種抗生素並用,及廣 譜抗生素大量應用,確有協同作用,但考慮到副作用及耐葯菌的增加,盡可能避免多組並用,如要並用最好是 選擇具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一般認為抗生素到達骨的濃度低,所以應選擇透骨吸收較好的抗生素。 筆者認為術後應用抗生素4-6周,慢性骨髓炎在術後應用抗生素6周後,一般血沉,CRP,血細胞已正常化, 如果反復再發瘺孔持續存在,也不能漫無邊際的投入抗生素。應細心研究創口不閉合的原因,決定再次手術。 抗生素的局部使用,必須和手術結合才有效。持續沖洗及慶大黴素、先鋒黴素、中葯鏈珠均有效,原因是 局部高濃度的抗生素。術中創面也應撒入抗生素。有時從洗凈管間斷注入抗生素,但注射時,應注意逆行感染。 手術治療法 慢性骨髓炎多數有手術適應症,應按照其病理狀態制定治療方針,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積極手術治療。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特徵:
1.死骨;2. 肉芽;3. 死腔、空洞;4.骨包殼;5. 瘺孔; 6. 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膿腫;7. 新骨生成; 8. 骨小梁的變化;9. 關節強直、拘縮;10. 軟組織缺損、瘢痕;11.骨缺損等外傷性慢性骨髓炎患者; 12. 骨缺損; 13. 假關節、骨折;14. 畸形;15. 異物及內固定。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形成特徵: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敗血症樣發病的少了,而形成為非典型的病例不斷增加,大量的新生骨包殼 圍住死骨,死骨量小、骨小梁消失,骨硬化。X線片示骨破壞及高密度減低區混雜出現。
手術適應症
(一)局部症狀 ①.膿腫形成(骨膜下膿腫,軟組織蜂窩織炎、骨髓內膿腫)②瘺孔形成; ③死骨; ④骨髓內肉芽 ⑤骨不癒合 ⑥.假關節 ⑦.畸形 ⑧.異物(髓內釘及鋼板等內固定材料) (二)全身症狀①.敗血症 ②.惡性變(瘺孔癌、肉瘤)。 根據不同的病態,制定不同的手術方法。 術前處置及檢查呈慢性的病例出現急劇的炎症症狀時,按急性 骨髓炎處理,行局部固定,抗生素及中葯應用,在短時間內可緩解症狀。 但如果長期多處瘺孔反復發作,或炎症復發時應積極手術。筆者認為,不應該等軟組織症狀消退,體溫正常才 手術,而應按急診手術處理。為了根治,理必須充分閱片,把握骨病灶的范圍及軟組織病灶范圍,設計手術 切口。切口應避開神經、大血管及瘺孔。
8、抗生素效價測定中最高濃度和最低濃度是怎麼規定的
抗生素是一種生理活性物質,它對生命現象很敏感,可以用抗生素的生物效能表示它的效價,其最小效價單元就叫做「單位」(U)。經由國際協商規定出來的標准單位,稱為「國際單位」(IU)o通常各種抗生素的單位,是根據國家抗生素標准品測定出來的,是衡量葯物有效成份的一種尺度。 抗生素的劑量常用重量和效價來表示。化學合成和半合成的抗菌葯物都以重量表示,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以效價表示,並同時註明與效價相對應的重量。 效價是以抗菌效能(活性部分)作為衡量的標准,因此,效價的高低是衡量抗生素質量的相對標准。
http://blog.sina.com.cn/u/5905070947
9、抗生素的注意事項
氯林可黴素、氨苄青黴素和先鋒黴素、青黴素類、紅黴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氯黴素和四環素,能改變腸道細菌種類和數量的平衡狀態,使某些致病性細菌過度生長繁殖。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能產生兩種毒素損傷有保護功能的大腸表面,導致腸腔表面輕度的發炎,引發輕度腹瀉到血性腹瀉、腹痛和發熱。重者其腸壁炎症廣泛而嚴重,還有潰瘍形成,典型症狀可出現致命性脫水、低血壓、中毒性巨結腸和小腸穿孔。同時患者的糞便中有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毒素。
應停用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口服乳酸桿菌制劑或從肛門直腸給予類桿菌,使腸道正常菌群得以恢復,沒有並發症的抗生素所致症狀一般在停用抗生素後12左右天即可自行恢復。如果還有輕微的症狀持續存在,可用消膽胺與毒素結合而減弱其毒性作用。對大多數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病例,滅滴靈是治療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的有效葯物。病情急而危重,必須住院治療,接受靜脈輸液,輸入電解質和輸血。偶爾作為挽救生命的措施,可作暫時性回腸造瘺術或大腸切除術。 由於肝硬化病人肝功能減退,肝血流量降低,膽汁分泌紊亂及血漿白蛋白與抗生素結合功能改變等,可影響抗生索的代謝過程。
有些抗生素在肝內滅活。氯黴素主要在肝內代謝。肝功能減退時,氯黴素的半衰期延長,代謝後的氯黴素在血中積聚,它對造血系統仍有影響,故可引起一道性骨髓抑制。尤其在腹水和黃疸病人中更易出現。磺胺類也在肝臟中代謝,因此,在肝功能明顯減退時最好不用。
多數抗生素由尿中排泄,如青黴素族、氨基糖苷類及頭抱菌素類。腎功能輕度減遲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半衰期明顯延長,但該抗生素主要分布於細胞外液,在有腹水時,部分抗生素進入腹水降低血清濃度。不過,在腎功能明顯減退時,仍應重視該類抗生素損傷腎臟的副作用。因此,肝硬化出現腎功能衰竭時,應用這類抗生素,必須減少劑量,延長間隔時間,避免與其他有腎臟損害作用的葯物聯合應用。青黴素族中,其他各種青黴素以及頭抱菌素族,在腎功能高度減退時,半衰期也明顯延長,但這些抗生素對肝及腎臟毒性較輕微,無需減少劑量。四環素族在腎功能減退時,血清濃度升高,對肝臟毒性增強,因此對有肝腎功能損害的病人,最好少用。
10、可導致抗生素在肺組織濃度升高是指什麼意思?
這個的意思是指抗生素可能會在肺組織中積聚,使得肺組織的抗生素濃度升高。這個情況,如果是肺部有感染,那就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肺部沒有感染,可能導致肺組織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