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與骨髓基質幹細胞是同一種細胞嗎
不是一種細胞,具體來源不同,但是都是幹細胞,只是分別由基質細胞、間充質分離培養得到。只知道下面這些,希望有幫助
1、間充質幹細胞(MSCs)是屬於中胚層的一類多能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和器官間質中,以骨髓組織中含量最為豐富,由於骨髓是其主要來源,因此統稱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是胎兒和成年人保留在骨髓血液中的原始幹細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被誘導分化為血管組織和骨組織,再生能力強;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保留在成體結締組織內的一些較原始的細胞,它們保持著間充質細胞的分化潛能,在炎症與創傷時可增殖分化為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間充質細胞常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細血管周圍,並能分化為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內皮細胞。位於器官之間、組織之間以至細胞之間,起連接、支持、營養、防禦、保護和修復等功能。
一、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在適宜的體內或體外環境下不僅可分化為造血細胞,還具有分化為肌細胞、肝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基質細胞等多種細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調節功能,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抑制T細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應 ,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
三、具有來源方便,易於分離、培養、擴增和純化,多次傳代擴增後仍具有幹細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2、基質細胞群包括成纖維細胞、網狀細胞及巨噬細胞等,基質細胞在體外培養可形成CFU-F。造血幹細胞被基質細胞包繞後才能增殖。血細胞是在基質細胞形成的網狀支架中增殖和分化。
小知識: 幹細胞的分類與來源
根據其發育階段,於細胞可分為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體幹細胞(Alt Stem Cell)。胚胎幹細胞包括ES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細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體幹細胞包括神經幹細胞(Neural Stem Ce11, NSC)、血液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骨髓基質幹細胞,表皮幹細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
近年,發現不同胚層起源的成體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相互轉化。如肌肉組織的幹細胞可以「橫向分化」為血液細胞和脂肪細胞。
2、骨髓基質細胞和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區別
骨髓基質細胞是存在於骨髓中的一類多能幹細胞,具有分化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和其他幾種結締組織細胞(如腱細胞)。亦可轉分化成心肌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現已被歸為結締組織成體幹細胞。事實上,骨髓基質細胞中的間充質幹細胞數量是很少的,約占細胞總數的10萬分之一,其定向分化也不均一,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及其初步分化的祖細胞或稱前體細胞(precusor, progenitor cells)具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特徵;此外,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能力,其細胞復制分裂方式是不對稱分裂,這明顯不同於普通的細胞。通過貼壁法或Percoll等細胞分離介質只能獲得混合的骨髓基質細胞,只有應用免疫磁珠、流式細胞儀等將其進一步分離純化後,才能稱為骨髓間質幹細胞。(河南省幹細胞庫)
3、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與什麼細胞可以共培養
髓核細胞與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共培養,影響髓核細胞的活知性,經共培養的髓核細胞增殖速度、蛋白多糖合成量較對照組提高明顯,髓核細胞活性上調道。
睾丸支持內細胞與骨髓間充質干容細胞在體外共培養的早期,睾丸支持細胞可以顯著促進間充質幹細胞的生長,但在後期則反而抑制間充質幹細胞的生長。
4、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培養過程中,細胞局部過密會不會接觸抑制?
大多數細胞在密度較高時會影響細胞狀態,建議將細胞消化後重新接種
5、間充質幹細胞可以做體外血管生成實驗嗎
間充質幹細胞最早在骨髓中發現,隨後還發現存在於人體發生、發育過程的許多種組織中。目前, 我們能夠從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組織以及羊水、臍帶血中分離和制備間充質幹細胞,用得最多的是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但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存在以下問題:隨著年齡的老化,幹細胞數目顯著降低、增殖分化能力大幅度衰退;制備過程不容易質控;移植給異體可能引起免疫反應;取材時對患者有損傷,患者有骨髓疾病時不能採集,即使是健康供者,亦不能抽取太多的骨髓。這都限制了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應用,使得尋找骨髓以外其他可替代的間充質幹細胞來源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2006年,我國在胎盤和臍帶組織中分離出間充質幹細胞,這種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不僅保持了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而且還具備如下優點:①胎盤和臍帶中的干/祖細胞更原始,有更強的增殖分化能力。②免疫細胞較為幼稚,功能活性低,不會觸發免疫反應及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幹細胞易於分離,純度高,無腫瘤細胞污染。④擴增時培養體系能統一,便於質控。⑤可製成種子細胞冷凍,多次使用,冷凍後細胞損失小。⑥潛伏性病毒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及傳播幾率比較低。⑦採集時對產婦及新生兒無任何危害及損傷。⑧採集方便,易於保存和運輸,倫理學爭議少。這種胎盤和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有可能成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的理想替代物,並具有更大的應用潛能。
6、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分離的方法有幾種
目前常用的分離MSC的方法主要有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離心法,全骨髓法即根據幹細胞在低血清培養基中有貼壁優勢特性,定期換液除去不貼壁細胞,從而達到純化及擴增MSC的目的。密度梯度離心法即根據骨髓中各細胞成分比重的不同,分離單核細胞進行貼壁培養。二者本質上無多大區別。隨著對MSC表面抗原認識的深入,又有人利用免疫方法如流式細胞儀法、免疫磁珠法等對其進行分離純化。但經過流式或磁珠分選後的細胞出現了增殖緩慢等一些問題,加之成本較高和技術的難度,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這些方法的廣泛應用。
7、骨髓幹細胞的分離
骨髓抽取及骨髓幹細胞的分離純化:患者在無菌條件下從髂後上棘進行穿刺,分不同部位抽取骨髓l0~20 mL,置於肝素化的無菌離心管中,骨髓離心取出脂肪層
8、外周血間充質幹細胞怎麼分離和培養
外周血間充質干抄細胞怎襲么分離和培養
核酸探針技術又名基因探針技術或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具有敏感性高(可檢出10-9―10-12的核酸)和特異性強等優點。兩條不同來源的核酸鏈如果具有互補的鹼基序列,就能夠特異性的結合而成為分子雜交鏈。據此,可在已知的DNA或RNA片段上加上可識別的標記(如同位素標記、生物素標記等),使之成為探針,用以檢測未知樣品中是否具有與其相同的序列,並進一步判定其與已知序列的同源程度。
核酸探針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進出口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檢驗。用於檢驗食品中一些常見的致病菌及產毒素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多種病原體的檢驗。近年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核酸探針正越來越多地用於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的快速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