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爸爸死於多發性骨髓瘤,兒子會得這種病嗎?
我奶奶去世的很早,那個時候醫學沒那麼發達,條件也不允許,我二姑,去年去世的,送去醫院的時候,所有的臟腑都已經不行了,我爸昨天剛住院,能最終確診的檢查結果,要到下星期,目前醫生給去的結論是,有可能,我奶奶和二姑去世的時候都不到60歲,現在特別擔心我爸,我擔心自己,打算去做一個多發性骨髓瘤的排查,這種病只是有遺傳的傾向,並不代表一定會遺傳,積極面對,也許我們是幸運的也有可能,萬事都沒有絕對性,而且發現的越早,越好治療,不管是骨髓瘤,還是其他病,都是這個道理
2、什麼是多發性骨髓瘤?發病原因是什麼
北京朝陽醫院血液腫瘤黃仲夏: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起源於血液系統中漿細胞的惡性增殖性腫瘤。骨髓瘤細胞在骨髓內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壞;同時骨髓瘤細胞分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過多的免疫球蛋白輕鏈隨尿液排出,稱為本周蛋白尿,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又抑制了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易造成感染。常伴發貧血,腎功能損害和骨髓外漿細胞瘤。關於骨髓瘤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隨著各種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骨髓瘤的發病機制的認識也有了進步。骨髓瘤的發病可能與基因突變導致的染色體異常有關。
3、多發性骨髓瘤特徵性細胞
漿細胞免疫學檢查
隨著對MM認識的逐漸深入, 人們越來越重視骨髓瘤細胞免疫表型的相關特徵及其對MM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等臨床意義。在臨床上, 通過檢測細胞表面所表達抗原的強弱、異常抗原的出現, 包括有無細胞內免疫球蛋白的輕鏈限制性, 可以把骨髓瘤細胞和正常漿細胞區別開來。正常漿細胞表面強表達CD38和CD27, 表達CD138, 且無輕鏈限制性, 與正常成熟B細胞相比, CD45和CD19的表達較弱, 不表達CD56、CD117、CD28, 同時不表達B系抗原如CD20、CD22。典型的骨髓瘤細胞免疫分型特點為:異常表達CD28、CD117、CD20、CD56、CD13、CD33、CD27和弱表達CD38, 不表達CD19和CD45, 並且有輕鏈限制性。
漿細胞免疫標記對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與克隆性漿細胞增生的鑒別有一定價值, 並可用於微小殘留病灶的檢測。但在鑒別良、惡性漿細胞病時, 應同時結合其它指標, 如漿細胞形態學、M蛋白鑒定等。
MM骨病標志物
高達90%的MM在初診時或在病程中出現骨質破壞, 其本質為溶骨性病變, 大多難以痊癒, 表現為骨痛、溶骨性病變、彌漫性骨質疏鬆[37]。60%以上的患者發生病理性骨折。由於MM患者的破骨細胞活性增強而成骨細胞活性相對受抑, 導致骨質吸收、破壞增強而成骨、骨的重塑減少, 因此臨床上除影像學檢查外, 反映骨質破壞的標志物也可用於MM骨病檢測。
近年來, 關於細胞遺傳學異常的相關研究以及對骨髓微環境越來越深的理解, 均為MM的發病機制提供更多的依據; 也為新的聯合治療方案和新葯研發奠定了基礎[39]。同時實驗技術的進步使得臨床的診斷得到不斷提高。
4、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的發病機制
<
5、腫瘤的發病機制
(一)腫瘤:是機體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細胞的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腫瘤是基因疾病,其生物學基礎是基因的異常。致瘤因素使體細胞基因突變,導致正常基因失常,基因表達紊亂,從而影響細胞的生物學活性與遺傳特性,形成了與正常細胞在形態、代謝與功能上均有所不同的腫瘤細胞。腫瘤的發生是多基因、多步驟突變的結果。不同的基因的突變與不同強度的突變形成了不同的腫瘤。腫瘤的形態異常,是腫瘤病理診斷的依據。
(二)腫瘤的發病機制:人類對腫瘤發病機制的認識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從過去單一和物理致癌、化學致癌、病毒致癌、突變致癌學說上升到多步驟、多因素綜合致癌理論。最成功例子來源於美國霍普金斯大學Vogelstein實驗室對結腸癌的研究。他們發現在結腸癌發生過程中所經歷的增生、良性腫瘤、原位癌和浸潤癌多步驟過程中,始終貫穿一系列分子事件變化。發現腺瘤中有Ras基因突變和抑癌基因APC和DCC丟失,在癌中有Ras基因突變以及抑癌基因APC、DCC、P53丟失。結腸腫瘤的發生似乎是由於抑癌基因APC的雜合性丟失而開始的。APC的缺失可以發生於生殖細胞或體細胞,導致逐漸增大的良性腺瘤。在良性腺瘤中常有其中一個細胞發生Ras癌基因突變而導致進一步克隆性發展。隨後發生的抑癌基因DCC和P53缺失促進了良性到惡性發展過程。從腺瘤到癌的演變過程中還伴有DNA損傷修復基因突變以及DNA甲基化狀態的改變,因此,結腸癌變過程是一個多基因參與,多步驟過程。
(三)化學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認為凡能引起人或動物腫瘤形成的化學物質,稱為化學致癌物。
根據其作用方式分為直接致癌物、間接致癌物、促癌物三大類。1)直接致癌物:是指這類化學物質進入機體後能與體內細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謝就能誘導正常細胞癌變的化學致癌物。這類化學致癌物的致癌力較強、致癌作用快速,常用於體外細胞的惡性轉化研究。如各種致癌性烷化劑、亞硝胺類致癌物等。2)間接致癌物:是指這類化學物質進入體後需經體內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變成化學性質活潑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學致癌物。常見有多環芳烴、芳香胺類、亞硝胺及黃曲毒素等。3)促癌物:以稱腫瘤促進劑,單獨作用於機體內無致癌作用,但能促進其他致癌物誘發腫瘤形成。常見的促癌物有巴豆油、糖精及苯巴比妥。
根據化學致癌物與人類腫瘤的關系以可分為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及潛在致癌物。1)肯定致癌物:是指經流行病學調查確定並且臨床醫師和科學工作者都承認對人和動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劑量反應關系的化學致癌物。2)可疑致癌物:具有體外轉化能力,而且接觸時間與發癌率相關,動物致癌實驗陽性,但結果不恆定,此外,這類致癌物缺乏流行病學方面的證據。3)潛在致癌物:一般在動物實驗中可獲得某些陽性結果,但在人群中尚無資料證明對人具有致癌性。
化學致癌物的代謝活化:一般將未經代謝活化、不活潑的間接致癌物稱為前致癌物(precarcinogen);經過體內代謝轉變為化學性質活潑,壽命極短的致癌物稱為近致癌物(proximate carcinogen)。近致癌物進一步轉變為帶正電荷的親電子物質,稱為終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終致癌物與DNA、RNA、蛋白質等大生物大分子共價結合而導致它們的損傷,從而引起細胞癌變。其中DNA是終致癌物攻擊的主要目標。終致癌物與DNA結合導致DNA的化學修飾,形成致癌物-DNA加合物。在間接致癌物的代謝過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酶類,其中最重要的活化酶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統。包括細胞色素P450和P448。
(四)物理致癌:電離輻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困素,主要包括以短波和高頻為特徵的電磁波的輻射以及電子、質子、中子、a粒子等的輻射。電離輻射對生物靶損傷的機理主要是產生電離,形成自由基。自由基的性質非常活潑,可以破壞正常分子結構而使生物靶受傷。DNA是電離輻射的重要生物靶,尤其是嘧啶鹼基對電離輻射的敏感性較高,腺嘌吟脫氨降解為次黃嘌吟,胞嘧啶脫氨降解為尿嘧啶。電離輻射對DNA的損傷主要是單鏈斷裂及鹼基結構改變。電離輻射引起DNA斷裂,在細胞水平以染色體斷裂形式表現出來,表現為多種染色體畸變方式,如重復、互換、倒位、易位等。染色體畸變的形成直接影響結構基因在基因組內的正常排列,或造成基因片段的丟失或重排,甚至能改變基因的調控機制。癌基因可突變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起關鍵作用。
影響輻射致癌因素:器官敏感性、性別、年齡、遺傳敏感性、吸咽、醫療照射方式。
與輻射有關的腫瘤:白血病、乳腺癌、甲狀腺腫瘤、肺癌、骨腫瘤、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和淋巴瘤。
(五)致瘤病毒:與腫瘤有關的病毒可分為致瘤性DNA病毒和致瘤性RNA病毒兩大類。與動物或人類腫瘤有關的致瘤性DNA病毒有5大類;乳多空病毒類、腺病毒類、皰疹病毒類、乙型肝炎病毒以及痘病毒類。研究證明這些DNA病毒的致瘤性與其所含的病毒癌基因有關。這些癌基因多位於病毒基因組的早復制區,如SV40病毒大T抗原;人乳頭狀瘤病毒E6、E7;腺病毒的E1A、E1B等。這些DNA致瘤病毒的編碼產物可與抑癌基因蛋白結合。
腫瘤病毒是一種生物性致癌因素,其作用特點是1)腫瘤病毒是具有生命的微生物,含有特殊的物質--核酸,可進行復制和遺傳,產生子代病毒,繼續發揮致癌作用。2)腫瘤病毒對動物和人類具有感染性,有些腫瘤病毒對某些細胞有特異的親嗜性,產生不同的疾病並誘發腫瘤;3)腫瘤病毒的核酸可整合到宿主細胞DNA鏈上,通過不同的機制,使細胞發生惡變;4)有些腫瘤病毒基因組中有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即病毒癌基因或轉化基因,編碼轉化蛋白,使細胞發生轉化惡變。
乳頭狀瘤病毒:兩個亞型(HPV16、HPV18)與人宮頸癌發病相關,E6和E7是HPV的癌基因,其蛋白產物可以與P53結合,與Rb結合,從而導致這兩種重要的抑癌基因蛋白產物失活或隆解。乙型肝炎病毒:與人類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HBX是HBV的癌基因,在轉基因鼠中可誘發腫瘤。在原發性腫癌中P53突變率很高,HBV感染以及暴露於黃麴黴素被認為是原發性肝癌發病主要原因。EB病毒:與四種不同類型的人癌發病有關;Burkitt淋巴瘤(BL)、鼻咽癌(NPC)、HIV感染導致免疫抑制個體的B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TLV):與人類T細胞白血病有關。
(六)腫瘤發病的學說
1)兩次突變假說:以視網膜母細胞瘤為代表,該假說認為遺傳型的腫瘤第一次突變發生在於生殖細胞,第二次突變發生於體細胞,因此解釋了遺傳型腫瘤發病年齡早,腫瘤表現為多發性和雙側性。散發性腫瘤的兩次突變均發生於體細胞,故腫瘤發病遲,並且多是單發或單側的。
2)癌變的二階段學說:第一個為特異性的激發階段,由使用一次小劑量的致癌物所引起,使正常細胞轉變為潛伏性癌細胞。第二個為比較非特異的促進階段,由促癌物促成,使潛伏性的癌細胞進一步發展成為腫瘤。
3)腫瘤發生的過程:<1>激發階段:是正常細胞經致癌物作用後轉變為潛伏性瘤細胞的過程。激發過程比較短暫,一般是不可逆的。激發過程具有誘變性質,即激發事件涉及到遺傳突變。一般認為是細胞在增殖分裂過程中,基因受致癌因素作用發生突變,而這種突變以經細胞增殖分裂被固定,並能傳代。<2>促進階段:是潛伏性癌細胞經促癌物作用後轉變成癌細胞的過程。促進階段的初期具有可逆性,而後期是不可逆的。促癌物本身不具有誘變性,促癌過程是被激發細胞進一步增殖,逐步形成克隆的選擇過程。其特點是單獨作用無效,必須在激發之後間隔數周給予,才能使腫瘤出現加速生長。促進作用有可逆性,有劑量效應關系及閾劑量,故認為是腫瘤形成過程中較易受預的階段,也是最容易取得干預防成效的階段。
4)演變階段:指腫瘤形成過程中,在促進階段之中或之後,細胞表現出不可逆的基因組合,在形態或生物行為方面逐漸表現出腫瘤的特徵,如生長加速、具有侵襲性和轉移能力,以及生化、免疫性能改變等。演變可能涉及遺傳物質的重大改變,如染色體的結構變異丟失、易位或嵌入。
6、多發性骨髓瘤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回答者:黃紅遠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B淋巴細胞的惡性漿細胞病。目前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是太清楚,以貧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見臨床表現,無症狀穩定期骨髓瘤無須治療,定期隨訪,如果血或尿中M蛋白進行性升高或出現臨床症狀的就需要進行治療了,目前主要是進行聯合化療、放射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需要加強對症與支持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和其他腫瘤一樣病因不明,發病機理不清楚,可能與慢性感染,病毒等因素有關。多發性骨髓瘤的由來回答者:齊玉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的由來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多發性骨髓瘤的由來為你解答如下。你好,多發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發病危險因素有電離輻射和某些化學品的應用,如殺蟲劑和除草劑等,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電離輻射是最有證據的MM危險因素,DNA和DNA上的特殊的原癌基因可能是致癌電離輻射的主要靶位,在原子彈爆炸後的較大劑量輻射倖存者中,經過長期潛伏後,MM的發病增加,而放射線工作者的MM發生與長期低劑量受照射有關,MM的發生危險較正常人群增加2倍。生活中誘發多發性骨髓瘤的原因回答者:於心對於生活中誘發多發性骨髓瘤的原因一定要重視,你提到生活中誘發多發性骨髓瘤的原因為你解答如下。你好!飲食宜清淡,選用抑制骨髓過度增生的食品,如海帶、紫菜、裙帶萊、海蛤、杏仁。對症選用抗血栓、補血、壯骨和減輕脾腫大的食品, 一般病人可適當活動,過度限制身體能促進病人繼發感染和骨質疏鬆,但絕不可劇烈活動,祝健康。哪些原因可導致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胡剛學對於哪些原因可導致多發性骨髓瘤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哪些原因可導致多發性骨髓瘤為你解答如下。你好,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齡多為40歲以上,男多於女。2、病變前期可無明顯症狀,僅存在血沉增快、貧血、蛋白尿等症狀。3、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有可有骨關節、腰背疼痛、顱骨、胸肋骨瘤形成,以胸肋、鎖骨連接處發生串珠樣結節及溶骨性鑽鑿樣或鼠咬狀圓形骨質缺損為特徵,可出現病理性骨折、截癱、肋間及坐骨神經痛等。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姚新太您好;建議看看中醫,中醫辨證施治,祝您早日康復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劉振立是比較嚴重的。建議進行化療,有條件可以進行骨髓移植。多發性骨髓瘤的骨疼和骨損疼有區別嗎回答者:李金平您好,這個是很容易混淆的,如果是骨髓瘤的話,是可以化驗檢查的,一般的三甲醫院都可以,診斷不要住院我的父親今天檢查出是多發性骨髓瘤回答者:任立存骨瘤多因腎氣不足,寒濕挾痰侵襲骨骼,造成氣血凝聚於骨所致。好發於長管骨的干骺端。良性骨瘤症狀多不明顯,發展緩慢。惡性骨瘤則表現為病初隱痛,繼則疼痛難忍,入夜尤甚,腫塊生長迅速,推之不移,堅硬如石,與骨相連,皮色紫竭,表面可有靜脈怒張,並常伴有低熱、消瘦、神疲、食慾不振等症。治宜補中益氣,散腫破堅為主,內服腎氣丸,外用陽和解凝膏。對惡性者應及時實施切除治療。
7、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本病病因喝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提示,遺傳因素、慢性炎症、腫瘤、病毒、電離輻射和慢性抗原刺激與本病發病相關。
8、多發性骨髓瘤分哪幾種類型?
◆ 疾病知識,醫學知識,臨床知識,健康科普知識,為您疾病康復提供幫助 根據血清中M 蛋白的特點,可將多發性骨髓瘤分8 種類型。 ( 1 ) IgA型:此型最多見,約佔全部多發性骨髓瘤的50 % - 60 % ,本型具有多發性骨髓瘤的典型臨床表現。 ( 2 ) IgA 型:此型佔15%一20 % ,除具有與IgG 型類似的臨床表現外,尚有M 成分出現在α2 區,骨髓中有火焰狀瘤細胞、高膽固醇血症和髓外骨髓較多見等特點。 ( 3 )輕鏈型:此型佔15%一20 % ,瘤細胞僅合成和分泌單克隆輕鏈,不合成相應的重鏈,輕鏈相對分子量僅為23 000 ,遠小於{清蛋白相對分子量,故在血清蛋白電泳上不出現M 成分,而在尿中排出大量輕鏈(本周蛋白)。此型瘤細胞常分化差,增生迅速,骨骼破壞及腎功能損害較重,預後較差。 ( 4 ) IgD 型:佔全部多發性骨髓瘤的8 %一10 % ,此型除多發性骨髓瘤的一般表現外,還有以下特點:患者年齡較輕,多在50 歲以下;由於IgD 的正常含量很少,即使I 只D 含量升高至正常水平的200 倍時,血清蛋白電泳上也不顯示明顯的M 成分,因此診斷此型需依靠IgD 定量測定及免疫電泳,而不是依賴蛋白電泳;髓外浸潤多見;本周蛋白尿多見;骨質硬化相對多見。 ( 5 ) IgM 型:此型國內少見,除具有多發性骨髓瘤的一般表現外,因為其相對分子量巨大,故易引起高勃滯血症。 ( 6 ) IgE型:此型罕見,血清中ige含量很高(45 一60 g/L ) , 輕鏈多為λ鏈。溶骨性病變少見,外周血中漿細胞增多,可呈現漿細胞白血病圖像。 ( 7 )雙克隆或多克隆型:此型少見,約佔1 %。雙克隆常為IgM 與IgG 聯合,或IgM 與IgA聯合。雙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輕鏈多屬一種類型即λ鏈或K 鏈,偶可為兩種輕鏈既有λ鏈又有K 鏈。多克隆者罕見。雙克隆即可來自單一克隆漿細胞,也可來自兩個克隆的瘤細胞分泌。 ( 8 )不分泌型:約佔1 %。此型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惡性漿細胞增生、骨質破壞、骨痛、貧血、易感染等典型表現,但血清中無M 蛋白,尿中無本周蛋白,因為瘤細胞不分泌免疫球蛋白。應用免疫熒光法可進一步分為不合成型和不分泌型,前者瘤細胞內無免疫球蛋白合成,後者瘤細胞內有免疫球蛋白合成但不能分泌出來。 來源:浙江省醫學會資料提供,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