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質脊髓束的主要功能是
軀干四肢的隨意運動
2、傳導束是什麼
功能相抄同的神經纖維聚集走行在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之間)的一個區域稱為傳導束。傳導束分為兩類:一類為運動傳導束,另一類則是為感覺傳導束。組成傳導束的纖維常常是起始、終止、走行和機能相同,一般按起止命名。脊髓至腦的主要上行傳導束有錐體束構成的錐體,交叉的纖維下行束叫皮質脊髓側束;不交叉的纖維下行束叫皮質脊髓前束,主要管理軀乾和四肢骨骼肌的運動。皮質腦干束主要管理頭面部骨骼肌的運動,主要的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側束,傳導痛覺、溫覺;脊髓丘腦前束,傳導粗觸覺;脊髓丘腦側束和前束在延髓內合並成為脊髓丘系,在錐體交叉正上方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傳導肌肉、關節和肌腱深部的感覺(本體覺)。中線兩側有內側丘系。
http://ke.baidu.com/view/1304778.htm
3、上行傳導束和下行傳導束的區別和作用
上行纖維束(感覺傳導束)(上行傳導束)
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於後索,薄束在後正中溝兩側;楔束在薄束的外側,僅見於第4胸節段以上。[圖示]
(b) 功能:薄、楔束傳導來自身體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薄束傳導胸4平面以下(乳頭平面)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楔束傳導胸4平面以上的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
(c) 起源(胞體位置,第一級神經元的胞體):薄束來自胸4以下的同側的脊神經節;楔束來源於胸4以上的同側的脊神經節,它們由脊神經節的軸突組成。後索薄、楔束來自各節段的纖維有明顯的定位,由內向外,依次由來自骶、腰、胸和頸段的纖維排列而成。
(d) 終止(第二級神經元的位置):分別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發出軸突繼續向上傳導。
(e) 損傷症狀:一側薄束、楔束損傷,表現同側損傷平面以下深感覺障礙。當脊髓後索病變,深感覺的信息不能上傳到大腦皮質,閉目時不能確定患側肢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方向。當閉眼站立時,身體搖晃傾斜,站立不穩,走路如踩棉花狀。精細觸覺也喪失。
深感覺的感受器位於肌肉、關節和肌腱;精細觸覺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膚。
②脊髓小腦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腦後束和脊髓小腦前束,分別位於外側索周邊的後部及前部。後束纖維主要起於同側胸核的細胞;前束纖維主要起自對側灰質v~VII層的細胞。兩束向上終於小腦皮質,主要傳導非意識性本體覺,以調節肢體運動。
③脊髓丘腦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於脊髓外側索前部和前索,分別稱為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腦前束位於前索,脊髓丘腦側束位於外側索。脊髓丘腦束的纖維在脊髓內亦有明確的定位:從背外側向腹內側,依次為來自骶、腰、胸、頸的纖維。
(b) 功能:前束傳導軀干、四肢皮膚的粗觸覺;側束傳導軀干、四肢的痛覺、溫度覺。
(c) 起源(胞體的位置,即第二級神經元的胞體):它們均由對側後角細胞的軸突組成。其軸突經白質前連合交叉至對側形成脊髓丘腦束上行。
(d) 終止(第三級神經元胞體):丘腦。由丘腦發出軸突再上行。
(e) 損傷後症狀:一側脊髓丘腦側束損傷,表現對側損傷平面以下痛、溫覺障礙,而粗觸覺影響不大,因後索完好,故觸覺無明顯障礙。
淺感覺的感受器的位置位於皮膚。
下行纖維束(運動傳導束)
①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質脊髓側束和皮質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質脊髓側束位於外側索,皮質脊髓前束位於前索。皮質脊髓束的纖維在脊髓內的排列順序,由外向內依次為骶、腰、胸、頸段纖維。
(b) 功能:它們的功能是傳導軀乾和四肢的隨意運動的沖動。
(c) 起源:它們均起於對側大腦皮質軀體運動中樞的運動神經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存在脊髓全長;皮質脊髓前束只存在於上胸段。
(d) 終止:在脊髓內逐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形成突觸聯系,將運動沖動傳至前角運動細胞。
(e) 損傷後症狀:在脊髓損傷一側皮質脊髓束可引起同側損傷平面以下骨骼肌運動障礙。 大腦皮質發出皮質脊髓束的神經元(臨床上又稱上運動神經元)與脊髓前角細胞(又稱下運動神經元)共同組成隨意運動的傳導通路,支配軀乾和四肢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若皮質脊髓束受損,出現中樞性癱瘓。若前角運動細胞受損,出現周圍性癱瘓(見脊髓功能)。
②紅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於外側索,皮質脊髓側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腦的紅核,纖維發出後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經灰質(V~VII層)內中間神經元中繼至前角運動細胞。其機能主要是興奮屈肌運動神經元,抑制伸肌運動神經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於前索,起自腦乾的前庭神經核,大部分纖維終止於灰質VII和VIII層的中間神經元,再至前角運動細胞。主要是興奮伸肌運動神經元,抑制屈肌運動神經元。
④網狀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於外側索和前索,起自腦干網狀結構,下行終止於VII、VIII層以及IX層的神經元,對α、γ運動神經元產生易化或抑制影響。
4、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的聯系
皮質脊髓束是大腦皮層與脊髓之間的聯系,支配軀體運動;皮質回核束是大腦皮層和腦干神經答核團之間的聯系。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之間應該沒有纖維聯系的,只是在經過腦干特別是中腦大腦腳的時候挨得很近,二者可能會同時受損
5、皮質脊髓束及其功能?
6、傳導束(纖維束)的概念什麼
脊髓的白質來主要由上行(感覺源)和下行(運動)有髓鞘神經纖維組成,分為前索、側索和後索三部分。
前索位於前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下行纖維束,如皮質脊髓(錐體)前束、頂蓋脊髓束(視聽反射)、內側縱束(聯絡眼肌諸神經核和項肌神經核以達成肌肉共濟活動)和前庭脊髓束(參與身體平衡反射)。兩側前索以白質前連合相互結合。
側索位於脊髓的側方前外側溝和後側溝之間,有上行和下行傳導束。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束(痛覺、溫度覺和粗的觸覺纖維所組成)和脊髓小腦束(本體感受性沖動和無意識性協調運動)。下行傳導束有皮質脊髓側束亦稱錐體束(隨意運動)和紅核脊髓束(姿勢調節)。
後索位於後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上行傳導束(本體感覺和一部分精細觸覺)。頸部脊髓的後索分為內側的薄束和外側的楔束。
7、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纖維束是
內側抄丘系: 傳導對側軀干,上下肢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沖動
脊髓丘系 :傳導對側軀干,上下肢痛溫粗觸壓覺沖動
三叉丘系 :傳導對側頭面部淺感覺沖動
外側丘系 :傳導雙側聽覺沖動
皮質脊髓束:經皮質脊髓側束至對側脊髓前角,經皮質脊髓前束至雙側脊髓前角
皮質核束:至雙側腦干內管理骨骼肌的運動核,但面神經核下半和舌下神經核只接受對側皮質核束管理
8、脊髓的上下行傳導束的功能和管理范圍?
上行纖維束(感覺傳導束)(上行傳導束)
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於後索,薄束在後正中溝兩側;楔束在薄束的外側,僅見於第4胸節段以上。[圖示]
(b) 功能:薄、楔束傳導來自身體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薄束傳導胸4平面以下(乳頭平面)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楔束傳導胸4平面以上的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
(c) 起源(胞體位置,第一級神經元的胞體):薄束來自胸4以下的同側的脊神經節;楔束來源於胸4以上的同側的脊神經節,它們由脊神經節的軸突組成。後索薄、楔束來自各節段的纖維有明顯的定位,由內向外,依次由來自骶、腰、胸和頸段的纖維排列而成。
(d) 終止(第二級神經元的位置):分別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發出軸突繼續向上傳導。
(e) 損傷症狀:一側薄束、楔束損傷,表現同側損傷平面以下深感覺障礙。當脊髓後索病變,深感覺的信息不能上傳到大腦皮質,閉目時不能確定患側肢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方向。當閉眼站立時,身體搖晃傾斜,站立不穩,走路如踩棉花狀。精細觸覺也喪失。
深感覺的感受器位於肌肉、關節和肌腱;精細觸覺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膚。
②脊髓小腦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腦後束和脊髓小腦前束,分別位於外側索周邊的後部及前部。後束纖維主要起於同側胸核的細胞;前束纖維主要起自對側灰質v~VII層的細胞。兩束向上終於小腦皮質,主要傳導非意識性本體覺,以調節肢體運動。
③脊髓丘腦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於脊髓外側索前部和前索,分別稱為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腦前束位於前索,脊髓丘腦側束位於外側索。脊髓丘腦束的纖維在脊髓內亦有明確的定位:從背外側向腹內側,依次為來自骶、腰、胸、頸的纖維。
(b) 功能:前束傳導軀干、四肢皮膚的粗觸覺;側束傳導軀干、四肢的痛覺、溫度覺。
(c) 起源(胞體的位置,即第二級神經元的胞體):它們均由對側後角細胞的軸突組成。其軸突經白質前連合交叉至對側形成脊髓丘腦束上行。
(d) 終止(第三級神經元胞體):丘腦。由丘腦發出軸突再上行。
(e) 損傷後症狀:一側脊髓丘腦側束損傷,表現對側損傷平面以下痛、溫覺障礙,而粗觸覺影響不大,因後索完好,故觸覺無明顯障礙。
淺感覺的感受器的位置位於皮膚。
下行纖維束(運動傳導束)
①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質脊髓側束和皮質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質脊髓側束位於外側索,皮質脊髓前束位於前索。皮質脊髓束的纖維在脊髓內的排列順序,由外向內依次為骶、腰、胸、頸段纖維。
(b) 功能:它們的功能是傳導軀乾和四肢的隨意運動的沖動。
(c) 起源:它們均起於對側大腦皮質軀體運動中樞的運動神經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存在脊髓全長;皮質脊髓前束只存在於上胸段。
(d) 終止:在脊髓內逐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形成突觸聯系,將運動沖動傳至前角運動細胞。
(e) 損傷後症狀:在脊髓損傷一側皮質脊髓束可引起同側損傷平面以下骨骼肌運動障礙。 大腦皮質發出皮質脊髓束的神經元(臨床上又稱上運動神經元)與脊髓前角細胞(又稱下運動神經元)共同組成隨意運動的傳導通路,支配軀乾和四肢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若皮質脊髓束受損,出現中樞性癱瘓。若前角運動細胞受損,出現周圍性癱瘓(見脊髓功能)。
②紅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於外側索,皮質脊髓側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腦的紅核,纖維發出後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經灰質(V~VII層)內中間神經元中繼至前角運動細胞。其機能主要是興奮屈肌運動神經元,抑制伸肌運動神經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於前索,起自腦乾的前庭神經核,大部分纖維終止於灰質VII和VIII層的中間神經元,再至前角運動細胞。主要是興奮伸肌運動神經元,抑制屈肌運動神經元。
④網狀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於外側索和前索,起自腦干網狀結構,下行終止於VII、VIII層以及IX層的神經元,對α、γ運動神經元產生易化或抑制影響。
9、皮質脊髓側束的功能?
皮質脊copy髓束的主要目的是自主運動控制身體和四肢。 然而,與軀體感覺皮層的連接表明錐體束也負責調節身體的感覺信息。因為有些連接穿過中線,所以大腦的每一側都負責控制身體兩側肢體的肌肉,同時控制身體同一側的軀干肌肉。
在患者在錐體束的某些部分受損後,它們在身體的相應側上癱瘓。 然而,他們可以重新學習一些原始的,基本的動作,只是沒有精細動作。這意味著與這些區域的連接對於精細移動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如果它們被損壞則僅可以部分恢復。
(9)皮質骨髓束的傳導途徑擴展資料
皮質脊髓束有兩個部分,即外側皮質脊髓束和前皮質脊髓束。外側皮質脊髓束神經元穿過脊髓中線,控制肢體和手指。
側腦束在皮質脊髓束中形成約90%的連接;;其中大多數(約占總神經元的80%)在髓質中交叉,而其餘的(約占總數的10%)在它們的交叉處交叉。相應的脊髓位置。前皮質脊髓束神經元,其餘10%,停留在身體的同一側,並控制軀干肌肉。
10、脊髓的淺感覺傳導路徑的特點
功能相同的神經纖維聚集走行在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之間)的一個區域稱為傳導束。傳專導束分兩類屬:一類為運動傳導束,另一類為感覺傳導束。組成傳導束的纖維常常是起始、終止、走行和機能相同,一般按起止命名。脊髓至腦的主要上行傳導束有錐體束構成的錐體,交叉的纖維下行束叫皮質脊髓側束;不交叉的纖維下行束叫皮質脊髓前束,主要管理軀乾和四肢骨骼肌的運動。皮質腦干束主要管理頭面部骨骼肌的運動,主要的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側束,傳導痛覺、溫覺;脊髓丘腦前束,傳導粗觸覺;脊髓丘腦側束和前束在延髓內合並成為脊髓丘系,在錐體交叉正上方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傳導肌肉、關節和肌腱深部的感覺(本體覺)。中線兩側有內側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