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布魯菌骨髓培養陽性率

布魯菌骨髓培養陽性率

發布時間:2021-03-03 16:30:36

1、布魯氏菌病的檢查

1.周圍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細菌培養
需時較長,4周後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
3.免疫學試驗
(1)血清凝集試驗 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注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布氏桿菌感染。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採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3)2-巰基乙醇(2-ME)試驗 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鑒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4)補結試驗 補結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5)人球蛋白試驗 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復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復雜,只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6)皮內試驗 布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7)其他免疫試驗 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因操作復雜,不適於普遍採用。
4.其他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復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2、布魯菌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陽性 嚴重嗎

由於布魯氏菌培養的營養條件苛刻而且時間長,所以布魯氏菌病的診斷以血清學診斷為主。其原理主要是根據相應抗原抗體可以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呈現可見反應,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檢測體液中未知的抗體(或抗原)。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靈敏度高,價格便宜,操作方便,檢測快速,適於群體布魯氏菌病的普查。在國際貿易中是牛、羊、豬布魯氏菌病檢測的指定試驗,在我國也用於人布魯氏菌病監測的初篩。
檢測布魯氏菌病所用的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是用抗原性良好的布魯氏菌菌株經培養,滅活,離心收集菌體用虎紅染料染色後,懸浮於乳酸緩沖液中制備而成。

試驗原理: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又稱為班氏孟加拉紅平板凝集試驗。由於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3.6-3.9)帶色的抗原,該抗原與被檢血清作用時能抑制血清中的IgM類抗體的凝集活性、檢查的抗體是IgG類,因此提高了反應的特異性。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具體方法如下:
一、材料准備
1、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標准陽性血清、陰性血清由制標單位提供,按說明書使用。
2、被檢血清應新鮮,無明顯蛋白凝塊,無溶血和無腐敗氣味。
3、潔凈的玻片或玻璃板,其上劃分成4cm2的方格。
4、吸管或移液器,適於滴加0.03mL液體。
5、牙簽、混合棒或火柴桿,供攪拌用。
二、操作方法
1、實驗前,應將血清和抗原在室溫放置30-60min。
2、將玻璃板上各格標記被檢血清號,然後加相應被檢血清0.03mL。
3、在被檢血清旁滴加虎紅平板凝集抗原0.03mL。
4、用牙簽類小棒攪動血清和抗原,使之充分混合,在5分鍾內觀察結果。
5、每次試驗應設陰性血清、陽性血清對照。
三、結果判定
1、在陰、陽性血清對照成立的條件下,方可對被檢血清進行判定。
2、受檢血清在4min內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無凝集現象,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四、方法評價
1、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檢測布魯氏菌病,方法簡便、快速、容易操作,適於基層大面積檢疫;
2、該方法敏感性較好,檢查牛的陽性率稍高於綿羊、山羊。
3、因為在酸性環境下IgM活性受抑,該法主要是檢查IgG類凝集抗體,所以特異性較好,與補體結合試驗、二巰基乙醇(2-ME)試驗和抗球蛋白試驗有較高的吻合率。
4、該法受制備抗原時條件影響較大,所以每批制備抗原應予以檢查、標化方可應用。

3、痰的細菌培養 為什麼陽性率那麼低

因為一般呼吸道的細菌的營養要求高,不易培養!!比如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結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支原體等,營養要求都高,能否培養成功體現實驗室水平!

4、布魯氏桿菌病

布魯菌病診斷鑒別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睾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鑒別診斷】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下鑒別。
布魯菌病治療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患者應卧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於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睾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療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環素(doxycycline)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為宜,一般採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素每日劑量為2g,4次分服。發熱一般於用葯後3~5日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黴素的每日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單用四環素的復發率為305,合用時可降至10%。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採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復發率4%~50%)。鏈黴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二慢性感染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黴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黴素外,亦可試用氯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黴素6周。四環素亦可與慶大黴素復方SMZ聯合治癒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菌菌療程已沿用20餘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後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後引起短暫的發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魯菌病並發症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佔1%。
布魯菌病預後預防
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6個月內康復,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葯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幾膜炎、嚴重中樞系統並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遺傳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5、布魯氏桿菌病的臨床表現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輕或中度貧血。
2.細菌學檢查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
3.免疫學檢查
(1)血清凝集試驗(Wright試驗) 試管法較靈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現陽性反應,1:100以上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效價遞增4倍及以上意義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傳染病的假陽性率可達30%以上,如兔熱病該凝集效價升高;注射霍亂疫苗的人90%可呈假陽性;接種布魯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價也增高。診斷時要注意分析。另外由於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范圍。
(2)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較久,一般1:16以上即為陽性。對慢性患者有較高特異性。
(3)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test)用於測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不全抗體可阻斷完全抗體與抗原的凝集反應,使凝集試驗呈假陰性。Coombs試驗是使不完全抗體與不可見抗原結合的復合物通過抗人球蛋白血清結合成塊,直接可見。故凝集試驗陰性者可作此檢查。1:160以上為陽性。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320為陽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異性也好。
(5)皮膚試驗為細胞介導的遲發型變態反應,一般發生在起病20天以後。其方法是以布魯氏菌抗原作皮內試驗,陰性有助於除外布魯氏菌感染。陽性僅反映過去曾有過感染。接種疫苗也可呈陽性,所以對無症狀的陽性者可視為本病病人。
(6)其它實驗檢查 瓊脂擴散,對流電泳、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及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均可應用。
(二)影像學檢查
1、X線表現
(1)椎體炎:邊緣型骨質破壞最常見,病灶呈多灶性或跳躍性,多侵害1~2個椎體上緣,少數為多個椎體。早期表現小骨質稀疏灶,數周後出現骨質缺損病灶,較大的病灶呈「島嶼狀」。病灶呈軟組織密度未見死骨,病灶邊緣清晰銳利,呈不規則蟲蝕狀破壞或刀鋸樣外觀,後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鳥嘴狀向外或鄰近椎體緣伸展,形成骨橋。椎體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體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質破壞缺損,以後逐漸被新生骨代替,無椎體壓縮徵象。
(2)椎間小關節炎:多發生於鄰近病變椎體,關節面破壞不規則,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以致於消失,也可表現為繼發性增生性關節炎,產生骨性強直,數個關節同時受侵。
(3)韌帶鈣化:以下腰椎多見,表現為自下而上逐漸發展的前後縱韌帶呈索條狀鈣化影。
(4)椎間盤炎:早期特徵為椎間隙狹窄,密度增高,上下椎體面及椎體緣不規則,有骨質破壞傾向,後期椎體緣骨質硬化增生,附近韌帶鈣化。
2、CT表現
(1)骨改變:骨破壞灶多為2~5 mm直徑的多發、類圓形低密度灶,周邊有明顯的增生硬化帶。多分布在椎體邊緣,少數見於椎體中心,椎小關節亦見類似改變。新生骨中又見新破壞灶,鄰近椎體密度普遍增高,無死骨及椎弓根破壞。
(2)椎間盤改變:椎體破壞均伴有相鄰的椎間隙狹窄,椎間盤破壞,CT表現為等密度影,骨關節面增生硬化。
(3)椎旁軟組織腫塊:椎旁軟組織影與椎體破壞區相連,形態不規則,界限清楚,推壓鄰近的腰大肌。
(4)腰大肌膿腫:少數患者椎體破壞平面的兩側腰大肌增寬,其內有膿腫形成。
(5)骨膜改變:椎體骨膜肥厚,由中間向兩側膨出,使椎體呈斑駁狀不均勻密度增高,梭狀變形,椎體邊緣骨膜增生肥厚鈣化,形成「唇狀」骨贅,新生骨贅加上其間的破壞灶構成「花邊椎」之特徵性表現,但鈣化的骨膜和椎體間仍清晰可辨。相鄰椎體骨贅連結形成椎體側方融合。有時橫突的骨膜表現為橫突頂部帽狀增厚。
(6)韌帶改變:主要表現在前縱韌帶和棘間韌帶鈣化。
3、MRI表現
除CT表現特徵外,可以早期發現骨和周圍累及的軟組織有信號異常,在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 加權像呈高信號。炎性病變顯示為壁厚、不規則強化,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三者的臨床表現均有發熱、乏力、持續性腰痛、下背痛及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學表現有椎體骨質破壞、早期椎體骨質疏鬆,後期硬化、增生,椎間隙變窄等相似之處,故容易發生誤診,現將三者區別如下:
1、病因
(1 )布氏桿菌病多發生於農牧區有病畜接觸者,或與含菌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飲用未經消毒滅菌達標的乳品或食用未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該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學已經從一個主要是職業相關疾病變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
(2) 脊柱結核多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感染所致,是一種慢性炎症病變,無明顯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為全身慢性中毒症狀:低熱、乏力、盜汗等。
(3) 化膿性脊柱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國外有學者認為其有四種不同的臨床表現:①髖關節綜合征:髖部急性疼痛,屈曲收縮;②腹部綜合征:表現如急性闌尾炎;③腦膜綜合征:表現如急性化膿性或結核性腦膜炎;④背痛綜合征:可為急性或漸進性。
2、影像學表現
(1)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在X 線攝影上表現為骨質破壞,關節間隙變窄,椎體骨質增生、硬化,少見椎旁囊腫,以下腰椎多見。CT 可顯示小的、多發的骨質破壞灶,破壞邊緣見骨的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死骨少見。MRI 可早期發現骨周圍軟組織和骨髓內炎性的改變,在T1 加權像呈低信號,T2 加權像呈高信號。炎性病變顯示為壁厚、不規則強化,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不清,此點與脊柱結核膿腫壁薄、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晰相鑒別。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形成的膿腫主要位於受累椎間盤的周圍,不發生流注,椎體破壞輕。此點可以與脊柱結核鑒別。
(2)脊柱結核的X 線表現為椎體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膿腫形成,以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多見,常累及相連的2~3 個椎體,病變以溶骨性破壞為主,骨增生硬化則不顯著。CT 平掃顯示椎體松質骨破壞,骨皮質失去完整性,可見死骨和輕微骨增生和塌陷,早期椎間盤相對完整,後發生破壞,間隙變窄,膿腫呈單房或多房。脊柱結核脊椎炎形成的膿腫最大,可以發生遠距離流注,椎體破壞最重。此點可以與其他兩種鑒別。
(3) 化膿性脊柱炎椎體病變可發生在椎體邊緣或中心部,起初為溶骨性破壞,進展迅速,繼而出現骨硬化增生,這一點可與脊柱結核相鑒別。脊柱結核以破壞為主,一般要在半年後才出現骨增生硬化。化膿性脊柱炎一般很少引起椎體塌陷,但累及附件的機會較多。CT 可顯示椎體骨質破壞、死骨形成及因水腫和炎性滲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軟組織腫塊及其中的氣體,對比增強可見炎性腫塊強化。MRI 可在明顯的骨質破壞之前發現脊髓和椎間盤的炎性病變,是早期診斷的重要方法。椎間盤感染在T2 加權像上呈不規則高信號,失去其正常結構。化膿性脊柱炎在三種疾病中形成的膿腫最小,破壞最輕,大多數僅僅患者遠期僅僅表現為椎間隙狹窄。此點在與脊柱結核鑒別上有價值。
3、臨床表現
(1)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臨床發熱,可以表現為弛張熱。疼痛劇烈,僅僅限於受累的腰部周圍。疼痛的嚴重程度,介於其他兩種脊椎炎之間。多數發生於腰椎,沒有脊髓損傷症狀。穿刺獲得的膿液表現為粉紅色、洗肉水樣。血常規檢查常常介入正常和異常之間。
(2 )脊柱結核性脊椎炎常表現為低熱,疼痛可以很劇烈,多數相對比較輕,疼痛的嚴重程度低於其他兩種疾病。腰椎發生率最高,可以發生於全身脊柱。20%左右的患者可以表現出脊髓壓迫症狀。穿刺獲得的膿液表現為淡黃色、淡黃色、米湯樣。血常規可以正常。
(3) 化膿性脊柱炎的急性期表現極度高熱,可以達到40度以上。疼痛劇烈,嚴重時靠近床位的步伐、接觸床位的動作都可以引起劇烈的抽搐。疼痛是三種脊椎炎中最嚴重的。多數發生於腰椎,沒有脊髓損傷症狀。膿液表現為稀薄的、粘稠的膿性液體。血常規嚴重異常。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在病因、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方面有其特徵性表現,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臨床診斷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及影像學特徵綜合判斷,確診需要依靠病理學和血清學培養診斷。

6、布魯氏菌感染為啥要做骨髓穿刺?

布魯氏菌感染,他之所以做要做骨髓穿刺的話,就是它有時候會進入人的骨髓,影響人的血液。會造成血液病。

7、我國布魯菌病診斷標准

臨床表現及分期
潛伏期一般為
l-3
周,平均為2
周。部分病例潛伏期更長。
臨床表現
1.發熱:典型病例表現為波狀熱,常伴有寒戰、頭痛等症狀,可見於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現為低熱和不規則熱型,且多發生在午後或夜間。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濕透衣褲、被褥。
3.肌肉和關節疼痛:為全身肌肉和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還可有脊柱(腰椎為主)受累,表現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等。
4.乏力:幾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現。
5.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多見於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見卵巢炎;少數病例可有心、腎及神經系統受累表現。
臨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臨床表現,病程在6個月以內。
2.慢性期:病程超過6
個月仍未痊癒。
實驗室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計數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時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少數病例紅細胞、血小板減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現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免疫學檢查
1.平板凝集試驗:虎紅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試驗(PAT)結果為陽性,用於初篩。
2.試管凝集試驗(SAT):滴度為
1∶l00
++及
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內有布魯氏菌疫苗接種史,滴度達
1∶100
++及以上者。
3.補體結合試驗(CFT):滴度
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試驗(Coomb』s):滴度
l∶400
++及以上。
病原學檢查
血液、骨髓、關節液、腦脊液、尿液、淋巴組織等培養分離到布魯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關節液陽性率較高,慢性期陽性率較低。
診斷
應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
1.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標准者為疑似病例:
1.1
流行病學史:發病前與家畜或畜產品、布魯氏菌培養物等有密切接觸史,或生活在布病流行區的居民等。
1.2
臨床表現:發熱,乏力,多汗,肌肉和關節疼痛,或伴有肝、脾、淋巴結和睾丸腫大等表現。
2.臨床診斷病例
疑似病例免疫學檢查第
1
項(初篩試驗)陽性者。
3.確診病例
疑似或臨床診斷病例出現免疫學檢查第
2、3、4
項中的一項及以上陽性和(或)分離到布魯氏菌者。
4.隱性感染病例
有流行病學史,符合確診病例免疫學和病原學檢查標准,但無臨床表現。

8、布魯氏菌在人體內主要侵犯哪些臟器?

布氏桿菌能使各種動物患病,除引起動物流產外,其他症狀多不明顯。人類對布氏桿菌是易專感的,但以羊屬布氏桿菌為多見,豬布氏桿菌次之,牛布氏桿菌最少。
病菌可通過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等途徑感染。
細菌侵入機體後,被吞噬細胞吞噬,隨淋巴液到附近淋巴結,生長繁殖到一定數量後,突破淋巴結屏障而進入血流。這一階段為潛伏期,一般為兩至三周。在菌血期,由於內毒素的作用,病人可有發熱,無力等中毒症狀,此期血液培養陽性率高達70%,以後陽性率逐漸降低。
因細菌沿著血流進入肝,脾,骨髓等細胞內寄生,血流中的細菌逐漸消失,體溫也漸消退。細菌在細胞內繁殖至一定程度時,再次進入血流,又出現菌血症,體溫再次上升,如此反復呈波浪形熱型,臨床上稱為波浪熱。
布氏桿菌多為細胞內寄生,治療比較難於徹底,易轉為慢性及反復發作。轉為慢性時,血液細菌培養陽性率很低,骨髓細菌培養陽性率較高。臨床表現有肝脾腫大,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症狀。布氏桿菌的內毒素和菌體成分均可使機體致敏,或由於免疫復合物等引起變態反應性繼發病變。

9、布魯菌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陽性 是啥病

由於布魯氏菌培養的營養條件苛刻而且時間長,所以布魯氏菌病的診斷以血清學診斷為主。其原理主要是根據相應抗原抗體可以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呈現可見反應,用已知抗原(或抗體)檢測體液中未知的抗體(或抗原)。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PT)靈敏度高,價格便宜,操作方便,檢測快速,適於群體布魯氏菌病的普查。在國際貿易中是牛、羊、豬布魯氏菌病檢測的指定試驗,在我國也用於人布魯氏菌病監測的初篩。
檢測布魯氏菌病所用的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是用抗原性良好的布魯氏菌菌株經培養,滅活,離心收集菌體用虎紅染料染色後,懸浮於乳酸緩沖液中制備而成。

試驗原理: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又稱為班氏孟加拉紅平板凝集試驗。由於所用的抗原是酸性(PH3.6-3.9)帶色的抗原,該抗原與被檢血清作用時能抑制血清中的IgM類抗體的凝集活性、檢查的抗體是IgG類,因此提高了反應的特異性。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具體方法如下:
一、材料准備
1、虎紅平板凝集抗原、標准陽性血清、陰性血清由制標單位提供,按說明書使用。
2、被檢血清應新鮮,無明顯蛋白凝塊,無溶血和無腐敗氣味。
3、潔凈的玻片或玻璃板,其上劃分成4cm2的方格。
4、吸管或移液器,適於滴加0.03mL液體。
5、牙簽、混合棒或火柴桿,供攪拌用。
二、操作方法
1、實驗前,應將血清和抗原在室溫放置30-60min。
2、將玻璃板上各格標記被檢血清號,然後加相應被檢血清0.03mL。
3、在被檢血清旁滴加虎紅平板凝集抗原0.03mL。
4、用牙簽類小棒攪動血清和抗原,使之充分混合,在5分鍾內觀察結果。
5、每次試驗應設陰性血清、陽性血清對照。
三、結果判定
1、在陰、陽性血清對照成立的條件下,方可對被檢血清進行判定。
2、受檢血清在4min內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無凝集現象,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四、方法評價
1、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檢測布魯氏菌病,方法簡便、快速、容易操作,適於基層大面積檢疫;
2、該方法敏感性較好,檢查牛的陽性率稍高於綿羊、山羊。
3、因為在酸性環境下IgM活性受抑,該法主要是檢查IgG類凝集抗體,所以特異性較好,與補體結合試驗、二巰基乙醇(2-ME)試驗和抗球蛋白試驗有較高的吻合率。
4、該法受制備抗原時條件影響較大,所以每批制備抗原應予以檢查、標化方可應用。

與布魯菌骨髓培養陽性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