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看懂化驗單--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血型檢驗
上期本刊介紹了出凝血的檢驗,本期接著介紹骨髓細胞形態學及血型的檢驗。骨髓檢驗對白血病、貧血和出血性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療效觀察有重要意義,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是一種最基本的骨髓檢驗方法,因此,其檢驗質量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血型檢驗則在急救輸血中有重要意義。一、參考值 骨髓中各系列細胞及其各發育階段細胞的比值一般符合下列參考值的大致認為正常骨髓像。 1、粒細胞系佔有核細胞的30%~50%,其中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及中幼粒細胞之和占粒細胞總數的1/5;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細胞及分葉核細胞佔4/5。 2、紅細胞系約佔有核細胞的20%。 3、淋巴細胞約佔有核細胞的20%,幼兒可達40%。 4、單核細胞系<4%,為成熟單核細胞 5、漿細胞系<2%,以成熟漿細胞為主。 6、巨核細胞系。全片巨核細胞數多在7~35個之間。血型檢驗 結果判定: A型:紅細胞上具有A抗原,與標准抗A(B型)血清凝集。 B型:紅細胞上具有B抗原,與標准抗B(A型)血清凝集。 O型:紅細胞上不具有A、B兩種抗原,與標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不凝集。 AB型:紅細胞上具有A、B兩種抗原,與標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凝集。 二、Rh血型檢查 參考值:中國人Rh陽性>99%,陰性<1%。 結果判定: 1、溶血性輸血反應。Rh陰性者接受Rh陽性者血液,因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刺激Rh陰性,人體內產生抗Rh抗體,如果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即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 2、新生兒溶血症。Rh陰性孕婦的胎兒為Rh陽性,母體受胎兒抗原刺激產生抗體,第一胎時抗體效價較低,一般可安全分娩。但若第二胎仍為Rh陽性,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會引起新生兒溶血症。Rh陰性母親在孕前如曾接受Rh陽性者血液輸入,則第一胎就可引起Rh陽性的新生兒溶血症。 3、Rh血型系統是紅細胞血型中最復雜的一個系統,其重要性僅次於ABO血型系統。人類紅細胞表面的Rh抗原主要有D、C、E、c、e等,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強。一般醫院只能做D抗原的鑒定,受檢者與抗D血清發生凝集為陽性,反之為陰性。
2、骨髓報告怎樣看?
我建議你最好還是讓專業血液病大夫看好。自己學習的話不容易,再有就是疾病很有多方面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看自己的病肯定有片面性,再說骨髓報告不容易學會,你還是聽從專家的意見吧。
3、骨髓檢查的正常骨髓報告單
骨髓檢查的報告單較為復雜,一般情況下非專業人員很難看懂。在骨髓化驗報告單中,包括紅細胞系、粒細胞系、淋巴細胞系、單核細胞系、漿細胞系等各類細胞在各個不同成熟階段所佔百分比;其他細胞如巨核細胞、網狀細胞、吞噬細胞、內皮細胞、脂肪細胞等數量;還有經過計算的粒系和紅系細胞比值;各類細胞的形態的描述;是否有寄生蟲感染和表示骨髓增生情況的說明。
4、怎樣看常規血檢報告
白細胞計數(WBC)
參考值:4.0-10.0×10^9/L
臨床意義:
增高:發熱、各種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腫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減少:流感、非典、傷寒、粒減、粒缺、脾亢、再障、長期X線照射等
結果評價:
主要為中性粒細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兒、經期、妊娠末期、飯後、劇烈運動後、酒後、冷浴後、分娩、下午較上午高、應用如腎上腺素等。(2)減少:致白細胞生成減少如應用烷化劑(氮薺、環磷醯胺、苯丙氨酸、消瘤薺、噻替哌、白消安、烏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絲分裂抑制劑(長春新鹼、長春花鹼、秋水仙鹼)、抗抑鬱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劑(乙醯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劑)、抗生素(氨苄青黴素、甲氧苄青黴素、氯黴素、頭孢黴素、慶大黴素、林可黴素、鏈黴素、瑞斯托黴素、放線菌素K、兩性黴素)、抗顛癇葯(苯巴比妥、三甲雙酮、乙琥胺)、其它(撲爾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細胞破壞增多如應用解熱鎮定劑(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狀腺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黴素、雙氧青黴素、萬古黴素、慶大黴素、先鋒黴素、氯黴素)、抗瘧葯(奎寧、撲瘧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葯及強心葯(奎尼丁、普魯卡因醯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鈉、別嘌醇、潘生丁等)。
紅細胞計數(RBC)
參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應與過去結果比較)
臨床意義:
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氣腫、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減少:妊娠、營養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紅細胞破壞增加或丟失過多、炎症、內分泌疾病等。
結果評價:
應與過去結果比較。增高:生理性如飯後、劇烈運動後、酒後、冷浴後、應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雄激素等;減少:應用安眠通、眠爾通、苯妥英鈉、甲基多巴、乙琥胺、馬利蘭、消炎痛、雙氫氯噻嗪、氯噻酮、他巴唑、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葯、抗癲癇葯、洋地黃等、采血時凝固或溶血可使結果偏低。
9、血紅蛋白(HGB)
參考值:男:120-170g/L;女:110-160g/L;新生兒:170-200g/L
臨床意義:
減少: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類型需結合其它指標判斷);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結果評價:
增高:白細胞極度增高時,可使血紅蛋白測定偏高;嚴重的脂血可使結果偏高;減少:應用伯氨奎啉、安替比林、苯妥英鈉、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口服避孕葯、強力黴素、新黴素、磺胺葯等、取血凝固或溶血時可使結果偏低。
紅細胞壓積(HCT)
參考值:男:0.40-0.51;女:0.37-0.47;
臨床意義:
增高:各原因引起的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真紅、>0.70應立即放血治療;減少:血液稀釋、貧血、<0.14應立即給予輸血。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參考值:75-103fL
臨床意義:
增高:巨幼紅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等;降低: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慢性失血性貧血。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參考值:25-35pg
用於貧血的鑒別分類,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參考值:320-360g/L
用於貧血的鑒別分類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
參考值:15.1-18.8
臨床意義:
指外周紅細胞體積大小差異程度,增高見於大小不等。用於貧血的鑒別分類,
血小板計數(PLT)
參考值:100-340×109/L
臨床意義:
增高:慢粒早期、脾切除、急性失血、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600×109/L屬於病理狀態應考慮有無高凝狀態、慢粒等;>1000×109/L常有出現血栓的可能;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DIC、中毒、過敏、再障等;<40×109/L有自發出血的危險。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參考值:7.0-11.1fL
臨床意義:
與巨核細胞增生程度有關。增高:血小板過多破壞或過度生成的疾病如原紫、血栓前狀態、血栓性疾病、脾切除等;減少: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的血小板減少如再障、脾亢、化療後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時與血小板同時持續降低,恢復時其先升高。結合血小板計數分析
血小板壓積(PCT)
參考值:男:0.10-0.27%;女:0.11-0.29%
臨床意義:
增高:骨髓纖維化、慢粒、脾切除;降低:再障、血小板減少症、化療等。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
參考值:15.1-18.8
臨床意義:
反映血小板大小不等異質性的指標。增高:血小板大小不等如化療後、巨幼紅細胞貧血、脾切除、慢粒、血栓性疾病等。
5、如何看血液常規檢查報告單
血常規的一些化驗項目的臨床意義作一簡要說明,供參考:
1、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臨床意義: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較少見。
減低:可反映貧血的程度。病人的營養狀況不佳、手術後失血過多、化療後等均可出現。
2、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萬/mm3)【0.01】
女:(3.5~5.0)×1012/L(350~500萬/mm3【0.01】
臨床意義:診斷各種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減低:手術後失血過多、化放療療引起的紅細胞減少、其他情況引起的貧血、血液稀釋後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4~10)×109/L(4000~10000/mm3)【0.001】
臨床意義:
增高: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惡性腫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這是化療病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也可出現。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單核性和淋巴性三類白細胞。粒細胞又根據胞漿中含有的顆粒性質不同,分為嗜酸性、嗜鹼性及中性粒細胞三種。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50~0.70(50%~70%)【0.01】
臨床意義:
病理性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血細胞破壞、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中性粒細胞減少:放射線或化學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傷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進等。
(2)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
正常參考值:0.01~0.05(1%~5%)【0.01】
臨床意義:用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細胞(E):
正常參考值:0.005~0.05(0.05%~5%)【0.01】
臨床意義:
增高: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及血液病等。
減少: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大手術病情嚴重及傳染病、傷寒、副傷寒等病患者。
(4)嗜鹼性粒細胞(B):
正常參考值:0~0.01(0%~1%)【0.01】
臨床意義:
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某些轉移癌。
減少:無臨床意義。
(5)淋巴細胞(L):
正常參考值:0.25~0.35(25%~35%)【0.01】
臨床意義:
增多: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減少:接觸放射線及應用皮質激素之後。
(6)單核細胞(M):
正常參考值:0.03~0.08(3%~8%)【0.01】
臨床意義:
增多: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減少:臨床意義不大。
5、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100~300)×109/L((100~300)×103/mm3)【1.0】
臨床意義:
減少: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傷寒、脾功能亢進及進行體外循環時、化學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療葯物或放療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則較少見,有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術後。
6、如何查看血液檢驗報告單
血液報告中沒有看出是貧血,正常的,如果沒有感覺不舒服,不用太擔心,身體會自我調節,血壓的高低血液報告是體現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