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是血液白細胞的一種,也是血液中數目最多的白細胞,占外周血白細胞的50%~70%。
中性粒細胞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局部感染或損傷情況下,它們可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後不再返回血液中。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核呈桿狀或分葉狀,分葉核一般為2~5葉,葉間有細絲相連。中答性粒細胞的胞質中充滿了大量細小的兩種顆粒,其中嗜天青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20%,是一種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髓過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異物。另一種是特殊顆粒,約占顆粒總數的80%,它是一種分泌顆粒,內含乳鐵蛋白、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殺死細菌,溶解細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平均壽命約5.4天。
2、中性粒細胞是什麼
同學可以看生理書啊 血液血都寫著有的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其顆粒表面有一層膜包裹,可分1~4型,顆粒中含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鹼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每微升血液中約有4500個中性粒細胞。由於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特殊,又稱為多形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平均只有6-8小時,它們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後不再返回血液中來。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通常作白細胞計數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2.5×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由於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並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還能引起炎症反應和疼痛,並影響血液凝固。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占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該細胞內含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顆粒中含有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中性粒細胞的標志。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所謂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對中性粒細胞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粗細胞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激活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細胞移向產生趨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細胞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中性粒細胞膜表面有IgGFc受體和補體C3受體,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中性粒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細胞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寄生蟲具有殺傷活性。在 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中性粒細胞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細胞稱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受細菌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等作用時,細胞的顆粒內容物向細胞外釋放。釋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腎小球基膜、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以及血漿中的補體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產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細跑趨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的物質中,還有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不動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纖維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細胞通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 19S大小的免疫復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局部。中性粒細胞通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復合物結合並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發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發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
-----------------------------
簡單點就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包括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細胞
變形能力和遊走能力都很強,當組織中存在異物是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朝異物存在的保衛遊走,發揮吞噬異物的作用。膿就是中性粒細胞在吞噬數十個細菌後溶解,釋放溶酶體酶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的
-----------------------------生理學是基礎啊
3、粒細胞是什麼
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絕大部分的粒細胞是中性粒細胞。
(3)骨髓中粒細胞的量是多少擴展資料:
一、粒細胞分類
粒細胞——細胞質中有特殊染色顆粒,根據顆粒對染料選擇性的不同可分為:
1、嗜中性粒細胞:簡稱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約佔全部白細胞的53%左右,呈圓形,胞質淡紅色,內含有多量的紫紅色微粒(不易看清)。胞核隨細胞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桿狀或馬蹄形,成熟的呈分葉狀,三葉的較多見,老齡的有8-9葉或更多。
2、嗜酸性粒細胞(拉丁學名:Eosinophil):細胞質內含深紅色大型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其細胞核的形狀與嗜中性白細胞相似,通常有2-3葉,約占白細胞總數的4%。
3、嗜鹼性粒細胞(外文名:basophilic granulocyte 拉丁文名:Basophils):數量很少,約佔0.6%,大小與嗜酸性顆粒細胞基本相同。胞質內含有大的藍紫色顆粒,胞核也分葉。
二、生物學變異
婦女絕經約升高8%。4-10歲兒童(農村環境)夜間較白天約高45%。
晝夜律中午比早晨約低20%。用力可降低約40%。高海拔約低48%。妊娠約降低25%。
4、骨髓細胞的骨髓細胞參考值
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
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
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
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
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
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
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5、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其顆粒表面有一層膜包裹,可分1~4型,顆粒中含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鹼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每微升血液中約有4500個中性粒細胞。由於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特殊,又稱為多形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平均只有6-8小時,它們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後不再返回血液中來。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通常作白細胞計數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2.5×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由於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並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還能引起炎症反應和疼痛,並影響血液凝固。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占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該細胞內含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顆粒中含有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中性粒細胞的標志。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所謂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對中性粒細胞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粗細胞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激活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細胞移向產生趨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細胞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中性粒細胞膜表面有IgGFc受體和補體C3受體,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中性粒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細胞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寄生蟲具有殺傷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中性粒細胞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細胞稱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受細菌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等作用時,細胞的顆粒內容物向細胞外釋放。釋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腎小球基膜、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以及血漿中的補體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產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細跑趨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的物質中,還有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不動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纖維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細胞通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復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局部。中性粒細胞通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復合物結合並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發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發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
6、什麼是粒細胞?
白細胞無色,呈球形,直徑在7~20μm之間。經復合染料染色後,可根據其形態差異和細胞質內有無特有的顆粒可分為兩大類五種細胞。
1、粒細胞根據顆粒的著色性質不同又分為①中性粒細胞;②嗜酸性粒細胞;③嗜鹼性粒細胞三種。
2、無粒細胞又分為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兩種。
白細胞是機體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吞噬和產生抗體等方式來抵禦和消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白細胞中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吞噬作用很強,它們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內皮間隙,從血管內滲出,在組織間隙中遊走。吞噬侵入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和一些壞死的組織碎片。
中性粒細胞內的顆粒為溶酶體,能消化其所攝取的病原體或其他異物。 另外,嗜酸性粒細胞遊走能力很強,也有一定的吞噬作用。
單核細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內僅生活3~4天,即進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組織轉變為巨噬細胞。變為巨噬細胞後,體積加大,溶酶體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強。但其吞噬對象主要為進入細胞內的致病物,如病毒、瘧原蟲和細菌等。巨噬細胞還參與激活淋巴細胞的特異免疫功能。此外,它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清除衰老與損傷細胞的作用。
淋巴細胞是免疫細胞。血液中淋巴細胞按其發生和功能的差異,又可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兩類。
細胞免疫主要是由T細胞來實現的。這種細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細胞總數的80%~90%。T細胞受抗原刺激變成致敏細胞後,直接接觸並攻擊具有特異抗原性的異物,如腫瘤細胞,異體移植細胞;分泌多種淋巴因子,破壞含有病原體的細胞或抑制病毒繁殖;並同B細胞協同來殺滅病原微生物。
體疫免疫主要是通過B細胞來實現的。當B細胞受到抗原刺激變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漿細胞後,產生並分泌多種抗體,抗體通過與相應抗原發生免疫反應,中和、沉澱 、凝集或溶解抗原,消除其對抗體的有害作用。
嗜鹼性粒細胞的顆粒內含有組織胺、肝素和過敏性慢反應物質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組織胺可改變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過敏性慢反應物質是一種脂類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縮。機體發生過敏反應與這些物質有關。
嗜酸性粒細胞平時只佔白細胞總數的3%,但在患有過敏反應及寄生蟲病時其數量明顯增加,這類細胞吞噬細菌能力較弱,但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的能力較強。此外,這類細胞尚能限制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占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該細胞內含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顆粒中含有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過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細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中性粒細胞的標志。中性粒細胞具有很強的趨化作用。所謂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對中性粒細胞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粗細胞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激活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細胞移向產生趨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細胞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中性粒細胞膜表面有IgGFc受體和補體C3受體,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中性粒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細胞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寄生蟲具有殺傷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中性粒細胞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細胞稱為膿細胞。
中性粒細胞受細菌產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等作用時,細胞的顆粒內容物向細胞外釋放。釋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腎小球基膜、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以及血漿中的補體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產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細跑趨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的物質中,還有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不動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纖維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細胞通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復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激活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局部。中性粒細胞通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復合物結合並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發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發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
7、什麼叫中粒性細胞
是叫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後,進入血液或組版織。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約占白細胞總數的55%一70%。中權性粒細胞屬多形核白細胞的一種,由於其數量在粒細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將多形核白細胞指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由於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並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8、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的解釋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其顆粒表面有一層膜包裹,可分1~4型,顆粒中含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鹼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
絕大部分的粒細胞屬中性粒細胞。每微升血液中約有4500個中性粒細胞。由於這些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特殊,又稱為多形核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平均只有6-8小時,它們很快穿過血管壁進入組織發揮作用,而且進入組織後不再返回血液中來。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細胞,約有一半隨血流循環,通常作白細胞計數只反映了這部分中性粒細胞的情況;另一半則附著在小血管壁上。同時,在骨髓中尚貯備了約2.5×10(12)個成熟中性粒細胞,在機體需要時可立即動員大量這部分粒細胞進入循環血流。
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里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由於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大量溶酶體酶,因此能將吞噬入細胞內的細菌和組織碎片分解,這樣,入侵的細菌被包圍在一個局部,並消滅,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當中性粒細胞本身解體時,釋出各溶酶體酶類能溶解周圍組織而形成膿腫。
9、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值是多少
正常參考值
百分比:0.40~0.75(40%~75%);絕對值(1.80~6.30)×10^9/L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回胞質呈無色答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鹼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鹼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