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幼紅細胞在人體中起什麼作用?
你好!紅細胞的在抄骨髓中生長和成熟要經過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和晚幼紅細胞三個階段,晚幼紅細胞就是即將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正常情況下不出現在外周血中。雖然它的核未完全消失,但由於已經有較多的血紅蛋白,已經有一定的運輸氧的作用,故人體在嚴重貧血(例如急性溶血、失血)的緊急情況下,把它釋放到外周血中來應急使用。如同戰爭期間,一方的軍人大量傷亡,沒有足夠的成年男人補充,只能招未成年的男童去打仗了。
醫學檢驗在外周血中發現這種紅細胞一般叫做「有核紅細胞」。
2、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骨穿報告CR,但紅系中晚幼比例增高說明什麼?
簡單地說copy,情況是比較好的.CR是醫學術語完全緩解的意思,使用維A酸+亞砷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一個誘導緩解的過程,白血病細胞(主要是原始和早幼粒細胞)<5%,快接近正常了.至於紅系中晚幼比例增高,是說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經過誘導緩解,正常骨髓造血旺盛,貧血症狀繼續好轉(正常紅系中晚幼比例約佔20%).
3、骨髓像「幼紅細胞增多、中幼和晚幼紅細胞比例增加、鐵粒幼細胞極少或消失」是:
?
4、原始細胞增多,為什麼骨髓粒系,紅系,巨核系是減少的
「紅系」細胞:大部分指的是成熟紅細胞、幼稚紅細胞、早幼、中、晚紅細胞等;
「粒系」細胞: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中幼粒細胞及晚幼粒細胞,晚幼粒細胞;
「巨核系」細胞:巨核細胞是骨髓中的一種從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細胞,核很大,但數量非常少,研究起來非常困難。
細胞 (英文名:cell)並沒有統一的定義,比較普遍的提法是: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已知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細胞所組成,但病毒生命活動也必須在細胞中才能體現。
一般來說,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兩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於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並列的一類。研究細胞的學科稱為細胞生物學。
細胞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面有細胞膜。高等植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中則無。細胞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
5、紅細胞增多,JAK2/v617陰性,骨髓纖維化(+),粒紅比例1.45:1,紅系以中晚幼紅為主
你好:
你現在的情況根據檢查結果來看,還到不了真紅的診斷標准。真紅的血常規標準是紅細胞>6.5,
紅蛋白>180,白細胞>11.0,血小板>300.骨髓象顯示三系增生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所以你不能診斷為真紅,所以醫生只讓你服用阿司匹林,不主張額外用葯。
6、晚幼紅細胞
晚幼紅細胞
胞體:直徑7-10μ
胞核:圓形,稍偏或居中,占細胞的1/2以下,粗糙雖不規則緻密團塊。可見車輪狀痕跡,核膜明顯,無核仁,隨著細胞的成熟,核緻密堅實,呈結構不清的紫紅色的一團。有時可見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貧血時,核有畸形。
胞漿:量較多,不規則,顏色因含多量血紅蛋白,幾乎和成熟紅細胞相同呈粉紅色或帶極淡的蘭色。 一般具有臨床意義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一、概述
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又名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多見於嬰幼兒、尤其是2歲以內,我國華北、東北、西北農村多見,近年已明顯減少。主要因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其特點為:各期紅細胞大於正常,紅細胞比血色素減少更明顯,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粒細胞核右移,骨髓出現巨幼紅細胞等造血特點,經維生素B12及葉酸治療有效。
二、病因
(一)攝入不足 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動物食品中,肝、腎、肉類較多,奶類含量甚少。葉酸以新鮮綠葉蔬菜、肝、腎含量較多。維生素B12主要需要量成人為每日2~3g、嬰兒為每日0.5~1g。葉酸的生理需要量成人為每日50~75g。嬰兒為每日6~20g。如不及時添加輔食、或年長兒長期偏食,易發生維生素B12或葉酸的缺乏。
(二)吸收和利用障礙
在慢性腹瀉小腸切除,局限性回腸炎、腸結核等皆可影響維生素B12與葉酸的吸收,肝臟病、急性感染,胃酸減少或維生素C缺乏,皆可影響維生素B12與葉酸的代謝或利用。
(三)需要量增加
未成熟兒,新生兒及嬰兒期生長發育迅速。造血物質需要量相對增加,如攝入不足,則易缺乏。反復感染時,維生素B12吸葉酸消耗增加,從而需要量增多而易導致缺乏。
(四)先天貯存不足
胎兒可通過胎盤,獲得維生素B12葉酸貯存在肝臟中,如孕婦患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時則新生兒貯存少,易發生缺乏。
三、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多見於嬰幼兒、尤其是2歲以內小兒。葉酸缺乏者4~7個月發病、而維生素B12缺乏者則在6個月以後發病。其中單純用母乳喂養又不加輔食者占絕大多數。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一)一般表現
多呈虛胖體型或輕度浮腫,毛發稀疏、發黃,偶見皮膚出血點。
(二)貧血表現
輕度或中度貧血佔大多數,面色臘黃、疲乏無力。因貧血而引起骨髓外造血反應,且呈三系減少現象,故常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
(三)精神神經症狀
表情呆滯、嗜睡、對外界反應遲鈍、少哭或不哭、智力發育和動作發育落後、甚至倒退,如原來已會認人、會爬等,病後又都不會,此外尚有不協調和不自主的動作,肢體、頭、舌甚至全身震顫、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淺反射消失,甚至抽搐。
(四)消化系統症狀
有食慾不振、舌炎、舌下潰瘍、腹瀉等。
7、晚幼紅細胞和單核細胞區別
骨髓中的紅細胞系來統包括原始紅源細胞、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成熟紅細胞,巨幼細胞性貧血時骨髓中正常形態的未成熟紅細胞(原始、早幼、中幼、晚幼)減少或不見,由各階段的巨幼紅細胞取而代之,巨幼紅細胞胞核、胞質發育不平衡,細胞質較核更成熟,因此稱為「核幼漿老」。巨幼紅細胞貧血患者外周血中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低,中性粒細胞胞體偏大,分葉核中心粒細胞增多,因此出現「核右移」。簡而言之,「核幼漿老」是指紅細胞,「核右移」是指白細胞。你可能誤認為「核幼漿老」和「核右移」指的是同一種細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