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炎空腔不植骨就沒有辦法讓它自己長上嗎
骨髓炎的話得看空腔程度了。如果較小可以採取保守治療,較大的話目前植骨是最好的方法了。類似於骨髓炎,骨樣骨瘤等骨內清創手術,都會在骨內留下空腔,再小的空腔即便能癒合周期也得十年甚至幾十年。甚至終生空腔。目前的問題是不植骨會不會對你的行動,承重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果會,勢必要植。靠它自己長就不要想了。而且無論你植不植骨,逢陰雨天,過度勞累和受冷都會有明顯的疼痛,望周知。
2、骨肉瘤的症狀有哪些?
疼痛為早期症狀,可發生在腫瘤出現以前,起初為間斷性疼痛,漸轉為持續性劇烈疼痛,尤以夜間為甚。惡性大的腫瘤疼痛發生較早且較劇烈,常有局部創傷史。骨端近關節處腫瘤大,硬度不一,有壓痛,局部溫度高,靜脈擴張,有時可摸出搏動,可有病理骨折。全身健康逐漸下降至衰竭,多數病人在一年內有肺部轉移。
臨床上常發生於青少年,下頜骨少上頜骨多見,並有損傷史。早期症狀是患部發生間歇性麻木和疼痛,進而轉變為持續性劇烈疼痛伴有反射性疼痛;腫瘤迅速生長,破壞牙槽突及頜骨,發生牙松動、移位,面部畸形,還可發生病理性骨折。在X線片上顯示為不規則破壞,由內向外擴展者為溶骨型;骨皮質破壞,代以增生的骨質,成日光放射排列者為成骨型。臨床上也可見兼有上述兩型表現的混合型。晚期患者血清鈣、鹼性磷酸酶可升高,腫瘤易沿血道轉移至肺。
患者病程長短不一,從出現症狀到就診短則數天,長達數年,平均3~4個月。好發部位在膝關節周圍。最早出現的臨床症狀是疼痛,多為隱痛,持續性,在活動後疼痛加重。夜間痛較明顯。患部出現包塊,包塊增長速度常以月計,當腫塊明顯增大時可出現鄰近關節的反應性積液,關節活動受限。早期疼痛常於輕傷後突然發生,腫脹開始輕微,以後逐漸加重,呈偏心性梭形腫脹。腫塊硬度不一,因腫瘤質地而異,溶骨性病損者較成骨者為軟。患處皮膚發亮,表面靜脈擴張,皮溫升高。如腫瘤體積較大並鄰近關節,可影響關節功能。部分患者就診時已有其他部位轉移。
腫瘤體積的大小可根據腫瘤部位的深淺,以及腫瘤侵及軟組織大小而不一。腫塊局部伴有壓痛,其硬度根據腫瘤組織內所含的骨組織多少而不同。瘤體較大時則可出現皮膚表面血管怒張現象。
最典型的發病部位是四肢的管狀骨(佔80%),特別是股骨(40%)、脛骨(16%)和肱骨(15%)。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是最常見的部位。50%~75%的骨肉瘤發生於膝關節附近。在腓骨、髖骨、下頜骨、上頜骨和脊柱骨的骨肉瘤相對少見。顱骨、肋骨、肩胛骨、鎖骨、胸骨、尺骨、橈骨和手足部的小骨骨肉瘤罕見。在長管狀骨中,骨肉瘤主要發生於干骺區。發生於骨乾的骨肉瘤約佔2%~11%。骨肉瘤可以蔓延至骺端,尤其當骺板閉合以後,但發生於骨端的骨肉瘤卻非常罕見。骨骺骨肉瘤(epiphysealosteosarcoma)主要見於股骨髁。
病人自出現症狀至來院就診時間多在2~4個月內。骨肉瘤細胞分化較好者,來院就診時間較晚,可在出現症狀半年左右。就診時病人全身情況良好,疾病發展到後期可出現發熱、體重減輕、貧血等中毒現象。出現肺轉移的病人最初肺
部可以無症狀,晚期出現咯血、氣憋及呼吸困難。
骨肉瘤的亞型:
1.毛細血管擴張型骨肉瘤較少,僅佔5%,是惡性度較高的成骨肉瘤。病史短,腫瘤生長迅速,X線片為溶骨性破壞。大體標本腫瘤呈梭形腫脹,皮質變薄,為紅褐色血竇,竇壁有腫瘤組織。鏡下:在充滿血液的腔隙里存在惡性腫瘤細胞及腫瘤性骨樣組織,X線片和低倍鏡觀察相似於動脈瘤樣骨囊腫。
2.小圓細胞骨肉瘤少見,惡性度高,預後差。X線片為溶骨性破壞,肉眼所見灰白魚肉樣,鏡下由大量密集的小圓細胞組成,細胞呈圓形、卵圓形、短梭形,包膜界限不清,胞質量少,核大小不等,核仁不清楚,細胞間有結締組織分隔。細胞間可見腫瘤性骨樣組織。
3.纖維組織細胞型骨肉瘤發病年齡通常在第3個年齡組之後。X線片為溶骨性破壞累及長骨骨端,有時有棉團狀或雲霧狀的陰影。很少有典型的骨膜反應。鏡下視野有特徵性的多形性梭形細胞及多核巨細胞,許多多核巨細胞有怪形核,有時有炎症背景,特徵性的車輻狀或螺旋狀排列,有時細胞可以有少數突起,像所有的成骨肉瘤一樣,多形細胞彌漫排列,鏡下還可見典型的腫瘤樣骨及骨樣組織形成。
4.髓內高分化骨肉瘤極少見,是惡性度低的骨肉瘤,發病年齡較大,症狀輕,X線相似纖維異樣增殖症,但邊界不清,侵犯或穿透皮質。大體標本為灰白色橡皮樣,鏡下為大量增生的纖維細胞,這些細胞核染色深,形態不一,細胞間可見數量不等的腫瘤性骨樣組織及骨。
5.多中心型骨肉瘤現代學者認為骨肉瘤是全身性疾病,多數為單發的病灶和現代檢測方法不能查出的微小病灶組成。多發型者少見,多個腫瘤病灶同時出現,而成年病人先為單發病灶,而後逐漸多發。均好發於長骨,X線表現為成骨型,AKP很高,預後較差,多無內臟轉移。
6.皮質內骨肉瘤極少見,病變常發生於脛骨乾的骨皮質內,X線在皮質內有透光區,周圍有硬化,相似骨樣骨瘤。鏡下同於一般的成骨肉瘤。可復發及轉移。
7.骨旁骨肉瘤常見,好發於30~40歲病人的股骨後側。典型的X線表現為相當緻密的陰影,位於正常骨皮質的表面,向周圍軟組織侵犯。X線片或CT可見腫瘤與皮質之間有放射透光縫隙。腫瘤表面呈完整的分葉狀,邊緣不規則。肉眼可見腫瘤為高度硬化的腫塊。鏡下:腫瘤為大量增生的梭形細胞,有輕度異形性,核分裂少見,其中可見中等量膠原纖維。這些梭形細胞間可見腫瘤性骨及骨樣組織生成。有時尚可見分化好的骨內病灶。預後較好。
8.去分化骨旁骨肉瘤罕見,可以從低度惡性骨旁骨肉瘤發展而成或由先前切除不徹底的低度惡性骨旁骨肉瘤復發而成高度惡性腫瘤。X線相似於傳統型骨肉瘤。鏡下可見分化較好的梭形細胞成分,平行而不規則的骨小梁排列,相鄰部位可見高度間變纖維肉瘤成分並可見腫瘤性骨及骨樣組織生成。預後相似於傳統型骨肉瘤。
9.骨膜骨肉瘤很少見,好發於青年人的長骨乾的表面,向外生長形成透光性軟組織腫塊,邊緣不清。中間可見放射狀骨針垂直於長骨幹。肉眼腫瘤分葉狀,有明顯的軟骨,其中有鈣化和骨化。鏡下為分葉狀惡性軟骨組織可見纖細的花邊狀的骨樣組織生成,病變晚期可侵犯髓腔。預後較好。
10.高度惡性表面骨肉瘤較少見,常發生在股骨乾的表面,骨皮質表面與髓腔不相通。X線像骨膜骨肉瘤。肉眼所見腫瘤體積較大,常見出血壞死。鏡下為高度間變的腫瘤,細胞形成腫瘤性骨及骨樣組織。預後與傳統型骨肉瘤相同。
根據病史、外傷史(誘因)、全身表現、局部體征、X線檢查能夠成立診斷。
臨床上對青少年有近膝關節的骨端疼痛,腫脹等應認真檢查,根據病史、體征及X線片、放射性核素骨掃描、CT、MRI及實驗室檢查,大多可以診斷,必要時作活體組織檢查。應注意與下述病變鑒別:骨化肌炎、掌骨和跖骨結核性骨炎(此處骨肉瘤極少發生),慢性骨髓炎、骨囊腫與巨細胞瘤等。
3、骨樣骨瘤的臨床表現
10-30歲最多見,但也可見於1歲以下的嬰兒或60歲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見,發病率為2∶1。下肢的發病率約為上肢的3倍,發生於軀干骨者較少見。脛骨和股骨最多見,約占病例的一半。其次為腓骨,肱骨和脊柱等。
病程有特徵性,疼痛出現較早,往往於X線片上出現陽性病損前幾個月就已存在,病初為間歇性疼痛,夜間加重,服用止痛葯可以減輕。後期則痛加重,呈持續性,任何葯物不能使之緩解。疼痛多局限,軟組織可腫脹,但受累區很少。有的病人也可沒有疼痛症狀。病灶較小時,疼痛可伴有血管運動性反應如皮溫增高和多汗。疼痛不一定限於患區也可以放射至附近關節。
X線檢查本病最常見於股骨頸和脛骨上端。但可累及任何骨骼。典型的X線表現是由緻密骨包繞的小病灶,大多數直徑小於1cm,中央呈緻密度較小的透射線區,可有不同程度的鈣化。少數病例有1個以上的病灶,但是許多病灶可以不同於上述描述,也無證據表明與起病部位及病期有關。通過動脈造影可使其與慢性骨膿腫、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孤立性內生骨疣、無菌性壞死、骨軟骨炎作出鑒別。骨髓炎雖表現充血,但血管形態正常或稍有擴張,也沒有骨樣骨瘤的紅暈現象。骨膿腫和無菌性壞死的壞死中心則表現為無血管區。
(一)皮質骨樣骨瘤有小的透射線區域,周圍是緻密骨,病灶位於皮質內,硬化環更明顯。骨膜反應或是成層或是實質同源性的。在疾病後期,病灶可以完全被隱蔽。
(二)松質骨骨樣骨瘤最常見於股骨頸,其次是手足的小骨和椎體。病灶周圍常無很多新骨形成,但有密度增加的骨環包繞病灶。偶見在遠處發生反應性新骨形成。
(三)骨膜下骨樣骨瘤通常表現為骨附近的軟組織腫塊,最常見於股骨頸的內面及手和足。病灶正下方的骨骼有扇形區域,系由壓迫萎縮或骨吸收所致。病灶接近關節時,無反應性骨生成,但可有關節腫脹,充血和疼痛。表現為急性滑膜炎的特徵。關節兩端骨除了明顯脫鈣外,沒有其它改變。有證據表明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必需經很長時間。
4、慢性骨膿腫 名詞解釋
骨樣骨瘤概述:
骨樣骨瘤於1935年由Jaffe首次報告,是一種良性成骨性疾患,具有界限清晰的局灶性病灶,一般直徑小於1cm,周圍可有較大的骨反應區。
病因病理:
病因學
未完全肯定,但Jaffe認為是原發性良性腫瘤,依據是:①生長緩慢;②骨樣組織代替了正常組織;③周圍的骨組織毫無例外地呈現結構均勻的硬化;④大小固定。上述論據被較廣泛地公認。另有學者認為是炎症,而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還有的認為是血管來源或與動靜脈發育異常有關,或為代償過程。
病理改變
巨檢:病灶可以完全位於皮質內,也可以在皮質的內側面,皮質與骨膜間,或者在松質骨內。長骨的病變多在皮質內,短骨的病變則常在松質骨中,而脊柱的病變則常位於椎弓或小關節突。腫瘤總是呈卵圓或圓形,同周圍骨質有清楚的硬化邊界。大多數是肉芽腫型,呈砂粒樣密度,均質性,棕紅色。
組織學檢查:由骨組織、骨樣組織和新骨混合而成,富於血管性支持組織。早期特徵為成骨細胞占優勢,增生活躍,緊密排列在富於血管的基質中。中期在成骨細胞間有骨樣組織沉積,並有不同程度的鈣化。成熟期特徵為緻密的不典型的骨小梁形成,即非板樣,也不是紡織狀的。
臨床表現:
10~30歲最多見,但也可見於1歲以下的嬰兒或60歲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見,發病率為2∶1。下肢的發病率約為上肢的3倍,發生於軀干骨者較少見。脛骨和股骨最多見,約占病例的一半。其次為腓骨,肱骨和脊柱等。
病程有特徵性,疼痛出現較早,往往於X線片上出現陽性病損前幾個月就已存在,病初為間歇性疼痛,夜間加重,服用止痛葯可以減輕。後期則痛加重,呈持續性,任何葯物不能使之緩解。疼痛多局限,軟組織可腫脹,但受累區很少。有的病人也可沒有疼痛症狀。病灶較小時,疼痛可伴有血管運動性反應如皮溫增高和多汗。疼痛不一定限於患區也可以放射至附近關節。
X線檢查 本病最常見於股骨頸和脛骨上端。但可累及任何骨骼。典型的X線表現是由緻密骨包繞的小病灶,大多數直徑小於1cm,中央呈緻密度較小的透射線區,可有不同程度的鈣化。少數病例有1個以上的病灶,但是許多病灶可以不同於上述描述,也無證據表明與起病部位及病期有關。通過動脈造影可使其與慢性骨膿腫、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孤立性內生骨疣、無菌性壞死、骨軟骨炎作出鑒別。骨髓炎雖表現充血,但血管形態正常或稍有擴張,也沒有骨樣骨瘤的紅暈現象。骨膿腫和無菌性壞死的壞死中心則表現為無血管區。
(一)皮質骨樣骨瘤 有小的透射線區域,周圍是緻密骨,病灶位於皮質內,硬化環更明顯。骨膜反應或是成層或是實質同源性的。在疾病後期,病灶可以完全被隱蔽。
(二)松質骨骨樣骨瘤 最常見於股骨頸,其次是手足的小骨和椎體。病灶周圍常無很多新骨形成,但有密度增加的骨環包繞病灶。偶見在遠處發生反應性新骨形成。
(三)骨膜下骨樣骨瘤 通常表現為骨附近的軟組織腫塊,最常見於股骨頸的內面及手和足。病灶正下方的骨骼有扇形區域,系由壓迫萎縮或骨吸收所致。病灶接近關節時,無反應性骨生成,但可有關節腫脹,充血和疼痛。表現為急性滑膜炎的特徵。關節兩端骨除了明顯脫鈣外,沒有其它改變。有證據表明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必需經很長時間。
診斷鑒別:
通過臨床表現、組織學及放射學檢查可以確立診斷。某些病例在特徵性的X線表現以前已有長期疼痛,診斷較為困難。如果年輕成人或兒童存在不能解釋的持續性疼痛時,應考慮本病的診斷。
治療預防:
理想的治療是大塊切除,包含有病灶的患骨。徹底切除病灶,症狀很快消失。一般不主張作刮除術。認為照射和化學葯物治療無效。手術可能難以找到准確的部位,按照術中X線攝片進行鑽孔,對定位有幫助。術後進行X線復查也是必要的。完全切除病灶後很少復發,而不完全的刮除常有復發。復發時間長短不等。還有的病例,術中找不到病灶。有趣的是,半數病人在第一次術後症狀減輕,1/4病人在第二次術後緩解,剩下的病人3/4在第三次手術後症狀減輕。這可能是多次部分切除的結果。
5、骨骼病都有什麼?
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一般人常稱本病為「缺鈣」,這是錯誤的,應是缺乏維生素D。早期常煩躁不安,愛哭鬧,睡覺易驚醒,汗多,以後逐漸出現骨骼改變,如前囟門閉合延遲(正常應在1.5歲前閉合),出牙晚,可晚至1歲才出牙。
說到骨質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缺鈣補鈣,其實骨質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缺鈣,跟很多疾病和生活作息有關。骨質疏已經不僅僅是影響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質量,而且有很多年輕人也存在骨質疏鬆的問題。
骨裂
骨頭裂縫是骨折的一種,小編了解到骨頭裂縫雖然屬於較低程度的骨折,但還是馬虎不得的。如果骨頭出現裂縫了,還不好好治療,病情就會惡化造成移位骨折。
骨折
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青少年也時有發生。病人常為—個部位骨折,少數為多發性骨折。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病人能恢復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骨質增生症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
骨癌
骨腫瘤是發生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惡性骨腫瘤,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骨癌」。骨癌早期會在骨的表面出現一個較硬的腫塊,有的疼痛,有的無疼痛感覺,會出現骨和臨近關節的疼痛和腫脹,經常在夜間加重,疼痛嚴重程度與活動無關
骨髓炎
骨髓炎為一種骨的感染和破壞,可由需氧或厭氧菌,分枝桿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發於長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於外傷或手術引起的穿透性骨損傷部位。
股骨頭壞死
在骨科疾病中股骨頭壞死是一個比較麻煩的疾病,股骨頭壞死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要正確認識股骨頭壞死,了解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法以及股骨頭壞死早期症狀,這樣對於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有比較好的效果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若疼痛反復發作,日久會出現患側下肢肌肉萎縮,或出現跛行。
骨關節炎
骨骼是組成體內的堅硬器官,主要功能是協調其他器官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製造紅血球和白血球;儲藏營養物質等。骨骼的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朋友特別是老年朋友易得骨關節炎,骨關節炎這種疾病最好是早治療早康復,免得留下後遺之症。
6、骨髓炎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需對骨髓炎的類型及與骨髓炎有相似臨床表現的疾病進行鑒別:
1.對於血源性骨髓炎,臨床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具全身性症狀,發病10天內X線檢查無改變,大多數病例沒有既往發作的病史。
(2)亞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不具全身中毒症狀,發病時已出現X線改變,病程超過10天,沒有既往發作的病史。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其特點是依據病情變化全身症狀可有可無,X線改變常見,有既往感染發作的病史。
2.急性骨髓炎需鑒別的疾病
從全身來看,應於急性風濕熱、急性白血病鑒別,從局部及X線所見,應與骨肉瘤、Ewing肉瘤、骨組織細胞增多症鑒別:
(1)骨肉瘤 通常好發於10~20歲,在四肢骨,大部分發生在長骨幹骨骺部;偶爾發生在骨幹部,和骨髓炎相比,其骨破壞、骨膜反應的范圍比較局限,但有時X線鑒別困難;通過CT、MRI檢查及活體組織檢查鑒別是必要的。
(2)Ewing肉瘤 常常與骨髓炎難以鑒別。Ewing肉瘤發病部位在四肢骨的骨幹部;有時有劇痛,伴發熱及局部熱感;血沉升高;白細胞升高;CRP陽性,呈炎症反應。X線上,早期以骨膜反應為主,骨髓內缺乏變化,診斷困難。骨膜反應與骨髓炎相比,規則,多半呈蔥皮狀骨膜反應,這是特徵。必須活檢證實診斷。
(3)骨組織細胞增多症 根據發病部位,顯示種種X線像。發生在四肢長管狀骨時,有高度的骨質破壞及顯著的骨膜反應,因局部及全身均有輕度的炎症症狀,骨組織細胞增多症與骨髓炎相比,骨破壞的范圍及骨膜反應都是局限性的;如從死骨上看,有時也不出現硬化像。
(4)骨樣骨瘤 有時與骨髓炎難以鑒別。X線上,常發生在長管狀骨的偏在性(即發生在中央偏上,或下)X線顯示高度骨膜反應及骨皮質肥厚,如果細心觀察,其中可見病灶的骨透亮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