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診斷黑熱病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是?
熱熱黑熱病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是腰部
2、黑熱病的主要體征是什麼
一、臨床表現
潛伏期長短不一,平均3~6月(10日至9年)。
早期發熱為主要症狀,起病緩慢,症狀輕而不典型,長期不規則發熱,約1/2~1/3病例呈雙峰熱型,即1日內有2次體溫升高(升降幅度超過1℃)。其它熱型可類似傷寒、結核、瘧疾或波浪熱(即布魯氏桿菌病)。發熱早期多持續3~5周後消退,數周後可再度升高,如此復發與間歇相交替,可持續一年以上。發熱時可伴畏寒、盜汗食慾不振、乏力,頭昏等症狀。發熱雖持續較久,但仍能堅持一般勞動,是其特徵。
病後3~6月典型症狀逐漸明顯,長期不規則發熱,乏力、納差、消瘦和咳嗽等。可因貧血出血心悸、氣短及貧血貌,重症可出現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因小板減少等因素可有鼻衄、牙齦出血等出血傾向。脾臟呈進行性腫大,自2~3病周即可觸及,質地柔軟,以後隨病期延長脾腫逐漸明顯且變硬,半年可平臍,年余可達盆腔,若脾內栓寒或出血,則可引起脾區疼痛和壓痛,有時可聞及摩擦音。肝臟腫大稍晚,較脾腫輕,偶見黃疸和腹水,淋巴結呈輕、中度腫大,無明顯壓痛。
晚期患者(發病1~2年後)可因長期發熱營養不良,極度消瘦,致使患兒發育障礙。病情加重後皮膚有色素沉著,偶至肝硬化。亦可因脾功亢進,抵抗力降低,常並發肺炎、粒細胞缺乏症、敗血症等。
此外,尚有皮膚型和淋巴結型黑熱病等,均可於病變部位找到利杜體。
二、診斷
1.免疫診斷法:
1)檢測血清抗體: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流免疫電泳(CIE)、間接熒光試驗(IF)、間接血凝試驗(IHA)、直接凝集試驗等,陽性率高,假陽性率也較高。近年來,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獲得純抗原,降低了假陽性率。
2)檢測血清循環抗原:單克隆抗體抗原斑點試驗(McAb-AST)用於診斷黑熱病,陽性率高,敏感性、特異性、重復性均較好,僅需微量血清即可,還可用於療效評價。
分子生物學方法: 近年來,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及DNA探針技術檢測黑熱病取得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異性高,但操作較復雜,目前未能普遍推廣。
2.實驗室檢查
1)全血細胞減少,白細胞多在1.5~3.0×108/L間,甚至中性粒細胞缺乏;貧血呈中度,血小板減少。
2)血漿球蛋白顯著增高,球蛋白沉澱試驗(水試驗)、醛凝試驗、銻劑試驗多呈陽性;白蛋白減少,A/G可倒置。
3)血清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陽性有助診斷。骨髓、淋巴結或脾、肝組織穿針塗片,找到利杜體或穿刺物培養查見前鞭毛體可確診。
4)治療性診斷:可用葡萄糖酸銻鈉試驗治療,若療效顯著有助於本病診斷。
3、黑熱病為什麼要進行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最容易發現黑熱病的病原體——杜氏利什曼原蟲
而且黑熱病的症狀和白血病極為相似,如高燒,肝脾腫大等,骨髓穿刺也是為了區別其他病症
4、黑熱病的簡介,什麼是黑熱病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專方性傳染病。過屬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別稱
內臟利什曼病
英文名稱
kala-azar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常見症狀
不規則的發熱,消瘦,肝脾腫大、
傳染性
有
傳播途徑
白蛉傳播
5、狗狗黑熱病的臨床症狀是什麼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咬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臨床表現潛伏期—般為3~6個月,最短僅10天左右,最長的達9年之久。
1.典型臨床表現
(1)發病多緩慢,不規則發熱,呈雙峰熱,中毒症狀輕,初起可有胃腸道症狀如食慾減退、腹痛腹瀉等。可有類似感冒樣症狀。病程較長,可達數月,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有些患者發熱數月仍能勞動。
(2)脾、肝及淋巴結腫大脾明顯腫大,起病後半個月即可觸及、質軟,以後逐漸增大,半年後可達臍部甚至盆腔,質地硬。肝為輕至中度腫大,質地軟;偶有黃疸、腹水。淋巴結為輕至中度腫大。
(3)貧血及營養不良在病程晚期可出現,有精神萎靡、頭發稀疏、心悸、氣短、面色蒼白、水腫及皮膚粗糙,皮膚顏色可加深故稱之為黑熱病(kala—azar即印度語發熱、皮膚黑之意)。可因血小板減少而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及皮膚出血點等。
在病程中症狀緩解與加重可交替出現,一般病後1個月進入緩解期,體溫下降,症狀減輕,脾縮小,持續數周,以後又可復發,病程遷延數月。
2.特殊臨床類型
(1)皮膚型黑熱病多數患者有黑熱病史,可發生在黑熱病病程中,少數為無黑熱病病史的原發患者。皮損主要是結節、丘疹和紅斑,偶見褪色斑,表面光滑,不破潰很少自愈,結節可連成片類似瘤型麻風。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但面頰部多見。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大多數能照常工作及勞動,病程可長達10年之久。
(2)淋巴結型黑熱病較少見,嬰幼兒發病為主。多無黑熱病病史,可與黑熱病同時發生。表現為淺表淋巴結腫大,尤以腹股溝部多見,花生米大小,也可融合成大塊狀,較淺可移動,局部無紅腫熱痛。全身情況良好,肝脾多不腫大或輕度腫大。
6、什麼是黑熱病
黑熱病
(一)疑似病例:有流行區內生活史,具備以下表現:
1、黑熱病:長期不規則發熱、肝脾進行性腫大、貧血及營養不良,懷疑為血液病久治不愈者;
2、皮膚黑熱病:無論有無黑熱病史,出現丘疹、結節、褐色斑或紅斑等皮膚損害,不能以其他病解釋;
3、淋巴結型黑熱病:腹股溝、腋下、肘部、頜下或頸等部位淋巴結腫大,不能以其他病解釋。
(二)確診病例:
1、骨髓或脾或淋巴結穿刺液,或皮膚組織塗片鏡檢或培養查見利什曼原蟲;
2、病原學檢查雖陰性,但血清免疫反應,例如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呈陽性反應,可結合流行病學史及臨床綜合判定,或銻劑獲得治癒者。
實驗診斷:疑似病例加1或2。
黑熱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 ̄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3 ̄5個月,起病常緩慢。早期症狀有發熱、畏寒、出汗、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等。熱型不規則、有時24小時內體溫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後,患者日漸消瘦,並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貧血、肝脾腫大,皮膚變黑(故稱為黑熱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動,緩解和加重交替出現。由於久病體弱,常易並發細菌性感染,如肺結核、支氣管炎等。
懷疑黑熱時,可作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反應有診斷價值),骨髓及淋巴結穿刺塗片(找到病原體即可確診)。
本病主要採用葡萄糖酸銻或戊烷脒治療。如經葯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作脾切除術,術後再給予葯物治療,常可奏效。
7、黑熱病是什麼?
黑熱病
(一)疑似病例:有流行區內生活史,具備以下表現:
1、黑熱病:長期不規則發熱、肝脾進行性腫大、貧血及營養不良,懷疑為血液病久治不愈者;
2、皮膚黑熱病:無論有無黑熱病史,出現丘疹、結節、褐色斑或紅斑等皮膚損害,不能以其他病解釋;
3、淋巴結型黑熱病:腹股溝、腋下、肘部、頜下或頸等部位淋巴結腫大,不能以其他病解釋。
(二)確診病例:
1、骨髓或脾或淋巴結穿刺液,或皮膚組織塗片鏡檢或培養查見利什曼原蟲;
2、病原學檢查雖陰性,但血清免疫反應,例如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呈陽性反應,可結合流行病學史及臨床綜合判定,或銻劑獲得治癒者。
實驗診斷:疑似病例加1或2。
黑熱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 ̄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3 ̄5個月,起病常緩慢。早期症狀有發熱、畏寒、出汗、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等。熱型不規則、有時24小時內體溫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後,患者日漸消瘦,並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貧血、肝脾腫大,皮膚變黑(故稱為黑熱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動,緩解和加重交替出現。由於久病體弱,常易並發細菌性感染,如肺結核、支氣管炎等。
懷疑黑熱時,可作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反應有診斷價值),骨髓及淋巴結穿刺塗片(找到病原體即可確診)。
本病主要採用葡萄糖酸銻或戊烷脒治療。如經葯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作脾切除術,術後再給予葯物治療,常可奏效。
8、黑熱病的檢查
1.穿刺檢查
(1)塗復片製法以骨髓穿刺物作塗片、染色,鏡檢。此法最為常用,原蟲檢出率為80%~90%。淋巴結穿刺應選取表淺、腫大者,檢出率為46%~87%。也可做淋巴結活檢。脾穿刺檢出率較高,可達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養法將上述穿刺物接種於NNN培養基,置22~25℃溫箱內。經一周,若培養物中查見活動活潑的前鞭毛體,則判為陽性結果。操作及培養過程應嚴格注意無菌。
(3)動物接種法穿刺物接種於易感動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個月後取肝、脾作印片或塗片,瑞氏染液染色,鏡檢。
2.皮膚活組織檢查
在皮膚結節處用消毒針頭刺破皮膚,取少許組織液,或用手術刀亂取少許組織作塗片,染色,鏡檢。
9、什麼是黑熱病?
黑熱病
(一)疑似病例:有流行區內生活史,具備以下表現:
1、黑熱病:長期不規則發熱、肝脾進行性腫大、貧血及營養不良,懷疑為血液病久治不愈者;
2、皮膚黑熱病:無論有無黑熱病史,出現丘疹、結節、褐色斑或紅斑等皮膚損害,不能以其他病解釋;
3、淋巴結型黑熱病:腹股溝、腋下、肘部、頜下或頸等部位淋巴結腫大,不能以其他病解釋。
(二)確診病例:
1、骨髓或脾或淋巴結穿刺液,或皮膚組織塗片鏡檢或培養查見利什曼原蟲;
2、病原學檢查雖陰性,但血清免疫反應,例如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呈陽性反應,可結合流行病學史及臨床綜合判定,或銻劑獲得治癒者。
實驗診斷:疑似病例加1或2。
黑熱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 ̄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後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3 ̄5個月,起病常緩慢。早期症狀有發熱、畏寒、出汗、全身不適、食慾不振等。熱型不規則、有時24小時內體溫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後,患者日漸消瘦,並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貧血、肝脾腫大,皮膚變黑(故稱為黑熱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動,緩解和加重交替出現。由於久病體弱,常易並發細菌性感染,如肺結核、支氣管炎等。
懷疑黑熱時,可作補體結合試驗(陽性反應有診斷價值),骨髓及淋巴結穿刺塗片(找到病原體即可確診)。
本病主要採用葡萄糖酸銻或戊烷脒治療。如經葯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作脾切除術,術後再給予葯物治療,常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