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腿骨骨髓壞死取了會有什麼後遺症?
這個是有一定的後遺症的,建議積極配合主治醫生治療一下,如果恢復的比較好後遺症是比較輕的
2、大腿骨髓壞死怎麼辦
只聽說白血病的患者才要換骨髓~老中醫那套說法真的么?~中國古往今來沒聽說過換骨髓的中醫療法!?~
採納哦
3、慢粒白血病骨髓壞死怎麼治療
沒有什麼好辦法,看看能不能等到融合基因控制吧,有轉過來的,但是,難。
感染什麼的只能對症處理了,激素、靜丙什麼的用用,看看能不能透析吧。
4、骨瓤腫,就是骨髓壞死了,好像是因為感冒而起的!什麼意思
通常感冒不至於引起骨壞死,一定是還有其他的原因,建議積極治療,河南協和醫院骨壞死科獨創的「原位移植療法」治療股骨頭壞死效果很好,所謂的「原位移植療法」並不是手術,而是在治療時把股骨頭壞死分為「三期九型」,採用葯物有效清除PAF因子、建立新鮮骨床、刺激滋養動脈側肢形成,並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使血管暢通,疼痛跛行等症狀慢慢減輕到消失,促使新鮮健康骨組織形成,並在原位爬行替代、覆蓋壞死骨組織,從而達到原位移植治癒股骨頭壞死的目的。葯物分為內服葯物和外貼葯物,對於治療股骨頭壞死效果很好
5、小腿骨部分骨髓壞死
見: http://.baidu.com/question/400625361.html?oldq=1
6、骨髓壞死病,求治療!!
骨髓壞死不是一種獨立病變的,一般是90%為惡性腫瘤所並發,其中惡性血液腫瘤佔60%,其他轉移性腫瘤佔30%[1],非腫瘤疾病中,也有重度感染、DIC、鐮狀貧血、Evans綜合征、抗磷脂綜合征(APS)、骨髓纖維化(MF)、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再生障礙性貧血(AA)等引起所以治療的話,主要是積極查找原因,積極治療病因
7、診斷骨髓壞死的指標
骨髓壞死診斷指標
【血常規檢查】
紅細胞數、血紅蛋白量和血小板數減少,白細胞數減少或增多,血塗片分類時常可見幼粒及幼紅細胞。
【骨髓常規檢查】
骨髓檢查是確診本症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多部位骨髓穿刺塗片可以滿足臨床診斷,部分則需要骨髓活檢。骨髓穿刺常「干抽」,骨髓液外觀呈深棕色、灰暗色或果醬樣等,可有臭味。骨髓增生程度不一,一般為增生減低或增生極度減低,白血病伴有骨髓壞死者呈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
骨髓塗片中有核細胞輪廓均不清,胞膜及胞核呈崩解狀或溶解狀,胞核嗜鹼性增強,細胞問布滿嗜酸性物質(大小不等的顆粒),有的細胞可見核固縮、核破裂、核溶解,細胞周圍由無定形的嗜酸性物質所填充,見彩圖23-3。嚴重時僅見模糊不清的細胞及大量顆粒狀物質沉澱,其細胞結構無法辨認,因此無法判定細胞系列。若能見到形態較完整的細胞多數為中性成熟粒細胞和中幼紅細胞,有時還可見粒細胞毒性改變。
由於骨髓壞死出現在多個部位,且與正常骨髓相互交錯,故有時需多部位穿刺才能明確診斷。對於骨髓壞死病例應動態觀察病情,當出現血象異常時,應及時進行骨髓檢查,以除外是否發生白血病。該機理可能與骨髓壞死後髓內發生強烈反應導致克隆突變有關。有文獻報道骨髓壞死修復後發生白血病的病例。
【骨髓活檢】
確診本症最重要的依據之一,骨髓活檢還可以判斷骨髓壞死范圍,典型者呈現大量膠狀物質並包繞著變形、壞死的細胞。骨髓壞死累及的范圍大小不一,有的僅累及少數細胞,大者可占整個活檢標本。壞死表現為嗜伊紅染色,呈顆粒狀,重者表現為嗜伊紅均質片狀,有的細胞輪廓還隱約可見,嚴重者支架亦受影響。有些病例在壞死周圍可有細胞反應,有的邊緣區可見到漸進性壞死表現。根據壞死的程度及范圍可以分為三級,詳見下表。
【細胞超微結構檢查】
鏡下完整的有核細胞極度減少,僅見少數成熟的紅細胞及無結構細胞。根據細胞破壞的程度將它分為兩種:①完全溶解破壞的細胞:細胞結構不清晰,胞膜破壞,胞核固縮;②部分溶解破壞的細胞:胞膜結構不完整,細胞器部分消失,少數分布的線粒體中嵴排列紊亂,甚至泡化,顆粒較多,可見少數粗面內質網及核糖體,核不規則,以染色質為主,在核周邊有板塊形成,核孔增多。壞死細胞也有三級分類法,洋見下表。光鏡下大量溶解狀態的細胞是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而超微結構及細胞化學染色過氧化物酶陰性、脫氧核糖核酸陰性或陽性有助於鑒定壞死細胞的等級和活性。
呈木僵、脫水狀態。腹部膨脹伴多數痛性癌性腫塊,出現貧血及血小板減少。血液學分類星紅白母細胞血象,毒性顆粒,Doh-le小體,多染性 細胞增多,紅細胞碎片及淚滴狀紅細胞。有尿毒症及肝功不佳,LDH顯著升高。胸骨穿刺得黃棕色抽出物,MGG染色塗片示壞死物質伴一些單核細胞,。
8、我同事的一歲孩子得了骨髓壞死,請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還有肝脾腫大的症狀
1
骨髓壞死:中醫是這么看的,腎主骨主生髓,骨髓壞死是腎的生血生髓功能出了問題。
2
當腎臟有問題時,由於人體肝腎脾是一個相互聯系協調的系統,血液出現問題也會造成肝脾不正常。
3
還有另一種情況,下面資料你看看是否有幫助
再生障礙性貧血
國際上,再障分為重、輕型,我國相應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沒有淋巴結及肝脾腫大。
1.貧血:有蒼白、乏力、頭昏、心悸和氣短等症狀。急重型者多呈進行性加重,而輕型者呈慢性過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膚粘膜感染等。感染菌種以革蘭氏陰性桿菌、葡萄球菌和真菌為主,常合並敗血症。急重型者多有發熱,體溫在39oC以上,個別患者自發病到死亡均處於難以控制的高熱之中。輕型者高熱比重型少見,感染相對易控制,很少持續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膚粘膜及內臟出血。皮膚表現為出血點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齦血、眼結膜出血等。深部臟器可見嘔血、咯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陰道出血,其次為眼底出血和顱內出血,後者常危及患者生命。輕型者出血傾向較輕,以皮膚粘膜出血為主,內臟出血少見。
雖然大多數再障是原發性的,但仔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仍可提供一些先天性再障和繼發性再障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