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中醫是骨髓生血嗎

中醫是骨髓生血嗎

發布時間:2021-02-12 08:02:31

1、血液是怎樣生成的?+何以生血+中醫基礎理論輔導:血的基本知識

血液是怎樣生成的?中醫學早就有「人以水谷為本」的說法。人體所攝入的食物,經過胃腸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為血。也就是說血液就是我們每天吃進去、喝進去的所有食物,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滲入腸粘膜下的血管里,就生成了血液。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更直截了當地說:「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血不生。」這些認識都闡明了飲食的數量和質量與生血有著密切的關系,飲食是造血的原料,飲食的精微物質經過臟腑的作用化生為血。最好的補血食物是什麼? 吃到肚子里的食物,能被胃腸道消化吸收了,就能生成血液,這些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就是補血的食物,不論是粗茶淡飯,還是高營養、高能量的食物。同時要知道,各種食物的功效不同,對身體起的作用也不同,相對來說,肉類、蛋類、魚類這類高能量的食物,能明顯提高血液的質量,人們吃了這些食物後會明顯變得精神,也有助於提高人的抵抗力。牛肉、羊肉、豬肉、雞肉、雞蛋、鱔魚、蝦、紅棗、核桃、花生、桂圓、枸杞子、阿膠、當歸等食物,是補血效果比較好的食物。 補血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食物被胃腸道碾碎、消化成非常細小的顆粒後才能滲入到血管里形成血液,因此液體、稀糊狀的食物,剁得細碎的食物被消化利用的幾率就高,而堅硬的、粘膩難消化的食物就難以被胃腸道消化、吸收,利用率就低,可生成血液的部分就少。 怎樣保護好血液生成的環境——胃腸道 1. 胃腸道喜歡你細嚼慢咽,喜歡吃進去的食物細、爛、軟,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它們的負擔;而過硬、過燙、過冷、過辣、過粘、油炸的食物不但容易傷著胃腸道,還易增加胃腸道的工作量。 2. 定時、定量有規律的進食,同樣能保護胃腸道,飢一頓、飽一頓同樣會傷著胃腸道。 3. 因食物只有滲入進腸粘膜下的血管,才生成了血液,才會起到營養身體的作用,所以腸粘膜下的血管如果總處在擴張、鬆弛的狀態下,滲進去的食物就多,如果腸粘膜下的血管處在收縮、痙攣的狀態下,自然食物就很難進入。 血管是收縮還是擴張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當身體內的溫度高,吃進去的食物也是溫熱的,血管自然就擴張了,滲入的食物就多,而身體內的溫度低,或吃進去的食物寒涼,血管遇冷收縮,自然能被利用的食物就少了。 所以讓身體少受寒涼,少吃寒涼、冰鎮的食物,是使腸粘膜下的血管保持放鬆狀態的重要條件,對增加血液的生成量很有幫助。運動是產生熱的,因此運動能使血管擴張。好心情也有利於放鬆身體內的血管,也能增加食慾,增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適度的按摩也能放鬆緊張的血管和經絡,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何以生血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說明的是肝的藏象概念以及生理特性。其中提到肝能生血,那麼肝是如何生血的呢?通過劉老師的講授,結合自己的思考,試從兩個方面闡釋如下:1、「血為何物」中醫認為,血是在心氣推動下循環於脈道之中以營養周身的紅色液體,它內注五臟六腑,外滋四肢百骸,是維持人體的重要物質。按其來源分為兩大途徑:(1)來源於飲食《內經》指出:「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決氣》有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意思是飲食進入胃腸,在脾胃的運化作用下化為水谷精微,包含著能化為營氣的精專物質和津液,上注於肺脈,變而為血。所以,血液的物質基礎來源於水谷精微,而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氣血才能生化有源。(2)來源於腎《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侯》上說:「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可見腎精充足,則可充實血液。另外,中醫認為,除了脾胃和腎,還有心肺等也參與血液的生成。如「奉心化赤而為血」、「上注肺脈而為血」。血液的生成還需要經絡,形體,官竅等機能活動的有序進行。保證其正常功能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全身氣機調暢,而這又取決於肝的疏泄功能。2、肝主疏泄調節全身氣機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使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通暢無阻,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等作用。(1)調節脾胃之氣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排泄:肝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肝能促進膽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維持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膽內儲藏膽汁,具有較強的消化飲食物的作用。膽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餘氣,通過疏泄作用,溢入於膽,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膽道暢通,膽汁方能順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另外,肝助消化作用還表現在協調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與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協調,飲食物的消化過程才能正常。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僅與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動有關,而且還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動有密切聯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維持消化機能旺盛的一個重要條件。(2)調節其他臟腑和經絡的氣機:血液的生成還需要其他臟腑正常功能的協調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對各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下有平調的少火,在心中表現為君火,在肝腎膽中則為相火。相火,指的是肝中正常的肝陽肝氣。「苦生心,心生火,火生血。」就是說心火能生血。而在五行相生中,「水生木,木生火」,心之君火則由肝之相火所生。因此,肝中相火亦能生血,肝中肝陽肝氣將輸入其中的水谷之精和腎精,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綜上所述,肝之所以能生血,一方面是通過疏泄功能調節全身氣機,尤以脾胃為主,消化正常,則血液生化有源;另一方面則是肝陽肝氣將水谷之精與腎精化為血液。中醫基礎理論輔導:血的基本知識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紅色的液態物質,故又稱血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液必須在脈管中循行,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效應。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於脈外,則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為出血,又稱為「離經之血」。脈,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稱。如《脾胃論》說:「脈者,血之府也。」 血液的生成 血液,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其生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來源於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則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轉化為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再經氣化方變而為血。正如《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充分說明了中焦脾和胃的運化功能在血液生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至於血液的生成與更新過程,中醫學則強調要通過營氣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為血液。如《靈樞。邪客》在論述營氣化生血液的功能時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營衛生會》則更強調了肺臟在血液化生中的作用。如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說明]可以看出,實際上營氣的生成,仍是中焦脾胃的作用。故說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正是由於營氣和津液都來源於水谷之精氣,所以飲食營養的優劣或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血液的化生。若飲食營養長期攝入不足,或脾胃運化功能長期失調,則均可導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從而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 二是精血互生: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血能生精,如《諸病源候論》說:「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而精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質之一。如《張氏醫通》說:「(腎)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而《侶山堂類辯》則更明確地指出:「腎為水臟,主藏精而化血。」即說明腎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質。另外,腎能藏精生髓,髓則貯存於骨內。現代醫學認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這與中醫學精血互生理論不無相似之處。 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盛,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則腎有所藏,精有所資,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之說。 血液的功能 血液,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又是神的物質基礎。 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肌腠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灌溉周身,無所不及,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血液的營養和滋潤功能正常,則可見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皮膚和毛發潤澤而有華,機體感覺和運動靈活自如等等。若血液生成不足或持久地損耗,或血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減弱,則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病理變化,從而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發乾枯,肌膚乾燥,肢體或肢端麻木等臨床表現。故明代醫家張景岳又進一步總括指出:「故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類經》) 血,又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 此外,血液亦是化生經水、乳汁,養育胎兒,哺育嬰兒的物質基礎。 血液的循行 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布於全身,環周不休。通過血液的循行,為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以供其生理活動之需要。 脈管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血液的運行,主要依賴於氣的推動作用。血液在脈管中循環運行而不至逸出於脈外,亦是由於氣的固攝作用。而且由於脈管本身具有「壅遏營氣,令無所避」(《靈樞。決氣》)的功能,故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不會離於經隧(即脈管)逸出脈外而導致出血。 血液與營氣在脈管中循環運行,早在《內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 血液的正常循行,是臟腑經絡及某些組織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心主血脈,心氣是推動血液循行的動力,正是由於心臟不停地搏動,才推動著血液正常運行。故《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醫學入門》說:「人心動,則血行諸經。」肺朝百脈,即循行於周身的血液,均需朝會於肺,與清氣結合,並經肺氣宣發方能布散於全身。另外,血液的循行還有賴於脾氣的統攝,以及肝的藏血和肝氣疏泄功能的調節。脾的統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攝血液的重要因素,而肝的疏泄,則是促進和通利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此外,脈道的通利與否,血液的或寒或熱等,更是直接影響著血運的或遲或速。故《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因此,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不僅依賴於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是在心、肺、脾、肝等臟相互協調平衡下共同完成的。若其中任何臟器或經脈的功能失調,都會導致血液循行的失常。如心氣虛則運血無力,可致心血瘀阻;脾氣虛則統攝失權,可致血不循經而出血;若肝氣暴張上逆,則血隨氣涌,亦可致吐血、嘔血等。

2、中醫里的"血氣"是血液循環嗎

中醫的血氣包括了血和氣兩部分
血和氣是兩個不同的部分卻又不可分割,因為氣血回相隨,血為氣之母氣答為血之帥。
lz是不是想問血氣在西醫的對應概念?中醫的血氣在西醫的對應概念包括了循環、免疫、消化、生殖等等,因為氣在中醫是相當寬泛的概念,比如衛氣是免疫力,元氣是生命中樞等等,所以要看具體情況才能分析。

3、骨髓能造血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顯微鏡是研究血液的重要工具,但標志著現代血液學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骨髓造血功能的發現和血細胞染色方法的建立。

幾千年來,無論是詩人、哲學家,還是醫生都將血液與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推測血液或是由於呼吸了大自然中的靈氣形成,或是由食物中的精華轉變而來,然而,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血液的真正來源。

應當說人類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骨髓的重要性。在古代,人們吃動物的骨髓,認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骨髓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液與腎氣和合,滲入骨空後轉化而成,骨髓充足可以上升補益腦髓。在西方,骨髓被認為是產生人體天然熱和能量的源泉。莎士比亞說:「你的骨無髓,所以你的血是冷的。」

人們似乎意識到骨髓與血液之間有某種聯系。在19世紀初,已有醫生要患血液病的病人吃骨髓補血,但收效不大。直到19世紀中葉,骨髓產生血液的奧秘才分別由德國醫學家紐曼和義大利醫學家比佐澤羅揭開。

4、關於中醫脾胃生血和骨髓造血的疑問

額,要先說明一下,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在中醫方面講的氣血,不是西醫說的血液,中醫說的氣血范圍特別廣,更多的指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所以,脾臟的功能是把人吃進身體的食物轉化為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同時,脾臟還有一個統血的功能,就是統攝、駕馭的意思,使血液正常的運行。一旦脾臟功能出現問題,無法統血,血液容易行走於脈外,即血管之外,人體就容易出現紫癜瘀斑,女性出現例假不正常。
另外,腎的功能是主骨生髓。像骨關節方面出現了問題,什麼頸腰椎疾病,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就是腎臟住骨生髓的功能不好了,這個時候就要好好的養養咱們的腎臟的。
希望以上所述對你有所幫助~~

5、看中醫,能看出我有骨髓造血功能不好?;骨髓造血功能不好是什麼意思

中醫無法診斷骨髄造血功能的好壞,造血功能不好,一個是白血病,一個是再生障礙性貧血。

6、西醫里造血組織是骨髓,中醫造血是脾還是心,還是肝

從新生兒時期算的話,人體的造血器官(組織)依次是肝臟,脾,骨髓。也就是說西醫從一定程度上承認肝臟和脾有造血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中醫並不認為心具有造血功能,而是心有行血功能;中醫的造血器官是脾臟,貯血器官是肝臟,行血器官是心,肺助心行血

7、中醫學血液是怎麼生成的?

由氣生成的。

8、中醫對血液的生成是如何認識的?

(1)飲食是造血的原料中醫學早就有「人以水谷為本」的說法。人體所攝入的食物,經過胃腸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為血。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中醫最早的經典著作《內經》就已指出:「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更直截了當地說:「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血不生。」這些認識都闡明了飲食的數量和質量與生血有著密切的關系,飲食是造血的原料,飲食的精微物質經過臟腑的作用化生為血。(2)血的生成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血的生成是在五臟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臟腑之間的相互配合,決不是一臟一腑所能完成的。題名華佗所著的《中藏經》借用五行理論,以心、脾、肺、腎、肝的母子關系來說明五臟在血生成上的內在聯系。如「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為什麼怎麼說呢?因為飲食入胃,是經過五臟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配合作用才完成的。①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學中的心包括解剖學上的心臟,如「心主身之血脈」和中樞神經系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與造血有關主要為前者。「心生血」的過程,唐容川已有解釋:「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為血」。可見飲食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過程後,其精微物質,再通過「心」對造血器官的作用變成血液。②肺在血生成中的作用:《內經》指出:「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說明肺參與造血活動,而且肺所朝的百脈為造血提供了場所。③脾胃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認為,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組成。而營氣和津液都是來自於所攝入的飲食物,經過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內經》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明代皇甫中《明醫指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於脾。」 這里的氣主要指水谷之氣,汁指水谷中的精微物質。中焦接受水谷之氣與精微物質,變化而赤,造成血液。中焦指的是脾胃,兩者功能失調,可以影響造血。可見,脾胃與血的生成有密切關系。脾胃功能失調可以影響血液的生成,出現血虛之證。④腎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認為營血的生成不僅源於後天脾胃的生化,還須賴腎精作為生化之本。腎主骨,藏精生髓,與血的生成非常密切。《內經》載有「腎生骨髓」,「骨者髓之府」,「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明代《類經》指出:「精髓同類」。中醫自古即認為精血同源,精與血可互相轉化。如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說明血可化為精。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辨》說:「腎為水臟,主藏精而化血」。說明精可化為血。所以,明代張景岳《類經》指出:「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總之,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臟,主藏精生髓,精髓同源。所以腎臟功能的盛衰直接影響著血的虛實。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血為精所化」、「骨者髓之府」、「髓者骨之充也 」、「骨髓堅固,氣血皆從」、「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血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這些記載,說明了腎、骨髓、血液三者之間的關系。骨髓與造血有直接關系。骨髓藏於骨,又為腎所主,腎之功能強弱與否,可以影響骨髓生精造血。⑤肝在血生成中的作用:中醫認為,肝藏血在血生成過程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內經》指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意思是說飲食物經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後,其精微物質進入肝臟而化氣血。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說得更明白:「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中醫認為,「肝者……以生氣血」,說明肝與造血有關。因為肝能儲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作為造血原料。根據以上認識,心、肝、脾、肺、腎等臟腑都與造血有關,其中任何一種功能失調,都可影響造血。血的生成須經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共同作用來完成。但五臟之中最為重要的是腎和脾,腎和脾在造血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9、中醫中,血液是來自心生血,還是髓化血?

指導意見:
人體所攝入的食物,經過胃腸的腐熟消化,取其精微化生而為血。也就是說血液就是我們每天吃進去、喝進去的所有食物,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滲入腸粘膜下的血管里,就生成了血液

10、中醫認為骨髓有何作用?

中醫認為腎主髓,而腎中則是藏著先天的精氣也就是元陰和元陽。那麼骨髓的作用其實和現代醫學的認識比較一致,也就是生氣血的關鍵,而腦為髓之海。由此可見骨髓的作用非常關鍵,歷代名家都很早認識到這一點。中醫的腎指的並不是單單一個器官,它所囊括的是一整個系統,不光光只是一個負責水液代謝的器官。就如同中醫的脾胃,也不僅僅是脾臟和胃。
正是由於中醫認識臟腑及功能的方法並不是以解剖和實驗研究為基礎,而是以人體外在表現和內在臟腑之間的變化聯系為重點。所以對腦的認識比較零散和膚淺。一直到清代,名醫王清任才提出對腦比較系統完整的闡述。和現代的醫學認識比較一致。
所以說這樣的認識才是比較正確的。
二樓的 性漢A 只是在妄意批評一個自己無法理解和認親的事物,片面的思考方式卻言之鑿鑿,這是比較可悲的。
實際上《內經》里早就提出了五臟包括了和這個五個臟器有關聯的各個系統,這就已經是幾千年前的著作了。
所以我覺得,對於傳統的文化,我們不能看了幾頁書,讀了幾行文字就去評定它,確實應該完整的閱讀一些典籍,這樣才能清楚的了解,也就不會太過片面。
我們不能因為身處在現代社會,身心受到現代科研的沖擊就完全的否定以前的東西,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
並且,實際上在某些層面上,國外人以及一些現代科研是不懂得辯證的。因為不明白好壞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關於這一點在目前的中醫界和一些專業的營養科研者那裡是比較一致的。
我有一個在醫院里的朋友也對我說,現在的科研也已經越來越重視,中西醫各自的特點。就比如也已經開始研究中醫所謂的忌口。對於一種物質通過成分的分析雖然沒有什麼大礙,但吃了以後就會有些並非由所含成分所反映出的外在表現了。比如對於咳嗽,現在也開始重視忌口的問題。
人當然有自己所擁護和相信的,但沒有必要對其他的東西或者文化抱有偏見甚至更為偏激的看法,更多的時候,如果保留自己的意見,多聽別人的意見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有很多人相信中醫,很多人不相信。就連民國政府在1922年還在余雲岫的主持和策劃下提出廢止中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
所以暫且不論中醫的精髓如何,治病效果怎麼樣,但是光光看在一種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來說,我們還是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更何況作為學習,沒什麼好壞之分,沒有欺騙之說。
再說了,翻開一本中醫葯典,其中很多的生字恐怕你都不認識呢。
性漢A 總是強調中醫是偽科學,那什麼是科學?陰陽五行是偽科學,難道不是笑話嗎?那西方的東西就是科學。拿我自己做比方,我常年學習,也較為熟練的是塔羅牌。它不就和陰陽五行一個道理嗎,人家外國人還研究易經,研究得死去活來,天天鑽在裡面出不來了呢。現在有些中醫看不好病,那是他們沒本事,根本就拿不出手的緣故。

與中醫是骨髓生血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