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細胞包括哪些細胞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2、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占骨髓內細胞的百分比
骨髓中BMSC含量很少,僅占骨髓內單個核細胞總數的0. 001%~0.01%,並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少,
對59位平均年齡49歲的志願者研究發現,MSC佔有核細胞的2%[11],而在骨髓組織中僅佔到0.01%,且MSC在骨髓中的比例與年齡密切相關。出生時MSC與有核細胞的比例是1∶10000,10歲左右是1∶00000,30歲是1∶250000,50歲是1∶400000,到80歲是1∶2000000(見圖1)
[12]。
詳見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gMGC4X2Q5vM9c7BSDmhfrK5G6_xWK9X9LD4uiLeBvPW-iKg--aZrjknwDtCq-JYu8wDK
3、骨髓細胞的骨髓細胞參考值
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
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
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
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
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
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
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4、骨髓細胞具體包括哪些
骨髓的原始細胞包括哪些細胞由於生理變異和不同的調查資料,正常骨髓象各系統各階段細胞比值變動范圍較大,所以正常骨髓象實際含義是正常范圍骨髓象,下降數據可做為骨髓塗片中各種血細胞正常值的參考:粒細胞系統佔比例最大,約1/2強。一般原始粒細胞<0.02,早幼粒細胞<0.05,以中性桿狀核最多,其比值大於分葉核細胞,也多於晚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0.05,嗜鹼性粒細胞<0.01。紅細胞系統占骨髓第二位(有核紅細胞),約佔1/5左右,以晚幼紅細胞居多,中幼紅細胞次之,原始紅細胞<0.01,早幼紅細胞一般<0.05,無巨幼紅細胞。淋巴細胞約佔1/5左右,小兒偏高,有時可達0.4,單核細胞一般<0.04,漿細胞一般小於0.015。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吞噬細胞、組織嗜鹼性細胞等可少量存在,它們的比值雖然很低,但卻骨髓有成份的標志。巨核細胞計數尚沒有統一方法,一般全片巨核細胞數7-35個,其中原始巨核細胞佔0~0.01,幼稚巨核細胞0~0.05,顆粒性巨核細胞0.1~0.3,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0.44~0.60,裸核巨核細胞0.08~0.3。由於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在骨髓中停留時間很短,一旦有血小板產生,立即將血小板釋放出去,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正常骨髓中往往以顆粒型巨核細胞為主,裸核巨核細胞次之。附骨髓檢查報告(血細胞檢查報告)。
5、正常成人骨髓象中,幼紅細胞佔有核細胞的比例為
?
6、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無核細胞:有核細胞=1000:126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種起源於B系或T系淋巴祖細胞的腫瘤性疾病,原始細胞在骨髓異常增生和聚集並抑制正常造血,導致貧血,血小板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原始細胞也可侵及髓外組織,如腦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結等,引起相應病變。
症狀體征
成人ALL大多為急性起病,以發熱,出血,進行性貧血及骨關節疼痛等為首發症狀,也有一部分患者起病較緩慢,ALL患者出現症狀至確診的時間通常只持續數周。
1.發熱 發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據統計66%白血病患者的發熱與感染有關,尤其是那些體溫在39~41℃的患者,由於腫瘤細胞在骨髓中的聚積,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患者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甚至缺乏,加上自身免疫功能減退,極易出現各種感染,感染部位以咽部,上呼吸道,肺部,腸道及尿路多見,有的患者未見局部症狀,就已可能發生敗血症,常見的感染病原菌有金葡菌,綠膿桿菌,肺炎桿菌,大腸桿菌,糞球菌等,化療,潑尼松(強的松)以及廣譜抗生素葯物的應用使患者易患真菌感染,常見為白色念珠菌,麴黴菌及毛黴菌,主要侵犯呼吸系統,在疾病晚期還易招致病毒感染及結核感染,如果體溫僅在38℃左右,要考慮患者本身腫瘤性發熱。
2.出血 多數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牙齦出血,鼻出血,皮膚淤點或淤斑以及女性月經過多為常見症狀,視網膜出血可致視力減退或失明,顱內出血可致頭痛,惡心,嘔吐,瞳孔不等大,甚至昏迷,死亡,引起出血的原因有血小板數量的減少,血小板功能異常,血漿凝血因子減少和腫瘤細胞對毛細血管壁的浸潤等。
3.貧血 發病開始即有不同程度的貧血,一般Hb下降到110g/L以下,紅細胞也呈比例下降,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常隨疾病的進展而加重,出現頭暈,頭痛,心悸,耳鳴,胸悶,聽力及視力減退,貧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常紅細胞的增殖被白血病細胞增殖所替代或者受到優勢生長的白血病細胞的抑制,此外,無效造血,紅細胞壽命縮短,以及不同程度的多部位出血,也是導致貧血的原因。
4.骨及關節疼痛 約80% ALL息者可出現骨和關節疼痛,常見為胸骨局部的壓痛,自發性胸骨疼痛並不多見,壓痛的原因與骨髓腔內白細胞的增多以及骨膜的白血病細胞浸潤有關,有的患者出現遊走性關節疼痛,包括肘關節,膝關節,下頜關節等,可伴有活動障礙,而無紅腫,以酸痛,隱痛較常見,易與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X線拍片可見骨髓有稀疏層,骨髓腔擴大以及白細胞浸潤引起的骨質破壞。
5.淋巴結,肝大和脾大 75%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可出現淋巴結腫大,多數為全身淋巴結腫大,少數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腫大,肝腫大約佔75%,脾腫大約佔85%。
6.神經系統表現 由白血病細胞直接浸潤所致,臨床檢查及屍檢,CNS白血病合計的發病率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為74%,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為27%,CNS白血病的初發灶在軟腦膜,腦膜上的白血病細胞積聚可導致腦脊液循環的阻礙引起顱壓增高,如果大量細胞浸潤至顱底腦神經孔部位,可以壓迫腦神經,顱內壓升高及腦神經的損害引起視盤水腫及腦神經麻痹,CNS白血病的顱內壓增高,主要表現為惡心,頭痛,心率減慢,視力模糊及腦神經麻痹等症狀,此外尚可呈現癲癇,共濟失調,昏迷,腦膜刺激征,偏癱及全癱等。
7.生殖系統 女性患者子宮和卵巢也可有白血病細胞浸潤,表現為陰道出血,盆腔包塊和月經不調等,男性睾丸浸潤可出現腫大,性慾減退。
8.呼吸系統 肺部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白血病細胞浸潤,多見於復發難治患者,表現為支氣管浸潤,粟粒樣肺部病變及胸腔積液等,少數患者可以胸腔積液為首發表現。
9.其他 半數患者可以出現體重減輕,多汗,大量白血病細胞破壞可致高尿酸血症,出現尿酸性腎病,治療過程中還易出現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少數骨劇痛是由骨髓壞死引起的。
7、m6初診患者,其骨髓中有核紅細胞百分比一般是多少
M6型(紅白血病):紅細胞系>50%,且有形態學異常,非紅細胞系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30%(非紅系細胞);若血片中原粒細胞或原單核細胞>5%,骨髓非紅系細胞中原粒細胞或原始+幼稚單核細胞>20%.巨核細胞減少.
【治療措施】
1.治療原則:總的治療原則是消滅白血病細胞群體和控制白血病細胞的大量增生,解除因白血病細胞浸潤而引起的各種臨床表現.
2.支持治療
(1)注意休息:高熱,嚴重貧血或有明顯出血時,應卧床休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2)感染的防治:嚴重的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防治感染甚為重要.病區中應設置「無菌」病室或區域,以便將中性粒細胞計數低或進行化療的人隔離.注意口腔,鼻咽部,肛門周圍皮膚衛生,防止粘膜潰瘍,糜爛,出血,一旦出現要及時地對症處理.食物和食具應先滅菌.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慶大毒素,粘菌素和抗黴菌如制黴菌素,萬古黴素等以殺滅或減少腸道的細菌和黴菌.對已存在感染的患者,治療前作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以便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一般說來,真菌感染可用制黴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病毒感染可選擇Ara-c,病毒唑.粒細減少引起感染時可給予白細胞,血漿靜脈輸入以對症治療.
(3)糾正貧血:顯著貧血者可酌情輸注紅細胞或新鮮全血;自身免疫性貧血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睾丸酮或蛋白同化激素等.
(4)控制出血:對白血病採取化療,使該病得到緩解是糾正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但化療緩解前易發生血小板減少而出血,可口服安絡血預防之.有嚴重的出血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輸全血或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粒),易並發DIC,一經確診要迅速用肝素治療,當DIC合並纖維蛋白溶解時,在肝素治療的同時,給予抗纖維蛋白溶解葯(如對羧基苄胺,止血芳酸等).必要時可輸注新鮮血或血漿.
(5)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對白細胞計數很高的病人在進行化療時,可因大量白細胞被破壞,分解,使血尿酸增高,有時引起尿路被尿酸結石所梗阻,所以要特別注意尿量,並查尿沉渣和測定尿酸濃度,在治療上除鼓勵病人多飲水外,要給予嘌呤醇10mg/kg·d,分三次口服,連續5~6天;當血尿酸>59um01/L時需要大量輸液和鹼化尿液.
3.化學治療:化療是治療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可分為緩解誘導和維持治療兩個階段,其間可增加強化治療,鞏固治療和中樞神經預防治療等.緩解誘導是大劑量多種葯物聯用的強烈化療,以求迅速大量殺傷白血病細胞,控制病情,達到完全緩解,為以後的治療打好基礎.所謂完全緩解,是指白血病的症狀,體征完全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上恢復正常,急性白血病末治療時,體內白血病細胞的數量估計為5×1010~13;,經治療而達到緩解標准時體內仍有相當數量的白血病細胞,估計在108~109以下,且在髓外某些隱蔽之處仍可有白血病細胞的浸潤.維持治療量一系列的小劑量較緩和的治療方案進行較長時間的延續治療,目的在於鞏固由緩解誘導所獲得的完全緩解,並使病人長期地維持這種「無病」狀態而生存,最後達到治癒.鞏固治療是在維持治療以後.維持治療以前,在病人許可的情況,再重復緩解誘導方案.強化治療是在維持治療的幾個療程中間再重復原緩解誘導的方案.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宜在誘導治療出現緩解後立即進行,以避免和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發生,一個完整的治療方案應遵循上述原則進行.
8、診斷意見: 骨髓細包學檢查意見:有核細胞量少,粒系細胞比例略多骨髓象是什麼意思?
提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或是巨幼細胞貧血。